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教一些“无用”的东西给孩子

11年前 [01-11 20:36 周五]
                                                           教一些“无用”的东西给孩子
                                                (《当代教育家》杂志2013年第一期卷首)
                                                                               李振村 
  上世纪70年代,韩国一个小女孩,某日忽发奇想,跟爸爸说:我想学中国话。
  爸爸问为什么?女孩回答:感觉好玩!
  爸爸开明:感觉好玩就学呗。
  于是,这个女孩就四处找人学中国话。左邻右舍议论纷纷:中国这么穷,跟韩国连外交关系都没有,学中文有什么用呢?父母对孩子太不负责任了!
  世事难料。谁也想不到,进入21世纪,中国忽然就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年的那个小女孩已经为人妻为人母,在家做全职太太,照顾着三个孩子。金融危机爆发,有一天丈夫突然失去工作。这位太太愁得一夜未眠,忽然想起自己的一技之长:会说中文!求职申请发出,很快收到了五家公司的面试通知。不久,她就携全家到上海一家韩国公司就职了。
  这个故事一直让我感慨:女孩的父母有眼光啊!当年能够让孩子学“无用”的东西,为日后女儿一家的生存,预埋了一粒种子。
  又想到了达尔文,小时候整天“不务正业”:看蚂蚁窝,捉蝴蝶,研究臭虫,就是不愿学习。父亲气急败坏,认为他“除了打鸟、养狗、捉老鼠外,有用的事一样都不会干,将来会丢全家的脸”。可是,达尔文就是从这些“打鸟、养狗、捉老鼠”的“无用”事情中,成就了一番伟业,改变了人类对生命进化的认识。
  由此想到现在的中国教育,已经彻底远离了“无用”。我们的每一节课,每一份作业,老师和家长的每一句教诲,几乎都指向了一个目标:让孩子学习“有用”的东西!什么是有用的东西?将来能帮助考上更高一级学校的东西,能够帮助谋取高薪职业的东西……结果呢,我们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全部的生命时光就被各种各样的作业、训练所淹没和充塞,他们的一呼一吸,一言一行,都在为了“有用”而努力着,忙碌着。我们可怜的孩子,大概是世界青少年群体中上最“忙”的一族了。 “忙”这个中国字很有意思:左右结构,解读出来就是“心”“亡”了。一个“心”“亡”了的孩子,一个从小没有享受过自由、闲暇的孩子,长大之后怎么指望他们产生什么思想、智慧、个性?孩子从小被控制得越严,长大后兴趣爱好就越少,自主性就越差。这样成长起来的人,很难拥有幸福的人生。
    ……
  今年,我兼任了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的校长。这是一所新创办的学校,要在课程方面进行深刻的变革。我和同事们一再商量:一定要设计一些“无用”的课程,比如,弄一片树林子,让孩子们学习爬树——有人说,学会爬树有用,紧急情况下可以避险,我们还真没有这个想法,就是想让孩子们重新体验一下童年应该有的亲近大自然的生活;男孩子们喜欢钻洞探险,那就设计个曲曲弯弯的洞让他们钻着玩好了;孩子们都喜欢玩泥巴,那就开设个泥巴课程——不是橡皮泥,就是真正的黑泥巴黄泥巴——有人又说,孩子们可以用泥巴学习雕塑,我们真的也没有这个想法,我们绝对不强求孩子要用泥巴创作什么供参观者欣赏的作品,就是随心所欲,爱捏什么捏什么……
  我们只要孩子们能够借此跟自然、跟大地亲近些再亲近些,能够在这种亲近中释放天性,获得乐趣,就足够了。也许,这就是最大的“用”:让一个人拥有健康快乐童年生活,因为,这段不可重复的美妙生活,可以滋养他的一生。可让他在成年之后,心灵不会有阴影,不会有扭曲。
   感谢孙岫老师的群分享。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