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与孩子沟通好方法-----活动沟通法

10年前 [06-14 22:11 周五]

从犯过失的痛苦中走出来,不要老盯着孩子的过失不放,应该去赞美孩子们尝试活动中的努力和勇气。 
——美国心理学家 塞奇斯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盏宽恕的灯,只是我们不能像一个孩子那样,让它适时放出光来。 
——中国作家 华姿 

有一个小故事这样讲: 
有一个聪明的小男孩,他非常喜欢做航模。有一次,他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精心做了一个航模,想在父亲回来的时候送给他。 
直到很晚,父亲才回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父亲回来时的脸色不太好看。 
小男孩心想,赶紧把航模送给父亲吧,也许他能够高兴一点。 
于是,他兴冲冲地把航模递到父亲的手中,谁知,父亲不耐烦地说: 
“走开,不要来烦我!” 
说着,父亲顺手推了一下,结果,航模掉到地上摔坏了!这是小男孩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精心制作的! 
看着已经粉身碎骨的航模,小男孩哭了。 
“哭什么哭?还不快去睡觉!”看到儿子的样子,这位父亲更加烦躁,大声地呵斥道。 
于是,小男孩只好默默地捡起那个已经摔坏的航模,抽泣着进了自己的房间。 
过了一会儿,父亲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过于急躁,他想知道自己是否伤害了儿子的感情,于是,他轻轻地走到儿子的房门外,准备看看儿子。 
但是,他停在了房门外。就在这时,儿子打开了房门。当他看到父亲时,立刻表现出惊喜的神情,柔声地说:“爸爸,我知道你心情不好,我明天为你做一架更漂亮的航模好吗?” 
父亲突然觉得自己的眼眶里有些湿润。 
孩子们总是善于宽容父母,相比之下,家长们可能固执得多。作家华姿曾经写过这样一件事情: 
已经是夜里9点多钟了,咪卡(作者的女儿)突然跑到书房里跟我说,这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我问为什么,她说罗叶刚刚给她打了一个电话,问作业。我说:“一个问作业的电话有什么高兴的,你们不是经常打电话问作业吗?” 
这时,咪卡就停住了,做了一个幸福的手势,说:“今天可不同。”我说:“有什么不同?难道现在太阳出来了不成?”咪卡就走过来抱 
住我的肩膀说:“今天我们吵架了,放学的时候都没说话呢,但现在她给我打了电话。” 
我就明白了。我拥抱了咪卡,说:“你们怎么这么棒啊。”咪卡说:“我好高兴啊,她肯定也很高兴吧?”我说:“那当然,她应该比你更高兴呢,因为是她主动的,你又接受了她的主动。虽然你们都没明说,但你们是心有灵犀呀。”咪卡就使劲跳了两下,说:“呵呵,我今天一定能睡个好觉了,我还以为我会睡不着呢。” 
在这个初夏的夜里,窗外风吹叶响,如同清脆的滴水之音,看着眼前这个因宽恕而喜悦的孩子,还有电话那头那个看不见的孩子,我突然就很感恩,感觉心里也有一片清风吹过,也有一阵清脆的滴水之音响起。原来宽恕是一件如此简单的事。而在今晚,宽恕就是她打一个电话,她接一个电话。 
在这件事情上,孩子们总是比我们大人做得更好,就像他们更容易与一只小鸟和一片树叶亲近一样,他们更容易宽恕。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盏宽恕的灯,只是我们不能像一个孩子那样,让它适时放出光来。因为我们常常忘了点亮它,更忘了擦拭它。是的,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这样一盏灯,但我们使它熄火了。而孩子是一个崭新的熠熠闪光的生命,世界还来不及用它的尘埃来蒙蔽这盏灯的光辉呢。 
可见,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父母一定要学会宽容,过多的计较往往加剧亲子关系的矛盾,而宽容则可以打开亲子关系的大门,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更多的爱。 
那么,父母宽容孩子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建议一:宽容孩子的成绩 
曾经听过一个很感人的故事,故事中的妈妈让人肃然起敬。 
第一次参加孩子的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孩子可能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也坐不了。你最好带他上医院去看看。”回家的路上,孩子问她:“老师说了些什么?”她告诉儿子:“老师赞扬了你,说你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第二次,小学老师说:“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障碍,你最好带他去医院查查。”回家的路上,她流了泪,然而回到家,她对儿子说:“老师对你很有信心,老师说你并不是一个坏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一定会赶上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考了21名。”这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上舒展开来。第二天上学,儿子比平时去得都早。 
第三次,开初中家长会时,妈妈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老师点她的名字,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她发现儿子在等她,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她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考结束后,这位同学被清华大学第一批录取了,儿子跑到自己的房间大哭起来,边哭边对跟过来的妈妈说:“妈妈,我一直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是班里学习最好的那个,但是,第一只有一个,孩子想成为第一的可能性比较小,而且对于孩子来说,压力也太大了。 
有一次,著名的作家、评论家、家庭教育专家苏杭的女儿考试成绩不太理想,她闷闷不乐,觉得自己的未来似乎前途未卜。这时,作为家庭教育专家的苏杭女士却对女儿说: 
“女儿,将来你当了博士后是我的女儿,你扫马路也是我的女儿。到时候,就让你爸爸用三轮车拉上我,把做好的热菜热饭送上马路。只要人品好,扫马路也能扫出一个光明的世界。” 
听了母亲的话,女儿的脸上放出了光彩。女儿不但走出了情绪的低谷,学习成绩慢慢地提高了,而且在面对其他困难时,也总能够乐观、勇敢地去对待,坚持不断努力。 
孙云晓在他的教育自述《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一书中,写过这样一件事情: 
有一次女儿正在考试期间,我到外地出差去了。一天夜里,我给女儿打电话,问她考试情况。女儿沮丧地说: 
“老爸,你可要有点心理准备呀,我可能有一门课不及格。” 
“是吗?两门课不及格也没关系。你这段已经很努力了,考不好是另有原因,考完了咱找位高水平的老师帮助分析一下,一定会赶上去的。” 
我平静地说着,女儿似乎也平静了些。其实,我何尝不希望女儿成绩优异?可是如果我严加责备,除了增加女儿的紧张,又有什么益处呢?再说,女儿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我还能怎么怪她? 
是的,只要孩子尽力了,学习成绩并不是唯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孩子以后怎样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父母宽容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才会不断努力走向人生的辉煌。 

