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为小孙子的“多动”伤脑筋

10年前 [11-20 14:56 周三]
 

为小孙子的“多动”伤脑筋

   

       那天去上海,刚是星期五,可发现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孙子铮铮在家里。

    “怎么不上学?”我有点奇怪。

    “今天学校秋游,班主任说,这孩子在教室里都闲不住,一出去更管不住,就不允许参加。”他妈的脸上写满了无奈。

    “怎么会是这样?”我十分惊讶。

“每次去学校接孩子,班主任老师总是向我告状。要么是说孩子上课发言从不举手,乱叫乱囔;要么说孩子课堂上一点都不专心,老是搞小动作;要么说孩子经常影响其他同学学习,弄得家长意见很大……

“真的?”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老师建议我们带铮铮去看了医生。但经血液化验结果显示,微量元素正常。医生为孩子开了一小瓶盐酸哌甲酯缓释片(专注达),15片,190多块钱,每天口服1片。”说完,把药瓶递给了我。

我从药盒里拿出说明书一看,只见上面介绍道:“本品用于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当单项治疗效果不佳时,本品可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综合治疗可能还包括其他措施(如:心理的、教育的和社会的)。应根据DSMIV标准或者ICD10的规定,并基于患者的病史和分析做出诊断。”

我不懂医道,但说明书还是看得明白的,于是也随即产生种种疑惑。

      一是孩子没有经过“DSMIV标准”的鉴定,怎么就能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二是如果不能确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怎么就能服用这专注达呢?    

三是即使孩子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那么,怎么只仅仅是服药,而没有其他措施跟上呢?

疑惑不得其解,但一个结论却自然而然地推导出来了——学校老师的做法过于简单化!

虽有俗话说,“癞痢头的儿子自家的好”,对自己的孩子优点看得多,缺点看得少,有一种难免的偏见;但实事求是地说,铮铮从小就表现出很强的记忆力、模仿力和理解力。一首唐诗,只要跟读几遍,便能背诵下来。一个成语,只要和他解释清楚,过段时间就会在合适的语境中运用。6岁时,全家人一起围坐着看电视剧《有你才幸福》。她妈妈剥核桃喂他,顺口说了句“你真幸福啊!”没想到小家伙脱口而出:“有你才幸福”,一时博得满场喝彩。

现代教师是受过专门训练的,懂得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知识,难道是我这个老教师真的是一个乡下“土八路”,孤陋寡闻、学识浅薄,一点没发现小孙子的多动症?

真感谢今天高度发达的网络媒体,我打开电脑,到百度网站一搜索,立即浏览到下面这段文字:

1、注意力。注意力缺陷是多动症的一个重要类型。多动症儿童则存在明显的注意缺陷,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干什么都心不在焉,任何事情常常有始无终。正常顽皮儿童虽然好奇心强,活动较多,但是遇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鲜事物时,不仅会聚精会神地去做、去听、去看,还讨厌别人干扰自己。

2、行为动作。多动冲动是多动症的另一个类型。虽然顽皮的孩子也活动较多,但多动症儿童的行为动作却没有目的性,行为动作往往带有冲动性。顽皮儿童的好动往往具有一定的原因、有一定的目的性。

3、学习情况。多动症儿童由于存在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往往会出现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一般较差。顽皮儿童虽然动作多,好动,但是注意力不存在缺陷,在上课时间一般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讲,因此学习成绩一般较好,无明显学习困难。

    4、自制力。多动症的儿童则自我约束能力明显下降,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动作,时间稍长就坐不住,静不下来,照样手忙脚乱。而顽皮儿童在一个陌生环境里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可以安静地等待。

    我知道这网上的话有真有假,但我相信,“干什么都心不在焉,任何事情常常有始无终”是多动症儿童的一个明显症状,这话肯定没错。可问题是,小孙子为什么看电视动画节目、阅读儿童科普读物、下五子棋时,都表现得非常专心,而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长?况且,在幼儿大班时,他已经基本掌握了汉语拼音,连大本的儿童读物也能通读下来,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也基本没问题了;上小学以来,学习成绩也在班级前茅,这些都与“多动症儿童学习成绩一般较差”的现象不相符啊。

    因此,确切地说,铮铮只是属于一个有某些不良习惯的顽皮孩子。据我分析和判断,他的“多动”,在于学前已经接受了有点超前的教育,基本达到了小学一年级所要求达到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以致他失去了在课堂上获得新知识的兴趣点和吸引力,而7岁的孩子,又不真正具备足够的自控自制力。这或许才是问题的关键。   

窃以为,面对一个有某些不良习惯的顽皮孩子,家长首先负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但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也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学校老师必须慎重对待,耐心等待,积极引导,努力矫正,而决不能简单地以“多动症”为由,剥夺孩子参与集体活动的机会和权利。这种简单化的做法,只能给家长带来巨大的压力,给孩子的心理蒙上阴影,既不科学,又不负责任。

然而,这些话怎么跟学校老师交流沟通呢?做爷爷的又该为小孙子的“多动”做点什么呢?唉!还真是有点伤脑筋!

                                                          文:富阳 孙承安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