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孩子成长中的敏感期(莳苡整理)

10年前 [11-18 15:45 周一]
儿童是神秘和强有力的,并且在他们中隐藏着人性的秘密。(玛利亚·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发现了:的发展也存在敏感期。她通过对幼儿自然行为的细致、耐心、系统地观察后指出:儿童在每一个特定的时期都有一种特殊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促使他对环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对有关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很耐心,而对其他事物则置若罔闻。这种能力与印刻现象十分相似,蒙氏将其称为敏感期。

 

0 ~6岁期间,是孩子自然成长的过程,这个时候成长的是生命,建构和创造的是自我,而不是用这么珍贵的时间,来学习一个技能。

 

学习是人的天性,婴儿从出生那天就开始学习了。他们依靠听、看、触、嗅……来学习认识不同的声音、事物……,这种学习的方式、知识的难度,都必须和孩子生命的成长阶段、认识状态以及每个孩子的兴趣相吻合。让孩子在他内在精神胚胎的指引下,选择一条他自己的发展之路,结果会比我们想象得好。

  

什么是敏感期

儿童敏感期是指儿童在连续相接短暂的时间里,会有某种强烈的自然行为。在这期间内,对某一种知识或技巧有着非常感觉。敏感期的出现使孩子对环境中的某个层面有强烈的兴趣,几乎掩盖了其它层面,并且在这期间的孩子会出现大量的、有意识性的活动。在敏感期内施教,事半功倍,迅速提高孩子心智的发展!

  

敏感期很短暂,并且在这特定的敏感期中,只对一种特定的知识或技能感兴趣,然后经过这个时期就会消失,不会再出现在同一个时期对相同的兴趣点有同样强烈的兴趣感。

 

敏感期来临时,要有相应的活动来搭配或培养他们,使得这种能力真正的发展起来。例如绘画,如果绘画敏感期到来时,孩子喜欢用铅笔涂涂抹抹,但大多数大人会从洁净的角度出发,不让他们乱涂抹,阻止他们。但如果过了这个时期,让他画也没什么兴趣了。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某些时间范围内,他会只对环境中的某一项特质专心,而拒绝接受其他特征的事物;他还会不需要特定的理由而对某种行为产生强烈的兴趣,不厌其烦地重复,直到突然爆发出来某种新的动机为止。

 

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出生头两年,孩子们的敏感期基本上是一致的,这期间孩子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其他的敏感期会顺延。让孩子在6岁以前完成一系列敏感期是理想的成长状态。 

 

儿童敏感期是有弹性的。0~6岁的儿童,如果没有得到良好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在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

 

下面,我们就细数一下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哪些主要的敏感期。

说明:每个孩子的发育状况不同,敏感期时间会有所差异,但是如果家庭环境比较宽松,没有压抑或者特殊经历的孩子通常会在这个年龄阶段内。

 

0岁~2岁半应该出现的敏感期

 

1.视觉的敏感期(0-3个月)

特点:刚出生的宝宝对光感非常敏感,这时宝宝需要适应白天和晚上的光线差异,所以白天要拉开窗帘,晚上要关灯睡觉,让宝宝适应自然的光线变化。

建议:可以给宝宝多看黑白图,可乐出生前3个月每次看到黑白方格图都会非常开心的笑。

 

2.味觉发育的敏感期(4-7个月)

特点:宝宝自己的口腔可以感觉到甜、咸、酸等味觉。 

建议:添加辅食的开始,一定要注意饮食的清单,保护好宝宝味觉的敏感程度。

 

3.口腔的敏感期(半岁左右来临)

特点:包括用口进行的味觉、触觉过程。用口感觉事物、认识事物,不断练习使用牙齿、使用舌头。

建议:请妈妈们给宝宝口腔发育的机会,让宝宝吃个够,不要无情的把宝宝的手从他嘴里拿开。

问题:如果家里过度地保护、干涉,容易使孩子的口腔敏感期推迟。口腔敏感期过渡时间的长短跟所提供的满足条件有关。口腔敏感期严重得不到满足的孩子会抢别人的食物,随意拿别人的东西,捡掉在地上的食物,注意力固定在食物上而无法学习。建议家长在发现孩子进入此敏感期或尚未顺利度过这个敏感期时,一定为孩子提供自由选择和享用食物的机会。

事例:爱咬人的伟伟

2岁的小男孩伟伟最近经常有咬人的行为,例如,他连续咬了两个小朋友,在家里也咬了爸爸的手,而且还有啃桌子的行为。

分析:口腔敏感期应该在2岁以前完成,但有一些孩子在2岁左右还会出现用口腔即舌头、牙齿探索环境的敏感期,这就是敏感期被延误了。有的敏感期会随着孩子的年龄不再出现,但有的敏感期却总要出现,如口腔敏感期。就像伟伟,他在用“咬人” 这种方式来弥补自己落下的口腔敏感期。这时候家长一定要注意,使孩子顺利补上这一敏感期。

正确的做法:关注孩子,给他提供可以咬、尝的东西,比如橡皮圈,各种软硬不同的食物,干净的、不同质地的物品,以满足孩子的口腔的味觉和触觉。

 

4.手的敏感期

特点:这个时候孩子喜欢扔东西,喜欢抓东西,用手探索世界、认识世界。这是最早的手眼协调发育的标准。

建议:请看护者不要管制宝宝这个行为,让他扔个够。记得可乐7个月时,每次吃粥时我要准备几十个毛绒玩具给他扔,他扔完了我就捡回来给他重新扔。

问题:童年期锻炼用手非常重要。我们看到很多成人不会用手或者很笨拙,不会拿筷子,不会按键,不会用手指夹棋子,不会点钞,不会栓绳索。这都和他们童年时期这方面的发展受到障碍有关。

事例:8个月的吉祥开始尝试自己吃饭,不会使用餐具,他就直接捧着碗喝或用手抓,每次都从头到脚吃到饭。9个月时,正值夏季,吉祥在吃各式各样的水果时,都是边吃边抓边玩,弄得脸上衣服上都是水果汁渍。1岁多以后,吉祥就学着自己剥香蕉皮、鸡蛋壳了。

分析:八九个月的幼儿非常喜欢抓捏软的物体,手的活动不只是手的活动,而是有着智性的目标。孩子是用手来思考的,手的自由使用不仅表达了孩子的思维,也表达了孩子思考的过程,禁止了孩子手的活动,就相当于禁止了孩子的思考。 

正确的做法:父母不要限制、阻止和干涉孩子锻炼使用手的这一过程。

 

5.走的敏感期

特点:从最初的要成人拉着手跳,到独立行走,到要上下坡、爬楼梯,到专门爱走不平的地方。(攀爬楼梯的敏感期一般在2岁前出现,走的敏感期大概从7个月开始出现)

建议: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是活泼好动的时期,此时给予他充分的空间,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他熟悉更多的肢体动作,和他一起作许多游戏运动,使各种肌肉得到训练,增进亲子关系,并且还能使左右脑均衡发展。在动作敏感期,精细动作的训练不仅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还可以增长智力。

问题:成人总担心孩子自己走或上下楼梯危险,并觉得孩子用手摸地和摸栏杆不卫生,常常阻止、破坏了这一敏感期的正常发展,对大多数孩子来说,这一敏感期往往滞后到2岁半,甚至3岁才出现。

事例1:2岁7个月的真真,对攀爬楼梯产生了兴趣。沿着台阶,一级一级往上走,然后再抓住栏杆,眼看着脚下的台阶,一级一级小心翼翼地往下走。她的动作很缓慢,走累了就坐在楼梯上休息,然后接着走。接下来的一些天,真真都这样重复这一活动。

