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了解孩子生命成长的规律(转崔老师)

9年前 [08-22 10:44 周五]

今天,和大家交流的话题是:了解孩子生命成长的规律——解读孩子的敏感期行为。我们大家能够在周末的夜晚,放弃休息和娱乐,来到中华家庭教育讲堂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学习和探讨,这就足以说明大家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所以我想问大家几个问题:

一、                     您是否了解您的孩子在每个年龄段的成长规律?

二、                     您是否了解孩子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有人说过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但是作为生命最高表现形式的人类——我们是否会正确地爱自己的孩子呢?我们是否把自己的孩子当作一门科学来用心学习和潜心研究呢?那么如果我们都不了解孩子的成长的规律,不知道孩子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我们又如何能正确地爱孩子呢?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就“了解孩子生命成长的规律,解读孩子的敏感期行为。”这个话题来和大家进行探讨。

一、敏感期的概念及敏感期的重要性

之所以把敏感期作为一个专门的话题来讲,就是因为孩子在0-6岁是一个最关键的时期,一个孩子一生的性格习惯都是在这个阶段打下基础的。可是我们很多人却在做着背道而驰的事情,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孩子出生后不久就把孩子交给老人或是保姆照顾,而自己忙于工作、忙于挣钱、忙于学习、忙于应酬。然后等孩子大了,该上学了再接回自己身边,可是这时候却发现孩子发展的不尽人意,表现出很多的问题,而且也很难再扭转过来。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其实就是因为我们做父母的在孩子生命最初的几年里,没有承担自己的教育责任,错过了孩子最佳的教育时期,也就是孩子的敏感期。

什么是敏感期呢?敏感期一词是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在研究动物成长时首先使用的名称。后来,蒙台梭利在长期与儿童的相处中,发现儿童的成长也会产生同样现象,因而提出了敏感期的原理,并将它运用在幼儿教育上。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是指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对形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

蒙台梭利指出助长幼儿发展的主要动力有两点:一是敏感力,一是吸收性心智。其中的敏感力是指一个“人”或其他有知觉的生物个体,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会对外在环境的某些刺激,产生特别敏锐的感受力,以致影响其心智的运作或生理的反应,而出现特殊的好恶或感受,这种力量的强弱,我们称之为 “敏感力”。

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的内心会有一股无法遏止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内在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动力才会消失。蒙台梭利称这段时期为“敏感期”,也有教育家则称为学习的关键期或教育的关键期。

我们很多家长会发现孩子在某一段时间特别喜欢做一件事,每天重复而不厌其烦,然后等他非常熟练了这件事之后,就不再每天重复这些行为。比如说孩子可能会在一段时间里特别喜欢摆积木,每天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外,几乎都在摆积木,然后等到他把积木摆得特别熟练,能摆得特别高,会摆各种形状后,往往这种兴趣就开始减弱。然后又会开始迷恋下一个事物。这时候很多人就会认为是孩子做事没有长性,三分钟热度,其实不是这样的,这其实就是孩子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而狂热地学习某件事,等他掌握了这项能力后,这种内驱力就会自然减弱,然后又开始下一个行为的敏感期。

敏感期的意义:如果一个敏感期能够顺利通过,儿童的心智水平就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而如果遭到破坏,那么这个孩子的生命成长就是不完整的,就有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会随着孩子的长大,而表现的越来越突出。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和探讨孩子每个敏感期的具体行为表现。

二、解读孩子的敏感期行为

在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孩子敏感期行为》一书中,将每一敏感期进行了年龄的界定,但是经过她的研究发现,敏感期并不仅仅在0-6岁,也有可能在6-12时弥补。而我也在女儿和一些孩子的身上发现,敏感期行为因人而异,也与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并不是严格的按年龄来划分的,所以在这里我没有按年龄来对敏感期行为进行划分,而是主要强调敏感期的一些行为表现,目的是为了使大家理解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科学道理,从而以一颗平静宽容的心来看待孩子的生命成长。而不会因不懂教育而在无意中对孩子的成长进行破坏。

视觉敏感期——在出生的时候对光线明暗的交界处比较感兴趣,喜欢看明暗交界处。如果你拿一个手电筒来照,小婴儿就会随着光线的转移而转移目光。我记得我女儿小的时候,我们为了照顾她方便,会开一个很暗的台灯,然后灯的影子透在屋顶上,女儿就常常盯着看很久。

