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家园合作打开幼儿的恋物情结

9年前 [06-03 14:14 周二]

一、“恋物情结”的概述

“恋物情结”是一种离开某一样陪伴惯了的东西就忐忑不安的行为,会产生逃避集体活动,不敢与人说话和交往,胆怯退缩,表情淡漠的不健康的心理。

“恋物”是指幼儿由于亲子依恋缺失而产生的对某种熟悉物品的特殊偏好现象包括两种情况:一对具体物品的依恋,如“小毛巾”、“布娃娃”等;二对某种习惯性动作的依恋,如“摸眉毛”、“摸头发”等。

近年来,幼儿的“恋物情结”在刚入园的孩子中出现的频率逐渐上升幼儿期是幼儿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帮助孩子找出其恋物的根本原因,并切实有效地提出具体的策略,帮助孩子尽快改掉恋物的习惯,避免发展为“恋物瘾”,能积极愉快地投入集体生活,养成开朗、大胆的良好心理环境,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恋物情结”的案列

瑶瑶小朋友有着严重的“恋物情结”,她不管到哪都要带着她的小帽子,甚至是跟着父母到外地旅行,小帽子一直是第一重要的东西,必须得把它带在身边,时不时想到了拿出来闻闻才能安心。特别是睡觉时一定要闻闻她的小帽子才能睡,尽管小帽子已经越来越旧,有的地方还破掉,可豆豆依然不肯扔掉,每天上幼儿园包包里总放着她的小帽子,睡觉一定要抱着她的小帽子才能安然入睡,如果睡觉时不把小帽子给她,她就会烦躁不安,但一还给她就会很快睡着了。

三、引发“恋物情结”的原因

(一)家庭感情的缺失

婴幼儿“恋物”行为都是其“依恋”心理的体现。所谓“依恋”,就是孩子与他人之间经接触、交流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感情连接,最典型的就是婴幼儿与母亲之间的感情连接。一旦依恋关系遭到破坏,孩子会紧张害怕,产生不良反应,孩子会寻找依恋“替代物”,以达到“自我平衡”。所以如果在孩子婴幼儿期,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缺乏与孩子的沟通;或有些家长为了图轻松,避免孩子哭闹惹事,故意引导孩子依恋某件物品,来实现解放自己。这些家庭的孩子感情上缺少父母的关爱,内心缺乏安全感,只能寻找依恋的替代物,把对父母的依恋转移到了固定的物品上面,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孩子的“恋物情结

(二)幼儿园入园焦虑

幼儿年龄小,身体机能的发育尚不完善,使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适应能力都比较差。幼儿园和家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环境,幼儿已适应了家庭那种比较宽松、自由的环境,进入幼儿园后,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伙伴和教师以及幼儿园的一套常规,孩子往往表现出无所适从。幼儿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亲人朝夕相处,建立了依恋情感,一旦离开,孩子会因缺乏情感上的依恋和安全而产生焦虑。这时,幼儿就会把依恋转移到自己生活中熟悉的物品,以缓解内心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

(三)幼儿的自身性格

一般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容易出现“恋物情结”,性格内向的孩子不大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当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不会用语言和动作去索取、去要求,而是通过自己独特的一套调节机制来寻求平衡,如寻求心理安全的替代物等,这时”恋物“行为就出现了。

四、打开幼儿“恋物情结”的策略

(一)爱心抚慰策略

马斯洛曾在其“需要层次论”里提出了“归属与爱的需要”。当幼儿刚刚离开温暖的家,来到幼儿园这一陌生的环境时,一双双期盼、渴求的眼睛多么希望从老师那儿找到归属感,得到关爱啊!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为着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而敞开着教师一定要把“关爱”毫不吝啬地表达出来,使孩子能够体验到、感受到你的爱,特别是那些有“恋物情结“的孩子。这部分孩子对家庭成员的依恋感很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弱,而且缺乏安全感对于这部分孩子我们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满足孩子安全的需要所以我们先不急于让他脱离依恋物,而是先和他建立感情,多抱抱他、亲亲他,多给他关注的目光,消除他的恐惧与焦虑。