分析:攀爬楼梯的敏感期一般在2岁前出现。这时孩子喜欢在楼梯上爬上爬下,先用手判断上下楼梯之间的空间距离,然后试着用脚来判断。

事例2:棒棒在8个多月后,总是不停地想站起来,当妈妈抱着他的时候,他就会使劲地蹬他的腿,想下来。等到了11个月时,棒棒可以自己蹒跚着行走了,乐此不疲。

分析:这个时候的孩子根本不知道累,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一个字上,就是“走”。但孩子的走和成人的走是完全不同的,成人是为了目标而走,孩子是为了学习而走,为了建立自己的存在而走。孩子一旦学会了走,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这意味着生活开始由他自己支配了!蒙台梭利说,这个时期是孩子的第二次诞生。慢慢地,孩子由一个不能自主的人,成长为一个积极主动的人,而这个发展过程,完全是由他的个人努力完成的。

正确的做法:成人应该放弃自己的走路节奏、生活节奏去配合孩子,让孩子在敏感期内得到充分、良好的发展。

 

6.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 (1岁半到2岁时出现)

特点: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他常常会做出一些我们不理解的细小动作,比如捏起一片掉落的叶子不停地往花盆里插,或是摆弄着花手绢怎么看也不烦,我们不明白的他们却能从中看到更多的奥秘。

建议:此时期正是我们培养孩子对事物学会观察入微的好时机,带着疑问和想法去认知世界,再好不过。

事例:2岁的丁丁总喜欢握着一些很小的东西,像小珠子、小笔芯、小纸片等,并且牢牢握在手心,生怕别人抢了似的。

分析:丁丁正在经历着细小事物敏感期的弥补和占有敏感期。自然总是赐予人弥补的机会,一旦孩子获得了爱和自由,很多恢复机制便自动开启。但6岁过后,这种补偿成长的机遇就越来越小,因为成人无法克服自身的恐惧而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在种种限制中,孩子的吸收性心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

对孩子来讲,观察和抓、捏细小东西本身,就是在发展他们小手的肌肉和手眼协调能力,而这给以后发展他们的精细动作打下了基础。

皮亚杰认为,儿童首先是通过简单图式发展认知和认识外在世界的。就是说,孩子起初对世界的认识一定是从微观开始的,并且外在世界在他们眼里也是微观的。 

 

7.空间的敏感期(从0岁开始一直持续到6岁)

特点:喜欢探索空间,最早表现为爬、抓、移动物体等,稍大一点则喜欢爬高、旋转、扔东西,喜欢垒高、三维、钻箱子。

建议:可以多提供类似的玩具,同时可以在这个机会学习各种几何图形,对日后学习几何学奠定兴趣基础。

问题:空间敏感期给家长造成的危机感比较大,所以,很多家长限制孩子爬行、跳高等。

事例1:策策8个月时会爬了。有一天,他在楼下爬石阶的时候,向着石阶外一片茂密的植物迅速地爬了过去。石阶外的地面比石阶矮很多,植物的高度正好与石阶一般高,掩饰了这个陷阱。还没等策策的爸爸反应过来,策策的左手已经按到了叶子上,整个人头朝下栽了下去,叶子一阵晃动,儿子不见了,只剩一双粉红色的小脚在石阶边上挂着。爸爸冲到石阶边,手忙脚乱地捉着那双小脚把儿子捞了上来。宝贝儿子的身体没有受伤,更奇怪的是他居然没哭。爸爸只是从孩子的眼神中看到了迷惑。爸爸把他轻轻放下,策策又迅速地向石阶边爬去,但在离石阶30厘米的地方停了下来,伏下身子,慢慢爬到边缘,极小心地伸出手去按叶子,又退回来,又向前爬,按了按叶子,然后转身往回爬。

分析:策策会爬了,他就开始充分地用爬来探索周围的世界。只要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孩子一般都会兴趣盎然地了解外在的世界。就像策策他不知道前面有危险,他就会义无反顾地爬过去,一头栽下去之后,他很奇怪是怎么回事?然后处于本能,他仍然会再爬过来探个究竟。

事例2:1岁5个月的楠楠刚学会了走路。他喜欢扶着床边走,看见床上的枕巾,拉下来扔在地上,很满足地看一看,继续走;看见书,把书推到地下;把自己的玩具也一件件往地上丢;把鞋架上的鞋一个个把拉到地上……

分析:幼儿早期可能以为自己和外界一体化的,要明白自己和他物是分离的、物与物也是分离的道理,幼儿需要2年至3年得时间。

事例3:2岁6个月的洋洋最近经常把豆子洒落一地,还喜欢将教具搬来搬去,推着小椅子跑来跑去……

分析:孩子通过抛撒、移动物体来探索空间,感知他和物体、和空间之间的关系。把里面的东西取出来,把外面的东西塞进去,是幼儿认知空间的最初过程。

正确的做法:家长可以跟在孩子几米以外保护他,不要没完没了地唠叨,不要设置那么多的限制,不要看到孩子刚有点不平衡就上去扶住。家长要有承受危险的心理力量,不要把这种危险“说”给孩子,这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危机感,破坏孩子自己保护自己的能力,同时也丧失了探索世界的机会。

 

8.秩序敏感期

特点:急切需要并保护一个精确且有秩序的环境。

孩子从出生几个月一直到6岁,秩序的敏感期是呈螺旋式上升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闹,秩序一旦恢复就会安静下来;第二个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第三个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新来。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按一定的规则和习惯整理环境、把环境秩序化。这说明孩子已有了内在的秩序,这个内在的秩序反过来检测环境、修正环境,要求环境符合他的内在秩序。

建议:秩序敏感期到来时,我们应保护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协助孩子,尽可能给孩子提供一个有秩序的外在环境。

问题:秩序的破坏会给孩子带来不安全感,思维、感觉、情绪和心理的混乱,孩子不得不把精力转移到对无秩序环境的抗争中,不得不浪费生命成长的时间。

事例:重新开门

2岁10个月的苗苗入园已经三个月了。自入园以来她情绪一直很稳定,但最近开始,她总因为一些小事儿哭闹不停。她执拗的敏感期提前到来了。

爸爸妈妈开车来接她回家,妈妈抱着苗苗,爸爸顺手将车门打开,苗苗忽然大哭起来:“让妈妈开车门。”爸爸赶紧把车门关上,妈妈重新打开了车门,可苗苗就是不上车,在妈妈怀里挣扎着:“不要现在打开车门,要妈妈刚才打开车门!”爸爸妈妈无奈地等着,直到她情绪稳定了,才上车回家。

爸爸早晨送苗苗来,我正在为其他孩子脱衣服,她爸爸自己推开了教室的门,苗苗哭着不进来:“要冯老师开门。”爸爸关上门退出去,我在里面重新把门打开。可是已经晚了,苗苗叫嚷着:“要刚才冯老师开门。”(冯轶芳)

分析:苗苗正处在秩序敏感期。这个时期的秩序和程序给孩子以安全感。如果程序和秩序被打乱,会给孩子带来极大地混乱和不适。

正确的做法:一是成人放慢速度,注意观察和倾听孩子;二是,已经发生了,就陪伴孩子,准许孩子把恼怒哭出去,让孩子把情绪哭出去,孩子自己就会接纳发生的事实。

 

9.模仿敏感期

特点:最早表现为模仿一个词或一问一答,重复进行;也模仿动作。

建议:孩子在2岁左右,经常性地重复父母的语言、表情,重复父母的某些特定行为。孩子要透过这一个过程由一个简单的生命状态过渡到一个更高的状态中,也是孩子从内在世界走向外部世界最早期的实践过程,这个过程大约会持续半年的时间。表面上看这一阶段的孩子似乎没有自我,但我们要知道的是,孩子必须通过这一阶段才能形成自我。如果这个过程没有很好地度过,这一阶段的发展就会滞后。

问题:父母不明白孩子为什么重复这些毫无意义的举动,就会制止孩子。而这个制止的过程恰恰破坏了孩子敏感期的正常发展,从而妨碍孩子智能和认知的发展。智能发展的阻碍必然会伴随相应的心理问题的出现。

事例1:下班回到家,妈妈问奶奶:“妈,小帅(1岁8个月)早晨几点起床的?”小帅这时正在茶几上玩小汽车,他听到后就开始学我们说起来。

小帅:“小帅早晨几点起床的?”