口的敏感期——喜欢把手和任何能拿到的东西放进嘴里,用口来感知事物,认识事物。

可是这时候,我们大多数人的作法是,怕脏,怕孩子吃进了细菌而干涉孩子。这样就破坏了孩子用口来感知世界的过程

造成的后果:很多孩子长大后遇到情绪紧张时就会吃手或是咬铅笔,这些行为都和他口的敏感没有顺利度过有一定的关系。

手——喜欢抓东西,用手的触摸来感知事物,认识世界,探索世界。孩子用手的探索需要反复去体验,去抓水去抓沙。孩子这是与环境有个真实的连接。孩子是通过手的探索来协调大脑和身体之间的关系。孩子通过手的探索发现外在的世界并建构自己内在的世界。这是孩子很重要的认知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很容易被成年人所忽略掉。我们家长应了解到,手是儿童最好的感知工具,手的活动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幼儿有目标探索世界的行为。这样世界就会在儿童的眼前变得鲜活起来。

口和手的敏感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开始。就拿撕纸这个简短的动作来说。科学家认为孩子在撕纸的时候,是在进行一向完整的科学研究,孩子把纸片撕开后,先想想纸是什么材料做的,再闻闻纸的气味,尝尝纸的味道,然后把纸片在空中摇摇听一听纸片发出的声音。这套动作调动孩子所有的脑细胞来进行研究,因此下次看见孩子在撕纸片的时候千万要遵守孩子的科学探索。

从理论上来讲,大家都知道孩子的动手能力是很重要的,但是在生活中却常常无意中就会剥夺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互动:

问大家几个问题:

1、你会不会给你的孩子买玩具?

2、你会不会让你的孩子玩面粉和大米?

3、你会不会让你的孩子玩家里玻璃或是陶瓷的杯碗?

4、大家希不希望孩子将来能自食其力?

5、孩子玩玩具和玩面玩米,端盘子拿碗哪一个更能让孩子学会自食其力?

分析:玩具要花钱,而且价格不菲,但对孩子的成长究竟有多少实际意义却很难说。可是米、面,盘子、碗只会花很少的钱,却能给孩子更实际的锻炼。孩子总要长大成人,总要结婚过日子,而学会做饭就是非常实际的一件事。

比如,我的孩子每天用面、米、菜来学习做饭,我妈看见了就赶紧制止。因为,我们知道老人都是很会过日子的,他们会认为孩子这样做,是在浪费粮食。但从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角度来考虑呢,就不能拒绝孩子的要求。所以我做饭时,孩子就会一起跟着忙活,拿盘子,端碗,洗米,剥蒜。她也会用米,面,学着做饭玩,这时我也会提出要求:比如要求她先把手洗干净,然后用干净的容器和干净的水来玩,这样她玩完了的米还可以用,面糊糊也可以做熟了吃,其实也谈不上什么浪费。但是孩子就特别有心,看见我累了就会说妈妈我给你做饭吃吧。她现在三岁,她会用微波炉给我热简单的饭菜。给孩子锻炼的机会,给孩子动手参与的机会,孩子才能在家庭中承担自己的义务,将来也才能参与社会事物,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是一个人生活的基本能力。

空间敏感期——探索空间,爬行、爬高、移动物体、钻桌子、柜子、旋转、扔东西等。

这个时候,我们很多家长的做法是,怕孩子爬高危险,怕孩子爬床下面太脏、太凉而阻止孩子的行为,这会在无形中破坏了孩子对空间的探索。

我的女儿在两岁左右的时候就特别喜欢钻到衣柜里玩,那么我因为学习过,知道这是孩子在探索空间,所以就没有干涉她,就由着她把衣柜里翻得乱七八糟,那段时间她每天都要爬到衣柜里去,衣柜里有几个大小不同的柜子,她尝试着钻进小柜子,蹲在里面,又尝试着钻进大柜子,或躺、或站、或坐,体验空间不同带来的不同感觉。然后让我帮她把柜门关上,一会叫我开灯,一会又叫我关灯,通过光线从门缝里透进去而观察空间的不同。然后又让我给她递枕头,递玩具熊,抱着玩具熊在里面睡觉。每天乐此不彼

秩序敏感期——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蒙台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会因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敏感力。

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没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精确而有秩序的环境。比如东西的摆放位置,做事情的顺序都不能改变,否则孩子就会哭闹。比如:额敏孩子和妈妈坐班车的例子。

自我意识敏感期——私有意识产生,自己的东西不愿

分享,爱说 “我”、“我的”、“不”。

在这一点上成人的认识和孩子是不一样的,比如成人认为乐于分享是一种美德,所以成人习惯于分享,但是孩子要看自己的情绪和对象,这种现象到年龄大些会慢慢改善,建议家长要理解孩子的行为,不要用成人社会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孩子,不要认为孩子是自私或小气,也不要为了怕孩子令自己丢面子而强行让孩子分享,孩子只有先建立好了自我意识才能发展与人分享的意识。否则强行让孩子分享反倒会造成负面影响。比如会让孩子认为抢别人的东西也是理所应当的。因为他没有建立起自我意识,没有物品的归属感。就会认为拿别人的东西也是正常的。很多成年后的犯罪行为和这一点有一定的关系。

