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从懂得和接纳开始

11年前 [04-01 21:53 周一]

很多今天的家长,“急”,信奉所谓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用短跑的方式让孩子在人生的长跑中过早消耗生命能量;“贪”,让孩子在各种辅导班间奔波,把孩子变成攀比的对象;“偏”,被各种伪命题“绑架”,盲目跟随各种流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日前,文化学者于丹在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和广州市少年宫联合主办的“与‘弱者’同行,从父母开始”公益报告会上,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进行反思。

家长该如何看待每个孩子的差异?怎样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如何在与特殊孩子相处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脑瘫画家黄美廉、于丹、“全国爱耳日”发起者万选蓉、台湾新竹教育大学教授吴淑美等专家认为,家长要懂得孩子、尊重孩子,向孩子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

每个孩子都是传奇,家长要接纳孩子与众不同的美。来自台湾的脑瘫画家黄美廉出生时被医生诊断活不过6岁,至今仍然无法正常交谈。黄美廉的父母把她当成“上帝赐予的特别礼物”,不因她的残疾而放弃她,也从未将她藏在家里,而是带着她走亲访友,手把手教她写字,发掘她的艺术天分。这种理解和接纳,也支持她克服了身体的障碍,获得了美国加州大学艺术博士学位。

曾任全国政协委员的万选蓉是一位听障孩子的妈妈。她的儿子小昆有听力障碍,快5岁还不会说话。为了让孩子喊一声“妈妈”,她三个月里和儿子重复了两万遍“妈妈”。她自学《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特殊教育学》,给儿子改编了生动有趣的唇操和舌操,每天和儿子一起吃泡泡糖、吹纸条、蜡烛,锻炼发音器官。两本康复治疗书籍,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书的边缘和封面都泛黄、破损。

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万选蓉成了专家,她完成了我国第一本聋儿语训教材的编写,也把儿子培养成了北京电影学院博士。于丹感慨:“我们现在听到的是小昆的辉煌,但母亲做过的探索、坚忍不拔学习的信念恰是现在家长所缺少的。”

于丹说她一直在向孩子学习。女儿两岁多时,画了一幅有4个太阳的画,其中有一个是深绿色、一个是浅绿色,女儿告诉于丹,这两个太阳是“照在大树和小草上的”。于丹说,自己当时“很惭愧”,大学教授的生命体验远不及一个两三岁的孩子。

台湾新竹教育大学特教系的吴淑美教授从1989年开始,在台湾推行融合教育。她认为,相较于融合教育对特殊孩子的帮助,它对普通孩子的帮助更大,普通孩子从融合教育中学习到“对差异的理解和尊重和适应能力”,可以使其受益终生。吴淑美的儿子幼儿园小学中学都念融合班,最近家里收到一份感谢函,因为儿子捐了12次血,是融合班的经验“给了儿子一颗感恩和惜福的心”。



本博客转自中华家庭教育网,原文地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