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父母们应该怎样爱孩子?

9年前 [06-05 18:48 周四]
     对孩子性格影响最早、最深、最强、最经常的因素是父母的爱,爱是非常强大的力量,足以调动婴幼儿全部心理活动,决定他们的状况和倾向。但不是每个家庭都有正确的亲子关系,不是每一位父母都会爱孩子,正确的爱是孩子良好性格的阳光雨露,错误的亲子关系则是儿童灵魂的腐蚀剂。怎样爱孩子,大有学问呢!

    亲子关系有两种,即有两种不同的爱。

    其一我们命名为“教育爱”,它的特点是:(1)有育儿成才的理想、目标和信念;(2)讲究爱子的态度、原则和方法;(3)在满足孩子必要的物质生活的同时,特别注重丰富孩子精神生活和情趣;(4)建立起民主的,相互关心的“双向”爱的关系。而另一种爱,可以叫“血缘爱”,它的特点正好与教育爱相反,是盲目的,只为了满足亲人心理需要的爱,不讲究爱的态度、原则和方法,主要设法满足孩子物质生活的需求和欲望,又是建立所谓“水往下流”的“单向”的爱。这种爱仍然不失父母有高尚的牺牲精神,但它毕竟是朴素的、低级的、有待升华的爱。如果爱子女仅仅停留在这个水平上,那正如高尔基批评过的:“这是连母鸡都会的”,自然培养不出高素质的人才来。

    教育爱的内容极其丰富,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讲清楚。今天我们着重讨论对孩子性格习惯产生直接影响的爱子态度和方法问题,也谈防止和克服种种溺爱问题。因为爱子态度牵动着婴幼儿表现的最敏感的神经,能控制孩子的情绪、意志和行为,久之必然养成孩子的性格。不是吗?对性格还不定型的婴儿,往往父母温存平静,孩子就恬静愉快;父母暴躁发怒,孩子则胆怯害怕;父母严肃认真,孩子就顺服听话;父母喜气洋洋,孩子则浮躁,而失去自制;父母娇惯溺爱,孩子则吵闹折腾……总之,如果说父母的爱子态度是气温的话,孩子的表现就是温度计的水银柱;又可以说孩子的表现是父母,祖父母们爱子态度的一面镜子。

    所以要十分讲究爱子态度。教育爱的态度一般应做到:建立快乐、安祥的家庭气氛。有劳动、学习的愉悦情绪,有教育者文明礼貌,以身作则的优良,即反对死气沉沉,也不要热闹非凡,两者都不利于孩子的快乐活泼和稳定情绪。教育者对孩子的态度都要做到“和蔼可亲,严肃认真”八个大字。“爱态”的表现往往随孩子年龄有所区别:对8个月以内的孩子可爱而外露,多逗其有天真快乐反应;对大半岁以后的孩子要爱而少露,多伴随认真和平静,使他集中注意,爱发音、说话。而对三、四岁以后的孩子则热烈的爱不便轻易外露,多给予平等、尊重、礼貌的交往,也要求孩子尊重、礼貌地待大人。掌握好以上分寸是非常重要的,婴儿最初的不听话,往往是破坏了以上分寸的结果。惯坏的孩子一般从半岁以后开始。我常常见半岁多的婴儿在保姆面前愉快地坐着玩,听老奶奶讲故事,看老奶奶择菜、做饭,还不时“嗯、嗯”的搭话,可是等妈妈一下班回家,由于母亲过分外露热烈的爱,满面春风,笑容可掬,从那时起孩子就吵闹没完了,半岁多的孩子就会“看人打发”(笑)。武汉有句话说:“细娃见了娘,无事哭三场”,这完全是教育者“爱态”不当所造成的,发展下去,孩子就宠坏了,孩子不能控制自己,总要等到打骂一顿,才“老实”几分钟,性格就扭曲了。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但家长要善于自控,做到3个“表里不一”。一是心里把他当孩子,表面把它当大人,这样,孩子就不会“以小卖小”,故意撒娇,人格、语言行为都能健康成长,反不失天真活泼。二是心里万分疼爱,表面要作平静,并还鼓励和表扬孩子关心成人,这样的孩子不自私,以爱人为乐,爱人为荣。三是心里非常关切,表面装得大意,不要老是问寒问暖,表现出怕孩子累了,饿了,摔了,冷了等等,有时应偷偷地观察孩子,在他不知不觉中照料。这样的孩子不以自我为中心,不任性娇气,独立性较强。亲子关系中应完全避免3种不良态度和方法,以保证孩子性格健康的成长:

