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钟芳玲老师主讲《做一个智慧型的家长》

11年前 [08-18 12:37 周六]

 

做一个有智慧的家长

一、导入新课,引出“教育智慧”。

1、点明主题:

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大家好!我是油田十小的钟芳玲老师。非常感谢给我提供这么好的一个平台,给我一个这样的机会让我来和大家做一些交流。同时很感谢各位家长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到这里学习,可见我们的家长是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我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8岁小孩的母亲,双重身份的我非常愿意把我知道的,学到的,亲身经历的有关教育孩子的经验和大家共同来分享,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感悟和收获。我今天要和大家交流的主题是: <<做一个有智慧的家长>>

2、提出教育困惑。

各位家长,大家平时都很忙,有的在事业上如鱼得水、劳碌奔波;有的在全面飘红的股票市场大刀阔斧,收获不小。事业上的成功却掩盖不住一个伤脑筋的问题:“这教育孩子呀,好像越来越不知道怎么教了?”其实,就连我们老师也很困惑:“现在教育学生,也越来越不知道怎么教了?”大家是同病相怜啊!因此,不必大惊小怪,这是正常的现象,这是社会时代进步的标志;这是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这是有责任的家长发出的呼声和思考。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和大家来交流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家长应具备教育智慧?

首先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智慧的产物,教育需要智慧。

  著名教育家胡玉顺教授讲过,教育理念的关键是如何看待孩子。首先是要把孩子当成一个人,一个与你一样的大写的人,要尊重他的人格。这样说,可能有的家长不能接受,觉得自己为孩子做了那么多,可以说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怎么能说没有把孩子当成人来看待呢?可是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沟通方式,往往就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主体,一个有思想的人。比如有些家长打孩子,训斥孩子,对孩子冷言恶语。

其实,我跟大家一样,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因为他是夫妻共同孕育的精品,他是母亲怀胎十月的杰作,他是家长未来的希望,面对这活泼可爱,充满灵性的孩子,我们的教育就更需要高超的教育智慧。

   【案例】

五岁的贝贝,吃过晚饭后要吃花生米。妈妈觉得花生米油性比较大,贝贝吃了不好消化,便没有同意。贝贝一脸的不高兴。爸爸看见了便把他揽在怀里哄他。这时贝贝说:“爸爸,如果不让你做喜欢的事,你痛苦不痛苦?”爸爸茫然,妈妈诧异,不知如何回答。

  从这件小事中,我们看到了孩子对父母教育智慧的挑战,父母的不知如何作答错过了一个良好的教育时机。我们建议父母要用智慧教育孩子,做智慧型父母。

  智慧型父母具有对自己和孩子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的意识和能力,在作出正确分析、判断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方法手段有效地解决问题。智慧是把一个人所具有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行为能力的中介。

  例如贝贝的问题。贝贝想吃花生米(孩子的行为),妈妈不让吃(妈妈的行为),此时二者之间产生了矛盾,出现了问题。爸爸把孩子揽在怀里(父亲的行为力图缓和矛盾),贝贝向爸爸提出问题,其实是向爸爸转达了他内心的痛苦体验。父母不作出回答是不行的,那该怎样表达?

  首先,对贝贝的行为进行分析。孩子想吃花生米不是过错,因为这只是孩子的想法。妈妈不让吃也不是过错,因为此时吃花生米对孩子确实没有太大的好处。在两者都没有过错的情况下贝贝产生了痛苦体验,父母必须承认孩子内心的痛苦,这一点不容忽视。

  其次,父母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父母为了孩子的身体着想作出不同意他吃花生米的决定,这没有错。这个决定跟孩子的当下需求发生了矛盾,这是事实。父母如果坚持自己的决定,则孩子会感到痛苦;如果迁就孩子,则对孩子的身体不利。相比之下,父母坚持自己的决定显得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但处理孩子的痛苦非常关键。

