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2014古田县新教师岗前培训“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学员作业摘选

9年前 [09-11 16:51 周四]
 

                                                                                    江承杏/文

 

【古田新教师岗前培训 家庭教育课程受欢迎(市教育局平台刊登这则新闻)http://www.ndedu.gov.cn/html/xwzx2/xqxw/2014/09/01/da4f4f92-eec0-4e64-a53b-c8f661abc4f0.html

 

2014828,我承担了新教师岗前培训“家庭教育专题讲座”,讲座尾声我推荐了三部影片——《地球上的星星》《三个傻瓜大闹宝莱坞》《放牛班的春天》,并要求年轻的学员朋友们三选一,写一篇观后感。让我开心的是个别学员还谈了听完讲座的感受,更多的是按要求完成,以下是我珍藏的部分学员作业:

听课有感

黄凌燕

借着教师岗前培训的机会,有幸听到了江承杏老师讲的《家庭教育专题——提升家校合作》,听后受益良多,也让我惊讶在家乡家校之前的交流工作已经做到这么好了。下面就这节课的收获谈谈我个人的意见。

我在广州、深圳两地工作了十多年,这十几年一直很少回家,在我印象里家乡各个方面都没有什么变化。在考回家乡在编教师之前,我已经有了多年的从教经验。可能广深两地给人的印象在各方面都走在发展的前沿,学校的教育自然也会比内地做得更好。我的专业是音乐学,虽然一直没有教主科,但也或多或少的参与了学校的各种家长会的一些工作,我所在的学校是封闭式的管理模式,教师与家长之间更多的只是在电话中联系,甚至一年里,家长与教师之前的交流也只有一年两次的家长会。这样的家校联系,其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到什么。在我内心里我觉得家乡的教育也差不多只做到这样了。没想到江老师的一个开场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一节课下来,无论从谈吐到学识到课堂的内容都让我钦佩不已,由衷的感动于为着家乡的家校工作付出努力的老师与家长们。

有着这样一群为家校工作做出贡献的工作者,我不仅为家乡引以为傲,也以他们为傲,今后参加工作时,我也要加入这样的志愿者队伍中去,和他们一样成为联系家校工作的贡献者之一。

………………

听《提升家校合作能力》有感

陈碧琦

今天听了江老师的讲座,我恍然大悟----我都做错了,真对不起女儿。

每当看到女儿在看动画片时,我就气冲冲地喊:“孩子,你怎么又看电视,快去写作业吧!”女儿低声地说:“我刚写完才看几分钟就催了。” 每当周末同学邀她出去玩时,我总是说:“孩子,别去了,去了等下作业又写不完了。”总之我希望我的孩子都把时间用在学习上,而忽略了孩子应有的自由时间和空间,以及从课外汲取知识的机会。

每次月考后只关注成绩,排名,若孩子考得好,孩子的爸就高兴,考的稍微差了点,就怒斥孩子:“你是怎么读的,就凭你这成绩怎么上一中,你的同学都进步了,而你总是在退步。”女儿委屈地哭着说:“我心里也很难过,你都只看成绩我都在努力,作业也都按时完成,你干嘛都把我和别人比……”

其实,我女儿挺懂事,老师布置的作业都能准时完成,她包的饺子,煎的蛋都比我好,学习成绩也不错,初二时,一般在年段30名左右,但我们总把她的成绩和初一时候比较,就觉得她总是在退步,所以很担心。每次和孩子交流时,女儿经常说:“妈,你无论谈什么总能说到读书,你真像我的老师。”

现在女儿上初三了,我想让孩子幸福成长,感谢江老师精彩的演讲,让我明白成绩不代表孩子的明天,育人高于知识的传授。

我现在已悄悄地下决心:无论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对学生,都要少一些的挑剔,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让他们在理解中成长,让我在自己的宽容中得到幸福,要多与学生、学生家长交流,充分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理解学生的想法,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让爱在学生们的心中流淌,让我们尽情享受教育的幸福,家庭的幸福。

岗前培训听后感

郭美君

听了老师的课,很受触动,而且比起学校的理论,老师讲课时用了各种各样生动的例子,让我更加体会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很希望将来能有机会加入家长学校的志愿团队,向家长以及老师学习,增长更多的经验。我觉得四年的大学学习,确实学到了许多专业理论,但是要应用于实际中,我的能力还很薄弱,理论知识缺少实际经验的支撑,希望能有机会向老师家长们多学习,增长实际经验!

最后感谢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这么触动人心的课!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陈锦平
  
《地球上的星星》是既《三个傻瓜》之后又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印度电影,是一部充满爱的电影,当我看完之后眼泪已在无形之中流向了脸颊,突然在一瞬间明白了一句话的

真正内涵,“世界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在心理学里,把有自闭症的孩子叫做星星的孩子。而影片中九岁的伊桑是个有着读写障碍症,却被认为弱智,父亲打他,骂他,觉得他很没用,同学也瞧不起他,对他冷言冷语,只有妈妈保护他,爱他,可还是改变不了被父亲送到了寄宿学校。伊桑其实已经很努力很努力了,但作业本、试卷上还是满江红,最后他绝望了,变得更沉默,甚至连他最喜爱的画画也停止了,没有人理解他。真的好可怜。可就在这时,细心的尼库巴老师发现了伊桑的不同,通过他的观察、分析和家访,他发现伊桑是个有阅读障碍的孩子,但是他却有着别的孩子没有的绘画天赋,他在伊桑家里发现了伊桑的画和伊桑画的伤心故事书,他深深地被伊桑打动,他决定帮助伊桑。

就是这样的一个老师,以颜料为桥梁,用画笔沟通,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伊桑最后终于打开那扇紧紧关闭的心门,走出了阴霾。结局是伊桑在学校绘画比赛中夺得第一名,当评委亲吻他并给他颁奖的刹那,全场的人都站了起来,欢呼声、掌声此起彼伏,伊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眼泪夺眶而出,一下子扑到了尼库巴老师的怀里,最终伊桑的才华得到了认可。

一种成功的教育不只在于学生的成绩有多好,而在于学生们懂得如何做人。在当今社会,成绩很重要,但我们更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它并不是唯一。我们更应该明白我们需要有思想、有能力的人,我们需要创造者,高分低能在这个社会行不通,所以请不要单靠成绩评定一个人,而且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缺陷,并不能因为某一方面而否定一个人。要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发光体,总有自己光辉的一面。很高兴,伊桑可以做回自己,放射自己的光芒。很欣赏尼库巴老师,他总是用心的去和孩子交流,总是会让孩子们快乐,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特长,让他们像星星一样闪烁。

现在的我也已经是为人父母了,通过这部影片让我实实在在体会到80后的我们应该在关注孩子的成绩时,更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多和孩子交流,和孩子做朋友,给孩子一个温暖的环境,美好的童年。“童年只有一次,活在当下。”让我们的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做他们最真实的自己,让教育创造更多不一样的伟人。

地球上的星星 观后感

郭美君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是在高中,那时候没有多大的感触,甚至没有坚持把影片看完,只觉得:天哪!这样的孩子还真是无药可救了,连基本的读写都不会,将来能干嘛?

当时的我,正在为考上一个好大学在不断努力,心里只是想着:两个表哥都那么优秀,我也必须优秀,我也应该成为父母的骄傲。很少问过自己,我究竟想要什么?我将来的人生是怎样的?不去管那么多,先把书读好,计算每次的成绩要排在年级第几才能上本一大学……我相信当代的学生,一定不只有我这样想,上了中学,就被家长督促要努力考上重点高中,考上高中后,又被要求需要争取重点大学。从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对孩子寄予厚望:我的孩子画画要比别人强!我希望我的孩子成为钢琴家!我的孩子一定要多才多艺!我的孩子将来一定要上重点大学,才能出人头地……孩子被父母用各种方法塑造为期望中的样子,一旦有不遂人愿的地方,父母就会表示失望:我的孩子怎么会这样糟?