建议二:宽容孩子的失误 
除了学习外,孩子经常会犯错误,做错事。对此,父母一定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不可抓住孩子的小辫子不放,经常以此来揭孩子的伤疤。宽容对待孩子的失误,会让孩子对父母心怀感激,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 
小时候的齐秦是一个反叛的少年,他喜欢喝酒、打架,经常半夜三更回家。他早已习惯于父亲对自己的惩罚,那就是跪在地上等待父亲的鞭子和训斥。 
有一天半夜,他回家后自觉地跪在地上等待父亲的训斥,但是,年迈的父亲却没有再打他,也没有训斥他,而是淡淡地说:“这么晚了,快去睡吧!”而正是这样一句话,让齐秦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他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关心,觉得愧对于父母。 
从此,他改邪归正,并喜爱上了音乐,走上了正道。 
孙云晓在他的教育自述《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一书中,写过这样一件事情: 
女儿初三年级的一个星期天,提出要去庆贺同学的生日,并在人家那里吃晚饭。说心里话,我不愿意女儿晚上出去,可又体谅她对友情的珍惜,并且答应了人家,一旦爽约是挺难为情的,所以,装作平静的样子同意了。我问女儿她几点回家,她答应晚上8点之前。当时,我家刚迁入新址,我不放心女儿夜归,与她约定晚8点在地铁车站等她。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 
我准时赶到地铁车站,等候女儿归来。不料,等了一个小时,也不见她的身影。我又担心又气愤: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今后再也不能信她了。我长伸了脖子,冻僵了身子,心里却火烧火燎,她如果出现,依我之烈性,有可能一脚将其踹出去几丈远。 
又过了20分钟,女儿终于出现了。隔着好远,可以听见她急促的喘息声。显然,她是跑着冲出地铁的。 
在那几秒钟之后,我猛然醒悟过来,使劲儿克制住自己的情绪。我平静地问: 
“回来了?” 
“对不起老爸,我回来晚了。” 
女儿一脸愧意,一边走一边解释。原来,那位同学家又远又不靠车站,而女儿去时迟了,人家不让早走,加上归时又找不着车站,又等车又倒车,折腾下来就害苦了我这个老爸。 
我宽容地笑了,说:“没关系,谁都可能碰上意外情况,你回来就行了。”我又与女儿分析,学生过生日,选在中午比晚上好,否则让多少人着急呀?而且黑夜里东奔西走,也不安全,岂不扫兴?女儿听了连连点头,还夸我很理解人。父女俩感情一下贴近了许多。 
印度前总理甘地小时候也是个问题孩子,但是,父亲却对他非常宽容。甘地说:“父亲用他慈爱的眼泪,洗净我污浊的心灵,用爱心代替鞭打,他的眼泪胜过千言万语的训诫,愈加坚定我改过向善的决心。虽然当时我准备接受任何严厉的处罚,如果父亲真的责备我,可能会引起我的反感,而无益于我德行的进展。” 
别林斯基说过:“幼儿的心灵最容易受到各种印象的影响,甚至最轻微印象的影响……常常受到强烈的惩罚而变成粗暴的人,会残忍起来,冷酷起来,不知羞耻,于是连任何惩罚对于他都很快变得无效了。” 