奶奶:“好像八点半吧!”

小帅:“好像八点半吧!”

妈妈问:“他吃东西了吗?”

小帅:“他吃东西了吗?”

奶奶:“吃了几块饼干,刚才又吃了一点儿米饭。”

小帅:“吃饼干、吃米饭呢!”

……(秦莹)

分析:小帅正处于日常语言建设的敏感期。大自然赋予了孩子这种能力,从观看爸爸妈妈说话的口型直到突然开口说话,然后模仿成人的口语,练习口语,感觉语言的音韵,并不断重复使用语言,在使用中把语言内化。这个过程就是语言敏感期积攒的力量,也是孩子学习语言的方式。有些孩子说话晚,如果不是病症,那么就有可能是环境的影响所至,不管他会不会说话,我们都要不断给他注入养分,多和他说话、讲故事,而且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口头语言,要说文明的、规范的、准确的、富有美感的口语。

事例2:在餐厅里,茵茵和朗朗坐在一起,朗朗做什么动作,她都跟着做。朗朗用舌头舔勺子,茵茵也跟着舔勺子;朗朗站起来,她也跟着站起来;朗朗坐下,她也马上跟着坐下。

分析:茵茵到了动作模仿的敏感期。“模仿”是0~3岁期间很重要的智力发展过程。是指孩子重复原型所显示的行为。表明孩子的心智已经发展到领悟和掌握某行为背后的能力的时候了。模仿是孩子对自己身体行为上的一种确认,就好像孩子可以停在某一种系列的动作中,然后将此动作重复出来,最终形成自己的能力。

正确的做法:一、让孩子去做,模仿没有对与错;二、尽量放慢自己的动作,满足孩子模仿的需要,给孩子成长的空间,使孩子平稳度过这一时期。

 

10.自我意识的敏感期 

请参阅: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莳苡)http://www.zhjtjyw.com/kcms/blog/vblog?u_id=239&b_id=237587

 

11.追求完美的敏感期 

特点:从要求食物完整发展到对所使用的用具、事物完美的追求。每一件事情都不能出差错。

建议:依然是尊重孩子!这时不要在意孩子一定要吃一个整个的饼子是否能吃掉,是否会成为他浪费的习惯,等等,孩子的问题不要扩大化,在什么时间只针对什么事。

问题:成人往往用成人的观点去看待问题,所以无法知道孩子究竟需要什么。孩子建构自我的机会就在成人的误解中丧失掉了。 

事例:2岁半的毛毛看到威化残缺了一块,大哭起来:“我不要这个,我不要这个!”上厕所时,毛毛要求将卫生间冲洗干净,否则坚决不上厕所。

分析:孩子做事情要求完美,端水时洒出一滴就很痛苦;吃的苹果上不能有斑点;厕所白色的便盆不能有任何黄渍;衣服不能少扣子等等。接着又上升到对规则的要求:我遵守规则你也必须遵守,人人都要遵守;香蕉皮必须扔到垃圾桶里,没有垃圾桶就必须拿着;红灯亮了,即使马路上一辆车、一个人没有也不能过马路,已经过了必须退回来,退回来也不行,谁叫你这样做了!这就是孩子的完美敏感期,是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

当孩子把高度的完美透过外在事物完善以后,就会回到自己的身上,对自己的身体以及和自己有关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比如,孩子喜欢穿妈妈的高跟鞋走来走去、喜欢用妈妈的化妆品在脸上涂抹、喜欢把各种发卡别在头发上……

这个物化的过程,最终透过一连串的尝试内化为孩子审美和文化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常常看到随地的痰迹、纸屑、垃圾……这些实际上是我们内在生命的外在展现,是我们破坏了早期孩子敏感期的一种代价!如果我们保护了孩子审美成长的整个历程,我们就保护了自身的道德。因为道德品质不来自于道德本身,而来自于人类最早期建构的完美。所以,我们要把这个阶段看成关乎孩子成长、关乎孩子品质形成一次机会,尽可能地用心去体察孩子的每一次不满,理解孩子,并用适当的方式帮助孩子。

 

2岁半~3岁敏感期

12.建立概念敏感期(2岁半~3岁出现)

特点:孩子开始将自己的认知感觉同语言配对。

事例:乐乐对汽车有一种特殊的爱好,整天手中不离车,口中念着车,眼里看到的也是车。而且这种爱好从乐乐1岁前就开始了,他只要看到车就会高兴得手舞足蹈,边指边喊:“车,车。”1岁左右,乐乐开始热衷于区分“大车”“小车”“中巴车”“公共汽车”“货车”“吉普车”等宏观概念。2岁时,他需要更准确的概念,一看见车就会指着问:“妈妈,这是什么轿车?”“这是什么越野车?”

分析:两岁左右的孩子对概念特别感兴趣。只要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就会不惜一切地反复进行,以满足他的心理渴求。  

 

13.执拗的敏感期 3-4  

特点:秩序敏感期后,孩子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坏了这一秩序,孩子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

要注意的是,幼儿对秩序的要求起初并未达到执拗的程度,一开始他会不安、哭闹,随着自我的逐渐形成,他将这一秩序上升到意识层面,才开始变得执拗、不妥协。

问题:孩子执拗的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在建构秩序感这一特殊品质时,孩子的过分常常被认为是任性胡闹,但我们觉得,用执拗这一概念来得更准确一些。孩子在这一时期常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我们并不知道它的真正原因,但我们确切知道,孩子的心理活动一定是有秩序的,当他没有超越这种秩序时,就会严格地执行它。
建议:解决儿童的执拗问题,一是要理解,二是要变通,三是要成功。
理解不是特别难,但变通需要智慧和技巧。只有变通得好,才能成功解决问题,才有随之而来的快乐。怎样掌握变通的技巧是我们一直研究的课题。

事例1:一天下午吃加餐的时候,喆碗里的一小块红薯掉到了地上,2岁9个月的喆焦虑地让老师帮助捡起来,并且坚持要吃。老师耐心地反复告诉他:“宝贝,你碗里有好多,掉地上的不卫生,不能吃了。”但喆仍坚持要掉在地上的那片,根本不听,也不看碗里的红薯,大哭起来:“我要掉的那个,我就要掉在地上的那个。

分析:3岁至4岁的幼儿进入执拗的敏感期,有些孩子在快3岁就提前进入这一敏感期。表现为事事得依他的想法和意图去办,否则情绪就会产生剧烈变化,发脾气,哭,闹。这时家长和老师要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和关照,也要学会一些安抚的技巧。