第二次再看影片,已经是上大学后,并且有了两次暑期幼儿园实习经历后,对这部片子有了重新认识。影片中,伊桑的哥哥显然是父亲的骄傲,因为他乖巧懂事,成绩优异。而父亲对伊桑的态度却截然不同,甚至不愿意面对自己的小儿子糟糕的学习,进而对伊桑的关心也少了许多。在这位父亲的眼里显然只有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才是他心中的“好孩子”,才值得获得他的关注和投入。

看过影片后我想了很多: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谁来定义这个词汇?仅仅学习好、达到父母期望的孩子才能称为“好孩子”吗?孩子的未来是谁来决定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

父母在对孩子抱着各种各样的期待时,是否想过: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并且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人!父母满怀期望的为孩子“规划未来”时,是否仔细看看自己的孩子,这是他想要的吗?是适合他的吗?对于目前的他来说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吗?父母是否能发现自己孩子与众不同的地方:也许当其他孩子都在仔仔细细地根据“要求”画画时,自己的孩子正豪迈地拿各种颜色的笔在纸上涂鸦,但是他却兴奋地说:你看!我画了一艘潜水艇!螃蟹国王是船长,看这边,小虾米是他的士兵,他们要出发去找宝藏了!看这里,这个潜水艇还有个飞行装置喔!会飞到外太空去!那里有他的外星人朋友……再仔细看看他的涂鸦,似乎整个生动的画面都浮现在眼前了!也许他现在还无法用画笔完美地表达他的想法,但是你不为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骄傲吗?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有些幸运的孩子,老师、父母发现了这些闪光点,并遵从他自己的意愿,孩子获得肯定后必然会更加努力;若父母、老师一味以自己的标准定位孩子,则有一部分孩子将不会获得肯定,父母、老师将他不感兴趣的事物强加于他身上,显然只会起到反效果。

这里想顺便介绍另一部电影:“蒂莫西的奇异生活”,影片讲的是一对无法生育的夫妇,将自己期望中的孩子逐条写在了纸条里,并诚心地许愿,结果他们真的如愿遇到了这个孩子,一个从泥土中长出来,腿上还长着树叶的特别的孩子。只是这个孩子似乎在达成他们的期望时都差了那么一点点,甚至完全相反,而每次达成“期望”时,蒂莫西腿上的叶子都会掉落一片。虽然蒂莫西的表现有时候不如原本期待中的那样好,但是父母却越发地喜爱这个孩子,接纳他的不足,享受孩子带给自己的快乐,并且初为人父人母的他们也在和孩子在一起成长。父母一直认为是自己在照顾、教导自己的孩子,其实是他们的出现,让父母改掉自己的坏毛病,成为更好的自己。孩子有不足之处,我们应该接纳他,并且帮助他一起找原因,一起改正,或是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孩子的“不足”,是真的不可取,还是仅仅自己这样认为。

现如今还有很多家长,为了培养出自己期待中的孩子,盲目地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并带着充分的理由:不愿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的同班同学舞蹈跳的好,就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如她一样,另一个同学报了英语班,我的孩子怎么能落下?别人家的孩子都会认字了,我们家孩子一定要认更多!但父母在为孩子做这些决定时,是否征求过孩子的意愿?或是充分考虑过这真的是孩子当前的任务吗?

最后我想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到达终点的路线有许多,输在起跑线上又如何?能决定结果吗?既然孩子需要独立跑完这场比赛,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选择跑道呢?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陈春丽

常常听身边的同事在抱怨这个孩子没法教了,我对他的一片心意他怎么就不理解呢?观赏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之后,让我深深的感悟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是对身边的报怨者恰如其分的诠释。

影片小主人公伊夏——一位行为特别却充满奇思妙想的八岁小男孩,在他的眼中,万事万物似乎都存在着灵动与闪烁的光芒。可在老师们的眼中,他却是一个带来无穷无尽麻烦与困扰的“问题儿童”。在家里,有着一对充满着无限期待与渴望的父母和一位出类拔萃的哥哥,而对于存在着的一切问题的“The last straw”(爆发的极限)未到来之前,亦或是小伊夏未曾遇到生命中的那个“影响一生的人”之前,于望子成龙的小伊夏父母来说,又怎能接受“儿子是智障儿”的所谓的“事实”呢?我想天下所有的父母都不愿意接受孩子的残疾。对于小伊夏父母来说,转学至离家甚远的寄宿学校实属无奈之举,然而,正如这现实一般,每个故事都有一个转折点,而被送往寄宿学校的小伊夏似乎“成就”了这个转折点——遇到了年轻的美术老师尼克,一位同样特别且心中藏着相似故事的老师。

从尼克老师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和 “真教育”。

影片《地球上的星星》中尼克老师针对小伊夏所采取的一系列教育行为值得我反思的几点是:

1、每个孩子都是特别且相异的,认识到每个孩子发展的独特个性;

每个孩子是不同且独特的。我时常在想,人的出生与发展却是怎样的一种“神奇景象”:它赋予了我们每一个人不同的天分,所谓的“天赋决定论”仅仅是那些遗传带给我们的与生俱来的改变,却不能影响我们今后个人的发展,更不能影响未来的我们究竟是“怎样的我们”。

教育发展的真实目的(亦或是“真教育”)在于让每一个孩子能在“自由的心灵”上成长。尼克老师认识到小伊夏的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问题,并适时地予以矫正和恢复,使得小伊夏最终得以重回“正常孩子”的群体之中。从尼克老师与小伊夏有关教育行为的互动中,我看到了所谓的“真教育”——“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2、教育不应该以扼杀孩子天性作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教育成就” 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以及精英选拔的制度使得“考学”(或“读书”)成为了孩子进入社会并在社会中良好生存的“通行证”。社会大环境给予具有良好学历的人以美好生活和愿景的可能性,除此之外,似乎都成就了社会被排斥和被边缘的群体。因而,家长为了孩子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而采取的教育行为,似乎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事实上这样的行为取向虽成就了“小鱼”却失去了“大鱼”:前者是功利视角下的一份稳定的工作,后者却是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自我实现。

3、教育过程中家长所扮演的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决定了其应更多地关注孩子心理层面真正的需求,亦或是关注孩子成长中细节,释放孩子的天性。

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是爸爸妈妈以及老师甚至是社会大环境精心栽培的花朵。而如今,在我们被充满竞争与功利的现实世界所疲惫时,常常听家长对孩子说:“我什么都不用你干,你还学不好,你到底想干什么?”能不能别用怀疑亦或是批判的眼神来看待他们?能不能别用责备的口吻来怒骂他们?能不能别用刚愎自用的气焰来打压他们?殊不知,他们是我们的希望——未来我们能留下的唯一的希望。给了他们沉重的使命和任务,就无须再增加他们成长的包袱,须知,轻装简行。

孩子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礼物,看着他们从出生时皱巴巴小巧可爱的样子,到一点一滴茁壮成长的身影,无不充满对未来的希冀。教育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耐心和关心的,良好的结果是需要良好的方法来辅助的。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陈海惠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故事讲的是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马修到一家学校担任学监,这个学校被成为池塘之底,这个学校由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严厉的制度构成。马修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看待这些孩子,对学校残忍的行动反应制度深恶痛绝。他热爱音乐创作,他用爱心关怀孩子,在他的执着下,费尽心思组成了一个合唱团,为他们谱曲,用音乐引导他们的心灵。当然,最后的结果是音乐净化了孩子的心灵,也对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看了这部影片,感动之余,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启示: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应该看到: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天赋潜能和爱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长起来。这部法国影片中马修的行为,杭莫治的成材,佩尔诺的成长,有力地印证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句话:漫天撒下爱心种,伫看他日结果时。因此这部影片值得我们观看,更值得我们品味。

这是一次很好的师德教育,我们应该深刻的反思……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程菲

刚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就被吸引了,《地球上的星星》的小主人公伊夏是一个八岁小男孩,他的世界充满了太多的的惊奇。色彩、鱼儿、小狗数字等,对我们大人来说觉得很可笑。所有的人都觉得他有问题,欺负他,成绩差,没人能理解。当他惹出的麻烦已经超出父母能承受的范围后,他被送到了一家寄宿学校接受教育指导。在新学校,没有变好,甚至越来越糟糕。知道有一天,一位新的美术老师用他的不同教学风格改变了这里的学生。在他的努力下,使伊夏找回了快乐。

