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开学一周教学叙事

10年前 [04-12 10:38 周六]
 

 文  陆守红

    (一)开学第一课

 开学的第一天,看到孩子们我很高兴,发现有的孩子长高了,有些长胖了,有的换了新衣服,有的换新书包。

开学的第一节课,就是英语,我该如何上好第一节课呢?考虑初三的课程紧张,本节课安排二十分钟让孩子们相互之间讨论、而后发言讲述自己在寒假中有意义的一件事,后二十分钟学习U6T2SA的一部分内容。在前半部分孩子们讲述的很好,其中有两个学生的分享事情非常打动我。

故事之一:周易邀请班里的胡、李、刘四个人去踢球,他们踢完球后去吃东西,结果发现身上的钱丢了,大家找了遍,才找到几块钱。本打算买饼填肚子,可是有个讨饭的婆婆向他们行讨,几个孩子不假思索就把这钱给了婆婆。多善良的孩子呀,为他人着想,宁可自己饿肚子。

故事之二:Lemon打算放假后去看望自己小学的班主任,去看望的当天,丫头精心挑选了一束鲜花献给老师,学校里人很多,她看到老师正在给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发通知书,Lemon 很担心老师认不出自己,于是就站在教室的外面等候着,谁知老师不一会儿就看到了她,老师打开教室说了第一句话:“萌萌(Lemon的昵称),你来看我了”。一句话就上丫头流泪了。她没有想到老师还记得她,而且第一句话喊得还是自己的昵称,就是这个昵称让丫头感动不已。Lemon给我们讲述的时候也是流泪的。

这样的故事回放,既可以锻炼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让孩子们从故事中找到前进的动力,真的不错。接下来我导入新课,学习了Who is your favourite character in literature ?经过了刚才的互动,学生的情绪调动了起来,所以后二十分钟的课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课后我布置了一项作文,让大家就假期的一件有意义的事,写一篇作文可以是英语(80字)也可以是中文(500字),第二天交上来,只有四位同学是用中文写的,其余写得是英文。孩子们的文章内容丰富,让我大开眼界,更多的了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有的文章引起我的深思,有的让我发笑。我归纳了一下孩子们文章的主题包括:亲情(过年回去看爷爷奶奶),友情(和好友出去玩),节日(春节准备和庆祝),旅游(去外地过年或探亲),自我反思,雪景描述…… 尤其那么多孩子对于下雪场景的描述,让我感慨孩子们不是不会写作文呢,而是没有碰到自己喜爱做的事情,为什么这么多孩子把下雪都可以写得这么好?因为他们是真正的爱雪啊!那联想到英语学习,孩子学不好,还是真正地不喜爱啊!

                   ( ) 假期作业检查和反馈

假期作业的检查我是用两天完成的,在结束的当天,我给家长发了反馈短信,信息如下:

#假期作业反馈# 家长您好经过了三个小时的作业检查,首先表扬有认真完成,并且用红笔更正的优秀同学:高婕妤,高越,胡可鉴……希望大家先优秀的同学和家长学习方法。

#假期作业反馈# (接上) 以下同学认真完成但没有红笔核对答案,表现较好的同学:张露丹,郭鲁利,李安琦……

#假期作业反馈# (接上)以下同学的假期作业没有交上来:常钰昕,贺志超,刘芮希,樊金富(完成不合格),请以上同学把假期作业补齐。

在检查之后,我把易错的记录下来,发现有两个题型学生们做得不好,一是完型填空集中体现在P52P53P55 这几个完型做得很多,原因孩子的逻辑分析,对个别单词的一词多义没有掌握。二是补全对话,有几个对话的情境设置的模糊不清,就连我就很难做对,在评讲的时候,把这道题给删去了。

 假期作业让我发现了一些平时表现不好的同学真正地用心在学习,如乐力萍,周志昂,李珍、饶思琪,王伶俐,陈亚荣等。

                (三) 教学设计和上课

 本周的教学主题是Who is your favourite character in literature ?(在文学中你最喜爱的人物是谁)这个单元的教学让我感到了自己的浅薄和无知。当我们在对梵高和顾恺之的绘画作品对比分析的时候,我很难让孩子们进入对艺术美和魅力去欣赏的境地,只能流于浅层的介绍而已。分析原因有两个。一是我对文本的解读不深入,课外知识没有拓展,第二关于文学人物的口语表达很单调。同时教学的用具准备的也是很充分。

  我的课堂设计基本有这样的几个过程:读一读(小组内PK),play a game(搭档之间或全班),听一听(标出出难读的单词,回答问题),说一说(限时回答问题,引导孩子根据文本说英语),写一写(根据课文填空,或根据文章的内容改编一段话),火眼金睛(找一找文章中得知识点,造句组词),议一议(这个话题学完了,你的感悟是什么?大家free talk 之后,整理成一篇小短文。 

 下周我要做到:第一、备课题前一周。第二、关注课堂就是在四十分钟的时间内合理设计听说读写的环节。(1787字)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