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如何培育“90后”大学生的健康社会心态

10年前 [11-29 09:43 周五]
 当“90后”步入大学,逐渐在社会话语中毁誉参半地“热闹”起来之后,“90后”在成长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如缺少理想和信仰、功利心强烈、过分自我、追星、网瘾、叛逆等,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90后”如何正确看待社会、人生,树立健康的社会心态,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社会心态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社会类别中的社会共识、社会情绪和感受,以及社会价值取向。社会心态一方面是社会变迁的一个表达和展示,另一方面又强化、左右、诱导社会成员的态度、观念、意志以及信念的形成、保持和变化。

  “90后”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是当前社会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心态健康与否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拥有全面发展的高质量、高素质人才。因此,培育“90后”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健康的社会心态能够助推“90后”大学生在社会认知、社会价值取向等层面的良性趋向选择。“90后”大学生的健康社会心态至少包括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务实进取、开放包容等几个方面。在此培育目标下,结合“90后”大学生社会心态特点,可以从社会需求与动机、社会感受与认知、社会情感与态度、社会价值观念等层面培育他们的健康社会心态。

  建立科学有效的心态监测系统,做好“90后”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监测。使用心态量表等较为成熟的心理测量工具来系统收集“90后”大学生社会心态的数据,建立科学有效的“90后”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制度和系统,为研究者进行“90后”大学生社会心态变迁方面的分析和预测提供参考资料,为高校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注重常规性的心态调适,建立有效的心态疏导机制,舒缓“90后”大学生的恶性压力。心理学研究发现,过度的压力会对个体产生破坏性后果,这被称为恶性压力。恶性压力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个体就会产生心理问题或出现极端消极行为。

  多途径妥善解决与“90后”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实际问题,满足其合理需求。一个人具有健康的社会心态,源于其对各层次合理需要的满足。近年来,党和政府以及高校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贫困大学生的救助工作,较大程度上解决了与大学生合理利益需求相关的问题。但是,与以往相比,“90后”大学生的利益需求正日益复杂化、多样化,其中有许多是依靠高校自身无法解决的,这就需要高校通过动员民间和社会的力量并形成常态的体系,来满足“90后”大学生的合理需求。如校企合作,鼓励企业结对帮扶“90后”大学生创业或提供兼职岗位;向社会募捐资金等。

  关注“90后”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用情感支持使他们获得自尊与自信。弱势群体的不良社会认知、较多的负面情绪极有可能发展成为不稳定因素。贫富差距、城乡差异、能力高低等是导致“90后”大学生弱势认同心理的重要因素。学校在通过各种途径对“90后”贫困大学生进行经济方面救助的同时,还要注重为他们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使他们从中得到温暖,并转化为自尊、自信的力量,融入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全方位营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包容诚信的校园文化。文化学认为,亚文化对人的情绪和行为有直接的影响。校园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亚文化。因此,高校需要重视全方位建设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包容诚信的校园文化。首先,高校要积极发挥校报、广播台、电视台、微博、飞信、微信等现代大众媒介的引领力量,正面感染和影响“90后”大学生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其次,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也会对“90后”大学生健康心态的形成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再其次,营建诚信的校园氛围,强化诚信行为示范效应,提高失信成本。社会学认为,趋利性、从众性和失信的风险大小等因素直接影响公众的诚信与选择。因此,高校可采取诚信宣传、教师以诚信作则、奖励诚信行为、诚信记录入档案等方法教育、引导“90后”大学生具备诚信素养。

  借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90后”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精神素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关于个体人格精神修养的内容。根据以往的教育经验,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生哲理,如《论语》中的“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孟子》中的“人皆有仁、义、礼、智之心”,《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对提升“90后”大学生的精神素养、培育其健康社会心态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从知、感、行三个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知,即宣传传播,除了利用现有的各种媒体外,还要办好讲堂、论坛等公益性、开放性的人文知识宣讲品牌载体,同时,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围绕一些社会现象、事件和道德行为开展讨论,在讨论中释放情绪,辨明是非。感,即动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停留在干巴巴的宣传说教层面,而是要紧贴“90后”大学生的需求和审美特点,渗透到文学、影视动漫作品、传统民俗文化、艺术表演等能够迅速感化人的艺术活动中。行,即知行合一,鼓励、推动、组织“90后”大学生更多地参加诸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公益劳动、“三下乡”活动、帮贫扶贫、科技服务等活动,在具体的活动中,引领“90后”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http://theory.workercn.cn/255/201311/09/131109170706302.shtml【晓岩转】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