  最后,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父母此时必须作出恰当回应而不是沉默不答。父母要告诉孩子不让他做喜欢的事他会感到痛苦,但是一个人所喜欢的事不一定都能去做,这要看这事对自己和别人的影响。不让你吃花生米是因为我们就要睡觉了,此时吃花生米容易消化不良,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不利。我们把一些道理融于孩子的实际体验中,他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提倡做智慧型父母,目的在于使父母亲对自己和孩子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能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然后再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孩子。

  另外,孩子天生是个思想家,他们有自己的感情需要,有意识和思想,在成人面前他们是一个大写的人。从他们自身发展来说又有其年龄特征,他们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这就要求父母用智慧去读懂和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读懂和感受孩子的独特思想,真正做到“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在懂孩子的前提下,选择有效的沟通方式和方法,这个过程也需要父母有教育智慧。

父母有智慧可以使父母的发展和子女的成长形成螺旋式的良性过程。有一位母亲曾问我:“是父母造就了孩子,还是孩子造就了父母?”这个问题引起我们的思考。从生命的诞生来看,是父母造就了孩子。从父母的角色形成来看,是有了孩子使你成为父母。新生命的成长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和年龄特征,要求父母亲了解掌握,这就需要父母不断地学习、思考,增长智慧。从这个角度看,是孩子的成长过程造就了父母亲。我们追求的是有血亲关系的两代人形成良性的影响过程,这需要做智慧型父母。

其次教育改革,家庭教育正在呼唤智慧。

当前全国的新课程改革,更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学校,我们老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在家里,我们家长要转变教育方式,在为孩子提供力所难及的物质条件时,更要注重对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缺乏应有的尊重。

故事引入“教育智慧”概念。

在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个名人故事.

居里夫人,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曾在仅隔8年的时间内就分别摘取了两个不同学科的最高科学桂冠——诺贝尔物理学奖与诺贝尔化学奖,并且一生中获得了难以计数的其他荣誉,可谓是智慧超群、硕果累累。而让人惊讶的是,她的大女儿是核物理学家,因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她的第二个女儿是音乐家、小说家,曾经与她的丈夫一起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一家三口,居然获得了4个诺贝奖,这的确让世人惊叹啊!

人们不禁产生疑问,这位比平常人忙碌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科学家,是怎样培养和教育自己的子女成才的呢?她的回答很简单:“教育孩子是一项智慧工程,家长拥有教育智慧,往往能事半功倍。”由此可见,教育智慧的重要性。

第二个问题:家庭教育智慧是什么

教育智慧是家长用心去感悟并应对教育现象的良好品质,是在教育成功中表现出来的高尚道德和高超技术的教育智能。

  它至少包括六种品质:①爱心表达;②渊博知识;③宽广胸怀;④机智反映;⑤敏锐行动;⑥幽默语言。

第三个问题:我们应具备哪些家庭教育智慧?

1、理性智慧。

理性智慧即家长对事物深刻认识和规律把握的能力。

案例1:买不到的后悔药

2007年春节除夕之夜,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景象,而在北京的某一个家庭却截然相反,孩子父亲因嗜赌成性,把孩子母亲的手饰拿去赌输了回来,又与孩子的母亲互相大打出手。孩子哭泣着说:“爸妈,都过年了,能不能让我安心地看看春节联欢晚会?”父亲却勃然大怒,对孩子也大打出手。孩子哭着说:“你再打,我就跳楼自杀!”父亲居然恶狠狠地说:“量你也不敢!”没料到,父亲的一句重话,竟让孩子毅然爬窗跳楼而死。此后,父亲后悔莫及,母亲也哭疯了。