正确的做法:老师:“宝贝,你的红薯掉了,你很难过是吗?”喆边哭边点头。老师:“老师知道你很难过,你想要掉的红薯是吗?”“是的,是的。”“老师知道喆难受。”老师反复地与喆这样重复对话,焦虑的喆渐渐平静下来,哭声小了,开始吃碗里的红薯。

 

14.垒高敏感期(3岁~4岁出现)

特点:喜欢把物体垒高,然后推倒,再重垒,以此建立三维空间的感觉。

建议:建立时间和空间的感觉,是孩子出生起就开始的工作。垒高是孩子发现空间最基本的发现形式。

 

15.色彩敏感期 (3~4岁出现)

特点:开始对色彩产生感觉和认识,开始在生活中不断寻找不同的色彩。人类认知的发展正是从感觉训练开始的。

建议:给孩子提供多彩的颜料,及相关书籍,如绘本《小黄和小蓝》,为日后绘画兴趣奠定基础。

 

16.语言敏感期

特点:开始对句子表达的意思感兴趣,并重复或模仿他人的话。

建议当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在语言敏感期内,他会更加喜欢模仿成人说话,学着打电话,爱说悄悄话,有时还会说出诅咒人的话。面对孩子在语言敏感期的种种表现,我们应科学引导、巧妙应对,为他未来的表达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问题:不少父母认为刚出生的婴儿不了解语言的含义,因此在孩子的婴儿时期没有必要和他说话,只要把他照顾好就可以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科学研究证明,婴儿的脑细胞在见、闻、觉、知的多种刺激下才能不断成长,从而对周围的一切产生印象。

语言模仿

事例1:妈妈带着3岁的腾腾去医院拿药,医生嘱咐妈妈说:“这药一天吃3次,每次吃3片。”结果腾腾立刻跟着也说:“一天吃3次,每次吃3片。”医生听后笑了笑,还夸奖他聪明。可哪知道,之后医生每说一句话,腾腾都会跟着学一句,医生哭笑不得地问他:“你为什么总学我说话呀?”腾腾没回答,还是开心地重复了这句话……

事例2:安琪4岁了,因为妈妈在平常生活中说话总是爱用成语,安琪便也学会了。周末,全家要去游乐场玩。所以,吃早饭的时候,安琪吃得飞快,大口大口地吃,妈妈说:“慢点吃。”安琪却摇头:“妈妈,我在囫囵吞枣。”全家坐在公交车上的时候,安琪又指着公交车旁边的一辆车说:“妈妈,它跟我们并驾齐驱呀!”到了游乐场,看见很多人,安琪又冲着妈妈感慨:“唉,这里的人真是琳琅满目啊!”而安琪饿了的时候,妈妈给了她一块小饼干,她又笑着对妈妈说:“这可真是美味佳肴呀!”

分析:孩子最早的语言,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在他1岁左右的时候,他就会整天发出“啊”、“呀”的声音。而在不经意间孩子通过模仿发出的类似“MAMA”的发音,也会让许多妈妈欣喜若狂。所以,孩子对语言的模仿可以说颇具天赋。也许最早的时候,孩子是重复妈妈说过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模仿得就会越来越多。而且,他的模仿经常不分场合,只要他感兴趣的话,他都会饶有兴致地重复说出来,还会表现得自得其乐。这其实就是孩子的一个语言敏感期,在这个时候,妈妈不必要很介意。因为这与孩子的礼貌不礼貌没有关系,不去管他,他自己一转眼就会忘记。但若是妈妈总是向他强调不要这样,他反而可能会对那些话加重记忆。这样也许会对孩子的语言发展起到反效果。

正确的做法:1.不用强迫孩子,让他自由模仿。在这个敏感的时期,孩子模仿的话语可谓是五花八门。无论是动听的话,还是不雅的骂人脏话,他都有可能会去重复,甚至会乐此不疲。文明、正常的话还好一些,妈妈也许会认为那就是孩子的顽皮模仿;可一旦妈妈无意间说出了一句不文明的话,善于重复模仿的孩子就会很快地学会,并也会很快地去运用。这时候,妈妈可以放任一下,让孩子自己去说。因为在他的意识里,他只是认为那句话说出来很有意思,他只是当时对那句话很敏感。而且,孩子也只是单纯地在模仿,他模仿出来的话其实并不具有什么真实的意义。就因为感觉好玩,他才会去重复。所以,不论孩子模仿了什么,妈妈都不用很着急,也不用强迫孩子让他不要去说。这样不给他强调,一旦这个词或这句话的新鲜劲头过去了,他自然也就不会去说了。2.用自己正确的语言习惯影响孩子。鉴于孩子有超强的模仿能力,所以妈妈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语言习惯。妈妈自己若是有一个良好的语言习惯,无论是措辞还是用句都能简明准确,那么孩子模仿的也就是正确的语言逻辑。这对他未来的用词造句、表词达意也将会大有好处。就如案例2中的安琪一样,妈妈平时说话多用成语,安琪的模仿也就会用很多成语。尽管她的使用可能会用词不太恰当,但是在妈妈的影响与教育下,相信她的语言运用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高。3.对孩子进行一些有目的的语言训练。实孩子善于模仿妈妈或其他成人说话也是一件好事,妈妈可以抓住这个时机,多对孩子进行一些有目的的语言训练,以帮助他建立正确的语言环境,帮助他学会对语言的使用。在开始的时候,妈妈可以先说一些孩子已经会说的话,像“妈妈买菜”、“爸爸上班”、“宝宝去幼儿园”等。孩子在重复这些他熟悉的话语的时候,多会觉得很兴奋。这时候,妈妈可以再教孩子说一些新的句子,尤其是一些带有象声词的话,比如“小鸭子唱歌——嘎嘎嘎”、“爷爷打电话——喂喂喂”……这样的话语在孩子听来会觉得更有意思,模仿也就更快。当然在让孩子模仿过程中,妈妈也要有耐心。妈妈对孩子的这些有目的的训练,能让孩子从最早的单纯模仿,慢慢过渡到他自己对语言的组织与创造,这也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思维能力。

喜欢说悄悄话

“悄悄话”是三四岁的孩子探索语言魅力的一种形式。他可能会突然神秘起来,趴在妈妈的耳边说一些小秘密,说完后,期待地问“听到了吗”。如果这个时候妈妈的回答是否定的,他则会继续刚才的动作,直到从妈妈口里得到肯定的回答。这时,妈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不妨配合他的行为,和他一起感受两个人私密空间的神秘感。

事例1:3岁的小伟在大人眼里是个淘气的孩子,人小鬼大,主意多。最近,他典型的一个“爱好”就是说耳语。他经常对妈妈说:“妈妈,你过来,我跟你说……”妈妈走过去后,他便举起小手半捂着嘴靠近妈妈的耳朵,说起了什么,说完就问:“妈妈,听见了吗?”妈妈如果摇摇头,他便继续刚才的动作,直到妈妈说“听见了”。有时,妈妈耐不住性子让他大声说。他便撅起嘴,涨红了脸,不愿意再说了。  

事例2:4岁的杨杨和妈妈在小区里散步,迎面一位漂亮的阿姨走过来。阿姨见他很可爱,和他打了个招呼“你好”。他则朝阿姨笑了笑,不好意思地钻进了妈妈的怀里。等阿姨走后,杨杨趴在妈妈耳朵边,说了些什么。妈妈皱了皱眉,说:“妈妈没听见,再说一次。”杨杨则又说了一遍,妈妈这才发现儿子根本就没出声,只是动了动嘴。这时,妈妈趴在他的耳边,小声说:“你很喜欢刚才那个阿姨,对吗?”这时,杨杨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再次钻进了妈妈的怀里。

