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亲子之间的沟通界限——用语言表达的爱

11年前 [03-27 21:13 周三]

三、亲子之间的沟通界限——用语言表达的爱

界限:分清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

在家庭教育里,语言赋予了教育的功能,爱的功能。语言能不能传输好的教育,能不能传达好“爱”,能不能不做语言的“越界”,这要看家长会不会运用好语言了。

越界行为之一:说话没轻重(沟通有界限)

对比:

我们先来作个对比学习。同样的语言,用在不同的对象上竟然不同。你信不信?这里,只分两个对象,一个是你的孩子,一个是你的同事或朋友。

1、你想请人帮忙一件事,可他忘记了。

A:对同事,你会这样说:“我昨天麻烦你的事,你还记得吗?……噢,不记得了?没关系,我再说一遍,再次麻烦你了。”

B:对孩子,你会这样说:

“我昨天给你讲的事,你这么快就忘记了?这么没长性!什么时候才能把我的话放在心里去!”

2、你交代下属(或孩子)的事,他做错了。

A:对下属,你会这样说:“你做的报表有错哦,你看……去把他改过来,再送上来。”

B:对孩子,你会这样说:“你看你做的作业,又做错了,你怎么这么粗心,真是猪脑袋!”

分析:

所谓的“私有”,意味着孩子可以由自己掌控,自己支配。不光有前面讲的可支配孩子的生活,支配孩子的思想,还可以支配自己的言辞——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不考虑不良语言对孩子负面作用。

家长和孩子没有保持一定的距离,所以才会把不住“嘴关”。没有距离,意味着容易彼此侵犯;而没有距离,是因为没有界限意识。

越界行为之二:忘记孩子的存在(说话有界限)

有的家长管不住自己的嘴,是因为说话随意惯了,没有注意。一不小心,越过了界限。

案例

点评:有些家长就喜欢对人评头论足,自然会影响孩子人生观、世界观的健康建立。尽管孩子没有发表意见,或许家长还认为孩子没有在听,或认为听不懂,但孩子不是摆设,他会从家长的神态,语气中学到你的价值观,他不会过滤你的负面的东西,只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影响。

因此,家长要生活中不能忽略孩子的耳朵,不能太把孩子当自家人了,否则就容易说话没有了分寸,没有了距离,没有了界限。

越界行为之三:损伤孩子的自尊。(批评有界限)

现象:当面教子

点评:美国人是最忌讳父母人前教子的,更不允许当着外人的面斥责孩子的不是,说一些损伤孩子自尊的话,认为这是犯罪行为。而在我国却有“人前教子,人后教妻”的古训。这是个很奇怪的思想,为什么教妻、训妻要在人后,而教子、训子可以在人前?因为妻关乎自己的面子,他也在乎妻的面子,而孩子,可以不顾孩子的面子,忘记孩子也有自尊,还可以在众人面前表示自己教子有方。

所在,在大众场合,不要说批评、指责的话,就是评价家长也要少评。这是守护说话的界限,是守护尊重的底线。

越界行为之四:说话带情绪(情绪有界限)

“笨蛋”“蠢猪”“没出息”“考不上大学去扫厕所”“怎么生了这么个浑球”“一看你就不是学习的料。”这些话很常见,相信家长说的时候一定带有情绪:生气、泄愤、恼怒、失望等等。与其说是“恨铁不成钢”心理的语言反射,不如说是通过骂孩子来消解怨气。

踢猫效应

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心里非常不痛快。回到家,看到孩子在沙发上跳来跳去,就把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被爸爸骂得莫名其妙,心里窝着火,看见自家的猫从身边走过,就狠狠地踹了猫一脚。受伤的猫大叫了一声,逃出主人家,在大街上乱窜,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看见猫,赶紧避让,结果却把路边的孩子给撞伤了。

不论我们的情绪多么糟糕,都不要带上情绪去和孩子说话。说话是说话,情绪是情绪。情绪属于自己的东西,孩子是我们自身以外的个体。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为自己的说话负责,就是为孩子负责。

总结

总之,在家庭教育中,分清界限是为了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哪些是孩子的责任,不必我们代劳;哪些是孩子的空间,我们不能侵犯;哪些话不该说,不要越过语言的界限,以免伤害到孩子;哪些情绪、需要是本属于自己的,不要越界甩给孩子。在我们和孩子之间——

请划一道责任的界线,让孩子懂得哪些是他的责任,他才会在他的范围内行使他的权利,管理他的生活;

请竖一道生活的屏障,让孩子拥有他自己的自由天地,给他一定的生活自主权和人生经营权,让他快乐成长;

请设一道语言的关卡,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和消极语言到此为止,给孩子一片阳光的生长环境,让他健康呼吸;

请筑一道生命的篱笆,让孩子住在自己的“庄园”里做一回他自己,这是为孩子的幸福也是为自己的幸福。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