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毕节的垃圾箱

11年前 [11-27 19:13 周二]

媒体札记:毕节的垃圾箱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4J/relative_byline" data-ke-src="http://www.ftchinese.com/search/@%5C$_4J/relative_byline">徐达内 【作者微博

新华社可不愿承认自己就是这样的报道逻辑。事实上,在何兵吐槽之前一个半小时,@新华视点已经微评:终于,毕节5名死亡男孩身份确认了,他们是大众眼中所谓的问题孩子。反思此事,以抓尖子生、升学率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制度应承担首要责任,请不要忘记义务教育的根本,请将爱与责任同阳光般挥洒下去。同时这也是留守儿童的悲剧,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需要家庭、社会、政府全面反思。

继昨日刊发《孩子失助拷问社会底线》后,保护孩子,需要多方合力的声音今天获人民日报继续宣讲:我们可以追问,作为孩子监护人的家长,有没有给予孩子们足够的关注和关爱,在孩子出走的这些天又采取了什么措施?那些看到孩子们风餐露宿的路人,有没有在擦肩而过时施以援手,抑或向相关部门反映?我们更可以追问,当地的民政等部门在日常的社会救助工作中为何没能及时发现这些孩子,并为之提供遮风避寒的场所?家庭、社会、政府部门,无论哪一个环节能够切实发挥作用,这场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

在《寒冷的街头还有多少陶家孩子》里,京华时报是要说句并非危言耸听的话,陶家孩子的命运很可能成为其他留守儿童的明天陶家的孩子之所以一步步走向死亡地带,与家庭、学校、执法机关、救助机构等保护机制的节节失守直接相关。在脱离家庭和学校以后,陶家孩子在外开始流浪生活,这等于进入了社会救助的领域。他们在外流浪的3个星期,也对当地社会救助体系形成了考验。而事实表明,无论在哪个环节,当地相关部门都未能切实履行职责,及时对孩子们伸出爱的双手。

齐鲁晚报则宣布长期辍学也是闷死男童的凶手“‘成绩不好,不想读书不能成为拒绝教育的借口,孩子辍学一事,家长和教育主管部门责无旁贷。义务教育绝不仅仅是一个家庭个体的自愿选择,而是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的……对孩子长期失学听之任之,最终酿成恶果。从这个角度说,五个孩子闷死垃圾箱的惨祸,确为责任事故,这个责任,首先就是落实义务教育法的责任。

可是,毕节否认系责任事故,称是意外’”,这正是新京报今日大字标题。自有腾讯针锋相对,责任编辑刘彦伟连夜赶出专题,反问五个孩子闷死真的只是意外吗:五个孩子四个辍学,其背后是农村中小学生辍学成趋势;成绩不好,不想读书的背后是农村基础教育下滑;流浪三周的背后是公安、民政、社会救济能力的薄弱。在叹息五个孩子本该有更好的生长环境,批评在农民工子女本就难入学的情况下,不少城市管理者还对农民工自助性质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百般刁难,驱赶拆除,人为增加留守儿童的数量之后,这家网站结语悲凉——“‘意外,是掩盖不了我们对这五个孩子的亏欠的。

只是,环球时报坚持站在绝大多数同行的另一面,其编辑何申权同样是连夜撰文,强调需要反思、改进的不仅是政府部门事情发生后,对毕节市政府的质疑、批评铺天盖地,在事情还没搞清楚之前,一些网上意见人士用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充满悲情的词汇进行叙述,这些词能吸引眼球,但却是不够严谨的。一个正常人对这样的消息感到难过甚至愤怒,很自然。但我们在互联网上抒发难过、愤怒情绪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和互联网上的表现往往有着巨大反差。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7622?page=4

孙岫收录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