 看完我深有感触,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每个孩子来说,极为重要。父母应该多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多与他们沟通,真正的走进孩子的心里。。。当我看到妈妈看伊夏画的那一段时,我哭了,画上的一家人手牵手到主人公独自消失在画中。这一段过程作为孩子的父母竟然没有理解,可想而知当时伊夏的心理过程是多么的矛盾。学校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学校在提供好的学习环境,好的资源情况下,也要关注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发展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更不能歧视那些所谓的差生。。。作为一名幼儿老师,我的深刻体会是,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要做到爱心,耐心,细心并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平等的对待每个孩子,给他们的童年多留下快乐,理解与尊重每个孩子,不歧视任何的学生,时时刻刻给学生更多的爱与关怀。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会发光的星星,我多么希望老师和爸爸妈妈能关心、爱护、帮助每一个孩子,让我们大家都能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郑丽平
   
影片中八岁的伊桑,一个充满了奇思妙想的男孩。在他眼睛里,世界神秘可爱、充满色彩,他喜欢天空、白云、飞鸟、河流、小鱼,甚至可以津津有味地注视小水坑,欣赏它被人踩出的水纹和倒影。他的世界充满了别人并不以未然的

惊奇:色彩、鱼儿、小狗和风筝。

伊桑的学习成绩在学校一直处于最差的状态,因此受到老师、父母的责骂、歧视,以至于为了逃避非难而让哥哥写假条向老师请假,以便于他逃学,最后不得已而转学。

转到新学校后,伊桑依然是学不好语文、数学等科目,无论他怎么努力,他都不能写好那些字母,他被老师打、罚站、罚跪等,遭受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被送到寄宿学校的伊桑成了一个自闭儿。到了新的环境,他更加沉默,就在学校准备通知他的父母把他领走的时候,故事情节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美术代课老师尼库巴的出现了。
   
细心的尼库巴发现了他的孤单,他的自闭,他的才华。他翻阅着伊夏的画稿和使他受到责罚的作业本、考试卷,渐渐的,心里有盏灯开始变得明亮,那颗落在凡世的小星星的光芒刺痛了他的眼睛。其实,在我们周围,是那些有许多用独特眼光看待世界的人,改变了社会。他说服校长让他不要放弃这颗小星星;他用伊桑的方式教会了他读写……为了向所有人展现伊桑的绘画天赋,他特地举办了一场校级比赛,最终,胜出的伊桑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他的绘画成为学校年鉴的封面,人手一册。
   
看完影片,我突然在一瞬间明白了一句话的真正内涵,“世界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影片中尼库巴老师告诉我们,读懂孩子,并不是单纯的观察孩子们平时的表现,用成绩检验他们,而是应该永远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永远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孩子。生活中的孩子形形色色,这样的特殊儿童虽然在正常的学校并不多见,但也有一些孩子在某方面并不敏感的,导致其学习成绩暂时落后,我们的老师是如何看待孩子的呢?我们得像尼库巴老实那样认真观察、分析、了解孩子,然后从根本处下手,牵着孩子的手带着他慢慢成长。    

观《放牛班的春天》之感

林丹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为哈珊校长的粗暴残忍而愤恨;为孩子们曾经不幸的遭遇而惋惜;为孩子们遇到马修而庆幸;为马修的善良真诚而感动;为杭莫治的改邪归正而释怀;为佩尔诺的执著坚守而欢欣。

 平凡的小人物马修之所以如此令我们感动,恰恰正在于马修的平凡和普通。他给予我们学习的可能性,而并不简单是当作一个偶像或榜样而远远的膜拜敬仰。“池塘底”在“铁血”校长的统治下仿佛罩上了一面密不透风的铁幕,任何的变革和尝试仿佛都是不被允许的,而马修在这种“制度下”进行了自己的探索。当他发现这群孩子有唱“歪歌”的爱好后因势利导,成立了合唱团,并在被发现后冒着丢掉饭碗的危险进行了“制度内”的抗争,而成效是显著的:当皮埃尔内心深处对音乐的爱好被唤起,而独自在角落里唱歌;当那一群散漫不羁的孩子被音乐俘虏,而驯服的听从了马修的指挥,并大大减少了捣乱和恶作剧……这时候,在我们感慨音乐的神奇力量的同时,也不能不想到,无论多么叛逆、任性、看起来无药可救的孩子,其实都有一把可以打开他们内心之门的钥匙,关键是教育者有没有这种愿望、有没有这种耐心来寻找这把钥匙;在今天中国的教育现状下,我们听多了一线老师对应试教育的不满、对教育积重难返的无奈,马修提供了我们思考的另一个角度:可否在无力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进行力所能及的探索。

让我很受感动的是合唱团表演的那一刻,那个最具有音乐天赋的男孩因为过错被晾在一边,心情沮丧,神情显得格外落寞。而第一节音乐结束时老师突然转向男孩示意他演唱,男孩很惊讶更惊喜,而后带着一种幸福的满足感完成了他的演唱。

  一位老师可以让一个孩子得到对自己的肯定,对人生的期待,真的很伟大!但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是伟大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人生旅途中遇到伯乐的,可虽然如此,每一位孩子都渴望着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能遇见这样一位老师,这样一位给自己最多帮助的人。能够遇上便是一种幸福,尽管这种幸福在现实中显得这样的奢侈,但是我们仍然会渴求得到。而做这种教师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像马修,虽然被校长开除了,但那一双双从窗口伸出的小手,那一个个写满了孩子最真挚祝福的纸飞机已足以让他感动,让他幸福!

最后,我明白了:教育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你去慢慢的、小心的探索、发现。要像母亲一样容忍孩子一次次地“旧病复发”,还要针对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要像母亲一样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长处,充分肯定他的点滴进步,对他们的长处要“小题大做、无限夸张”,永远不说“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啬地说:“嗨,你真棒。”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决不能因为一点过失而让孩子在指责声中自卑地抬不起头来。对于即将为人师表的我们来说,马修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最好的榜样。

影片观后感

林巧兰

当江老师谈及到那三部非常棒的电影时,我印象十分深刻,那三部电影也影响了我很久,《地球上的星星》和《放牛娃的春天》是具有代表性的教育作品,讲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故事,教师的一言一举一动将影响着学生,并会改变了学生的命运,作为即将上岗的新教师,值得深深的反思。《三个傻瓜大闹宝莱坞》告诉我们,人要跟着心走,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追求自己所爱的人以及珍惜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一天终将实现人生最璀璨的一天,拥有了自己的事业、知心爱人、朋友。

我选择了《地球上的星星》又看了一遍,依然很感动,为伊翔遇到人生中的第一位好老师而感到庆幸,为那位老师的所作所为而感到骄傲。作为新教师,要懂得学生渴望被老师理解、被关爱、被肯定,或许老师的一句无意有意的话,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及教学方式,细细观察,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每个学生都很棒,成绩好坏不能代表学生的好坏,要一视同仁,关爱每一位学生。

江老师的培训课很精彩,我的建议只有希望今后还能有幸听到您的讲座,谢谢!