执拗敏感期——秩序敏感期后,孩子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坏了这一模式,孩子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

比如,我的女儿最初学扣纽扣的时候,每天起床都是自己慢慢地一颗一颗地扣纽扣,这已经成了一种既定的模式。如果哪天有什么急事,没时间等她自己慢慢一颗一颗地扣,就要提前和她商量好,经过她同意。但有一次我们起床晚了,我因为着急赶时间,就不经她同意,动手给她扣上了扣子。结果她立刻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说:“我要自己扣,你为什么给我扣上了,不行、不行,我就要自己扣”我怎么安慰她也不行,只好再给她解开,然后让她自己扣,她才平息下来。这件事如果按我们常人的眼光来看,可能会觉得孩子是倔强,甚至是不知好歹,然后去指责孩子。可是如果我们了解这是孩子在执拗敏感期的正常表现,就不会生气,就会耐着性子允许孩子重新来一遍,让她按照她的秩序来做。完成她内心的需求。

完美敏感期——追求完美,喜欢完整,洁净的事物,不接受缺损的东西。比如:厕所脏了不愿进,东西坏了就哭闹。不接受脏乱的事物。和执拗敏感期往往同步。这时我们要配合好孩子,家里要注意保持整洁卫生。多带孩子看一些美好的事物。如果孩子不接受半块饼干,要理解孩子这个特殊的阶段,不要指责孩子是自私或是贪婪。而应该重新给孩子换个整块的饼干。

诅咒敏感期——感受语言的力量,喜欢说狠话,比如“打死你”“把你扔出去”等等。我们成人会认为这些是骂人话,听了很生气,就会去制止孩子。事实上孩子是在借助语言的力量,来观察成人的反应。所以如果我们越是关注,孩子就越爱说。形成一种强化的模式。这时我们不做反应,或是反应平静地告诉孩子我们不喜欢这些词语就行了。这时不必担心,孩子的表现不会上升到道德的理论高度上,只是成长中一个正常的过程。如果过分在意,反倒会强化孩子的行为,使这些习惯固定下来。造成一些问题的产生。

情感敏感期——情绪非常敏感,受到伤害很容易哭,喜欢表达感情,也非常在意父母或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和感情。关注他人的情绪变化,自身的情绪也很容易变化。这时候我们要多接纳孩子的情绪,不要指责孩子娇气等,要尽可能表现的平和、宽容。多向孩子传达正确的积极的情绪来影响和感染孩子。

人际关系敏感期——表现为和小伙伴交换玩具,相互依恋,共同玩耍。这是阶段对于孩子来说非常关键,父母和老师要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引导,也要给孩子自己解决矛盾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化解内部小矛盾。同时,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

婚姻敏感期——对异性伙伴有很强的倾向性,先是要求和爸爸或妈妈结婚,然后要和喜欢的异性伙伴结婚。这个时候很多成年人会觉得好玩,跟孩子乱开玩笑,或是认为孩子思想不健康,而指责孩子,其实这样做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这个阶段孩子的发展会影响到成年后的婚姻。这时,成人最好的做法是尊重孩子,并引导孩子如何面对恋爱,婚姻等感情问题。给孩子传递正确的态度,树立正确的观念。为孩子以后的婚姻打好基础。

很多电视上演的爱情剧,为了爱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而寻死觅活的,很多就是因为在小时候的婚姻敏感期时没有建立起正确的婚恋观。才会在成人后面对这些问题时产生很多不必要的情感纠葛。

细小事物敏感期——能发现并关注一些我们成人特别容易忽视的极小而精致的东西。比如头发,小渣子等。

模仿——比如模仿成人说话的声音,动作等。

概念——将事物和概念统一。自己的感觉和语言统一。

简述审美、身份确认、性别、绘画、剪贴涂、认字、音乐、书写、数学逻辑等等敏感期。

三、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理解孩子敏感期行为。

每个生命的成长都有自身的规律,我们人类也是一样,所以当我们面对孩子幼小的生命时,一定要静下心通过学习的方式了解孩子生命成长的规律,孩子有很多我们成人看似不理解的行为背后都有科学的规律可循。我们只有尊重孩子生命成长的规律,孩子才有机会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我们都希望孩子成龙成凤,可我们唯独忘记了孩子只有先成人,后成才的道理。因为一个健康的人首先是心理的成长,然后才有智力的成长。智力的成长是在心理成长的基础之上。所以我们很多人不了解孩子生命成长的规律而对孩子提出些不切合实际的要求,其实都是破坏了孩子做为生命个体的正常的成长。