分析:三四岁是孩子运用语言的敏感期。一般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基本掌握的语言的发音,他会慢慢发现语言有很多表达形式,可以是大声喊,也可是两个人之间的私密对话。其中,悄悄话就是孩子对语言探索的一种形式。一般孩子说悄悄话时会很自豪,也很着迷。悄悄话对于他来说,具有一种不被别人知道的神秘感,更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如果这段期间妈妈不了解孩子在语言敏感期的表现,就像事例1提到的,妈妈耐不住性子,让他大声说,他便失去诉说的兴趣了,这样很容易成为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的障碍。因此,父母要了解孩子三四岁这段时期的心理特点,试着利用他喜欢的交流方式,提高他的语言能力。  

正确的做法:1.耐心倾听孩子的悄悄话。悄悄话是妈妈和孩子增进感情的一种交流方式,当他很神秘地趴在妈妈耳边嘀咕着什么的时候,妈妈一定要做出倾听的姿势和表情,适当地也可以表现出一种神秘感。当孩子询问是否听见时,妈妈可以笑着点点头,表示听见了。如果没听见,妈妈可以让他稍微大一点声音,鼓励他再说一次。有时,孩子说悄悄话是只是嘴巴在动,并没有发出真正的声音,像事例2中的杨杨。这时,父母可以凭借情景揣测孩子的意思。2.和孩子一起使用耳语交流。研究表明:悄悄话可以刺激孩子大脑发育,还可以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耳语游戏”也可以发展孩子的表达、倾听和理解能力。因此,妈妈可以试着和孩子使用耳语交流。比如,孩子在睡醒的时候,妈妈可以用亲切的语调和他讲一些“悄悄话”,如,“噢,牛牛睡醒了,刚才睡得好香啊!梦到妈妈了吗?”说这样的话时,妈妈要尽量把语速放慢,让信息有效地传达到孩子的耳朵里。有时,孩子在公共场合闹情绪或者不听话时,妈妈也可以利用悄悄话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伸出食指,放在嘴边,发出“嘘”的声音,待他安静后,悄悄趴在他的耳边说“我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在房间里藏了一个好东西,你去找找”等等。3.不要让耳语成为孩子的惯用表达方式。有些孩子说悄悄话处于一种防备心理,一般在众人面前不敢说话,而是寻找可以信任的人悄悄地说。这时,父母要予以足够的重视,找到孩子胆小的原因,反省自己是不是对孩子太凶了或者太严肃了,然后试着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心理氛围,努力让自己成为他可以信任的人。在一些公共场合,父母尽量不让孩子使用耳语交流,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大胆说话。比如,在大人或者其他小朋友面前,孩子不敢介绍自己,这时,父母可以做示范,说:“大家好,我叫××,今年4岁了。”然后鼓励孩子重复一遍。当然,父母不能强迫孩子去说,还是要以引导为主,当他有一点点进步时,要予以肯定和鼓励。

喜欢接电话

一口气说完“请问你找谁?好的,再见!”三四岁的孩子会对接电话产生浓厚的兴趣,通常表现在电话铃声一响,孩子飞奔到电话旁,拿起听筒:“喂,请问你找谁?好的,再见!”这个过程还没等对方开口,孩子已经挂断了电话。这个时候,妈妈千万不要认为孩子是在故意恶作剧,因为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这部机器发出的声音简直太奇妙了,这也是一次语言探索的经历。  事例1:妈妈在打电话,3岁的壮壮好奇地凑过来,要电话的听筒。这时,妈妈看出了壮壮的心思,拿听筒放在了他的耳朵旁。只见壮壮“喂”了一声,停顿了片刻,妈妈说:“快叫爸爸。”壮壮怎么也不肯叫。几天后,壮壮开始了探索旅程,时不时地拿起电话,对着听筒嘀咕着什么。  

事例2:萍萍的妈妈接了一个电话,对方找萍萍的爸爸,妈妈解释爸爸不在家后,挂掉了电话。几分钟后,电话铃再次响起,妈妈刚准备起身接电话,只听4岁的萍萍说:“不让妈妈接电话!”接着,她光着脚跑到电话旁:“喂,请问你是谁?不在,上班去了,再见!”接着,电话被挂掉了。妈妈很惊愕,女儿竟然模仿自己接电话的样子,中间没有停顿地把她刚才说过的话重复了一遍。  

事例3:4岁的儿子最近迷上了电话,喜欢按电话的键盘。妈妈对此也没有太在意,到了月底缴纳电话费时,妈妈才发现当月电话费500多元。原来儿子最近按的电话都拨通了,甚至还拨通了几个国际长途。 

分析:孩子到了三四岁的年龄段会慢慢发现,语言不仅可以从人身上发出来,还可以从电话这部奇怪的机器里发出来,这个重大发现会令他兴奋不已。最初,他只是观望着大人的一举一动。渐渐地,他会模仿着大人的语言和姿势,尝试着自己去拨打和接听电话。但由于他对电话的原理和接电话的礼节并不是很清楚,所以才会闹出类似于事例中的笑话。  

针对孩子的这些行为,父母一定要以一种理解的心态看待。其实,打电话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交流的一种方式,孩子可以通过与电话那边的人沟通,锻炼自己语言的表达能力。尤其是当孩子表现出对电话的兴趣时,妈妈要适当引导他的兴趣,教他正确使用电话,并向他传播接听电话的文明语言。 

正确的做法:1.满足孩子的对电话的好奇心。有时,妈妈在打电话,孩子在一旁仔细观察,甚至伸着小手要电话。这时,妈妈要满足他的好奇心,试着让他参与进来,鼓励他对着电话说话,使他感受电话那头语言的神奇。当孩子平时出现拿起电话听筒,按电话键盘等行为时,说明他已经对电话产生了兴趣。妈妈可以借着这个机会,给他讲一些电话的用途和原理,并教他怎样拨号、接听、基本的问话、答话以及辨别拨号音、忙音等提示音。2.向孩子传授基本的电话用语。妈妈平时要向孩子传授一些接听电话的礼貌用语,比如,接电话时一定要礼貌性地问对方“喂,您好,请问您找谁”;当大人不在家的时候,告诉对方“爸爸不在,需要我为您转告吗”;如果别人打错电话,要对对方说“对不起,您打错了”;准备挂掉电话时,也要等到长辈先挂掉,自己再挂掉。当然,拨打电话时,妈妈也要让孩子先自报姓名,如,“喂,我是××,请问××在吗”,等等。3.和孩子一起做“打电话”的游戏。针对事例3中的男孩迷恋打电话的情形,妈妈一定不要盲目制止孩子的行为,因为这是他探索的一个过程。这个时候,妈妈可以为他准备一个玩具电话或者类似于电话的东西,和他一起玩“打电话”的游戏。在游戏中,妈妈可以教孩子打电话的礼貌性用语,也可以通过玩具电话的键盘教孩子认数字,然后用拨打电话的方式检验他所学知识。比如,当孩子拨打错了,妈妈可以在一旁提示:“对不起,你的号码拨错了,请重新再拨。”当他拨对了,妈妈可以模拟电话铃声“铃——”,表示电话接通,然后拿起电话和他聊天。4.试着让孩子拨打和接听电话。当孩子基本掌握了拨打和接听电话的礼仪时,妈妈可以试着让孩子实际操作,就从拨打爸爸妈妈的手机开始。如果孩子接受能力强的话,妈妈可以教他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打电话,问候他们。当然,电话铃声响起的时候,妈妈也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去接听,增加他锻炼的机会。不过,出于对孩子身体健康的考虑,妈妈最好不要让孩子拨打和接听手机。

