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别给离异家庭孩子贴负面标签(转)

10年前 [06-17 08:25 周一]

“媒体不应对离异家庭青少年形象的建构带有偏见,将离异家庭青少年等同于‘问题青少年’‘缺陷青少年’,而应关注离异家庭青少年的积极方面”。日前,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田国秀在华东师大做的一场报告中呼吁:媒体切勿对父母离异的负面影响进行夸大与渲染,给离异家庭青少年贴上负面标签。

离异家庭孩子被视为“问题孩子”
  日前,田国秀教授对2002年至2012年有关离异家庭青少年的三百多篇国内新闻报道进行梳理分析,系统解读媒体中的离异家庭青少年形象。结果发现,媒介对这些青少年正向评价、中性评价和负向评价分别为5.7%、15.1%和79.2%。“大众媒介中的离异家庭青少年主要是一种负面形象,媒体对这一群体存在刻板印象与认知偏见”。
  田国秀发现,首先,在新闻报道叙述中,父母离婚对青少年意味着“心灵的创伤”“不散的阴霾”“挥之不去的阴影”,离异家庭青少年普遍成为生理健康受损、心理情感受伤、学业表现下降、负面情绪严重、性格缺陷明显、成长发展受阻的“受伤者”。
  其次,媒体在报道中刻意显现出离异家庭子女家庭教育缺位、家庭功能缺损以及家庭关系失调,使这些青少年成为读者眼中的“缺失者”。田国秀说:“大量的新闻标题折射出离异家庭青少年缺乏关爱。如《缺爱的羔羊易迷途:六成工读生来自残缺家庭》《父母离异缺乏关爱害他一生,青少年犯罪家庭原因占七成》《离异家庭缺关爱少女盗窃入班房》。”
  另外,新闻媒介建构的离异家庭青少年的第三个形象是偏差行为多、犯罪率较高的“越轨者”。

媒体偏见不利于孩子成长

负面的媒体形象容易误导受众对离异家庭青少年全面、客观、理性的认识与反馈,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成长带来更多的不利影响。田国秀表示,这种影响首先体现在离异家庭子女的自我感受,他们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情绪,强化“我会被人排斥、看不起”的观念,进而凡事消极应对;不利影响的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社会大众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接纳度上,比如,学校老师在对待离异家庭的学生时,容易带着“有色眼镜”,产生“这些学生在情绪和性格的发展上,极易出现各种问题与障碍”等偏见。
  田国秀认为,离异家庭中不乏优秀孩子,但媒体对离异家庭青少年的偏见,强化了受众对这一群体的负面、刻板的印象。与父母离异事件本身相比,媒介的偏见、公众的误读与不接纳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成长带来更多的不利影响。她呼吁,大众媒介应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考虑如何真实建构及客观反映社会现实,如何正确引导人们对特殊家庭的孩子有更加清醒和充分的认识。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