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预评一等奖 日新小学 傅晔 妈妈不是个坏女人

11年前 [10-10 19:47 周三]
 

妈妈不是个坏女人

——感受“母爱”,从阅读图画书开始

上海市闵行区日新实验小学    

那是四年前的秋天,午后的阳光洒在孩子们红润的脸上。我和孩子们一起阅读图画书《我妈妈》。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极力用最兴奋地声音喊着:我妈妈,像绵羊一样温柔;我妈妈,像鲜花一样美丽;我妈妈,像沙发一样能给我温暖……但,只有一个孩子例外。

他坐在教室的角落里,若有所思。

“鸿鸿,来,谈谈你的妈妈吧!”也许是刚入学产生的不适应让他无所适从?也许是每逢下午便来袭的瞌睡虫让他晕晕欲睡?还是……我极力想让他也加入到集体的愉快的讨论中来。

“我没有妈妈!”突然,鸿鸿站起来大叫,“我的妈妈是坏女人!”

四座皆惊。几乎同时,所有的孩子都回过头来,看着这个因为大叫而涨红了脸,鼓着腮帮子的男孩。

时光回转到同年的八月。我第一次来到鸿鸿家,进行家访。父亲、爷爷、奶奶接待了我,惟独没有母亲的身影。虽然疑惑,但未曾多想。孩子的家庭信息表上母亲的信息赫然在目,想必有什么原因,才让我错过与孩子母亲交流的机会。

那次让全班震惊的“宣言”之后,鸿鸿的爷爷很快联系了我。

“孩子的妈妈是个坏女人!”原来,孩子这样的情绪、话语都来自爷爷的“教授”。原来,孩子的父母现在正在办理离婚。原来,幼小的鸿鸿正饱受着“零母爱”的“煎熬”。

一边是强势的爷爷阻止孩子的母亲来看望孩子;一边是孩子的母亲极力想要关心孩子的情况。家庭矛盾事实如何,双方的老人各有说辞。但,“妈妈是坏女人”这样带有强烈情绪化的语句却时常从孩子的嘴里出现。“妈妈离开了这个家”,“妈妈不要我了”,“妈妈再也不回来了”……这就是父母离异,老人“教授”,孩子得不到母亲正面的解释与关怀的结果。

看着鸿鸿因为不懂得与他人交往而与个别同学闹起别扭,看着他每每见到母亲到学校来看他便满世界“逃跑”,看着他因为闹情绪而跟不上班级同学学习的步伐,我不知道如何去打开这个男孩心里那扇封闭的窗。

缺少母爱的孩子的脸上似乎总少了一抹笑容;缺少母爱的孩子的身上似乎总少了一丝活力;缺少母爱的孩子的心里似乎总横梗着一些虽然看不见,却让人心疼的东西。因为没有母爱,而缺少对母亲的理解与认识;因为没有母爱,总不能了解母爱的意义与伟大。鸿鸿缺少的东西是无法在学校里、在课堂上得到的。怎么办呢?

直到那天,鸿鸿拿着《猜猜我有多爱你》这本图画书来找我:“老师,你上课讲的这本书真有意思,你再给我讲一遍吧!好多字,我还不认识呢!”鸿鸿不好意思地笑了。

“好啊!”我坐在鸿鸿身边,给他讲了起来,“有一只棕色的小兔子和她的兔妈妈住在一起……”

“老师,兔妈妈真的好爱小兔子啊!”鸿鸿说。从他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一个单纯的孩子对母亲的向往,对母爱的渴望。

兔妈妈!妈妈!图画书!对啊!念着,念着,我突然想到,鸿鸿缺少的是母爱,更缺少的是对母亲的认识。图画书中不正有许多反映母子之情、家庭温暖的故事吗?要让孩子认识母亲,就从这些图画书开始吧!

于是,我的课堂上,图画书的阅读不再是零散的,多主题的,而是专门选择了“母亲系列”。于是,我买了一大堆关于“母亲”的图画书,一有空就把鸿鸿叫到身边给他讲故事。于是,我特意挑选了一些讲述亲子关系、家庭温暖的图画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鸿鸿。

我发现,“妈妈是坏女人”这样的话不再出现在鸿鸿的口中了。他开始合群,开始懂得如何与他人交往,更重要的是,他正慢慢地以自己的方式接受着“母亲”这一概念。

母亲节,每个孩子都给自己的母亲制作了一张贺卡,连鸿鸿也不例外,他在贺卡上写:妈妈,祝你母亲节快乐!

这在大多数孩子笔下是再也平常不过的词句了,但,对于鸿鸿来说,却让人感觉弥足珍贵。

他的母亲暂时还无法收到贺卡,但从孩子写下这张贺卡的第一个字开始,我知道,孩子冰封的心灵已经慢慢开启了。只有孩子的心扉打开,渴望着母爱,我才能从孩子的爷爷、母亲这里入手,去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去帮助孩子的成长,去带给这个特殊的家庭特殊的“家庭教育”法。

对于孩子的爷爷,既然无法直接说服固执的老人接受孩子的母亲来学校看望孩子,那么就以“母爱”本身去感动他吧!