一是严禁把孩子当玩具和笑料。我常常看见许多小青年围着一个孩子疯疯颠颠地没有分寸地逗着玩,往往把婴儿吓哭了,把幼儿羞得脸红,这会严重摧残孩子的心理健康,形成胆小、内向、自卑、怕交往的不良性格。我有两个儿子,大孩子小时未受羞辱,因而性格开朗,善于交际,文革期间因家中生活不安定,他转了七、八次学,是跑月票上小学的。有时他与公共汽车司机交了朋友,把司机带到家里来玩。现在长大了,为人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既可以与部长、教授、外宾谈判,也能与普通农民交朋友。可是小儿子话少,性格就比较内向。那是小时候被一群小青年没完没了地开玩笑羞坏的,还有一次,我们全家下放农村,“五七战士”们正为我们在农民家里安顿房间,可两个孩子第一次来到农村却高兴坏了。他们第一次看见广阔田野,第一次看到农家院舍,第一次见着猪呀、牛呀、鹅呀、鸭呀。我听到院子里一阵母鸡叫,过一会儿,突然4岁的小儿子兴高采烈飞一样地跑进屋来,嘴里大声地喊:“妈妈,妈妈,你快来看哪!那里有一只女鸡,生了一个蛋!”(笑)。他的话音刚落,在场帮我们安顿住房的女同事们“轰”的一声暴发了大笑,本来3个女人一台戏,这一下围着我的小儿子就取笑开了。有的说:“那是只糊涂女鸡,生的是糊涂蛋”还有的说:“征征(珍珍),你是姑娘伢的名字,也是个女鸡,会生蛋。”……孩子明白说错话了,在许多人面前出丑了,脸红到脖子根。从那以后,我明显地发现小儿子不敢在大庭广众面前无拘无束地大声说话了。

孩子是很怕羞辱的,他稚嫩的心极易受到伤害。我自身也有深刻的体验。我小时候,比我大12岁的大姐17岁时早嫁了,我很想念她。一天她兴匆匆地回娘家来了,我一发现她,飞跑上去非常亲热地喊:“姐姐,姐姐”谁知她不知尊重小弟弟的感情,冷冰冰地说:“咦,不知羞,娇滴滴地喊姐姐、姐姐!”给了我当头一盆凉水。我当时只有5岁,不可能理解姐姐开玩笑的话,感情的伤害极深。自那以后,整整半个世纪,我再也没有喊过一声姐姐。以后我虽然仍很爱她,但就是叫不出口,后来连第二个姐姐也不叫了。

人们只知道,生活上照料孩子,因一次不慎可能着凉,会得感冒、肺炎;但人们从来不懂得,孩子精神发育因一次不慎,会留下性格的伤痕,而且这种伤痕是难以弥合的伤口!

二是避免把孩子当“出气筒”打骂。打骂孩子从另一方面伤害儿童的自尊心,它必然使孩子要么懦弱,屈从,无责任心(挨过打了,替错误还了债了,再也不会自责);要么倔强、任性、学会粗暴,并产生仇视心理。这与培养同情心,关心人的性格是背道而驰的。常受打骂,还会养成自暴自弃,自甘落后的不良性格。

那么在孩子犯了严重错误或有危险举动时是不是也不打骂呢?是的,不能打骂,却要表示生气、愤怒,斥责或冷淡。仍然要尊重人格,在不使他感受侮辱和屈辱的前提下,令他觉得错误和责任就适宜了,要使他心中难受和自责。

三是禁止数落孩子的缺点和弱点,尤其要严禁在他人面前数落孩子。经常受数落的孩子开始或是感到害羞,或是因缺点感到光荣,洋洋自得地使大家注意他。而后他的耳朵磨起了茧,对缺点习以为常了,最后产生了“认同”,缺点越来越发展。这样的孩子性格中决无上进心、自信心的品质,只会自暴自弃,随波逐流。“树怕剥皮,人怕死脸”这是人生最危险的不良性格。

亲子态度中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真正把孩子当“小朋友”对待他,既平等,严格而又有礼貌。接受如此尊重的儿童都是快乐、上进、自信,有礼貌而且独立性很强的人。
 