《三个大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林欣娜

 三个搞怪的学生,一场滑稽的表演。整部影片虽然是以喜剧为主,但其中却蕴含了许多对人生的思考。兰彻是一个非常聪明,机智的学生,而且不囿于成规,总是有自己的想法。而拉加却有着巨大的压力,为了父母,姐姐,他必须用功学习。对于法罕更是一个典型,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学自己不喜欢的工学。在他们的身上都能找到我们的影子。叛逆,屈服,但对生活是充满希望的。究竟怎样的一个学生才是一个成功的学生?兰彻让我们知道了。也许你只能学习却没有证书,但真正的学识是不会被埋没的,成功是迟早的事。然而每个人都与生俱来拥有反抗的基因,在兰彻的影响下,佩雅也站在了他们的一边,与兰彻在一起,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就像法罕最后也是选择了摄影,我想从此世界上少了一个三流的工程师,多了一个优秀的摄影师。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材施教,扬长避短,那样每个人都能做最好的自己,人生才会更加的有意义。发现自己兴趣或者优势,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要进一步发展我们的优势,这既是让自己更具有竞争力,又让自己活的快乐,幸福。事实也是如此。法罕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失败,他也拥有了自己的生活——他真正想要的生活。兰彻成了一名科学家。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就像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就要做好自己该做的,既然要做,就要把他做好,我们要端正学习态度,不能只追求及格,而应该是优秀,这才是成功者应有的态度。

《三个大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林宗潇

一个在嬉笑中感受到浓浓友谊的片子,虽然没有华丽眩目的视觉冲击,但是在举手投足间感受到了那一份温暖的友谊,真佩服演员们的精彩演技,在让你笑的时候,也能让你噙满泪水,友谊就是这样,在困难时给你最有力的支持,即使误解也不抛弃,不放弃,也只有真正的朋友才能懂得你真正需要什么,真正地在追求什么,也只有真正的朋友才能真正关注你的博客,买全所有你写的书,不过真的好喜欢男主角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教会我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要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相信自己,跟着自己的心灵走,面对挫折是对自己说:“all is well”,真的,生活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每天带着笑容出发,同时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朋友,也许我会说活着真好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倪金樱

放牛班的春天剧情是描写一个原本在院长眼中,是一群不守规矩,没有教养、无可救药的孩子,如何在一位教音乐的代课老师耐心教导下,脱胎换骨,蜕变成温文儒雅,乖巧懂事的可人儿
  电影中的院长,对孩子不仅没有耐心,而且往往对犯了过错的孩子,处以严酷的体罚,例如:将小孩单独关在禁闭室,无视这些孩子的惊恐害怕,当然这些行为在今天是决不允许的。而马修老师则完全不同,他对孩子充满了爱心,对犯错的孩子,也不是一味偏袒,而是给予他们改过的机会,在他的循循善诱下,每位孩子都拾回了他们的自信,找到了属于自已的春天。这才是我们今天的新教师所应该学习的教育方式。
  在学习的路途上,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可以说是至关重要,一位坏的老师,可以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反之,一位好的老师,往往一句温柔的鼓励,一个肯定的眼神,就可以让在他人眼中,毫无希望的坏学生,重新找到他们自己人生的方向。
  当一位好老师如此重要,却非常困难,因为面对一群不同个性,不同资质的学生,如何因材施教,实在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在我看来,耐心是一位好的老师最需要拥有的,对学生不要大吼大叫,甚至拳脚相向,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只要用爱心与信心,总有一天,学生们会蜕变成美丽的蝴蝶,为老师带来骄傲。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

倪晓燕

这是一部喜剧,然而大笑之后,我陷入了深思。

这部剧给我的是多方面的感想,首先是那位成绩至上的校长virus,一开学,他灌输给学生的就是成绩第一的思想,在他眼里成绩好便是人上人,成绩不好就要被淘汰,他的学生就是在他的这种狭隘思想的压迫下紧张地学习着,根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

正因为,他的眼里只有成绩而看不到其他东西,才导致一个本优秀的学生草草地了结了自己的生命,这难道仅仅是一个事件的悲剧吗,不,这是教育的悲剧。

再说说消音器silence,他的成绩很优秀,书本上的概念他能够背得滚瓜烂熟,但他太拘泥于书本而缺乏创新,说穿了他也只不过是个“学习型人物”。因为成绩好,他后来的发展也还算不错,但永远成不了兰彻那样走在科学尖端的人。

兰彻,在他身上,我看到的不仅仅是聪明、好探究,更多的是一种活力。他从来不死读书,对书上的概念他能够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进行简单、明了且生动地阐述。然而,这种真正有效地学习却被老师给否定了,这难道说不是教育的问题吗?试问这种教育到底看重什么?

兰彻,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那不受传统束缚,而始终富有活力,充满创新的思想。他能将学到的知识灵活地应用于生活,解决问题,这恰恰是我们很多学子不及的地方。在他的教育下,他的学生是那么的有活力,他们热爱学习,充满朝气,而不是一群只会死读书的形象。

他成绩优异,却从不死读书,他头脑聪明,但从不自负。他热爱学习,勇于创新,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品质,才使得他多年后成为了了不起的人物,也使得高傲的消音器最终对他心服口服。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农村幼儿园专业组

张丽芬

通过老师介绍,我观看了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这是一部洋溢着童真、包容、善良与阳光的电影。这部电影的男主角是八岁的小男孩伊桑,他是一个充满了奇思妙想的男孩。在他眼睛里,世界神秘可爱、充满色彩,他喜欢天空、白云、飞鸟、河流、小鱼,甚至可以津津有味地注视小水坑,欣赏它被人踩出的水纹和倒影。

伊桑常常上课捣乱,他的家长常被叫去学校,被老师一顿批。但他自己却一点也不害臊。后来因为他让哥哥尤汗谎编请假条,逃学!最后被他爸爸发现了,被骂了一顿,而后将他送进了技术学校。他刚刚进去,十分害怕,还好有班里成绩最好的一个朋友和他一起玩。后来,来了一位代课老师,这位老师出场十分怪异。穿着一身小丑的服装,吹着我们中国传统的笛,出场了。他十分可爱、善良、顽皮。他的细心发现了伊桑不同于常人的表现,看到了他眼中的绝望,洞悉了他内心的声音。他亲自去伊桑家家访,了解伊桑以前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帮助伊桑的父母寻找伊桑真正存在的问题。只所谓找到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他发现伊桑并不像父亲眼中那般是故意调皮滋事,翘课打架找麻烦,这些问题的起因全在于他的阅读障碍,他连最简单的拼读都不能完成,上课对于他简直是在听天书,他自然无法专注。他总会把相近的字母弄混,教多少遍也不能改正,其实这些都是感统失调造成的。他不能把字母、单词和生活中的实际物品在脑中形成关联,大脑不能把触觉、视觉、听觉捕获的信息整合于一体,比如伊桑不会接球,因为他不能判断球的大小、距离和速度等。

美术老师一方面从教育方法入手,一方面为伊桑树立自信心,在课堂上他给孩子列举了一系列世界名人,如:爱因斯坦、达西文、爱迪生、毕加索等,告诉孩子们这些伟人小时候也曾经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下课后他俯下身对伊桑说,他自己小时候也和伊桑一样。这些话都深深地烙印在伊桑的脑海,驱散了他的自卑。

美术老师继而进一步建立伊桑的自信,组织了全校师生绘画大赛,让伊桑重新拿起画笔,宣泄内心的情绪。不出他所料,伊桑的画得了第一名,被印在学校毕业册上做封面,伊桑成为全校的明星。而经过他自己超乎常人的努力,他的各科成绩大幅度提高,得到了老师的认可。

这部电影还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伊桑的爸爸因为伊桑在外和其他小朋友打架而呵斥他,爸爸在得知伊桑有学习障碍之后,到学校找美术老师谈心,说伊桑的妈妈在网上查遍了关于阅读障碍的文章。下面是他和美术老师的一段对话,很感人:(老师:您怎么来了?爸爸:我正好来这里出差。老师:见过伊桑了?爸爸:还没,我想先和您谈谈。我妻子上网查了所有关于阅读障碍的文章,我想让你知道。老师:知道什么?爸爸:你不是父母你不明白,我不想让别人指责我们是不关心孩子的父母。老师:关心,很重要,孩子会感觉被需要,时而给一个拥抱或亲吻表示关心,对孩子说“孩子,我爱你。当你感到恐惧,你来找我,当你遭遇挫折,遇到失败,别担心,有我在你身边。”关心不是给别人看的,不是吗?)老师的一席话令伊桑的父亲无地自容。