建议三:宽容孩子的缺点 
每个孩子都有缺点,有时候,孩子知道自己有缺点,但是,由于孩子的认知还不成熟,想要改正缺点往往又身不由己。不明真相的父母往往会呵斥孩子,甚至打骂孩子,这种方式往往造成孩子的逆反。如果父母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孩子反而会努力控制自己的意志,改正缺点。 
容桂宏在《我的母亲》中写了一件小时候被母亲宽容的事情: 
我的邻居家曾有一株龙眼树,当龙眼成熟时,我就和小伙伴偷爬上去摘龙眼吃。有一次,我没去上学,一个上午都在龙眼树上摘抢争斗。到了放学时间,若无其事地跑回家,端起饭就吃。我的逃学没能瞒过母亲的眼睛——裤子被树枝划破,身上还沾着树叶。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而用娓娓的规劝和不动声色的“揭露”令我悔悟。从母亲那慈祥的带有泪水和希望的目光中,我的自尊心被启蒙了,逐渐感到了生命的庄严和可贵。从此,我再也没有骗过母亲,直至长大后走向社会,我都是以诚待人,靠自己的诚实和人格赢得朋友,赢得生活。 

建议四:宽容孩子的谎言 
每个孩子在童年的时候都会说谎,一旦孩子出现说谎的时候,父母都会恼羞成怒——孩子不得了了,竟然会说谎了!实际上,这时的孩子,并不是道德出现了问题,父母大可不必如此紧张。 
一般来说,孩子说谎主要是出于几种目的:一是为了避免人家知道真相,好面子;另一种是避免父母知道自己做错事,避免受到惩罚;再一种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故意编造一些谎言来炫耀。 
不管是哪一种谎言,父母只需要知道孩子是在说谎,然后不动声色地对待孩子的谎言,尤其是前两种谎言,孩子往往会理解父母的宽容,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 
黑龙江省罗北县宝泉岭高级中学李长安曾经写过一篇《谎言不必戳穿》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一天夜里,我朦朦胧胧地觉得外孙在躁动,便下意识地说:“安心睡觉,别瞎折腾。”只听外孙说:“外公,天咋这么热,我浑身出汗,连裤子也给汗湿了。” 
“什么,出汗?准是又尿床了吧!”我边说,边用脚向他的被窝探去。哟,果然,湿乎乎的一大片。我连忙缩回脚。 
“没有,真的,你看我的裤头也给汗透了。”孩子断然否认。 
我看看表,已是凌晨两点,就叹了口气,无奈地说:“算了,尿就尿了,脱光屁股到我这儿来睡吧。” 
谁知,他还不买账:“你咋不信呢!你看我这泡尿不是憋着呢?”说完,爬下床小跑着钻进了卫生间。 
看着孩子“演戏”,心里真是又好气又好笑:明明是尿了床,却偏偏说是出大汗,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欲盖弥彰么! 
第二天上午,女儿下夜班进门,见我正用熨斗烫着裤子,熨斗下袅袅升起的热气散发出难闻的怪味,女儿不免愠形于色。我连忙向女儿使了个眼色,故意说:“昨晚好热,你没出大汗么?咱朋朋可是把裤子都汗湿了。”她瞥见正在吃饭的儿子,正襟危坐,一副察言观色的样子。也许是母爱之心实在不忍惊扰爱子的就餐情绪吧,女儿便顺水推舟地说:“谁说不是呢,昨晚的确热哟,弄得我也大汗不止。” 
我偷眼看见外孙,目光炯炯,筷子交叉夹住嘴,最想锁住心底涌起的窃笑?但同时又发现,孩子天真无邪的脸上漾起了不安的羞涩和那一瞬间定格的尴尬。 
自从这次尿床以后,我发现外孙每晚总是注意少吃流质食物,而且总不忘在睡前小解一次。我突然觉得孩子真的长大了。 
如果父母故意揭穿孩子的谎言,孩子就会觉得面子尽失,从而对父母产生抵触心理,影响亲子关系的和谐。 
建议五:宽容孩子的缺陷 
如果孩子有缺陷,父母一定要对孩子有宽容的心态,像对待平常人一样对待孩子。不可对孩子过于溺爱,或者过于鄙视,否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无能,进而产生仇恨父母的心理,恶化亲子关系。 
众所周知的舟舟的故事,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舟舟出生于1978年4月1日。父母给他取名胡一舟,意在希望他像一叶自由的小舟,快乐地去访问人生的每个港口。然而,舟舟还没有满月,竟被查出患有先天愚型病症。 
尽管舟舟是智障,可他的父亲胡厚培还是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让他接触外面的世界。吃早餐时,胡厚培会给舟舟两块钱,让他自己出去买吃的,但经常是舟舟哭着跑回来。有几次,12岁的舟舟竟然光着身子哭着回了家,原来,有的孩子欺负舟舟,还扒光了他身上所有的衣服。胡厚培夫妇伤心极了,但他们还是不愿意把舟舟关在家里,使他失去生活和快乐的权利。 
一天,舟舟的母亲张惠琴路过一家音像店时,发现一群人中不时地传来鼓掌声和喝彩声!她走近一看,原来看似呆板的舟舟正在那儿进行音乐指挥,他的动作竟是如此的洒脱自如!突然,张惠琴心想:自己不能把舟舟培养成大学生,为什么不引导他向音乐指挥方向发展呢?当张惠琴兴奋地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丈夫时,胡厚培十分赞同! 
于是,张惠琴便从音像店买来《梁祝》、《卡门》、《拉德斯基》等曲子的磁带,随时播放给舟舟。而舟舟无论在哪儿,他一听见音乐常常就挥舞双手指挥起来! 
1999年元旦前夕,中国残联特地邀请舟舟参加残联举办的春节晚会。 
在那次晚会上,舟舟将自己的音乐天才发挥得淋漓尽致。受到钱其琛、吴仪、邓朴方等领导人的好评。邓朴方拥抱着舟舟,深情地说:“一切生命都是伟大的!” 
有这样一段很精彩的话: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那就让他做一颗默默无闻的小草吧,他一样可以给你带来春天的美丽;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为一片汪洋,那就让他做一朵最小的浪花吧,他同样可以带给你跳动的喜悦;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为一位名人,那就让他做一个平凡的人,无论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或是普普通通的工人,也无论他是一名军人还是一名商人,只要他诚实、正直、善良、上进,为父母者都应为之骄傲,因为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足够了。 
与孩子沟通36种好方法 35 支持




