主页

175高效学习法

9年前 [12-18 11:21 周四]

175高效自主学习法

     一、学什么

在教学中,老师们经常会这样布置预习和复习:“回家预习一下明天要学习的内容”,“过几天要期中考试了,复习一下”但是这种连老师都不知道如何完成的作业,学生的执行情况可想而知。

二、怎么学

一般教师会说:“上课认真听讲,课下完成作业”,“多读多写多听多记”。这种笼统的办法也很难变成学生的实际行为。

总之,学习内容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具体可操作,是当前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最直接原因。

175高效自主学习法就是把学习内容明确化,学习方法可操作化的一种办法。

(一)“1”是一本资料

这本资料要有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知识点目录,现在有人做思维导图,这是总的目录,下面再配个知识点分级目录即可。二是知识点分目录及答案,用于自我检测,分目录点要全,并依据考试需要将知识点分级,基础级不用标任何符号,所有学生必需掌握,学会这些可及格。提高级主要是一些中档知识及习题,可用一个星标记,只求及格者不必学习练习,但要想得到更高的分数,如中考想得600分左右(高考想进重本)者则为必学内容必须勤加练习,拓展级则是高难度的知识或者是表面上与考试无关的知识及习题,主要是提供给少部分学有余力,且不以高分为最终学习目标的学生,更多的是思维和视野层面的训练。

每个层面,尤其是第二个层面要有易错易混题的归类分析。

这一“本”是175学习法的起点和全过程的工具,一“本”的质量决定了175高效自主学习的最终结果。(编写关于“1本”的补充说明:一、每个单元后要有阶段性梳理和综合典型题。二、所有同步内容结束后,按事项编写一份横向交叉的基于中高考的资料,其他要求相同,只是内容及逻辑顺序有一定差别。)一要全、二要分类、三要分级。“全”就是所罗列的知识点要全,相应级别的习题配套要全;“分类”指每个知识点下的习题要按类归纳;“分级”指按难度标清楚,如圆的垂径定理的辅助线做法:三种情况还是八种?要全;可分为几大类?要归类,分别属什么级别的知识点及习题?

这样同样一个知识点,对于不同级别的学生,知识点数量、类别和级别都是不同的,至少分为三类。这一点对自主学习特别重要。

(二)“7”是指学习要完整做好七个环节

即计划、预习、上课、复习、作业、考试、错难题管理七个环节环环相扣,才能保证学得扎实高效。学习是一复杂的、长期、庞大的系统工程,学习方法能帮助我们少走弯路,去掉多余动作,提高每个学习动作的时效性。但是没有捷径,一听就懂,一学就会,甚至几天学好只能是一种商业宣传口号。这七个环节的工作,每一个都至关重要马虎不得。

1.如何做好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期初,每个学习者都要制定一份全学年学习活动计划,一是目标。二是确定学习活动内容。一本只是计划内容一部分,其他如读书目录、体育运动项目、出游习惯克服、志愿者活动、特长训练等。三是时间安排。总体安排和一日常规早起早睡觉。四是每项内容的具体要求。

2.如何预习

一看思维导图,准确定位。二通读教材,提出问题。预习就是要发现自思不得解的问题。注意:一不要把预习变成学习,预习时会的就滤掉,不会的要标记,没有人能持续保持45分钟的注意力,所以,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时间不要长。三内容以基础的为主,不要多,一个人对事物保持好奇有几个条件,一是有点了解还不详,二是由一些特别想知道的问题,这就是愤悱之机。了解过少,没兴趣,“千万别跟女人谈军事”就是这个道理;了解过多,没兴趣,还容易形成不注意听讲的坏习惯,更重要的是浪费了课堂生命和预习时间。

3.上课

上课是诸环节中最重要的。上课环节的效果取决于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度。一般教师的课堂环节都是相对固定的,学生要对环节有所预知,每个环节都要充参与,同时做好下个环节的准备。

一是充分的课前准备,其中学习用品:书、一本、工具等为硬件准备。保持良好精神状态,情绪状态,对师情绪、对生情绪,对学习情绪,不过度兴奋也别萎靡别生气,按时回到教室,回顾一下预习时的几个问题等为软件准备。

二是全身心的投入,一个教学环节公布后,要第一时间投入战斗,占得先机,完成任务后,可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助同学就是一件很好的差事,如果同学有求于你,那可再好不过了,讲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能把别人讲会,自己要学会,还要会学,会讲,还要举一反三,总结,总之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所以也是有价值的事。

三是记好笔记,关于笔记,则可根据自身习惯而定,一般地教师会要求学生记笔记,非记不可或习惯于记,一定要个性化地记,一不能当老师的录音机,二不能当板书的照相机,一个高效的办法是将笔记补充在知识点里,省时高效又重点突出。缺点是搞不好会显乱,知识点若留空白,就最理想了。

四是定时定位。如果没人问你,要把本课的知识点放在手边翻看已经学了什么,还要学什么?我真会了吗?如果能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最好。