竞争激烈的社会,所有人都想培育优秀的人才,每个人都想得高分,差一点都接受不了。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才华、能力和梦想。虽然每个家长都不顾一切地想把孩子的每根手指都拉得更长。让孩子背负自己的野心。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自由和独立。”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而针对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孩子们如同地球上的星星,他们需要爱,更需要自由,阳光,有了这些才有能力去赢得残酷的竞争和挑战。放开对孩子的束缚,让他们更好的去享受生活,成为闪着光芒的星星。
    最后感谢老师介绍了这样一部电影,从中受益匪浅。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阮庭琦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温暖的让人想流泪的法国电影,没有法国人唠唠叨叨的幽默,也不再是那种阴雨绵绵,闷到心里的天气,明媚的阳光,优美而动听的天籁,影片中的主演克莱门特·马修老师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他热爱自己的音乐事业,在教师这点上,他能把最无私的爱奉献给学生们;他对所有的孩子都一视同仁,不带有色眼镜去辨别,他用他的才华和耐心来教导孩子们。

面对哈珊校长的粗暴残忍,我感到愤怒,我为孩子们遇到这样的校长而感到惋惜与遗憾,但马修老师的出现就是整部影片的那抹曙光,他就是这些孩子们的希望,他的善良和真诚打动了孩子们,让孩子们愿意重新相信这个世界,甚至打动了学校的其他老师,让他们知道这些孩子们的可爱之处;在影片的最后,当马修老师要登上汽车的时候,派皮诺一路奔跑赶来,虽然中间有个小插曲,但最后的结局是马修带走这派皮诺离开,在这瞬间,我感动了,为马修老师的善良与爱,为派皮诺的执着坚守。

看完这部电影,在满心的温馨与感动之外,我也学到了许多: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天生我材必有用,重点在于我们应该如何去挖掘,去教育他们,才能让孩子们发挥出他们的潜能与天赋,暴力并不是解决一切的办法,只有细心的观察,耐心的教导,小苗才能开花结果,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漫天撒下爱心种,伫看他日结果时”。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施丽仙

今天我看《地球上的星星》这部电影,感触很深,电影前半部分介绍了小主人公生活以及学习上的种种问题,看到老师、父母的失望、不理解,我的心里很揪心,我不知道如果我是伊桑我该怎么办,在有一个镜头里伊桑趴在天台栏杆上,我好担心他会想不开,直到听到那悠扬动听的笛声,我知道有人会解救伊桑了,代课老师尼克教孩子们画画,发现伊桑不正常的状态后,他和伊桑的同学交流,和其他老师交流,通过分析伊桑的作业,他发现了问题,并不是伊桑学习不努力、偷懒,而是因为他天生有诵读障碍,缺乏流畅的思考能力,对距离、大小等缺乏判断能力,常人能做的事情,他却做不到。

尼克老师上门和伊桑的父母谈心,了解到伊桑父母的心态后,告诉他们: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能力和梦想,我们不能因为他目前的一点点障碍而嫌弃他。他甚至愤慨:“如果你喜欢比赛那干脆养马呀,何必生孩子?非要逼孩子负担你的野心,不如招童工。”

为了唤起伊桑的自信心,尼克老师在课堂中和孩子们讲述了一个故事,说出了伊桑所有的问题,但他没有告诉学生这是伊桑的问题,而是拿出了爱迪生的照片,并说了好多名人小时候也有读、写障碍,但他们最终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就仅仅这样的几句话触动了伊桑,尼克老师找到了校长说明了伊桑的问题,说动校长给伊桑一个机会,然后,尼克老师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和伊桑一起慢慢分析那些会跳舞的字母,从游戏开始,在沙盘中先写字母,再用彩笔写,最后用铅笔写,一点一点,伊桑慢慢克服了读写障碍。

尼克老师认为,每个孩子兴趣点不同,伊桑在绘画方面有天赋,他的创造性极强,在尼克老师组织的学校绘画比较中,伊桑的画胜过老师尼库巴而成为学校年鉴的封面,伊桑简直不敢承受这巨大的成功喜悦,他流着热泪扑进了老师的怀抱。

伊桑各方面成绩都明显提高,令父母惊诧不已,伊桑也享受到了得到大家认可的体验,他的脸上绽放出快乐幸福的笑容。

放暑假了,父母亲来接伊桑回家,伊桑依依不舍地与老师告别,临上车前他回头奔向老师的怀抱,尼克老师将他高高地举起,伊桑伸展着双臂,像是要展翅飞翔,极其激动人心,我的热泪再一次流出。

画面定格在这一感人的而又意味深长的画面上,的确是尼克老师将伊桑高高举起来了,不仅举起了他的读写能力更举起了他的自信举起了他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力量!

生活中的孩子形形色色,这样的特殊儿童虽然在正常的学校并不多见,但也有一些孩子是在某些方面并不敏感的,导致其学习成绩暂时落后,我们的老师是如何看待孩子的呢?我们能像尼克老师那样认真观察、分析、了解孩子,然后从根本处下手,牵着孩子的手带着他慢慢成长吗?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翁国宝

本片讲述了三个年轻人兰彻、法尔汉、拉朱由于相同的专业——工程学而相遇于印度国立工程学院,由于各自不同的家境,三人不得不面对来自家庭和学院的压力,而他们的同学查图尔是一个只知道死记硬背的人,兰彻执意要让两位朋友知道死记硬背是得不了第一的,所以在考试中考到了第一,又在查图尔演讲时捉弄他,结果在庆功时遇到查图尔,不得已与查图尔打赌,从而引起了开头查图尔、拉朱、法尔汉寻找兰彻的旅程。并且得知他们的朋友并非兰彻,它只不过是因为他的好学而被前首相看重来代替自己不争气的儿子去上学来获得文凭。“兰彻”虽无属于自己的文凭,但他还是通过几年大学学习而获得了大量知识,更巧合的是,他竟然就是冤家对头查图尔所说的那个拥有500多项专利的科学家,且全球的公司都想得到这个人才。最终,他们一行人终于在某个地方找到了“兰彻”,故事终以大圆满的方式告终。

从“兰彻”身上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宋濂、东阳马生的影子,他们好学、善学,对学习总抱有满腔的激情,以学习为乐。孔老夫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宋濂、东阳马生、“兰彻”都是这样的人。 

如今,随着义务教育的深入,不少同学都产生了厌学的心理,换言之,就是说已经对学习没有一点激情了,这点是万万要不得的。我作为学生,对这点是深有感触地,有人曾经问我:“你物理学的那么好,有什么诀窍吗?”我莞尔一笑,说:“学不好物理,不是因为你比其他人苯,而是你对于物理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就是没有激情去学好物理。”我记得曾经有一个作家说过:“对于学习,最要命的是什么呢?就是缺少对于学习的激情。你比别人笨,你可以用勤奋去弥补,但你如果对学习缺少了激情,那你就不可能学好了。”
  
《三傻大闹宝莱坞》,喜剧片而已,但它所折射的社会现象,却让我受益匪浅。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夏琳
  
着感动看完了这部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深深的被里面的内容所吸引,同时也震撼着。不仅对我以后的职业有帮助,对将来我当妈妈也是一个很好的提示。孩子不是靠打骂就可以的,需要的是耐心的教导。剧中伊森的父亲对他呵斥、打骂,同学们瞧不起他,说他是个傻瓜。只有妈妈一如既往的爱他、关心他,可是最终也阻挡不了伊桑被学校开除,被送到寄宿学校的命运。伊桑很伤心,甚至到了绝望的边缘,他不再对任何事情感兴趣,包括不再和任何人说话,成了一个自闭儿。到了新的环境,他更加沉默。父母以成绩来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把更多的关注放在成绩优异的哥哥身上,忽略了伊森,他的画很形象的描写出他从小的生活环境,父母离他越来越远,他变成更加自卑沉默;同时他的画作也显示出他与众不同对的绘画天赋和想象力。直至美术代课老师尼库巴的出现,改变了伊森的命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缺少的是一个耐心、细心的老师。细心的尼库巴发现了他,他的孤单,他的自闭,他的才华。影片的最终,即将回家度过假期的伊桑紧紧地拥住了尼克老师,这个改变他生命