 

17.诅咒的敏感期 (3岁~4岁出现)

特点:发现语言是有力量的,而最能表现力量的话语是诅咒。成人反应越强烈,孩子越喜欢说诅咒的话。臭屁股蛋屎巴巴打死你把你踢死去,这些听上去既不文明又有些可怕的言辞,总是出自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嘴里。

建议:忽略、淡化!不要在意孩子的语言,这并不是他真的想表达的,慢慢等待这个阶段过去。

事例1:3岁半的儿子很调皮,妈妈之前总说他“屁儿子”。结果一段时间之后,妈妈发现,只要自己做的事情不顺儿子的意思,儿子就会噘了小嘴,大声地嚷一句:“屁妈妈!”妈妈每每听到这里,都会一皱眉。儿子见状,不但没有收敛,反而说得更多,什么“臭妈妈”、“坏妈妈”之类的话,就会接连不断。而且,妈妈表现得越生气,他说得越起劲。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儿子一直都如此。幼儿园的老师总是向妈妈告状,说儿子经常“诅咒”别的小朋友,妈妈一时间头疼不已。  

事例2:4岁的晓童最近一段时间总是表现得很是“暴力”。有一天,他在小区玩耍,看见别的小朋友手里拿着新玩具,于是就过去问:“我能玩你的玩具吗?”但那个小朋友却不给他。晓童又说:“那我们一起玩可以吗?”那个小朋友显然对自己的玩具爱不释手,依然使劲摇着头。这时候,晓童的脸色开始起了变化,从最初的喜悦、羡慕,慢慢变得阴沉,最后他一扭头,用很不屑的口气对那个小朋友说:“哼,我才不要你的破玩具呢!我妈妈也给我买新玩具了,你那个,我才不稀罕呢!”那个小朋友一听立刻不高兴了,晓童却越说越起劲,一会儿就把那个小朋友说哭了……

分析:在三到四岁这个阶段,孩子会发现他的某些语言会与其他的人产生“共鸣”。也就是说,他说出来的某些话,会引起他人的强烈反应,他人这样的表现,在孩子看来是新奇的,也是很有意思的。所以他就有可能会一直重复这种行为,尤其是“诅咒”类的话语。诅咒的力量,多是孩子不经意间发现的。当他用这种听来似乎很伤人的话去说别人的时候,对方往往会有强烈的情绪波动,妈妈也许会生气,要是其他孩子也许会大哭。但很明显,孩子很“乐于”看到这样的结果,因为他已经察觉到了语言的力量,他也发现使用这样的语言,会引起更多人对他的关注,他甚至很有自豪的感觉。这个时候,妈妈也不要过于紧张,不用将孩子的“诅咒”看成是洪水猛兽。孩子的这类语言也不过是好奇感而已,他是不会理解那些话语所代表的真正意义的,他只不过是在体会这种语言所带来的威力。所以,几个月之后,孩子诅咒一类的语言就会自动消失。

正确的做法:1.要尽量“漠视”孩子的“诅咒”。孩子总是运用诅咒,多是因为发现了诅咒所产生的威力。就如案例1中的儿子,因为他的诅咒式的话语,会让别人有很强烈的反映,孩子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而这个时候,妈妈不用很着急,也不用很避讳孩子的话。妈妈要学会漠视,正因为有人去回应孩子的“诅咒”,所以他才会越发地变本加厉。而一旦无人回应他,对他的此类语言不作任何反应。孩子如果看不到他语言产生的作用,从中寻不到乐趣,他自然也就不再说了。2.寻找孩子“诅咒”语言的源头。孩子会用不雅脏话去诅咒别人,那么这些话绝对不会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所以一定会有一个模仿的源头。孩子也许是跟父母、电视节目,甚至是其他小朋友学到的这些脏话。因此,妈妈可以尽量阻隔这些脏话的来源,依此减少孩子模仿的机会。妈妈首先自己就要不说不文明用语,而对于他人,妈妈也要提醒他们不要在孩子面前说不雅的用词。至于一些不适合孩子看的电视节目,妈妈也可以用陪孩子游戏等方式来引开他的注意力。3.可以试着用良好的语言去回应孩子。其实面对孩子的诅咒语言,妈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要与孩子太过计较。而且,除了用漠视的态度对待以外,也可以尝试用良好的语言去回应。比如,孩子不顺心的时候,会说“臭妈妈”,妈妈就可以回他一句:“不是臭妈妈,是香妈妈。就像你一样香。”孩子这时候就会转移他的注意力,他的模仿能力也许又会带他去重复新的、好的语句。4.在孩子使用了优秀语言的时候,及时给予表扬。当孩子能够正确使用一些美好词汇或语句的时候,妈妈一定要及时给予表扬。妈妈的赞扬,会让他有成就感,会让他更乐意使用好的语言,以获得更多的赞赏。由此,他也会增加学习优秀语言的兴趣,妈妈就可以利用他的兴趣来对他进行引导,加强他的语言学习。

 

18.剪、贴、涂等等动手敏感期(3~4岁出现)

特点:孩子从这时开始真正有意识地使用工具,这又是大多数孩子建构专注品格的最好机会。无论在教室里还是家里,只要有充分的材料,孩子们都非常乐意选择剪、贴、涂等等这些工作。从身体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孩子训练小手肌肉和手眼协调的一项重要工作。

建议:家长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提供所需的材料,并尽量不要打扰专心工作的孩子。

 

19.藏、占有敏感期(3~4岁出现)

特点:开始强烈地感觉占有、支配自己所属物的快乐。孩子只有在完全的拥有物质并可以自由支配时,才可能去探索物质背后的精神,才可能超越于对物质的占有。而当这些物品的所有权完全属于孩子自己时,交换就开始了。与此同时,也就拉开了人际关系的序幕。

建议:给孩子提供一个独立的空间,比如一个属于孩子自己的房间或者区域。在你进入他的房间或者区域时,一定要征得孩子的同意,尊重孩子的空间。  

事例:3岁3个月的强强最近出现了占有的敏感期。例如,他会把自己使用过的纸巾放入袋子里,决不让别人轻易动它;他会把幼儿园里吃剩的东西也装进袋子里,然后带回家;他甚至要把自己的尿、眼泪也带回家。类似的状况大概持续了两三周后,孩子占有的敏感期过去了。

分析:自我形成的早期,一定是从占有可触摸的物开始的。这是区分“我的”的自然方式。如何感觉“我”,当然从“我的东西”开始感觉,然后一步步建构从具体的“我的”,到意识的“我的”,到一个完全无形的自我……所以,占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占有物背后的含义,不是占有物本身。如果获得的太难,孩子就忘记了获得物背后的东西,而把注意力放在了获得物本身上,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占有了,占有就成为了一种心理障碍。

 

20.逻辑思维敏感期(3~4岁出现)

特点:不断追问为什么?”“天为什么黑了?”“为什么会下雨?”“小朋友为什么要上幼儿园?等等。这些问题总是让家长感到应接不暇,可是孩子却不管不顾地打破沙锅问到底。当我们一次一次地给孩子解答时,孩子开始出现了逻辑思维。孩子正是通过这样一问一答,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发展了思维能力。