我们现在都提倡优生优育,医学也很发达,可以通过B超的手段看到腹中的胎儿,用来了解胎儿发育的情况,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不了解胎儿成长的规律,那么当我们看到胎儿没有发育好的形象时,是否会想:天哪,这哪是个人啊?这不是个怪物吗?可是如果我们了解了胎儿发育的规律,就会平静地等待他成长。我们只需要吃好,睡好,胎儿自己就会发育成长,因为每个生命都象一颗种子一样有自己生长发育的规律,而我们只需要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所需要的条件,所以对待孩子的成长也一样,我们做家长的更多的是为孩子提供成长的良好环境,而不是无知地强行破坏他的成长规律。

孩子在0-6岁的阶段,只要不受到人为的破坏,那么几乎所有的敏感期都会正常地出现,人一生要经历的阶段几乎都会在0-6岁这个特殊的阶段演练一遍,所以在孩子0-6岁的时候,一定要放手让孩子遵守内在的生命成长规律,去发展自我、去学习、尝试和锻炼。

很多孩子在入学后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不会自主学习等问题其实都是孩子在0-6岁这个重要阶段的成长受到了破坏,所以这个阶段一定要放手让孩子去学习。不要认为玩水,玩沙是没出息,不要怕孩子弄脏了衣服,或是着凉。孩子要吃手,可以帮他把手洗干净让他吃,要玩水,怕凉,可以在室内让他玩。总之,要尊重孩子的需求,并极力配合好孩子,尽可能给他提供尽情玩耍的机会。孩子的玩其实就是在学习和认识世界,童年会玩,能自由地玩耍的孩子学习能力都很强,因为他在生命最初的几年里发展的很好,所以对他来说,学习是很轻松和自然的事。而越是家长干涉过多,对孩子限制过多,包办代替过多的孩子,入学后学习能力很差,在低年级全凭记忆式学习时还表现不明显,等到年级越高,需要用脑的地方越多时,学习就往往跟不上了。这时,很多家长骂孩子脑子笨,或是不用心等等,其实是家长破坏了孩子在生命最初几年时的正常成长。说的再通俗一点,其实就是家长在孩子该吃手时没让他吃手,该玩水、玩沙、爬高爬低时阻止了他。该让孩子自己做事时,家长不放心孩子,没有放手让孩子自己做,而是包办代替了。所以产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家长没让孩子按照自己的需求发展自己,破坏了孩子自然的成长过程。所以当我们为孩子的许多行为生气而,忍不住想强行干涉的时候,我们可以想一想,这些是孩子敏感期的正常行为表现,这样心态就会平和许多。理解了孩子的敏感期行为,才能做到尊重孩子的生命成长。

三、承担父母应有的职责,陪伴孩子健康地成长

人一生要经历的阶段几乎都会在0-6岁这个特殊的阶段演练一遍,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握好了孩子0-6岁这个阶段,孩子一生的方向也就基本把握好了。所以我们应当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孩子0-6岁的时候,不要把孩子全托给父母或保姆,这个阶段父母一定要努力做到亲职教育,尽可能把其他事情放一放,用心陪伴和引导孩子成长。做不到亲职,也要尽可能多抽时间陪伴孩子。

据孙瑞雪老师研究发现:孩子错过了0-6岁的敏感期后,在6-12岁的阶段里还有补救的机会,但是要求家长必须给孩子一个非常民主和宽松的环境,使孩子身心放松,然后才有重新成长的机会。但是我们都知道6-12岁时,孩子已经入学,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很难再有这样的机会。而且就算是可以弥补,我们也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代价。

所以我们在座的家长千万不要一味地忙于自己的事,而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保姆,这样做的后果很可能就是害了孩子的一生。不仅仅是错过了孩子的最佳教育期,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尽不到做父母的职责,孩子可能一生都很难和父母建立起亲密关系,也很难建立良好的安全感。孩子会认为父母不爱自己,甚至是遗弃了自己,这样的孩子心理不可能健康,无论将来他取得多大的成绩,赢得多少掌声和耀眼的光环,但是他的心里都很难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也很难有真正的幸福感。没有父母会希望孩子一生都活在内心痛苦的挣扎里,所以现在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就要努力承担好自己的养育职责,多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多学习,多提高,尽可能给孩子充分、自由的成长的空间,理解孩子的行为,尊重生命的成长。

最后,希望祝愿大家都能和孩子一同成长,愿我们每一个家庭都幸福和谐,每一个孩子都健康快乐。

                                             崔伟华

                                       2010年11月14星期日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