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成语心理之六:人穷志短

10年前 [04-13 09:30 周日]
 

人穷志短

这个成语是从“人穷智短”演变来的。宋代庄季裕所著《鸡肋篇·卷下》引陈无巳的诗:“人穷令智短。”宋代释惟白在所著《读灯录》里也说过:“人穷智短,马瘦毛长。”直到清代吴趼人所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一回里,才正式出现这个成语:“当我落拓的时候,也不知受尽了多少人的欺侮;我摆了那个摊,有些居然自命是读书人的,也三三两两前来戏侮,所谓人穷志短,我哪里敢和他较量,只索避了。”人穷志短是说人在贫穷时没有远大志向。

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志向是指个人欲将自己从事的活动达到某种目标的心理需求。个人在活动前,内心总会预先对能够达到怎样成就的目标进行估计,这就产生了志向,也可称为抱负,然后才去努力实现目标。

个人志向水平的高低,一般受五个方面因素的影响;1,个人的成就动机;2,过去的成败经验;3,生活环境;4,心理成熟程度;5,承担的角色。

就“人穷志短”这个成语来说,“志短‘主要受成就动机、生活环境和承担的角色三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分析个人成就动机因素。成就动机是由成就需要引起的。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创始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观,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其中最基本、最原始,也是一切有机体(人和动物)生存所共同必需的是生理需要,然后向着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过渡,直到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还指出:人们只有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或基本满足后,才能转向高一层次的需要,否则在低层次的需要没有满足时,就试图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那么人们的注意力就更加受低层次需要的影响,并迫使自己采取一切行动,以满足最基本的需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在贫穷时,对低层次的、基本的需要比较迫切,要解决衣、食、住、行等生存方面的问题,而不要求取得显赫的成就,其生活目标就是吃饱、穿暖并使自己得到安全。这些需要都是与生存息息相关的。穷人的生活内容一般囿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或“争利于市”,为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而奔忙,很难产生远大的志向。对于他们来说,建功立业和荣华富贵如同海市蜃楼,甚至连想也不敢想。

在叶圣陶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里,一些穷苦的庄稼人摇着船到米行卖米。当他们听到每斗米的价格是“糙米五块、谷三块”,大大低于去年每斗米七块半的价格时,便感到满腔的希望像肥皂泡一样的破灭了,后来不得不“在米质的好和坏的辩论之中,在斛子浅和满的争持之下”卖完了米,接着又到市场上买了些价格低廉的生活用品。面对着多收了粮食又不能增加收入的残酷现实,他们感到生活的担子越来越沉重,日子越来越难以过下去了。为了改变这种贫困的生活,他们想到了什么呢?他们想到的办法是逃荒,是到上海做工,根本没有更高一些的志向。可见人穷时,志向水平是很低的。

环境因素影响人的志向水平也是显而易见的。按照环境的性质和作用,可把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自然环境对人的生理活动影响较大,但对人的思想和个性倾向性影响较小,社会环境是人的心理、意识的主要源泉,对人的思想和个性倾向性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社会环境是指整个社会意识,其中又以社会制度、社会风气、社会习俗为主要内容。一个人的志向水平也受到上述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那些生活在穷乡僻壤的穷苦人,其生活环境往往也是落后、愚昧和消极的,精神文明程度比较差。如贫困落后的地方,教育水平低下,迷信思想较严重,治安环境恶劣,社会风气不正,等等。这些消极的社会因素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少秩序、颓废、悲观、落后和无所作为的氛围,使人们精神涣散,胸无大志,得过且过。这样不良的社会环境,也影响着人们远大志向的形成。

最后分析一下角色因素。角色指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占有的地位及其规定了的角色模式,它反映了个人的社会身份和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每个角色都代表着一套社会准则,这些社会准则规定了个人在担当某一特定角色时应有的行为和活动方式。

人担当了一定角色,就会自然地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角色观念,就会按照角色的行为准则行事。例如,人担当了教师的角色,就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担当了警察的角色,就要秉公执法,不怕牺牲,勇于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等等。贫穷的人几乎都处在社会的最下层,从事各种收入微薄的体力劳动,或务农耕种,或加工制作,或打工卖艺……他们的角色观念,是谋生糊口,是多为生存而少为发展,所以志向水平较低。管仲在未发迹时,和鲍叔牙从事贩运工作,由于家庭穷困,有时还要多分点赢利钱,也没有什么远大志向,这是他当时的角色所决定的。后来他当了齐国的相国,志向水平也随之提高了。在他的帮助下,齐桓公终于完成了称霸诸侯的伟业。

“人穷志短”这种心理效应在一般情况下是存在的,但不包括个别特殊情况。有的人虽然很穷,但人穷志不穷;越穷,改变穷困境遇的愿望越强烈,越是能发挥自己的潜能以改变穷困的境遇。我国东周列国时期有个叫苏秦的人,家中非常穷困,有时候甚至连饭都吃不上。可是他志向很大,要出人头地,当大官儿,就天天拚命读书,有时读书读得困乏了,便有锥子扎一下大腿,以振作精神,继续攻读。后来他经过游说,终于当上了燕、韩、赵、魏、齐、楚六个国家的相国,成就了一番事业。

一个人不怕穷,就怕志气短。贫穷而志气又短的,永远脱离不了贫穷;贫穷而志气长的人,才能使自己富裕起来。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