(二)游戏转移策略

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出对熟悉事物的依恋主要是对陌生环境的害怕造成的。教师要创造一切机会让他们感受新环境新奇刺激,加强他们对环境的敏感性,提供有趣的玩具、丰富的游戏等手段,让愉快、开心的情绪来吸引和感染幼儿,帮助他们转移注意力,释放焦虑情绪,让他们体会被接纳、被喜爱的新环境,由此降低焦虑感,获得安全感。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可以开展新奇而富有变化的游戏,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地参与游戏,从单一的对熟悉事物的依恋转移到对游戏的喜爱,建立起新的感情依托载体。孩子在体验发现的惊喜和成功的乐趣过程中,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游戏之中来,让游戏来激发他们的快乐情绪,增强对教师的依恋感,加深对幼儿园快乐的学习、生活环境积极的心理体验,并逐步融入到幼儿园集体生活中来。

(三)“代币治疗”策略

   “代币”是指真正奖励物的暂时替代物,当儿童表现出正确的行为时,给予一个或一些代币,代币可以是实际的物件如五角星,也可以是打勾过积分,通过这些“代币物”的积累,最后换取儿童真正喜欢的实物奖励。“代币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当孩子表现出良好行为时,不是立刻就满足他的要求,而是延时满足,需要孩子将行为保持一段时间或重复出现,再予以满足。“代币治疗”法有利于提高合理行为的出现频率,并且通过日常微小进步的积累使行为产生本质性的改变。

(四)家园合作,致力于解开幼儿的“恋物情结”

家园共育正确对待孩子的“恋物情结”,把“恋物情结”终止在开始阶段,避免“恋物行为”的发生,让孩子形成健康、快乐的个性心理

1、构建积极的亲子依恋

孩子“恋物情结”的出现多半是亲子依恋的缺失而引起的,家长应注意给予孩子足够的安抚,让孩子建立与父母的依恋,获得安全感平时多拥抱孩子,多拍抚孩子的背部和头顶,以解其“皮肤饥饿”。可以多为孩子提供及创造接触外界的机会,带他到大自然走走,认识更多事物,不要让他沉溺在自己和物件的小空间中,分散他的注意力,用亲情代替恋物之情。 就算让孩子独处一室,也要进行睡前安抚工作,避免孩子出现感情的失落感。 

2、家长关注并适当引导

孩子在与自己身边的物品接触中,很容易会对某几件物品产生独特的感情,如与自己最为密切的“被子”、“奶嘴”等。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了对某些物品特别依恋的时候,家长应引起重视,要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不能任由孩子任性妄为避免孩子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形成“恋物情结”。

教育孩子,有时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最管用的方法。家长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向他讲明恋物行为的不妥之处,比如天天抱着小帽帽不卫生,小帽帽不能清洗,上面的细菌容易传染皮肤病,整天将小帽帽带在身边不方便,上幼儿园了还带着小帽帽会被人嘲笑等。经常将这样的告诫贯穿于孩子的生活之中,孩子的恋物行为会在长久的日常生活中得以逐渐改善

3、创造同伴交流的机会 

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极易受同龄人的影响,而恋物的孩子大都较为闭塞,因此,家长不妨多给孩子创造与其他孩子接触交流的机会,让他了解别的孩子在独睡等相同情况下,是否也存在恋物的情况。人都有从众的心理,当发现别的孩子都没有恋物情结的情况,孩子便自然会试着、学着改正自己的行为。

五、家园合作的合力效果

通过一年的家园共育有着“恋物情结”的瑶瑶基本上摆脱了依恋物的陪伴,睡觉的时候不再需要“小帽子”的陪伴,出门旅行的时候不再需要“小帽子”一路同行教师和父母应该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良的教育方法,只要坚持了解孩子、鼓励孩子、转变教育观念、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我们就会发现孩子的改变和不断的进步。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