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系列二十一:德西效应

11年前 [04-18 14:43 周四]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系列二十一:德西效应

 “心理效应”,是指在特定的情绪环境或其他条件下,某些心理和行为出现的具有规律性的反应和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效应是一种潜藏在人脑中的潜意识能量。尊重潜意识、了解一些孩子成长和教育过程中应该善加运用或尽量避免的心理效应,会使您的教育更有效,孩子更健康!

那么,我们就从一系列家庭教育片段中来分析咱们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都遵循或违背了那些教育的心理效应:

片段:上高中的男孩一段时间主动帮妈妈洗碗,妈妈高兴之余为了进一步提高孩子劳动的热情,提出,只要洗一次玩碗给他2块钱,拖一次地给他2块钱、洗一次衣服给他5块钱,总之,妈妈把孩子的所有劳动都与物质奖励挂钩。于是孩子为了多挣钱样样事情都干得马马虎虎,对叠自己的被子也要求给钱,妈妈没有答应孩子的要求,同时还批评孩子做事不认真,孩子却撂挑子不赶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专门的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第一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第二组的被试者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第二组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第一组被试者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第二组被试者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人们把这种规律称为德西效应。这个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因此,在父母一定要处理好内感报酬与外加报酬的关系,也就是处理好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的关系避免产生德西效应。

说明:父母一般不要对孩子进行物质上的奖励,因为物质奖励容易降低孩子对事情本来的兴趣,并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乐翻了天,使得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就得到越多的奖励,他每次都根据孩子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结果,孩子们不干了:“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这位老人成功地运用了“德西效应”,使孩子把吵闹的兴趣转移到了奖励上来,降低了孩子吵闹的兴趣。

德西效应说明,在孩子们的学习活动中,过度的奖励刺激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积极性,反而会弄巧成拙。是啊,孩子把所有的兴趣都集中在了奖励上,而忽略了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和对重要目标的追求,这是很可怕的。所以,家长朋友要当心家庭奖励中的“德西效应”,要注重孩子内在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内在的学习兴趣才是最可靠最持久的学习动力。

建议家庭奖励应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孩子进步了,家长由内而外自然流露的惊喜与自豪会让孩子感觉到进步的快乐。家长一个激动的眼神,一句热情的话语,都会让孩子信心倍增。其次,家长还要帮助孩子体验学习过程本身的精神愉悦,可以对孩子说:“今天,你虽然很累,但是你的大脑得到了锻炼,知识得到了增长。开动脑筋取得成功后的感觉是很好的!你肯定体会到了!”另外,家长不仅要重视奖励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奖励学习的过程,如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真的努力了,即便暂时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家长也要给予孩子积极的肯定与鼓励,告诉孩子:“你很了不起,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这样坚持做下去的!”如果孩子某些方面已经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家长就要适度地鼓励,如:“我知道你在努力,改变自己不是容易的事情。每天一个小目标,最重要的是把今天的目标完成!” 

奖励的给予蕴含着大学问,适时适度的奖励真的不容易做到,它里面既包含有科学的规律,更充满艺术的魅力,但愿我们的家庭奖励使孩子更多地体验到进步和成长的快乐。

 

 

 


本博客转自中华家庭教育网,原文地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