任何事情上,你们的教育都应该是行动多于口训,因为孩子们是容易忘记他们自己说的和别人对他们说的话的,但是对他们所做的和别人替他们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记了。 
——法国思想家 卢梭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希望得到来自他人的支持,尤其是父母的支持。支持往往可以让一个人在最困难的时候看到希望,在最失落的时候得到依靠。遗憾的是,许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2005年12月,广州市越秀区教师林洁采取随机分层抽样法,抽取广州市三所完全中学初一至高三的757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探讨中学生的社会支持的特点以及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显示,初一到高二,中学生感到父母支持随年级增加而递减,但到高三却达到整个中学阶段的最高值。 
调查还显示,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拒绝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下,孩子感受到各方的社会支持最差。在温暖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下,孩子感受到各方的社会支持都很好,尤其在父母支持上。 
由此可见,如果父母采取拒绝型的教养方式,动不动就责骂子女,这样不仅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孩子缺乏自信,情绪不稳定,不愿意和外界接触,而且也不愿意接受父母的帮助和支持。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任何事情上,你们的教育都应该是行动多于口训,因为孩子们是容易忘记他们自己说的和别人对他们说的话的,但是对他们所做的和别人替他们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记了。” 
与其喋喋不休地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如默默地支持孩子,为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努力前进的动力。 
傅敏在谈到父亲傅雷时说:“尽管父亲自己在翻译界在艺术界有很高的地位,但他在家里从来就不是高高在上的,他是一个性情中人,他对家人的爱是很细腻很具体的。他会用蝇头小楷细细地抄下《艺术概论》的全文来给他的孩子作为艺术教材。每当我的哥哥要弹奏什么世界名曲,我的父亲总是提前为他准备好许多关于作者和曲子的背景材料,很多是从法文直接翻译过来的。做这些工作,我的父亲是在他一天十几个小时的翻译工作之外挤出时间来的,有时甚至是拖着沉重的病体。我觉得我的父亲是一位典型的中国父亲,他嘴上不会多说,但他在行动上,在《家书》的字里行间表达了一位父亲最热烈、最真挚的爱。” 
因此,我们建议,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建议一: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 
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对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孩子总是全力以赴。遗憾的是,许多父母总是用自己的眼光来评判事物,希望孩子爱上一些“有出息”的兴趣和爱好。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往往产生一些悲剧。 
有一个男孩,从小就对烹饪有兴趣。初中毕业的时候,他曾要求父母让他去学烹饪,以后当个厨师。但是,父母拒绝了他的要求,认为当厨师是没有出息的,考大学才是最好的出路。于是,男孩被送进了重点高中,父母天天强迫他好好读书。男孩只好每天机械地读书,后来,只考了一所大专学校。 
上了大专后,男孩由于离开了父母,就开始逃课,与其他不爱读书的同学一起在外面混,好多课程都不及格,最终文凭也没有拿到。 
走上社会后,由于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他做过推销员、服务员、文员……但结果都是不了了之。父母为他伤透了心,但是,男孩很少回家,他根本不想见到父母,宁愿一个人这样混着。 
被人强迫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一个人是不可能高兴的。孩子更是如此,发现孩子的兴趣,支持孩子的兴趣,才是促进亲子关系的法宝。 
有一位叫管胜杰的孩子,非常喜欢剪贴,她把爸爸订的报刊剪得七零八落,这种事情是每一位父母都非常头疼的,但是,这位爸爸却采取了支持的态度,结果,成果出现了。让我们来看看孩子所写的一篇作文: 
爱剪贴的我 
江苏海安市西场小学五年级管胜杰 
我既不爱集邮,又不爱玩游戏机。可是,我却入迷地爱上了剪贴。 
三年级起,我喜欢上了作文,可常感到“理屈词穷”。为了写好作文,我决定做几个剪贴本,不断充实自己的课外知识。 
说干就干,我省吃俭用,积零凑整,买来了剪贴本,又找来剪刀和胶水,悄悄地开始了我的“剪贴生涯”。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工具准备好了,到哪里找材料呢?单凭我订的那几张小报是喂不饱“贪吃”的剪贴本的。怎么办?当我目光掠过爸爸的书架时,我的心中豁然开朗。从此,爸爸订的报刊可遭了劫难! 
假日里,爸爸一走,我便从书架上翻出他的报刊,选下目标,咔咔咔地发起“冲锋”。估计时间差不多了,立即停手,打扫“战场”——把碎纸屑扫到垃圾堆里,把布满了大小洞眼的报纸重新叠好,压在其他报纸的下面。嗬,一切如故。我这才把战利品藏在衣袋里,轻轻地溜回自己的房间…… 
这场被我命名为“麻雀战”的战役持续了一个月之久。正当我暗自得意的时候,爸爸发现了我的秘密。我被他狠剋了一顿,不过,我可不怕,我有“保护神”——妈妈。等他把火发完了,我眯着眼睛做个鬼脸:“我是为了拓宽视野,属正当行为,受‘法律保护’!” 
工夫不负有心人,剪贴给我带来了甜头。作文竞赛获奖名单中出现了我的名字,还有两篇作文登上了报纸…… 
我爱剪贴,因为剪贴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管胜杰的这篇作文获南通市小学生作文通讯赛二等奖。 
管胜杰的爸爸许建华说:“小杰从小就兴趣广泛,对新颖的玩具总是琢磨来琢磨去,非摸到门道不可。对此,我们都很支持。进入中年级以后,她爱上了阅读,我们就利用节假日带她到新华书店觅‘宝’,逛书市,后来,她又迷上了集邮,看她那专注的神情,我们除了积极引导她不能迷恋外,总是尽自己所能,鼎力支持。 
“从三年级开始,她又爱上了剪贴。家中订有不少报纸杂志,开始,她只从自己的小报小刊上分门别类地剪贴整理。有一次,我要查找一份去年报刊上的数据资料,一翻报架下的旧报纸,我大吃一惊,不知什么时候起,她竟在我的‘地盘’里打主意。我‘龙颜大怒’,着实生了一番气。后来她妈妈劝我,孩子也是为了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写作素材。想想也是,我和她妈妈就联合教育了她一下,支持鼓励她剪贴,同时教育她动用别人的资料要得到主人许可。” 
支持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不仅使孩子在兴趣和爱好中获得了成就,同时,一场即将爆发的亲子冲突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建议二:支持孩子的班干部工作 
一个人总是要走上社会的,总是要参加工作的。多做一些班级的工作,尤其是班干部的工作,对于孩子的能力培养是非常有作用的。遗憾的是,许多父母错误地认为,有没有出息,只要看学习好不好就行,做不做班干部没关系。于是,许多孩子明明被老师、同学推选为班干部了,父母却替孩子打退堂鼓,要求孩子放弃班干部工作,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内向的孩子可能默默地接受父母的要求,但是,当他成年后,往往会深深地体会到,如果自己在年幼的时候多参加班级实践活动,对于自己的成长、成才是非常有帮助的,有些孩子甚至在不断地碰壁后出现怨恨父母的心理。这就给亲子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有些外向的孩子,他们喜欢与人打交道,喜欢在为班级做事中获得乐趣,实际上,这种孩子多属于领导型人才。长大以后,他可能并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却善于管理他人。但是,家长们却不知道这一点,强迫孩子放弃班干部工作,往往导致孩子激烈的反抗,从而出现亲子冲突。 
实际上,不管孩子自己愿不愿意做班干部,父母都不要替孩子作决定。可以听听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很愿意做,你就应该大力支持他,帮助他出主意,想办法,更好地做好工作。孩子只有在班级工作中获得了成就感,他才会愿意与父母轻松地沟通,与父母分享他的快乐。 
 如果孩子不是太愿意替班级做事,父母也不用责备他。只要向孩子说明,做班干部对他的个人成长是有好处的,如果可以做,不妨试试;如果实在不愿意做,也可以暂时不做。 
父母的支持不仅能够让孩子获得尊重,而且能够让孩子在处理各项事情的时候游刃有余,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就。当孩子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时,沟通就变成一件简单的事情了。 