的人,我看到这里也不禁感动落泪。

看完影片,我从尼库巴老师身上学到了 “读懂孩子”和“不放弃”七个字。或许在班级中,很难做到真正的了解每一位孩子,那么对于那些相对特别的孩子们,应读懂他们,从根本上了解他们,从本质上剖析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显得如此重要。在影片中尼库巴老师告诉我们,读懂孩子,并不是单纯的观察孩子们平时的表现,用成绩检验他们,而是应该永远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永远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孩子,在孩子们的每一个错误中,寻找共同点,找出隐藏在那些错误下的根本原因,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耐心、温暖和爱,不管老师是否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至少应该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因为老师的不离不弃,同样也会成就一个孩子美好的明天,因为老师的关爱孩子是会感受的到的,老师不应该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无法磨灭的阴影伤害。伴随关怀孩子,鼓励孩子每一个小小的进步,让孩子一点点的重拾自信,找到快乐。

在我听完江老师的课以后,我觉得不止是对我以后的工作帮助很大,对于将来我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在我上学的时候我很喜欢看《机灵小不懂》、《18岁天空》这样类型的电视剧,这些电视剧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论学生有多顽皮,这个班级成绩有多差,老师都能做到不离不弃,老师用自己的耐心把这些孩子从顽皮、成绩差变为后来的努力学习、遵守纪律的孩子,而且和老师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学生希望在遇到问题不懂,请教老师的时候老师愿意耐心讲解。前两天谢老师上课的时候问过我们一个问题:你们希望是什么样的老师。我当时的回答就是:我喜欢我可以做到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孩子,我不希望因为某些学生表现好就特别关心,也不想因为个别顽皮的孩子就忽略他们。如果换位思考,我们也不希望老师那样对我们,大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孩子呢。从小培养孩子健康心理,让孩子快乐成长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家长家庭教育的义务和责任。中华家庭教育网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可以从这个网站学到很多为人师,为人父母的经验。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黄小凤

忧伤的音乐、忧伤的背景和忧伤的情节组成了开头,影片中他们正在举行葬礼。这天晚上,派皮诺来到他的小学同学家,派皮诺拿出一本日记,他们风尘已久的童年时光顿时从脑海中历历再现。

一天,克莱门特。马修来到一所学校任教。这所学校被称为“池塘之底”,它由问题学生、严厉的制度、苛刻的校长构成。马修确信自己走到了人生的低谷,这时,他看见了儿时的派皮诺,派皮诺的父母被二战夺去了生命,派皮诺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为此,他常在周六的时候等候在学校门口,希望父母能来接他回家。此时马修想用爱来温暖派皮诺…… 

马修以真爱换来了孩子们的信任。孩子热爱音乐,马修也是,他迎合了孩子们的兴趣,创作出了一首又一首的歌曲。他对哈森校长制定的“行动——反应”制度,深恶痛觉,对校长的教育思想也有些反感,他便用爱感化了校长,校长也在他的感召下,接受了他的教育方法。有了校长的支持,马修组建了一个合唱团。其中最有音乐天赋的是莫朗奇,他有一副好嗓子和内向的性格。后来,在一次表演中,莫朗奇因过错而被晾在一边,他一脸的无奈与孤独。在第一轮演唱之后,马修忽然转身示意他唱歌,这位孤独的歌手先是一愣,然后他带着惊喜的心情成功的完成了演唱。马修的这个“圈套”,也使孩子们唱这支歌曲时有了几分开心、幸福的感觉。

后来学校进来一个插班生,他是心理学家放在这里做实验的,他叫蒙东,有暴利倾向。蒙东简直无药可救,他在校内吸烟、打架、骂人,最后被校长指控偷了10万法郎。但就因为校长用种种极端的办法来惩治蒙东,最终导致蒙东也以极端的行为回赠给了学校——他放了火,烧了几间房子。然而,真正偷钱的并不是蒙东,是蒙东唆使别人。后来,马修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而他并不想将真凶交给校长或是警局处理,他“包庇”了蒙东。但他自己最后却被无能而残暴的校长赶走。

马修与学生的情谊之深是不可以用语言描述的,不信,请看片段:马修在即将离开学校之际,孩子们站在教室的窗口,探出脑袋、伸出小手挥挥,与 马修 老师告别。并做了纸飞机,把对 马修 老师说的话写在纸飞机上,从窗口飞出来。那一只只充满真挚祝福的纸飞机为马修送行,那一双双挥动的小手与马修告别,那一双双充满留恋不舍的眼睛目送马修离开。蓝天为证,大地为凭,谁能说学生们不喜欢马修呢?纸飞机虽然普通,但此时却是最珍贵的礼物。马修弯腰捡起地上的纸飞机,看着上面的字迹微笑了,因为他知道这是孩子们送给他的礼物。马修带着孩子们的礼物,幸福地离开了。看到这一幕情景,我也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被孩子们与 马修 老师的深厚情谊和真挚的爱深深感动了!

马修从未想过成名,后来一直向他人传授音乐技术,直到去世……

观《地球上的星星》之感

古田县明智学校 游莉莉

九岁的伊桑上三年级,长长的牙齿,大大的眼睛,还有那单纯的让人怜惜的面孔。他是个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在他眼里,课本上的字母都在游来游去的,功课从来都是不及格甚至是零分,就是简单的字母和数字他都会写错,所以经常被罚跪在教室门外。父亲打他,骂他,觉得他很没用,同学也瞧不起他,对他冷言冷语。只有妈妈保护他,爱他。伊桑最终被学校开除送往寄宿学校,伊桑很伤心,对生存的环境不再抱任何激情和兴趣,也不再和任何人说话,把自己完全封锁起来。

聪明的老师很快发现伊桑的与众不同,伊桑是个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可是通过他的观察尼库巴决定家访,发现伊桑有着天才的绘画禀赋。虽然伊桑的父亲反复的说会画画有什么用啊?但是年轻的教师决定帮助伊桑。为了帮助伊桑自信的面对现实,尼库巴搜集可很多资料包括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奖的艾伯特.爱因斯坦,著名的艺术家莱昂纳多.达芬奇,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这些的科学家,发明家,画家等名人都有着共同的经历,就是他们同样小时候存在着读写困难,甚至无法识字,交流困难,也都曾被周边的人当成弱智来看待,可是他们却用画画和音乐,发明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伊桑从中找到了共鸣,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作为一名教师,对孩子真诚的关注是非常重要的。你的关心是一剂良药它有治愈的力量,孩子会感到自己有所需要时而一个拥抱,或是一个亲吻,以示自己的关心。孩子,我爱你。如果你产生恐惧,过来找我,当你收到挫折的时候,遭遇失败的时候,别担心,我会在你身边的,放心吧!每时每刻的关心,那才是真正的关心。

在这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两句话:

“学校之外是一个残忍无情充满竞争的世界,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往上爬 人人都想拿第一 医药工程、营销……没有事不让人难以忍受95.595.695.7%都是逆天而行是吗?想想,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能力和梦想,可是没有什么人是因为把手指弯曲或者拉长儿下地狱的,继续,即使指头断了也不能停”

“如果你那么喜欢比赛,你干脆养赛马啊,何必生孩子?非要逼孩子负担你的野心,那还不如招童工。如果孩子承担不了这重担呢?他们应该懂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步伐,手指尚且长短不一……”

曾经,我们也是孩子,也渴望上学,但又因为成绩而畏惧前行。试问今天的你看着如过去幼小身躯的你的影子,你觉得成绩真的重要吗?你开心吗?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余娜娜

很有幸,借着继续教育的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让我欣赏了这部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一起感受着一个学监和一群问题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平淡又令人感动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次看,看完之后真的让我好感动!