    怎样尊重孩子?我想起印象很深的一部美国电视连续剧《草原小屋》。这部电视片象一首动人的田园诗,那里面有个普通的劳动家庭,一对夫妇带着3个孩子,真可算是教育孩子又尊重孩子的典范家庭。
    父母是家长,但又是朋友,两个大一点的女孩又上学,又帮父母劳动,家里的事也都七嘴八舌参加讨论,无话不说。吃过晚饭以后,父母和孩子们说说笑笑讲故事,最后妈妈说:“孩子们,不早了,该睡觉了,晚安!”孩子们也说:“爸爸妈妈晚安!”她们愉快地爬上阁楼去了。有一天二女儿劳拉,忽发奇想地问母亲:“妈妈,你以前是怎样爱上爸爸的,你和爸爸是怎样恋爱的?”在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袭击面前,母亲没有丝毫慌张,她仍然认真而平静地边做事边搭话,说:“噢,你问这事呀,那时爸爸妈妈很年轻,爸爸妈妈都很漂亮是吗?我们两家住得很近,常常在一起玩,慢慢有了感情了。有一天,爸爸约我到森林去打猎,我高兴地答应了,爸爸背着猎枪可神气呢,在森林里转悠,爸爸一枪打一只野兔,一枪又打一只山鸡,我们还生起火来烧野味吃呢!味道真香,真好吃。我们野餐以后就唱起歌来,跳起舞来,一直玩到很晚才回
家,我们感情更深了,更相爱了,就这样,是吗,劳拉。”你看,母亲是这样尊重孩子,象讲故事一样回答女儿好奇的提问,象朋友谈心一般,使女儿沉浸在幸福的想象之中,更爱爸爸妈妈,又朦胧地懂得恋爱是怎么回事。但假如这个问题发生在一个普通中国母亲的身上会怎样呢?当天真的孩子问妈妈以前是怎样谈恋爱的,首先母亲自己就脸红了,接着就羞辱孩子:“这么小就问谈恋爱的事,真不害臊?羞死了!”还用手指头按眼皮羞她(笑)。或者有的母亲就训开了:“走开,小孩问这样的事,没出息!不要脸!”(笑),如果孩子受到如此奚落,那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她受到侮辱以后再也不可能对母亲说知心话了,她的快乐天真至少在父母面前就告结束,到了少年期就“闭锁”心灵的秘密,两代人的代沟即开始形成。

    中国的父母热爱子女,望子成龙远远超过西方,做父母的有极强的牺牲精神来养儿育女,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不象西方许多当父母的只顾自身享受为重。但我们民族受几千年封建家长制的影响,不尊重儿女却是通病,把孩子当私有财产,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轻也轻得,重也重得”,要怎样就怎样,可以当玩具,当出气筒,当笑料,根本忽视独立人格的塑造,以致形成我国民族性格的弱点。

    我国的民族性格优点很多,如勤劳善良,艰苦朴素,聪明智慧,不畏强暴等等。但中国人普遍较内向,压抑自己的思想感情,想说,不敢直说;想笑,不敢大笑;想哭,偷偷地哭;有了爱情,不敢表白;想演说,胆小害怕,有了意见,在背后议论……(笑),真是活得太苦了,处处怕别人议论,甚至逆来顺受,并且阻碍创造性的发挥。这种民族性格的弱点,其根子就在儿童早期普遍未受到成人的尊重。所以早期教育甚至是塑造一个民族性格的教育。

    从德国参观回来的医务工作者说,联帮德国的婴儿没有开裆裤,商店也从不卖开裆裤,当我们诧异地问及此事时,他们很简单地回答:“孩子也是人,我们应尊重他,尊重他们也是尊重自己。”所以,我们从电影,电视里常常看到,欧美的孩子在成人面前一般都是落落大方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毫无拘束感和害羞感。例如苏联一个小学生。上学时见到一位打扮讲究的女教师,小学生说:“老师,你真美,真漂亮!”老师则很礼貌地说:“谢谢你!”这在中国恐怕是不会有的事,即使有,前几年也恐怕要把这孩子当“小流气”了(笑)。

    总之,成年人尊重孩子,孩子就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心理健康成长以外,还能对自己严格要求,礼貌而懂事。