建议三:支持孩子的决定 
曾经有一部非常受欢迎的美国家庭喜剧——《成长的烦恼》,相信很多孩子和家长都看过。剧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小儿子——刚上中学的本恩做出了一个让人大吃一惊的决定:他要做“清新小子”乐团的经纪人!本恩发现“清新小子”乐队很有潜力,于是萌生了做他们经纪人的想法。可他遇到一个问题:要做“清新小子”的经纪人,必须拿出2000美元的投资。 
本恩没有钱,于是他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父亲杰森,并劝说杰森做自己的合伙人。听了本恩的决定后,杰森虽然非常吃惊,但他还是支持本恩的决定,并同意拿出2000美元作为投资。 
后来事情的发展却并不顺利:杰森认为本恩根本不懂如何经营乐队,于是不顾他的想法,处处控制他,这让本恩无法忍受,于是结束了和杰森的合作。后来,本恩找到他们的邻居作为合伙人,并在转让乐队经纪权中一次性赚了24000美元,这让杰森大跌眼镜。 
杰森无疑是个优秀的父亲,当孩子作出一个让大人吃惊的决定时,他以实际行动支持了本恩的决定。但他还是犯了一个很多父母常常会犯的错误,那就是没有完全信任自己的孩子。支持孩子的决定,不仅要从行动上支持,更要从态度上支持。 
当孩子决定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作为家长,应该给他们最大的信任和支持。不要把自己的感情和观点强加到孩子身上,要信任孩子,相信他们的选择和决定。 
即使孩子最后失败了,相信孩子也能从中得到深刻的经验和教训,为自己以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与孩子沟通36种好方法 36 引导