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华丽的服饰和背景,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简单,干净的音乐贯穿着整部影片,使观众在天籁般的童声中欣赏着电影。看完影片之后,才让我知道这个“放牛班”与真正的“放牛”一点关系也没有,所谓“放牛班”指的是一帮问题少年,他们的性格,脾气和他们短短的却复杂万分的人生历程,而春天,是一种希望,是一种“重新”之意,一种冬天过后又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象征。

故事发生在法国,某个小镇的郊外,有着这样一个充满严格制度的少年学校。而这个学校里的学生,并没有因为这样的严厉管制而变得乖巧,反而成为了一群没有教养,只会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孩子。然而谁也不会知道,在这样似乎无可救药的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一个个美妙的梦想正在悄然升华。怀着这样天真烂漫的梦,他们遇见了一个可以说足以改变他们命运的人——他就是马修。
  
电影中的院长,对孩子不仅没有耐心,而且往往对犯了过错的孩子,处以严酷的体罚,例如:将小孩单独关在禁闭室,无视这些孩子的惊恐害怕,马修老师则完全不同,他对孩子充满了爱心,对犯错的孩子,也不是一味偏袒,而是给予他们改过的机会,在他的循循善诱下,每位孩子都拾回了他们的自信,找到了属於自已的春天
  
在学习的路途上,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可以说是无远弗介,一位坏的老师,可以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反之,一位好的老师,往往一句温柔的鼓励,一个肯定的眼神,就可以让他人眼中,毫无希望的坏学生,重新找到他们自己人生的方向。
  
当一位好老师如此重要,却非常困难,因为面对一群不同个性,不同资质的学生,如何因材施教,实在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在我看来,“「耐心」是一位好的老师,最须要拥有的,对学生不要时常大吼大叫,甚至拳脚相向,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只要用爱心与信心,总有一天,学生们会蜕变成美丽的蝴蝶。
  
马修,他好似一个善良的牧人。他用爱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用爱照亮了前往之路,用爱为他们指引方向。我想说:这不是奇迹,而是爱的奇效.在管教寄宿学生时,将学生组成了一个合唱团,用音乐启发孩子的潜能,让野男孩个个成为发光的小天使,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他们冰冷已久的心。我清楚地记得其中一句对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这句话饱含了他对教育事业的尽心尽责;对人平等,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态度。
  
记得老师的《教育原理》时,她特别强调“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都应该得到尊重,存在就是有价值的”。马图在接受校长的任务时所提出的三个条件:第一,不体罚学生;第二,让我来处罚犯事的学生;第三,不要透露他们的名字。无一不体现了他对幼小心灵人性的关怀。
  
最后,这个班级的一切都改变了。一幅幅美丽的春天景象在每个孩子脑海中浮现。他们从马修的身上感受到的不再是每天的提心吊胆,生怕犯错的恐惧,而渐渐转变成为了慈父般的爱。

整部电影使我感触很深,的确这不仅仅只是一部教育意义深刻的电影。在被剧情牵动的同时,心灵也不禁震颤。将这群问题少年集中在这样一个没有爱的环境中,他们可曾知道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外面的“春天”是那样充满生机。他们需要的,正是我们现在生活中所渐渐忽略的爱与呵护啊!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觉得教师是十分伟大的。他们往往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在学生失败时说的那一句句鼓励的话语,在学生对前途感到迷惘的时候伸出的援助之手,还有很多很多……

电影往往是虚构的,也许在真实生活中它不曾发生。但是它却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放牛班的春天》使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和深厚的爱。在简单质朴的语言中,我豁然开朗:其实,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这样一个美丽的花园,春夏秋冬四季分明,随时随地都因为周围发生的一切而改变。春天定然是最美的季节,一阵阵柔和的春风拂过面颊,绿草破土而出,泉水叮叮咚咚地诠释着春天的绚丽多彩。然而只要有爱的包围,即使是放牛班的那些孩子,依然可以拥有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

当写满了爱的纸飞机飞满了整个校园,马修的为师之道获得了肯定,同时音乐的魅力也得到了一览无遗的肯定。这也让我想到另一个于这部电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大家都很熟悉的电影《音乐之声》,玛丽亚也同样在用爱和音乐来教育孩子。
   
不可否认,温情是个好东西。没有特别激动人心的场面,也没有特别叫人难以接受的痛苦悲情。《放牛班的春天》就是那种从头至尾都可以让人保持微笑。尤其是看着那些顽童们可爱纯真的一面,心底焕发出的某种“本真”的天性。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么一锅浓浓的,温暖的心灵鸡汤。

但愿普天下所有的老师都能用尊重、用温和、用爱心、用情感去感动学生,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可,都能收到孩子们的纸飞机,写满了祝福与期盼的纸飞机!在三尺讲台前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幼儿教师:袁燕辉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一群被世人厌恶的孩子,遇到一个天使般的老师,救赎的灵魂找到了心中的梦想,终于唱出了来自天堂的声音,这就是放牛班的春天。一位热爱音乐有着音乐天赋的代课教师用他对孩子们的爱感化了这一班问题少年冰冷、残酷的心电影中孩子们忧郁而又充满期待的眼神始终印在我的脑海中,怎么也抹不去,孩子们的心灵被铁血校长严重扭曲,他们没有四季。在他们的生活中,只有冬季。然而马修老师与其它老师和院长不一样。他不会对学生失去信心,他在学生犯错时,不会去体罚他们,他会静下心来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看完电影很长时间后我的心情都不能平静,经常地回想其中的片断,回想身边的孩子与老师,以及对自己的教育。这部影片给了我很好的回答。让我对教育的价值在哪里?教师的价值在哪里?有了更深的理解。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张霖

   《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印度电影,讲的是一个8岁的小孩伊桑从一个有着阅读障碍,不能很好的进行读写,从而造成了他学习不好、学习动机差、学习成绩很差的结果,对日常生活世界充满的好奇,表现的的特别活跃,种种的表现促使他的父亲把他送到寄宿学校。在这所学校里,起初伊桑还是跟之前生活圈的表现一样,被老师贴上了所谓“差生”的标签,使得这位小朋友越来越孤僻,连原本最爱的绘画都放弃了,直到一名叫尼古的美术老师的出现才使得情况有所以改变。这名老师及时发现了伊桑存在的问题,通过家访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并且通过进一步的交涉得到了给伊桑特别的辅导的权利。在之后对伊桑做出正确的引导,找出孩子的闪光点使得他的才能进一步得到发挥,最终在一场绘画比赛中夺冠,这使他获得得自信推进了他克服原先障碍,积极奋进的学习从而成为班级中的学习先进者。

阅读障碍使得小伊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自闭症,心理学上把像伊桑的这样有自闭症的孩子叫做星星的孩子,因为他们的内心就像星星一样,让外人难以企及、触摸与感知。虽然星星与地球相距遥远,但但它们却客观地闪耀在夜空中,用微弱的光芒显示着自身的存在。它们却客观地闪耀在夜空中,用微弱的光芒显示着自身的存在。因此影片的名字便具有了一种暗示,既暗示了小伊桑的自闭与孤独,同时也暗示了他与其他“正常”的孩子一样,有着自己的闪光点,只不过这种闪光点非一般人可见。因此影片的名字便具有了一种暗示,既暗示了小伊桑的自闭与孤独,同时也暗示了他与其他“正常”的孩子一样,有着自己的闪光点,只不过这种闪光点非一般人可见。影片中众多的老师只有托管学校的尼库巴一人发现了伊桑身上的闪光点,足以说明其他多数老师们在对待像伊桑这样的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时,缺少一种耐心与关怀,更不用说探索怎样教育这样的孩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荀子曾满怀深情的说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的是老师应该教授学生们道理,并解决他们存在的疑惑。而影片中的老师们大多数只是一种应试教育的维护者与执行者,他们知道伊桑有困惑,却不细心教导,而是谩骂与嘲笑,甚至体罚。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美术课上老师痛打伊桑的手心,让人想到了中国封建私塾教育中的戒尺惩罚,这也是呆板教育制度下程式化老师的生动显现。