问题:1.当孩子提出问题时,有的父母嫌孩子缠人,会对孩子说:“去去去,不要问个没完没了,长大了就会知道的。”其实这是不对的,这样做会扼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长此下去,孩子会因为怕父母责骂而不敢再提问题。2.爱以成人的思维约束孩子。

建议:保护好孩子这份珍贵的好奇心,如果家长不能回答的问题,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这时家里有一套百科全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时认知的速度是事倍功半的。

事例:多多今年3岁了,特别爱问为什么,整天缠着爸爸妈妈问个没完没了。而且问题五花八门,比如“为什么树比小草高”、“为什么鱼要在水中游”、“小猴子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我的牙齿不能像爷爷一样拿出来”等,不论什么事,多多都发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分析:当孩子用语言探索逻辑关系时,就爱一连串地问“为什么”,这也是孩子语言敏感期的一种表现。

正确的做法:1.多鼓励表扬孩子爱动脑筋。同时,要积极地耐心地回应孩子的问题,认真地和孩子一起探寻问题的答案。2.在一个个“为什么”面前,父母、老师一定要做正确地、简洁地解答。答不出来,就如实地告诉孩子,可以给孩子提供寻找正确答案的途径,如查百科全书、上网搜索、告诉孩子上学了会学到这个问题等。这样就给了孩子一个更多选择的途径和出口,即使不能及时解答,也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社会规范敏感期(2岁半~4岁)

特点:开始喜欢结交朋友,喜欢参与群体活动,这就说明孩子进入了社会规范的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的教养有助于孩子学会遵守社会规则、生活规范,以及日常礼节,抓住时机教养,有利于将来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和他人轻松交往。

建议:和更多的孩子接触。一般2岁半的孩子家长就可以准备入园了,幼儿园可以提供良好的交友环境。

事例1:孩子的人际交往从交换开始

两岁八个月的森森最近开始了疯狂地交换物品。每天他都要从家里准备一书包的玩具和食物,带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们交换。交换回来的都是不能相抵便宜的东西,甚至是一点儿吃的,没等到家就吃完了。这种现象持续了三个月,然后他就不怎么带了。在这个交换的过程中,森森由疯狂、不计大小好坏的交换,到有选择的、有目的的交换,而且自己还总结出“好的交换好的,坏的交换坏的,他们不让我看我就不交换”,“亮亮把我的小汽车带家里玩了,可是他没有给我带回来,以后不借给他玩具了”……

分析:孩子是通过物品来发展的,或者说,孩子是通过消费物来发展的。孩子必须先拥有这个东西,然后才能消费、处置这个东西,所以,我们要教给孩子交往的原则: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自己的东西给不给别人自己有决定权;拿别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同意。我们一旦帮助孩子建立这个规则并形成秩序后,孩子是愿意和小朋友们分享玩具的。

孩子到了5岁左右,必然开始喜欢和他人分享物品,这是一种成长规律,但在此之前,孩子的物品应归他自己所有,不能强迫他放弃自己的东西。到了六七岁时,孩子才能开始真正体会分享的乐趣,这时的分享变成了一种快乐和良好的品质。

所以,孩子通过交换获得了交往和想要的物品,在这个过程中,他会总结出自己人际交往的经验。我们要提供给孩子交换、赠送的条件。

       

打听出生敏感期   (4~5岁)

特点:孩子往往在这个时期开始询问自己从何处来,并且一遍又一遍地问。这是孩子安全感最早的来源。

成人的回答不能有一丝的马虎,因为这是孩子安全感最早的来源,也是人类最古老的一个哲学问题:我从哪里来?如果你的孩子到了这个敏感期。

建议:家长们认真地拿出百科全书,将生命形成的全部过程科学地讲给孩子听。

请参阅:《如何回答学龄前孩子的性问题》 http://www.zhjtjyw.com/kcms/blog/vblog?u_id=239&b_id=238082

 

情感敏感期(4~5岁)

特点:不仅开始表达感情,而且关注别人是否爱他。对父母的情绪反应非常敏感。

建议:我们要保护孩子这些情感的表达,让孩子没有障碍地用心和这个世界交流,做一个人格统一的人。

 

人际关系敏感期(4~5岁)

特点:从一对一交换玩具和食物开始,到寻找相同情趣的伙伴并开始相互依恋,从和许多小朋友玩到只和一两个小朋友交往,孩子自己经历了人际交往的全过程,而这种交往智能是与生俱来的。

建议:家长可以给一些人际关系相处方法的引导。

事例1:孩子不喜欢和小朋友玩怎么办(莳苡) http://www.zhjtjyw.com/kcms/blog/vblog?u_id=239&b_id=238529

事例2:孩子是如何发展人际交往的(莳苡) http://www.zhjtjyw.com/kcms/blog/vblog?u_id=239&b_id=238533

事例3:孩子总挨打怎么办(莳苡) http://www.zhjtjyw.com/kcms/blog/vblog?u_id=239&b_id=238534

 

婚姻敏感期(4~5岁)

特点:在人际关系敏感期后,孩子便真正展开了婚姻的敏感期。最早的时候孩子会想要和爸爸、妈妈结婚。之后,他们就会爱上自己的老师或者其他的成人。一直到5岁左右,他们才会爱上一个小伙伴,比如只给自己喜欢的孩子分享好吃的东西,而且经常在一起玩,产生矛盾时也不愿意让其他人干预等等。总之,他们想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

建议:无论孩子想结都少次婚,喜欢多少朋友,家长都一定要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事例:当孩子说“想跟妈妈结婚”时,该怎么办(莳苡) http://www.zhjtjyw.com/kcms/blog/vblog?u_id=239&b_id=238545

 

审美敏感期(4~5岁)

特点:开始对自我和环境有审美要求,尤其女孩子对自己的衣着和服饰产生起浓厚兴趣。

           审美敏感期是呈螺旋式发展的,从对吃的东西要求完美、完整,到对所使用的东西要求完美、完整,再到对自我形象的要求完美,最后上升到对环境、对内在气质、对艺术品质追求完美等。

建议:孩子到了审美敏感期时总是喜欢化妆。当然,在成人眼里这些化得很离谱,但是这些女孩子们总是热情不减,并且总在所有人面前走来走去展示,直到得到你的夸奖之后,她们才会带着满足的神情离开,转身又会到别的老师面前展示。除了化妆,女孩子还喜欢漂亮的裙子和鞋子,并且要按照自己的想法穿着和打扮。在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成人的肯定。此时,我们无需对美做任何评判。

 

数学概念敏感期  (4~5岁)

特点:孩子到了4岁多时,总是喜欢问:这是几个,现在是几点,有几个人?这是因为孩子对数名、数量、数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这时的孩子还不能完全理解逻辑,他们只是能够将数名、数字、数量配上对。只有三位一体地掌握,才算掌握了数的概念。

建议:这是孩子数学智能的最初发展,而只有三位一体地掌握,才算掌握了数的概念。这时可以让孩子帮助家里买一些日用品,通过花钱锻炼数字能力及经济能力。

 

身份确认敏感期  (4~5岁)

特点:孩子们会给自己一个又一个身份。这种现象是因为孩子开始崇拜某一偶像,希望自己就是那个偶像。在幼儿园里,经常有穿着白雪公主服装的小朋友,你必须叫她白雪公主她才答应你。孩子在这个身份确认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他们开始透过自己的偶像来表达自己。

建议:可以在家里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孩子会很感兴趣,说不定你就培养出一个著名演艺家呢!