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 
——中国教育家 叶圣陶 
父母应从孩子的言谈中结合家庭情况,引导他。父母的耳朵永远俯在孩子的心灵上,他们的智慧火花应该永远照耀着孩子前进之路。 
——科威特作家 穆尼尔?纳素夫 

曾仕强教授在《组织行为学》视频讲座中举了一个教育孩子的例子。 
小孩子在墙上涂鸦,生气没有用,骂他也没用,但也不能放任。怎么办呢? 
曾教授的做法是这样的: 
爸爸:(以欣赏的态度告诉儿子说)你画得真好啊,我怎么没发现。我们应该把这个带回去给祖父看好不好? 
儿子:画在墙上怎么能带给祖父看呢? 
爸爸:你真聪明啊,我怎么没想到啊?那怎么办? 
儿子:画在纸上啊,就可以带过去了。 
爸爸:好。(拿张纸给儿子) 
儿子画完以后,爸爸下次带儿子去祖父那里时果然把画拿给祖父看,而且百分之百地获得了祖父的大力赞扬。儿子非常高兴,很有成就感,回到家里后—— 
爸爸:在墙上画画吧。 
儿子:我不要在墙上画,要在纸上画,画了带给阿公看。 
爸爸:那随便你吧。 
曾教授得出结论:不能给小孩子讲道理,给孩子讲道理是讲不通的。要根据孩子的心理需求选择更好的沟通方法。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老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这个“导”就是引导。 
引导是一种根据孩子心理进行启发的教育方式。在教育学原理中,一直非常强调教育者要学会引导孩子,引导应该是教育的一种最主要的方法。 
当孩子不会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需要向孩子示范,引导孩子学会如何做;当孩子做错了某件事情的时候,你需要引导孩子自我反省,找到错误的地方,从而改正过来;当孩子取得一点成功的时候,你需要引导孩子看到更高更远的目标,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反之,当孩子不会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呵斥他,孩子就会有一种受挫感;当孩子做错了某件事情的时候,你责骂他,孩子就会觉得非常委屈和无助;当孩子取得一点点成功的时候,你生硬地说道:“一点点成功,有什么好骄傲的!”孩子的情绪一下子会非常沮丧。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必然对父母产生了极大的怨恨,亲子关系必然不可能和谐。教育上有句话叫做“教育是为了不教”。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教育者之所以要教育他人,目的是引导他学会学习的方法,养成自我学习的能力。 
一个人总是要走向社会的,不可能永远在父母的保护和指示下生活,他必须独立地处理各种事情,因此,引导孩子养成正确处事的方法非常重要。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引导孩子呢? 

建议一:善于引导孩子学习 
学习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基础,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习的时候非常努力,能够取得好成绩,这也是为什么每个父母都把“好好学习”这句话挂在嘴上的原因。实际上,不断地唠叨往往让孩子感到巨大的压力,在心理上产生反感。明智的父母会以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孩子学习。 
2002年以653分的高分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贸专业的张涵冰谈起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时,认为优秀的父母并不需要很高的学历,关键在于善于引导孩子。 
她是这样说的:“虽然妈妈没有上过大学,但是她的一些教育方法却是很独到的。比如说在我上小学的时候,为了鼓励我背唐诗背宋词,妈妈就和我一起背,我背一首她背一首,像竞赛一样,看谁背得特别准确特别长。很长一段时间她就是用这种方法引导我。我觉得这种方法特别新颖,很符合我当时小孩子的心理,整个过程我都是在主动学习。而有些家长则是把一本书硬塞给孩子,命令他们在规定时间之内背会。这样的话,孩子的学习完全是被动的,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就在妈妈这种方法的推动下,我的进步很快,后来慢慢地就对诗词发生了兴趣,也就不需要妈妈再付出这么大的劳动了。我每隔几天就会找到妈妈,对她说‘妈妈,我又背会了几首诗,我背给你听吧’。这个良好的习惯我一直保持到高中。” 
张涵冰的妈妈是明智的,她知道利用孩子的好胜心来引导孩子,并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好学习的榜样。一旦孩子爱上了学习,父母就不用再督促孩子了,孩子自然会努力。这样,相对于整天督促孩子学习的父母来说,张涵冰的妈妈与女儿的关系自然要融洽得多。 