五是做好当堂练习。做练习前有两必看两不看,两必看:必看定位,这题是哪章节,哪个点下的?必看知识点,这节课知识点是哪些?两不看:不看书,不看答案。很多题的答案要么在上找得到,要么在知识点中找得到。很多学生做题就像搬运工,将书上或知识点、学案上的内容“搬”到习题中,毫无意义。老老实实做,不会的做标记,反复看,为什么不会?没记住?不理解?不会用?与本节知识无关?更真实更有价值的学习,体检 信息就出来了。所以,千万别当“搬运工”。

4.复习

遗忘是正常的心理现象,确是学习的天敌,必须合理组织复习。

一是及时复习,每天回家第一件事不是写作业,而应该是复习、温故,学习中的“习”,其中的一个涵义就是复习(另一个是练习)、实践。所有笔记(知识点)以目录复习的形式过一遍,目录复习其实就是看着目录回忆内容,不会的做好标记是关键操作点,当“不复习,不做作业”成为习惯动作就成了。

二是循环复习,每周每月每半学期要对所学进行阶段性目录复习,以克服遗忘,每学期要对本学期各科所有学习内容进行全面检测,(目录复习知识点及所有典型题)重内容不重形式,可以不动笔,少动笔,不必各个点都写一遍,说一遍,题有思路即可,重点是做标记,把说不清楚,不准确的标下来,如果每周、每月的阶段性体检都做得很扎实,学期的全面检测就会很顺利,时间紧的情况下甚至只检测平时的标记内容即可。这项工作如何,决定了期末乃至总复习时间长短,请记住,北京四中的做法,头一天还在上课,第二天就期末考试,这就是差距啊。

5.如何做作业

一是不复习不作业,不乱。

二是独立思考,不问。

三是不会不乱写,留白。

四是限时作业,要快。

全做完后集中解决不会的部分,并做标记(后做出来了也要标记),当时表现的思维障碍会在以后学习中重现。

6.如何考试

考试是检验阶段性学习成果一种手段。但是许多同学包括老师(很大一部分)却把它当成了学习的目的。所谓应试教育,主要是把手段当目的了。把应对考试当教学目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自然放到次要位置,甚至忘记了教育教学到底要干什么了。考试在教学环节中的作用好比医疗中的体检,阶段性学习内容完成后,每个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每个学生还有哪些知识哪些技能存在哪些问题亟待解决?哪些学生可以进行高强度拓展训练?哪些需要补漏?哪些学生在今后学习过程中需要取舍部分学习内容?所有这些才是考试的真正目的,至于分数甚至可以不理,因为没有意义,我们去医院体检,如果医生没告诉你哪有病,却告诉你个体检分数,体检有意义吗?重点是不是应放在针对体检结果之后的治疗上?考试的意义相当于体检,之后的针对性复习,补习相当于治疗,基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巩固方案和方案实施,才是最重要的。

具体操作应该有如下几点要注意:

⑴试题选择,以能检测出知识技能掌握为出发点。

⑵结果使用,进行错题分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马虎,要树立马虎就是不会的思想,不要原谅自己。二是知识点漏洞,不要只改原题,一定要准确定位错题所在的知识点,对所在知识点进行整体复习,补牢漏洞。三是  应用问题,有  只这种情况要多做题,但要做相关针对性题,所谓哪疼医哪。

⑶对待分数,分数是考试最无用的信息,完全在老师们掌握之下,难度、区分度,具体题的分值设置,学生对试题的熟悉度等相同知识掌握程度的学生,做不同的难度区分度,不同分值设置,熟知度题分数不大相同,甚至南辕北辙。但是,错题很有意义,它是病灶的具体反映,要像对待宝藏一样珍惜错题,这些错题挖光了,学习自然成功了。没挖光就像散布在学习道路上的地雷一次考试可能侥幸躲过,但可能有一天会碰到,安全性无法保证。

7.错难题管理

这是学习的一个法宝,源自日本,由北京四中引入中国,千万个孩子受益,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刘润泽,同学用她的错难题本,考上西安交大。魏书生等一大批全国知名教育实践家都谈及错题本之重要。

现在进行错难题管理比以前要容易很多了,一是可以在教辅材料上做标记,包括试卷,做好收藏即可,二是可以对错题拍照,电子存档,三是也可像从前一样,各科都准备一个本子,把典型错难题记录下来,写明错在哪里。

一个学生对错题管理的程度高低,决定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高低和灵活运用水平高低。放任错难题就是放弃未来学业。

(三)“5”是指学习要达到的5个层次,5重境界

此说法源于杜郎口崔其升,学生学习结果是有层次的,层次不同,收获大不同。

第一个层次:学会。指记住了理解了会用来做题了,这些,很多老师和同学认为这样就可以了,课程很多,要继续进行了,不幸的是过了一段时间,全忘光了。看来,只是学会了还真不行。