下面我们集中来研究防止和克服溺爱问题,这也是关系孩子性格成长的重大课题。
    什么是“溺”?词语学上解释为“淹没”的意思,人被水淹没了叫“溺毙”。如果父母的爱流横滥,泛滥起来,那也会“淹没”孩子的,这就是溺爱,当然淹没的不是人。而是优良性格,是人才。
    近年来,由于一般家庭都害“四、二、一综合症”即四个老人,一对父母共爱一根独苗,溺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报刊、杂志和广播上经常在提醒人们不要溺爱孩子,不要溺爱孩子,但问题并没有较好解决,溺爱仍然天天吞噬着广大婴幼儿本来可以获得的优良个性。原因何在呢?因为家庭没有真正懂得什么是溺爱,分不清教育爱和溺爱的界线,掌握不了方法和分寸。
    因此,我们研究中心在武昌区妇联和区家教研究会的支持与协作下,对武昌区1000个婴儿、幼儿和小学生的家庭作了儿童性格现状的调查,其中也调查了溺爱孩子的种种现象,我们把它总结出10余种普遍存在的溺爱形式,公布于众。以便年轻父母和爷爷奶们“照照镜子”,“对号入座”,具体地防止和纠正溺爱。
    这么一来,家长们可高兴了。他们说,现在我才知道哪些是溺爱了。有的说:“我家溺爱孩子有3种形式,”有的说:“我家溺爱孩子有5种情况”,有的说:“我一对号,10种溺爱形式都有,孩子快被淹没了!”(笑)。找到问题以后,大家的心情反而开朗起来,心中有了对策。现在我把主要的10种溺爱形式介绍给大家,并说说防止和矫正的方法,看看是不是这样。
第一种溺爱形式是给孩子特殊待遇和形成私有观念。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归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还有,孩子经常做新衣,穿新鞋,买玩具……。并且都是他一个人的私有财产。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又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不会关心他人。

    应当视孩子为家庭的普通一员,家里的一切都是大家享用的,即使只有一个苹果,最好也大家分着吃,如果是要照顾孩子快长身体,增进健康,让孩子多吃点,就要说明理由。同样,有时也要照顾老人、病人,鼓励孩子“克己利他”,“爱人为乐”。当孩子请客或送礼物给人时,大人最好谢谢他,并且收下或吃掉。不要象有些人那样,逗孩子要东西,“考验”他,然后又还给他,结果孩子“大方”地给了你,过几秒钟你不还他又哭着闹着向你手上抢去。这是因为成人的行为培养了他自私和虚伪的性格所致。