建议二:引导孩子努力上进 
每个孩子都有上进心,只是有时候孩子把心思用在了别的地方。父母不能单单用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成功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古人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孩子愿意努力做一件事情,他就有可能获得成功。父母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往往是不切实际的,这也是导致亲子冲突的原因之一。 
著名表演艺术家陈佩斯的父亲陈强也是一位著名表演艺术家,如今,陈佩斯的成就似乎有盖过父亲之势。这与父亲从小的引导教育有关。 
陈佩斯小时候非常喜欢思考,总是不断地问父亲“为什么”,父亲尽管每次都认真回答问题,但是,陈佩斯的问题总是会难住他。 
陈佩斯问:“树上的果子熟了为什么掉到地上,不掉到天上?” 
陈强回答:“因为有地心吸引力。” 
陈佩斯追问:“那为什么天上的星星那么多,怎么不掉下来?” 
陈强回答:“那太远太远了。” 
陈佩斯可不满意:“太远了有多远?” 
陈强被儿子问急了,说:“傻小子,你问我,我问谁去?” 
尽管陈佩斯从小喜欢思考,但是,他的学习成绩却不好,作业本上总是布满了红叉叉,成绩单上经常挂红灯。 
有一次,陈强问儿子:“孩子,你为什么不肯学习?” 
陈佩斯说:“爸爸,我只是书没念好,我学习挺用功的呢!” 
陈强忙问:“那你学什么了?” 
于是,陈佩斯不慌不忙地表演起来。他模仿着《龙须沟》里程疯子指责打过他的二流子时的样子,说:“把你的手伸出来……哦,原来你的手也是人手啊?” 
陈佩斯学得惟妙惟肖,陈强都看呆了。原来,儿子的兴趣在学戏,而且,这小子还有学戏的天赋呢! 
表演完后,陈佩斯还问陈强:“爸爸,您说这是不是学习?” 
于是,陈强语重心长地对陈佩斯说:“爸爸不反对你学戏,但是,文化基础必须打好,看来你这孩子太笨,读不好书了。” 
一听爸爸这么说,陈佩斯就急了:“我笨?谁说的?” 
“我说的,你要是不笨,能让成绩单上红灯挡道吗?”陈强故意激将道。 
在父亲的激将下,陈佩斯加紧了文化课的学习。 
1973年,陈佩斯进入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这时,陈强又一次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小时候学戏,模仿这,模仿那,只是好玩,不算什么。现在不同了,是工作。以前你的观众只有爸妈,今后上银幕,观众是几千万。你必须以狮子搏兔的灵巧劲,全力以赴,才对得起观众。” 
陈佩斯不明白父亲的教导,说:“爸,狮子是百兽之王,老虎都怕它三分,小小的兔子,一口一只,小菜一碟罢了!” 
陈强却一本正经地说:“你错了!一来兔子非常灵活,二来由小见大。你今后即使跑龙套,也要有狮子搏兔全力以赴的劲头,不能掉以轻心,才能把戏演活演好……导演说戏,只是引导一下,关键靠的是自己,要把自己化进去。” 
陈佩斯有陈强这位父亲非常幸运,父亲不仅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责骂他,反而耐心地引导他,激发起儿子的上进心,使原本不爱学习文化课的儿子也刻苦学习。如今,陈佩斯已经是有名的演员了。可见,在这样宽松的亲子环境中,孩子往往有更大的主观能动性,更能够激发孩子的潜能。 