 

性别敏感期  (4~5岁)

特点:对性别以及对自身身体的认识基本来自于观察,如同认识眼、鼻、口一样,态度很客观。

建议:孩子对身体的探索和认识来自于观察,成人在给孩子解释时,态度必须客观和科学,就如同认识自己的眼睛、鼻子、嘴一样。当然百科全书这时是最好的工具了。  

 

绘画和音乐敏感期(4岁~5岁出现)

特点:这是人生来俱有的智能。绘画是孩子最会使用的一种语言,他们从涂鸦开始一直到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整个的过程都是一种自然的展现。而孩子在妈妈的肚子里就开始了听觉的发展,一岁多的孩子就能够跟着音乐的节奏扭动自己的身体,音乐是人类的语言,孩子天生就具有最高级的艺术欣赏能力。

建议:在这个敏感期的发展上,我们只要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高品质的环境就可以帮助孩子的发展了。

事例:柳柳(4岁半)到了绘画敏感期,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她就是画画,什么也不干。例如,从晚上八点,柳柳就开始画画,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妈妈让她睡觉,她就跟妈妈发脾气,说画完了再睡。等妈妈半夜醒来,发现柳柳仍然在画画。

分析:柳柳到了绘画敏感期,从早晨画到晚上,甚至饭也不吃,觉也不睡,她只有一个工作就是绘画。

温馨提示

保护孩子的绘画敏感期。孩子具有吸收性心智,孩子学习的热情和毅力是惊人的,这种热情和毅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不用夸奖和奖励,不用培养和锻炼,只要孩子到了这个敏感期,家长能给予孩子充足、自由的空间和时间,保护孩子这一敏感期,孩子自然会保存绘画的热情,顺其自然地发掘孩子的绘画天赋。

 

符号敏感期(4岁~5岁出现)

特点:孩子对识字、拼读和认识符号等感兴趣。

建议:在这个阶段,孩子只能宏观地认识文字,也就是一个整体的形象,还不能够分解字的笔画,也达不到书写。孩子也会对自己熟悉的某些文字感兴趣,比如他们会发现自己名字里的字在别的地方出现。

   

延续婚姻敏感期   (5岁~6岁)

特点:5岁以后选择伙伴的倾向性非常明显。5岁以后的这个敏感期是前一个婚姻敏感期的延续。

建议:这个时候的孩子选择伙伴的倾向性非常明显,并且知道了一些简单的婚姻规则,比如只有相爱的人才能结婚等。如果孩子能顺利度过这个敏感期,到了小学、中学阶段,孩子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就会理性、客观、包容。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等孩子青春期到来时,因为生理的原因再去面对这个问题,他们的心智可能已经变得有点混乱了。婚姻敏感期发生在童年,孩子们自然产生这种情感,也能承受其中的复杂内容,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陪伴孩子、倾听孩子、分担孩子的情感波折。

事例:当孩子说“她不爱我了”时,该怎么办(莳苡) http://www.zhjtjyw.com/kcms/blog/vblog?u_id=239&b_id=238547

 

书写敏感期(5岁~6岁)

特点:对符号、书写文字符号产生兴趣。

 

数学逻辑敏感期   (5岁~6岁)

特点:数学逻辑的敏感期和数学概念的敏感期是有区别的。孩子们在完成了对数字、数名、数量的认识之后,开始对数的序列、概念以及概念间的关系产生兴趣。

建议:比如通过蒙特梭利的数学教具让孩子学习加减乘除法,这种方法学习的是数学的逻辑而不是简单的记忆。

 

社会性兴趣发展的敏感期  (5岁~6岁)

特点:孩子0~6岁的发展是一个人宏观发展的微观缩影,到了6岁他们就开始积极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权利,喜欢遵守和共同建立规则,形成合作意识。比如选举班长,实现自我管理,监督上课的时候谁没有进教室,吃饭前谁没有洗手,哪个孩子没有遵守幼儿园的规则……这些都是他们十分关心的事情。

建议:可以让孩子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包括公益性的活动,比如:捡垃圾活动、自己做手工义卖捐助活动等,培养社会责任感的良好时机。

   

动植物、科学实验、收集敏感期  (5岁~6岁)

特点:孩子开始热烈地吸收一切来自自然界的知识。孩子们对自然的探索兴趣比我们想象得要强烈的多,孩子在六岁前,总是能保持好学、好奇的品质。

建议: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观察大自然。

 

文化敏感期(69岁)

特点: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起于3岁;而到了69岁则出现想探究事物奥秘的强烈需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

建议:家长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展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延续交往的敏感期(5岁~6岁)

特点:5岁~6岁的孩子逐渐进入交际的敏感期。他们交往的形式不再是一对一,而是由三五个人组成的小团队中彼此认同,相互学习,形成一种愉快、默契的合作关系。并且他们在选择朋友上有了明显的精神倾向,互相表达爱意、解除孤独,也出现从心理上对别人的控制和反控制,出现了情感上的依赖和沟通。

 

 

以上敏感期基本可以涵盖孩子成长中的主要阶段。

“经历敏感期的小孩,其无助身体正受到一种神圣命令的指挥,其小小心灵也受到鼓舞。敏感期不仅是幼儿学习的关键期。也影响其心灵、人格的发展。因此,成人应尊重自然赋予儿童的行为与动作,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免错失一生仅有一次的特别机会

敏感期错过是否还能补救?绝大部分敏感期在受到压抑后,一旦环境使孩子放松,敏感期会再次出现,弥补成长的损失。但,年龄越大,越难补偿,6岁以后补偿的难度相当大。

一些螺旋状敏感期,伴随着孩子一直成长到12岁。如,绘画、音乐、语言、审美、对空间的认识、人际关系、秩序、独立等。除此之外,小学的孩子开始明显地表现出理财的兴趣、集体意识、深入思考问题的趋势等。 

 

最后我们要怎样做呢?

1.家庭成员思想一定要统一,如果大家思想不统一,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一个孩子就要承受来自好几个方面的拉力。所以成人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论问题。

2.弄清什么是真问题。凡是对自己和他人身心无害的事都不能算错。有时候,儿童会故意犯个小错误,试探成人,这样他就会知道什么是错误,然后就会改正这个错误。因此,犯错误是孩子学习的一种方式,我们不用大发雷霆。

3.需要包容、宽容。有效的儿童是一面镜子,曾经被怎样对待,它就怎样对待别人。要我们先调整好自己,善待自己,孩子为了,善待家人,为孩子提供安全、和谐的家庭环境。

4.不要用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

5.不能机械的使用某种教育方法。有很多时候,儿童应该做的事情不去做,那是他们顾不上,成人就应该变通,科学教育方法的灵魂是培养和保护孩子的专注,我们在教孩子做什么的时候,一定先观察孩子正在做什么。

6.坚信爱是最重要的。什么事情也不能凌驾于孩子获得安全与爱的感觉之上,即便是挨批评的时候,也要让孩子坚信父母对他的爱。一定要记住:我们希望孩子记住的事情往往孩子记不住,我们不希望他记住的,它却怎么也忘不掉,这就是孩子对环境的吸收。

7.真正的教育对象是我们自己。只有成人改变了,孩子才有可能改变。

 

最后,成人自信的以为,我们可以使火箭上天,我们可以优化基因,当然儿童世界所有的问题我们都能解决,其实我们还不知道儿童心理到底有多少秘密,正如蒙台梭利所说,儿童的心灵是一个神秘的深渊,照料他的成人并不了解它。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特别的自己,当我们不能明了他们的秘密时,我们能做的只是不打扰、等待和改变自己。

 

莳苡整理


本博客转自中华家庭教育网,原文地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