家长开放日前,我特地打电话给鸿鸿的爷爷。“明天你可一定要来啊!孩子可盼望着你来看他上课呢!”作为班主任的我在思品课上给所有的孩子和家长讲了日本画家林明子老师的《第一次上街买牛奶》——我自己最喜欢的图画书。

“五岁的小美自己上街买牛奶,她遇到了好多好多事情。妈妈呢?不就在街角处默默地等着她、守着她吗?”孩子们还发现封底上,小美和弟弟分享着小美千辛万苦买来的牛奶,妈妈轻轻地爱抚着小美的腿,还给小美因为跌倒而受伤的膝盖涂上了红药水,贴上了创可贴。

“小美的妈妈真温柔啊!”一个女孩说。

“我的妈妈也是这样温柔的哦!我如果生病了,她也是这样照顾我的!”

“我的妈妈也是!”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道。

我悄悄地看看鸿鸿的爷爷。爷爷就坐在鸿鸿的身边,拉着鸿鸿的手,分明有泪花在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眼眶里打转。

还需要我再多说些什么呢?图画书感动了这个固执的老人的心。

一个学期后,又是家长开放日。年级里举行“母亲节”图画书展示课,我将邀请函交到了鸿鸿爷爷的手中。四节图画书阅读课,四种不同的母爱:《大卫,不可以》——母亲对孩子教育、包容的爱;《妈妈的红沙发》——在逆境中,母亲将爱融于坚强中传递给孩子;《我讨厌妈妈》——母亲对孩子默默守望的爱;《妈妈错了》——在相处中,母亲将勇气与担当化为爱传递给孩子。

下课后,孩子的爷爷就对我说,这些书太棒了,他要给孩子全部买来,再好好讲一讲。有时,成人不再柔软、清澈的心灵也需要图画书去开启。

“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这样说:我深信图画书并不仅仅是面向孩子的书,它也是面向大人,阐释深刻的寓意,令其深思的书。

“老师,谢谢你!”终于,鸿鸿的爷爷不再明确反对孩子的母亲来学校看望孩子了,也渐渐地不再向孩子灌输“妈妈是坏女人”的想法了。孩子的母亲激动地拉着我:“这是我第一次来看孩子,孩子不再满校园‘逃跑’了。”渐渐地,鸿鸿也开始和母亲聊起了家常,聊起了自己的学习情况。渐渐地,鸿鸿脸上的笑容多了,对于“母亲”的话题也不再抗拒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同学们也开始乐意和这个曾经有点蛮横、无礼的小男孩交往了。

“可我真担心,我们的离异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创伤!”鸿鸿的母亲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尽管鸿鸿有了许多可喜的、惊人的变化,可孩子的心理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很多调查、报道都用残酷的事实向我们陈述,离异、再婚家庭对儿童心灵的打击不容小窥。

“只要大人之间处理得好,相信对孩子来说,一切都会好起来。”请相信我,我正用图画书来温暖、打动、开启孩子的心灵。我递给鸿鸿的母亲一本图画书——《我的爸爸叫焦尼》,离异家庭,孩子渴望着每个星期与父亲见上一面,珍惜着与父亲痛快玩上一天的美好时光,浓浓的父子情并没有因为大人的分手而剪断,相反却越来越深刻。

“看看这本书吧!为了孩子!”孩子的母亲接下了这本书。我相信,对于孩子,这本书将唤醒特殊家庭的孩子对家庭温暖的正确认识与向往;对于大人,这本书也将带领那些曾经迷失的成人找到对家庭温暖的重温与再生。

又是一年微风抚面,秋高气爽。校园里的桂花树总是准时在这时馥郁飘香。每年的这一时节,我送给鸿鸿的生日礼物也总是带着桂花淡淡的味道——我希望每一本图画书都能给这个特殊的孩子一些特殊的清香。这是关于“母爱”的味道,是关于“家庭温暖”的味道,是关于孩子心灵重生的味道。让孩子的心跟随着图画书再做一次阅读的快乐之旅,让他进入图画书的世界,认识人生,感悟人生。

王林为《松居直喜欢的50本图画书》作序,提出了这样的概念:

爱•阅读(I Reading

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执教《我的爸爸叫焦尼》这本图画书时这样说:一个爱阅读的人一定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明理的人,一个心中充满温暖的人。

作为班主任,深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便能发挥“1+1>2的巨大力量。这力量源于教师对于学生的理解与爱,这力量源于家长对于孩子的关注与爱,这力量源于孩子对于世界的认识与爱。

爱,不是那么容易被理解;爱,不是那么轻易就能被传递。

那么,就通过阅读的力量,通过阅读图画书的力量。

让“爱”与“阅读”兼容,让我们通过阅读图画书来感受“爱”。

是啊,不妨,在遇到问题时,从图画书里去寻找答案吧;不妨,在教育儿童时,从图画书中去寻找方法吧;不妨,在指导家庭教育时,让图画书来帮助我们解决教育难题,从图画书中去寻找、去发现、去体悟吧!


本博客转自中华家庭教育网,原文地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