建议三:引导孩子改正错误 
孩子做错事是难免的,有位哲人说:“孩子是伴随着错误长大的。”做父母的责任就是不断纠正孩子的错误,让孩子从错误中学成长。 
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第一次,第一次做一件事情总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就连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出现问题,更何况是年幼的孩子!他们身心发展不健全,动手能力差,做起事来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精彩的世界,他们想做一点事情,或者他们想帮大人做一点事,但是,他们总是做得不太好,尽管有良好的动机,往往把好事变成坏事。比如,孩子第一次帮父母洗碗却打碎了碗,孩子第一次帮父母做饭却把饭煮焦了,等等。 
面对这种情况,许多父母会呵斥:“叫你不要洗你偏洗,现在把碗打碎了吧?快走开,我来洗!”“连饭都不会煮,真是笨呀!”…… 
许多父母责问的目的是想用直接的方法让孩子自我反省,但是孩子在反省之前,往往已经在心中产生了反感及反抗的心理。因为孩子是有自尊的,如果父母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对孩子严厉责备,甚至动粗打孩子,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对父母产生不满甚至是仇恨,会有意无意地做出更多的错事来,而且,孩子会失去尝试的勇气。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生来就会做事情,在第一次做的时候必然会犯错误。当孩子有过错的时候,其内心肯定会出现自责和冲突,针对这种情况,父母要抓住时机,以宽容的心态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以引起孩子情感上的重视,这样反而能够让孩子学会如何做好一件事情。 
有位妈妈看到孩子在洗碗的时候把碗打碎了,就和蔼地对孩子说:“没关系的,打碎一只碗算什么呀?每个人第一次洗碗的时候总是会打碎碗的,妈妈第一次洗碗还打碎了两个呢!只要你像妈妈那样抓住碗的边缘,就不会掉下来了!”这位妈妈边说边给孩子示范正确的洗碗方法,结果,孩子把剩下的碗洗得很干净,从此再也没有打碎一个碗。 
高明的教育方法应该是“感化→说服→感化”,就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重视情感的沟通。 
比如,父母可以先夸奖孩子说:“你做得不错。”“你已经很努力了。”这就是前段的感化,因为这些语言对孩子来说比较容易接受。 
然后父母再指出孩子失败的原因,帮助孩子不断进步,这是教育的目的。 
最后父母不要忘了安慰孩子:“如果你再努力一些,你就能做得更好!”这样的正面教育能使孩子自动地检讨失败的原因,减少下次犯错误的机会。 
正面引导是孩子比较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当然,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入情入理,注意感情的沟通,千万不能讲大道理,空洞说教,引起孩子的反感。 

建议四:引导孩子树立良好的品格 
孩子良好品格的养成有赖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简单的说教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引导则不仅能够让孩子更容易接受,而且能够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 
晚饭后,一家人正坐在客厅里看电视,这时,隔壁的刘奶奶带着一篮橘子来看4岁的阳阳。阳阳最爱吃橘子了,他高兴地把一篮子橘子藏到自己的身后,然后,剥开一个橘子吃了起来。这时,爸爸走了过来,他也拿起一个橘子准备剥开吃,却被阳阳发现了。阳阳大叫起来:“这是我的,不给你吃!” 
面对这种情况,大多数父母可能会说: 
“这没良心的小祖宗,亏我对你这么好!”(责骂) 
“呵呵,这小鬼倒挺精的。”(纵容) 
“谁说这是你的!橘子上有写着你的名字吗?”(对抗) 
“小兔崽子,不给老子吃,老子就揍你!”(恐吓) 
这些消极的沟通方式不会让孩子明白爱心的重要性,甚至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误解,想要获得东西,就需要通过暴力。 
我们来看看阳阳的爸爸是怎么引导孩子的: 
爸爸:为什么不给我吃呀?你每天吃的东西都是我给你买的呀? 
阳阳:这是奶奶给我吃的,是我最喜欢吃的,你就是不能吃! 
爸爸:如果别人送我许多你爱吃的东西,你想不想吃? 
阳阳:这个……想吃! 
爸爸:就是嘛,有好东西要学会与人分享,这样大家一起吃起来 
才高兴。而且,好孩子要有爱心,要懂礼貌,给爸爸妈妈、奶奶都剥一个。 
阳阳:好吧。 
当孩子在年幼的时候,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这并不是孩子的错,而是孩子的心理决定的。这时候,父母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父母对于孩子自私的行为视而不见,或者纵容,甚至责骂、恐吓,不仅不能引导孩子为别人着想,关心爱护他人,而且还会加剧亲子之间的隔阂。 

建议五:用写信引导孩子 
父母还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写信往往能够让孩子更深地领会父母的教诲。 
在小斯宾塞13岁的时候,父亲给他的一封信里这样写道: 
亲爱的小斯宾塞,这一天终于来了,不管我们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从此,你将踏入一个新的世界,开始新的生活了。 
我无法牵着你的手把你安全地从这里带到那里,这条路你必须自己走去。我能够真正向你承诺的,只是对你坚定不移的支持——即使在你希望我走开的时候。我还会给你一些指引,把我的经验告诉你,但这代替不了什么,一切得由你自己决定,作出选择,并承担责任。 
我最满意的是,你已经具备了起码的科学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希望你能好好运用它。 
苏联伟大的作家高尔基也非常注重对孩子的教育。 
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一个岛上休养,10岁的儿子跟着妈妈一起来看望他。 
见到儿子来看望自己,高尔基非常高兴,他给儿子讲自己童年的事情,鼓励儿子好好学习。在高尔基的带领下,儿子还学着老花匠的样子,在父亲的窗前种了许多花。 
儿子走后,高尔基给儿子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这样写道: 
“你走了,可是你种的花留下来了,我望着它们,心想,我的好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一样美好的东西——鲜花。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要是你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呀!那时,你将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要知道,给予远比索取更愉快。” 
(转载)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