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别把孩子当“木偶”

10年前 [05-02 21:24 周四]

         这是孙承安同志写得一篇文章,让我发在中华家庭教育网上) 

上海的那个小孙子今年六周岁了。我们做爷爷奶奶的平时不想把它带在身边,只是寒暑假才接来小住一段。因为,我们明白隔代教育种种弊端,孩子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才有利于健康成长。

日前,妻子身体不适,去上海华东医院住院检查。我白天在病房陪护,吃了晚饭便离开医院。整整半来个月,虽日出夜归,但每天晚间能与小孙子亲近片时,还督促他写几个毛笔字。他虽淘气,却也可爱。一到清晨,他妈催他赶紧起床上幼儿园了,可他却还要钻进我的被窝里来亲热一下。

一次,我问他,三个“人”组成什么字?

“众,大众的众。”他脱口而出。

接着,三个“木”三个“”三个“日”三个“水”三个“火”三个“土”三个“金”三个“石”地聊了好一会。

小孙子摸着我下巴上的胡子,突然问:“阿爷,您什么时候回富阳?”

“那得看你表现。”我故意逗他玩,“你乖么,再多住几天;你不乖么,我明天就走。我还在考虑之中。”

“是不是还在加载中?”

“什么?”我一下子反应不过来。

“是不是还在加载中?”他又重复了一遍,还特别对“加载”二字用上了重音。

哇——原来他是说“加载”,最常用的网络语言之一!

我终于听明白了,但我有点瞠目结舌。

是啊,考虑有个过程,加载也有个过程,都需要等待。没人教过他呀,可这么自然的联想和确切的比喻,居然出自一个年仅6岁的孩子,思维的准确和敏捷,真让我感到惊诧。

有太多的家长,往往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需要提醒、训诫和引导,恨不得把孩子当作木偶来牵引。其实,孩子是鲜活的生命体,他们也在接触社会、接触生活,时时处处都在接收外界信息。尤其是今天,现代媒体高度发达,我们大人忙于事业、忙于家庭,无暇顾及“与我无关”的东西,而他们却凭着孩童时期对外界事物特有的好奇和敏感,在无意注意的状态下观察着、学习着、积累着、思考着,稍不留神,他们会有许多令大人都觉得自愧不如的发现。

当了一辈子教师,面对过数以千计的学生直到退休才意识到,时时处处对孩子不放心,绝不能说是责任感强的表现,而恰恰属于一种过失。反思自己几十年工作发现这方面的过失竟然不小。稍微遇到一点有可能涉及道德或安全问题的潜在因素,便要一再强调叮咛加嘱咐。有时,又是“不准”,又是“禁止”,恨不能“围栏圈养”。殊不知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自己的亲历亲为,单靠大人的说教是得不到深刻体验的。即便偶有出格,其实他们也会自我反省;即便走了弯路,他们也会记取失败的教训而慢慢长大。因此,无论家长还是教师,真正对孩子的责任,不是一味地约束,而是默默地守望——别让孩子到悬崖边上——就可以了。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