    第二种溺爱形式是过分注意,把孩子当欢乐的中心。一家人时刻看他,关照他,陪伴他,议论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孩子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他肯定变得十分娇气,骄傲自满,没有礼貌,很不听话,常常以引起人们注意为荣,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静,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他说:“不要让孩子觉得,是他给家庭带来了欢乐;而要使孩子感到,因为有了父母,给他带来了幸福,他是一个负债的人。”照这句话做,就不应注意孩子,有时只可以偷偷关照他,注意他。客人来了,对孩子有礼貌,表示尊重是必须的,但不宜过分热情,也不要把孩子当中心话题,经常要把孩子丢开谈大人自己的事。对于“人来疯”的孩子,在客人来之前家长要警告孩子:客人来了不要吵闹,必须有礼貌,尤其不能妨碍大人谈话,专心做自己的事。
    第三种溺爱形式是轻易满足物质要求,对孩子有求必应。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如一个2岁的女孩,仅仅花花绿绿的鞋就有17双之多,过几个月脚长大了,鞋也穿不着了。有的孩子每天要吃巧克力,夏天则喝很多冷饮。有的每天早上要穿某一条裙子,不然就哭闹不起床,忙得母亲把所有的衣柜都找遍了,结果上班迟到。至于玩具买了又买,碰碰车之类坐了又坐,一支铅笔用几天就没有了,再买。这些现象更普遍了。有的家长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
    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应当怎样对待呢?不应当满足的就决不给予满足;应当满足的一般也不要马上满足,要让孩子有所等待和忍耐。如说:“等妈妈发了工资我们再去买好吗?”“等你某某方面有进步,得3朵小红花,爸爸会奖励你的。”鼓励孩子去争取,因为人生的追求,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目标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积极的人生中,需要等待、忍耐、克服困难和努力争取才能得到的事太多了,这种性格品质也是早期生活中养成的。5岁后给孩子适当的零花钱是好事,但要记帐,鼓励他该用的地方就大方地用,不该花的地方就节约,有独立精神。既不乱花钱,也不要养成吝啬和“守财奴”性格。
   第四种溺爱形式是放任自流,生活懒散。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看电视到深夜等等。这样长大的孩子缺乏上进心、好奇心,不能安静专注,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防止和矫正办法我在后面讲良好的习惯培养中再讲。
    第五种溺爱形式是不敢严格要求,只有祈求央告。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例如央告孩子要礼貌地叫长辈,客人来了,孩子不肯叫人时,大家围着劝他:“叫爷爷,快叫爷爷,叫呀,快叫呀……”客人只好等着,弄得非常尴尬(笑)。再例如一遍一遍地鼓掌求孩子表演节目;一次一次地哄孩子吃药、打针等等,象日本人说的,如同一群唯命是从的大臣。簇拥着一个愚蠢的国王。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忸怩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者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教育者在孩子面前永远不要有祈求央告的态度,也永远不要表现出无可奈何的神情。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严肃认真的;要求应当是适当的,估计孩子能做到;教育的神情应当是坚定和充满信心的;态度应当是鼓励、信任、尊重和严格的;语言和语气应当是简短、坚定和有力量的;孩子做好了必定有赞许或奖赏,孩子不听话,也应有严肃的教育、批评和鼓励……总之,教育者决不要慌张、急躁、心虚和祈求,不能用哄骗和说好话过日子,相反,教育者越表现出信心,孩子就越听话,性格也越好。
    严格要求,还应注意三点:一是不允许的事一开始就不允许,这样孩子就没有痛苦。二是,严格要求不等于打骂和数落,打骂和数落孩子正暴露出教育者的无能和无可奈何的神情,与祈求央告同样没有力量。三是教育和鼓励最好在事前事后进行效果最好,两三岁的孩子就可坐下来谈话了。谈话时要认真,尤其要忍住笑。
    第六种溺爱形式是不让劳动,一切包办代替。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疼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孩子仍在喂饭,还不会穿衣服,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一点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将可能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和能干、自信的孩子,我决不是耸人听闻。
    预防和矫正的办法就是鼓励孩子尽可能早做力所能及的事,逐步增加劳动难度,多多表扬孩子,创造劳动的愉快气氛,并常与孩子一起快乐做事。我在多方培养一讲中讲过一些劳动内容,这里不重复了。
    第七种溺爱形式是在孩子病痛面前大惊小怪。本来“初生之犊不畏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这样摔着不哭的孩子也会大哭起来,发烧继续玩的孩子,在父母紧张的神情下,就会喊这里疼,那里不舒服,娇得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也有的父母看到一条小虫就尖叫起来,他们的孩子必然也是怕虫,怕狗,甚至不敢拍死一只蟑螂。
