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孩子注意力不足的成因和应对策略

10年前 [09-22 22:45 周日]
孩子注意力不足的成因和应对策略

1、生理影响的因素

人一旦有意识的参与并集中于一件事情的时候,他的眼睛和耳朵就都会指向这件事,才有可能看清楚、听明白。

一个人从看到某个场景,直到记住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步骤:看见——看全(范围)——看清楚(细节)——看明白(理解)——记住。

一个人从听见某种声音、直到记住的过程大致也是五个步骤:听见——听全(范围)——听清楚(细节)——听明白(理解)——记住。

在这两种过程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最后的效果。比如:

表现一:学习时经常表现为。漏读、错读。写字做算术题时,把相近的汉子、数字、演算符号看错、看漏,抄错、抄漏,甚至会把对的计算结果抄错。阅读速度特别慢,逐字地阅读也不明白。这些表现都是不能准确的看清看全细节所造成的,也就是视觉能力较弱。

表现二:在课堂上听老师读心算题目、读默写的汉字时,听不准写不对。这些表现都是不能准确的听清听全细节所造成的,也就是听觉能力较弱。

引发的可能原因:分娩异常(包括剖腹产、早产等)、遗传性因素或感觉统合失调(由于遗传、环境等原因,使孩子不能把感觉学习获得的信息,如缺少爬行等,经大脑统合整理为指挥身体正确行动的运动计划),造成孩子大脑发育不完善,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故而自制能力差。只要教养得法,随着年龄的增长,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做到注意力集中。

解决方法:

第一:打开收音机听广播,然后逐渐放低音量,直到把音量慢慢调到尽可能低,低到刚好听清为止。微弱的声音迫使训练对象尽力集中注意力,使其注意力集中性得到训练。这个训练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5分钟,否则易导致疲劳。也可以用钟声来做练习。这种训练最好在睡觉之前做。要求训练者用正确放松的坐姿或仰卧的睡姿,平心静气地倾听闹钟的嘀哒声。

坚持这种训练,可以增强闹中取静的能力,使听觉的能力大大提高,可以不怕外界干扰而能集中注意力去学习。

第二:玩乒乓球干扰注意游戏:一个人用球拍端着乒乓球,其他的人在不接触他身体的情况下,实施各种干扰,乒乓球掉下,算输。

这是一个视觉锻炼的游戏。

另外将课文从后往前读,也可以锻炼视觉的集中。

第三:复述数字:出一组数字,如5473869,另外一个人重复它,可以从少到多开始,直到12位。每天玩10分钟左右,可以安排玩一个月”。从已实施者看,效果相当不错。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学习播音。教练说一句,训练对象学一句,嘴上学上句时,耳朵要注意下句,否则就学不下去。每天5分钟,连续一月,就能达到“跟得上”,到连续学10分钟不错5个字时,注意力的专注性就达到良好了。

这是一个锻炼听觉能力游戏。

第四:玩“开火车”游戏:这种游戏要三人以上,一家三口就可以完成,人多那就更好了。现以三人为例,方法是:三人围坐一圈,每人报上一个站名,通过几句对话语言来开动“火车”。如,父当作北京站,母当作上海站,孩子当作广州站。父拍手喊:“北京的火车就要开。”大家一齐拍手喊:“往哪开?”父拍手喊:“广州开”,于是,当广州站的儿子要马上接口:“广州的火车就要开。”大家又齐拍手喊:“往哪开?”儿子拍手喊:“上海开”。这样火车开到谁那儿,谁就得马上接得上口。“火车”开得越快越好,中间不要有间歇。

这种游戏由于要做到口、耳、心并用,因此能让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也锻炼了思维快速反应能力,而且这种游戏气氛活跃,能调动人的积极性。

2、教育方式不当。

教养方式与家中生活习惯对孩子的行为影响极大,也常常是影响孩子注意力集中最主要的因素。

(1)教养态度。家长对孩子教养态度不一致常使孩子无所适从,没有定性。

例如

现象一:孩子做了一件事,家长却给予不同意见。这样会使孩子无法对事物形成独立的概念和判断,不知道哪种说法才是对的。

现象二:孩子正在做一件事,家长又吩咐差别很大的另一件事。这样会使孩子的思维总是处于切换和跳跃当中,对事物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和持久,容易养成一心二用的习惯。

现象三:家长对孩子评价的思维混乱,容易造成孩子犹豫不决,或者对事物的认识紊乱,最终难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2)宠爱孩子,缺少行为规范。过度的宠爱会导致对孩子的纵容,往往使孩子随心所欲,爱做什么做什么,没有忍耐、克制情绪、克服困难的观念,自然认为集中注意力是多余的,甚至是痛苦的事情了。

(3)在无意中强化孩子的弱点。比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家长逢人便说,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注意力不太集中。久而久之,造成了孩子的认同心理,他就会认为自己就是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因此更加难以改变。其实家长要尽量弱化孩子的这些不足,引导孩子慢慢纠正而不是一味地强化。

(4)家庭生活步调太快。家长在公私两忙的情况下,凡事讲求效率,步调原本较慢的孩子,被迫在快、快、快的节奏中打转,根本无暇慢慢而专心地完成一件事。

(5)学习中积累了不愉快的体验。提供给孩子的教材太深或太浅,都不易引起学习兴趣,而引导的技巧不佳,或经常因此造成乘兴开场,大哭收场的局面,将使幼儿产生对学习排斥的心理,学习起来自然无法专心。