第二层次:会学。

会运用一些材料和方法自主组织学习。这一点在5个层次中站决定性的位置,后3个层次都是这个层次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具体要求。

会学有两个反面的含义:一是掌握了科学学习方法,二是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科学的方法就是前面讲的那7个环节都会操作。能结合各个学科的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达到相对省时高效的学习效果。

第三个层次:会讲

这是会学的延伸,但要求更高。讲不明白一定还没学明白,讲不明白一定做不明白,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在学生之间,一部分学生努力地做题,但总遇到很多困难,需要求助其他同学,还有一部分学生只是完成作业,但别人求助他时总能神速地解答,表面上看是后者帮助了前者,后者往往被称赞。其实,是前者帮助了后者。因为前者辛苦地从题海中挖出的宝藏(难题易错题)拿来给后者分享,使后者节约了大量的挖宝时间,直奔主题。二是后者为了给前者讲清楚,不能只是做出结果,必须结合相关知识,认真梳理解题思路,反思本题考查的知识点、题眼,总之,对其进行了被动的深入思考,虽然是被动,但仍达到了会讲的老师级的境界(这也许就是“与人玫瑰,手有余香” 吧)。其实,很多老师也是这么被动地训练出来的。久而久之,这样的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就都提高了。讲明白了,一定能做明白。而前者若是只满足于听明白,会做题,还是没真会,所以只能回去继续当“矿工”。这种学生要想提高,必须自己当“研究员”在讲上下大力气。

第四个层次:讲会

有的学生会讲,但讲了半天会做的同学听懂了,不会的听不懂。这种老师也一定程度地存在,这就是没达到“讲会”境界。想让不会的同学听懂,可不一般,“我怎么干说你也听不明白呢”的情况,很重要的原因是讲的人境界不到。甚至有的学生有这样感慨,听老师讲的还不如同学讲的听的明白。原因有二。一是老师的确可能不如学生,把那位老师时光转回学生时代,几乎一定不如目前班里的最好的学生。最好的都不当老师了。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就是这个道理。目前这种高等教育模式,尤其是师范教育模式,只会耽误教师的专业发展,音体美会好一些,或者说耽误的程度会小一些。上着几年大学甚至不如让这个人高中毕业直接教学得好。二是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现状。不会使用学生的语言,而学生之间基础相差较小,加之亲自解题过程中知道哪里是最大障碍,所以学生间交流往往更有共同语言。一是鼓励同学课下多交流,二是课上也要多安排一些同伴互助的环节。给学生搭建这样的交流平台。

第五层次:举一反三(总结归纳)

这个是第四个层次的延伸,要想把别人讲会,就得变着法的说,举一反三,总结归纳自然就来了,但这还是被动的,要把这种被动行为主动化。一道题,尤其是有价值,如典型且有一定难度的题,必须主动思考,一是还可以怎么做?可以怎么问?变哪个条件就成了什么题?…二是这类题的共同点是什么,有什么通用思路和技巧?孙维刚老师称之为“一题多解”、“多题归一”十分精当。

一些文科记忆的知识可通过口诀等记忆,也是总结归纳。最终达到融会贯通。

如果以上五个层次的要求能被灵活置于各科学习实际 ,必会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75”是一个整体,相互依存,“1”是起点,是内容但贯穿于七个环节,5个层次也都是围绕“1”展开。首先要完成这个“1”,且是按照七环节完成,完成到第五个层次。但“1”不是最终学习目的,“1本”的使用中,一定要注意:一是千万不要在上面写答案,直至高考,无就是有,写上答案的“1本”就是废纸。可配大笔记演草等练习本。写多少遍都没问题,只写答案就好。二是一定要在上面留标记,而且每次检测出不会的内容都要留,无论是知识点,还是典型题,而且标记要规范,不要随便划个什么×√,要统一,且便于不断增加,一个理想的方案是在题号前写“正”字,像记投票结果一样。三是阶段性全面体检,只要有时间,就全面过一遍直至每个点,每道题都能一题多解,都能一举一反三,实在没时间就重点复习那些做了标记的部分,针对性复习。慢就是快,快就是慢。“1”完成后至要用两套市面上的高质量综合题进行适应性训练,完成以“1”这个不变,应“高考题”这个万变的过程,每做一新题都要进行定位,一是知识点定位,二是典型题对号,三是建立普遍联系,找出变的规律和解变技巧,如此去做,不必多做题海。

“7”是过程,程序制度保障,必须严格执行,不能偷懒,投机取巧,否则,每一次都会给自己的学习埋下一个知识点和典型题“地雷”,直至学习道路“地雷密布”最后被炸得粉身碎骨。

“5”是境界提升

“5”重境界的提升程度,决定了全面掌握知识点后,每个学生的高考分数差距,即使一个班所有学生知识点都过关,典型题都会做,保障的水平也只是考上个普本无忧,向更高分数攀登的过程必要提升着“5”重境界,那些好为人师的同学,成绩(本学科的)一定不错,至少达到相应学科的重本线需要。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