    所以教育者在孩子病痛、困难或小虫等面前切不要惊慌,即使孩子病重心里焦急,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痛苦和困难中成人越坦然,孩子就越勇敢,将来他才能适应环境,经受磨难。
    第八种溺爱形式是剥夺独立要求,一切包办代替:衣食、住、行方面在孩子可以逐步自理的时候不是鼓励和锻炼他,还是处处侍候,处处包办。为了绝对安全,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使娇得说话吐词不清,连豆腐也咬不动了。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一定要从小壮孩子的胆,鼓励他做力所能及的事。例如二、三岁就可上食堂买馒头,三、四岁即可在保证交通安全的条件下去买酱油、食盐,四、五岁就可上菜场买些小菜了。有个4岁的女儿星期天吵着妈妈到大姨家去玩,妈妈家务事忙,走不开不让去。孩子赌气说。“妈妈不去我自己去,我会走!”,这句话启发了母亲。母亲想,沿着人行道走,还要过两条马路才能到大姨家呢?路上安全吗?不能放心她走。但有没有既保证安全,又培养独立精神的办法呢?……于是母亲说:“你自己去大姨家,过马路时车子把你撞了怎么办?”女儿说:“不会的,我两边看着点哪!”母亲说:“你爱乱跑,撞到车上去怎么办?”女儿说:“我看清了,慢慢走,不乱跑。”母亲还是摇头,说“你人矮,别人把你的眼睛挡住了,看不见汽车怎么办?所以你一个人还是不能去。”这时,孩子还要争辨,小嘴翘起来了。母亲说:“如果你按照我教你的办法去做,我就让你一个人去大姨家玩,不知你能不能做到?”女儿一下子又高兴起来,说一定能做到。于是母亲告诉孩子“沿着人行道走,走到马路口停下来,找一位也要过马路的叔叔、伯伯、爷爷、阿姨都行,有礼貌地对他说:“阿姨,我要过马路,请你带我过去好吗?谢谢你!你会这样说吗”孩子很有信心地说:“我会这样说,那该让我去了吧!”这样,母亲最后嘱咐了孩子,并要女儿提了两条鱼送给大姨吃,打发孩子走了。其实母亲并不完全放心,她早就想好了,悄悄跟踪在女儿身后“吊线”(笑),考察女儿的独立能力,果然孩子“考试”合格,她站在要过的马路边礼貌地请求行人帮助,一位爷爷喜欢得把她抱过马路去了;过第二条马路是一个阿姨亲亲热热把孩子牵过去的。你们想哪个成年人不爱这样懂礼貌而又有独立性的孩子呢?母亲一直暗送她到了大姨家的大门口才转身回自己家。你们想,这孩子见了大姨,大姨又将如何夸奖她呢?人的独立性、自信心就是这样锻炼出来的。
    第九种溺爱形式是害怕孩子哭闹、哭闹面前迁就依从。由于从小迁就孩子,他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妈妈说:“毛毛好,快吃饭,都是爸爸坏;别哭,快起来,打坏爸爸!”(笑)。有时爸爸劝:“毛毛是好孩子,不哭了,就是臭妈妈不好,起来骂臭妈妈,噢!”(笑)。这样,孩子哄得不哭了,骂了“坏爸爸”,打了“臭妈妈”,大人还偷偷地笑。他们哪里知道,中国有句老话,“3岁打娘,娘笑;30岁打娘,娘上吊”。这是发展的规律,因为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他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要在孩子的哭闹面前保持平静,若无其事,说清道理,决不迁就。既不要一哭闹就依从孩子,也不要打骂和损伤孩子的自尊心,有时要谈点有趣的事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但不让孩子觉得你有意转移他的注意),有时要平静地劝说,让孩子“下楼梯”,停止哭闹,但不能答应哭闹的要求,并且事后一定要认真批评,甚至给予冷淡,冷淡是教育孩子听话最有效的方法。冷淡,表示生气以后不要马上热情,要给孩子留下教训和记忆。居里夫人的女儿依娜,有次对妈妈很不礼貌,妈妈三天没有与女儿讲话,孩子受到深刻教育,从此尊敬母亲。长大以后她和妈妈一样,也是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
    对于哭闹惯了的孩子,估计在他可能哭闹的事发生前,就要教育,打预防针,鼓励他懂道理,增强他自制力。通过这样事前、事中、事后的正确处理,孩子就能变成懂事、明理,能自制和关心人的好孩子。
    第十种溺爱形式是当面袒护孩子,各人管教不一。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着。”有时父母教孩子,奶奶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笑),就象贾政、贾母管宝玉一样。湖北省委有个年轻父亲很伤心来找过我,说4岁的儿子没法教啦,看有什么好办法。我说怎么教不了呢?他说家里被闹得乱糟糟,孩子完全不听话,我一管教,他就跑了,几天不回家了。我吓了一跳,4岁的孩子就会“出走”了,竟有这样的事!我深入一了解,原来是他祖父母家是单独住的,离孩子家有几里地,孩子在父母身边只要稍受约束,他就跑到奶奶家去避难,一避就是一个星期(笑),要父母去认错,才能接回来,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了”。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却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和睦。
    后来我劝那位省委的年轻干部,一定要开个家庭会议,几个人都学学科学育儿资料。只有一家人统一认识方法才能把孩子教好。并且当一位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家中成人都应流露支持的态度,要配合默契,不让孩子发现内部的分歧,这也是“团结”才有力量啊!即使某个成人教育不当,其他人也不宜当即干预,要“内外有别”(笑)背着孩子统一思想,统一方法,这才是真正地爱孩子,对育儿负责的态度。

    以上10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实例,不是很多家庭面面都有的,如果10种溺爱统统俱全,那不仅人才被淹没,连人身恐怕也被淹没了(笑)。但是一般家庭在各种溺爱中占有几种,或各种都有轻度表现也是值得警惕的,我们要以科学的爱,来保护孩子健康成长。(转)
http://www.hnjtjyw.com/456/html/?454.html


本博客转自中华家庭教育网,原文地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