影片套路似乎并无多少创意,但感人的故事情节还是给观众带来了不少启示。比如在被告知要去寄宿学校之前所做的噩梦,就充分反映了他对家庭的不舍。家是避风的港湾,在孩子们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家庭教育便具有了极大的重要性。家长们应该了解自己的孩子,多鼓励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像伊桑的父亲那样急于求成,动辄呵斥加大棒。父母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所以家庭应突出个性化教育,这样对于夯实孩子们的教育基础,具有重要作用,并可以与现行的学校标准统一式教育遥相呼应,二者相辅相成。家长与老师们之间应多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做好孩子们的教育工作,而不是相互推诿,当起甩手掌柜。只要家长与老师们多付出一点爱,无论是怎样的孩子,都会得到恰当的教育;只要家长与老师们多注意留心与观察,对孩子们多一份细心与耐心,多一份鼓励与关怀,便会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世间似伊桑的星星孩童很多,但愿似尼库巴的老师更多。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朱巧清

在好久以前就听过《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的名字,但一直都没去看过,因为受这个名字的影响,一直以为这只是部喜剧,并且会是一部很幼稚的喜剧。但那天老师给我们上家庭教育的课时提到这部电影,并叫我们写观后感时,接下来我利用两个晚上把这部电影看完了。在这部电影中我既看到了友情,爱情,亲情。更加对教育产生了许多的思考。

电影中的几个主人公,兰彻原先以为他是贵公子,家庭教育自由,民主,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自由的选择自己所喜欢学习钻研的东西,不用像法罕那样受家人的干预去学习自己本不喜欢的专业。到电影的后面我才知道他的真名其实叫冯查·旺度,是印度一个富人家的已故园丁的孩子,从小学习很好,六年级可以做出十年级的题,这个富人约定让小佣人用自己儿子的名字“兰彻”去读书,富人出钱,条件是冒名顶替拿到毕业证书后,小佣人就得消失。兰彻在大学报到的第一天就做了个简易的导电装置,捉弄学长,让大家瞠目结舌,与众不同的兰彻始终灵活学习,不拘小节,不会死记硬背、像完成任务般学习,虽然老师、院长不喜欢他,但他的成绩始终排第一。在电影中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就是他对校长说:“我只是在教你怎么教,我从不放弃差生。”在毕业典礼之后兰彻按照最初的约定消失但他全身心的投入到了他所想要建成的学校中,并且成为拥有400项专利的大科学家全世界争着要合作的对象。在兰彻这里体现了自由民主,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秉着无差生的理念让我十分的敬佩,对我以后的教学工作有了很大的启发,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法罕也是三人帮之一,从小理想做一名野生动物摄影师,但迫于家里压力而上工程学校,一直是兰彻的忠实死党。为了拉加,一起和兰彻去院长办公室偷卷子。最终放弃面试的机会和父亲表明自己的理想,得到父亲的认可,成为著名动物摄影师安德烈·伊斯特凡的助理,后来也成了著名的动物摄影师。从法罕身上看到了许多中国人的影子,有许多家人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以为了他们好的名义,却从未想过这是否是他们所想要的,同时,孩子也不能和家长很好的交流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孩子与家长间的交流还有许多的问题,这在我以后的工作中也会遇到,该如何去和家长交流这还有很多我需要学习的地方。                                                     

拉加是兰彻的兄弟之一。想当工程师,但是没自信,迷信神佛。家里很穷,父亲原来是邮局局长,现瘫痪在家;母亲退休了,经常唠叨;还有她的姐姐卡摩因家里无法负担一辆车的陪嫁而变成剩女。后来因为在院长家门口小便又不愿意出卖自己的好兄弟兰彻被勒令退学而决定自杀,从校长的办公室跳下去摔断了16根肋骨和两条腿,从此开始思考人生。并在兰彻的鼓励下脱离了植物人的状态,康复了。最终在毕业前面试成功,致使院长刮掉胡子,后来成为一名大工程师。拉加他投射出许多中国人的影子,家境贫寒,想通过努力读书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又想依靠神佛,又加上家庭的负担使他的处境十分的艰难,但最终他以真诚,打动了面试官也打动了我们,明白了人生需要坦荡荡,去努力创造自己的未来。

而电影中的维鲁校长,他的教学理念的高压方式,他的固执陈旧的教学思想,让我想起中国的填鸭式教育,不管学生的感受,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不懂得创新,虽然有聪明的头脑但却不能去创新,不能很好的和学生交流,致使一个学生还有他的儿子的死亡。校长的教学管理理念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太重要了,不是独断专行的时代,要努力去学习,交流,鼓励创新,这样教育才会越办越好,渊源流长。

电影中还有个很特别的人物查尔图为了成绩死记硬背,耍手段,这种学生过于关注成绩,而不懂得去真正的学习知识,不懂得真正做人的道理。其实成绩不能代表一切,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去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学有所长,同时,最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做人,做个有道德,有理想的人。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凤都中心小学  朱晓霖

伴随着笑和泪看完了这部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深深的被里面的内容所吸引,同时也震撼着,突然在一瞬间明白了一句话的真正内涵,“世界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影片的开头就显现了各种人的分数,以此开头奠基了影片中的教学模式。而影片中九岁的伊桑,一个充满了奇思妙想的男孩。在他眼睛里,任何事物都是美妙的,他可以津津有味地注视小水沟,捕捉鱼儿后,鱼儿在他的眼中是那么新奇,那么惊奇。吃饭的时候脑袋里还是那些小火车及其他美妙的事物。尽管心思奇妙,在传统以分数主导的教学模式下,有着读写障碍症的他,所有的字母和数字在他的眼中是活跃的,所有的功课从来都是不及格甚至是零分,只注重成绩的父亲对他呵斥、打骂,伊桑被打后没有关爱自己的孩子,反而打骂他,认为他就是个麻烦。只有妈妈关心他的伤,清理伤口,照顾关爱他。老师让他念课本时,他说字母在跳舞,最终伊桑被学校开除,被送到寄宿学校。妈妈很不舍,爸爸却如此坚定。伊桑很伤心,甚至到了绝望的边缘,他的叛逆被压制,他的答案即使是对的,但是不符合教师的标准答案而被否定。他不再对任何事情感兴趣,包括之前喜欢的画画,成了一个自闭儿。就在学校准备通知他的父母把他领走的时候,故事情节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美术代课老师尼库巴的出现了。

细心的尼库巴发现了他,他的孤单,他的自闭,他的才华。他翻阅着伊夏的画稿和使他受到责罚的作业本、考试卷,渐渐的,心里有盏灯开始变得明亮,那颗落在凡世的小星星的光芒刺痛了他的眼睛。他在课上开始举例,许多杰出的人物,如爱因斯坦,爱迪生,达芬奇,毕加索……其实小时候都有读写障碍……其实,在我们周围,是那些有许多用独特眼光看待世界的人,改变了社会。他带大家去池塘边游戏,让伊桑的才华自然显现;他说服校长让他不要放弃这颗小星星;他用伊桑的方式教会了他读写……为了向所有人展现伊桑的绘画天赋,他特地举办了一场校级比赛,最终,胜出的伊桑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他的绘画成为学校年鉴的封面,人手一册。影片的最终,即将回家度过假期的伊桑紧紧地拥住了尼克老师,这个改变他生命的人,片内片外无不潸然泪下。

看完影片,我对一些人有一些看法,无疑尼库巴老师是优秀的,他认真观察孩子,爱着孩子,发现孩子有问题时,抱着不放弃的意念始终如一的教育他。他从本质入手,对症下药,坚持不懈,最终成功了。而俗话说,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反观伊桑的爸爸,眼中只有成绩,似乎成绩能证明一切,在生活中并没有多大关心孩子,看大儿子比赛也只是看到了结果,丝毫没有为过程的付出鼓掌,当尼库巴老师去家里时,爸爸的态度很强硬,我们一直说家校合作,爸爸对于自己的反思很少。妈妈的确很关心他,无论哪个母亲都能做这个事情,但是这还不够!引起反思的还有老师们。老师缺少耐心,恒心,认为要生存,就要竞争,成功,才能创造未来。可我确觉得要做到准则,责任,感恩。我们应该要用爱来教育孩子,永远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永远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孩子,面对孩子所犯的错误,不是一味的指责,而是找出隐藏在那些错误下的根本原因,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去拥抱每个孩子,鼓励孩子每一个小小的进步,让孩子一点点的重拾自信,找到快乐。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