(6)孩子情绪上有压力。如孩子觉得自己达不到父母的期望等等,这些压力易使孩子沉浸在魂不守舍的状态之中。

(7)过多的批评、数落孩子。过多的数落可能形成对孩子不良的暗示,使他产生“反正自己怎么也干不好”的想法,从而做事时不肯专心去完成。

(8)孩子的训练班太多。一些孩子参加的课外训练班过多,其实多数都是家长的意愿。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也恰恰是形成注意力不集中的因素。孩子的天性是玩,您把他课余的时间都占满,他怎么办?只好在训练的课堂上自己想办法玩了。久而久之,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也就形成了。

建议:

第一,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当我们的孩子出现注意力缺失的问题时,就可以拥有一个好的责任心态——孩子的问题,我的责任。用这样的心态对待孩子,家长在孩子犯错误或者探索成长的过程中就会少一分错怪,多一份宽容,少一分埋怨,多一份释然。

第二,给孩子一个明确的完成作业的期限:比如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可以不着急,但你必须在8点钟之前完成作业,不然,周末就不能做什么等。培养孩子的时间紧迫感,慢慢地让孩子形成学习规律。有了明确的任务,孩子学习时就有了动力,才能保持紧张状态。另外,要求孩子学习的时间不能太长,也不能要求孩子长时间做同一件事,因为这些都是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因素。

第三,给孩子适当的奖励:比如,当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家长不但要从言语上加以表扬,还可以辅助一些别的奖励。同时,还可以为孩子设定一个假想的竞争对手,提醒他“谁每天晚上只需花一个小时就能完成作业,还有时间看动画片什么的”。

第四,不要随意给孩子扣上“多动症”的帽子:有些孩子调皮、好动,家长就认为他患有多动症。其实不然,如果没有医生的确诊,家长不要将“多动”和“好动”混淆,因为前者是一个病症,需要药物治疗,而“好动”可以通过良好的教育方式和科学的训练加以改善。

第五,避免经常使用表示否定态度的语言:如“不许”“停止”“不”。

提醒

好动与多动的区别:相对于“好动”而言,“多动”的孩子对感兴趣的事物也不能专注,做事没有目的性,行动强于思维。另外,多动症孩子较冲动,无自控力,完全不能安静下来,喜欢打断别人讲话,自己说着毫不相干的话题。

3、忽视睡眠问题。

学习是一个专注、集中的过程,充足的睡眠是学习精力充沛的保障。可一些家长却无视这个根本规律,不断给孩子添加学习任务,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导致睡眠欠缺。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非常需要父母帮忙建立规律的生活。

建议:

(1)固定起床、读书、睡觉时间。周末可以稍做调整,养成习惯。

(2)可以协助孩子订读书计划。如7:30~7:55写语文习作,休息5分钟;8:00~8:25温习数学。每做完一项就打勾。

(3)订计划可以让孩子知道今天有哪些事要做,学着分配时间;看到完成项目的勾勾愈来愈多,孩子也会有成就感。

(4)保证睡眠,不给孩子增加额外的课业负担。

4、吵闹的家庭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于注意力来说,电视是杀手。电视节目的特点是画面生动活泼,孩子习惯了热闹,到了幼儿园或者学校就不习惯静静地听老师的话。电视虽然也能增进孩子的知识,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完全是被动的学习,没有对答,没有互动,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语言也容易发展迟滞。

建议:

(1)为孩子创造一个舒适、安静、良好的环境最好有单独的房间,家里干净整洁,物品摆放有序。

(2)从小培养孩子的归位意识及良好的生活习惯。

(3)家长尽量不在家里打牌、搓麻将,尽量减少电视、音响等带来的干扰。

(4)不要变成“干扰源”。例如在门外大声看电视、说话、走动,或一直探头“关心”孩子写功课的进度等等。也不要一会儿送个苹果、一会儿送杯开水或饮料……

(5)在孩子上课期间,家庭生活的节奏尽量有规律、简单一些。

5、孩子对事情缺乏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让孩子做他们不感兴趣的事时,容易产生败落感,进而不能集中注意力。

利用兴趣、发掘兴趣、培养兴趣。对孩子本来就有的兴趣,要充分加以利用,借以培养注意力。没有的兴趣,要善于去发掘和培养。例如对较小的孩子举行做作业仪式,以增添孩子对做作业的兴趣。还有,当必须面对没有兴趣的学习或活动时,我们可以让孩子来设想兴趣是在过程中发现或培养起来的。或者让孩子设想学好、做完后的美好结果,用以激励自己。

把学习变有趣的事情。有时候孩子不专心,是因为内容或教学方法单调,引不起孩子的关注。老师、父母需要用点心思,把学习变成有趣的事,例如户外观察、动手操作、游戏等,或把长的学习分段进行,不要让过长的学习造成注重力疲乏。

注意力不集中并不可怕,注意力缺失的孩子只是在自我管理和注意力集中方面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他们有可能在其他能力上表现超常,具有巨大的潜力。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