这个悲剧的发生,就是父亲缺乏理性智慧的体现。我想,那位父亲虽然好赌,但本性上还是深爱自己的孩子吧!当夫妻打架时,他居然把气也撒在了孩子的身上,而且当孩子说出要跳楼时,他不但没有对这种苗头进行劝止,反而天真地说:“谅你也不敢!”孩子的跳窗而死,可以说给家庭留下了永远的阴影和伤痛。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我简单粗暴,打骂训斥,也是为了树立威信,快速解决问题嘛!其时,威信是靠家长以身作则的榜样力量和关心体贴的人格魁力树立起来。因此,我们在威信建立中要注意“八戒”。

一是以高压获得威信:动辙怒骂,打罚孩子,使孩子惧怕你。

二是以疏远获得威信:瞧孩子不顺眼时,就不理不睬,故意疏远。

三是以傲慢获得威信:在子女面前摆出一副了不起的架子,这在子女缺乏鉴别力时还有些用,但很难长期起作用。

四是以严厉获得威信:事无巨细,不分是非,都要子女绝对服从,明知自己有错,也不承认,而要子女照办。

五是以教训获得威信:用没完没了的训话指责来要求子女服从。

六是以爱抚获得威信:对子女百依百顺,即使不合理的要求,也加以满足。

七是以慈善获得威信:对子女的错误,姑息迁就。

八是以鉴赏获得威信:随便许愿,轻率奖赠,使有价值的东西丧失其应有的价值。

这八种"威信"都是虚假的威信,即使子女"服"你也只能出于惧怕,或出于无奈,或出于奢求,因而对儿童身心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我们的家教中应该注意这"八戒"。

2、情感智慧。

情感智慧即家长对孩子的爱的表达。

  ☆情感智慧是爱的最高表现形式。

  ☆爱有三个层次:一是关心;二是理解;三是影响。他们是逐层递进关系。

曾经看到一首诗是这样写道:如果孩子是鸟,你就是天堂;如果孩子是鱼,你就是大海;如果孩子是花,你就是春天。我想这首诗是写给老师的,也是写给父母的。是教育让孩子的世界天高海阔,春意盎然。

在我们学校教育中,还有这样一句话:“亲其师,信其道”,我们也可以用在家庭教育中,“亲其家长,才信其教育”。

在平时的作文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作文:妈妈给我送伞,雨却打在了妈妈的身上。在我生病在床的时候,是妈妈给我熬药端水,妈妈的目光是那么柔和;爸爸虽然平时语言较少,但我参加少儿钢琴大赛的时候,爸爸默默的支持和温馨的话语给了我无穷的力量。还记得一个学生在跟我们老师在谈起自己的幸福体会时,自豪地说:“从小时候起,每天晚上,在我上床睡觉时,妈妈总会送给我一个甜蜜的吻。这些作文和话语,都融汇着孩子的情感,这是各位家长的情感点燃了孩子的情感。

当然,我们在平日注重与孩子情感沟通时,也绝不是对孩子的苍白的告白。单纯地说:“啊,妈妈多么爱你!”“爸爸最爱你了,你想买什么给什么?或者说:“你今天表现太差,爸爸以前那么爱你,真是白疼了!”。我想,爱是需要发自内心的,爱是需要行动来包装的,它远远胜过口头上“因为爱,所以爱”的空洞表达。

3、引导智慧。

引导智慧就是在道德教育和人生指导上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把握教育时机,根据孩子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

教育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当发现身边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时,既不要熟视无睹,也不要不加分析便一概制止。而是分析一下,这种现象是利大还是弊大呢?如何引导孩子将弊端变为有利呢?

不少家长经常抱怨孩子的某些不良习惯,而且说“我都说了他无数遍了,怎么就是没用?!”

这里讲一个小故事: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被牧师精彩的演讲感动了,下决心听完后要多捐些钱。十分钟后,他听得有点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更厌烦了,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 …最后,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他那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没捐钱,反而还从盘子里偷走了两元钱。当然,偷钱的行为显然是不对的,但这个小故事也说明了一种现象: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时间过久而引起的极不耐烦和反抗的心理现象,叫作“超限效应”。

反思一下就会发现,“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当孩子做错事,家长反复唠叨批评时,孩子的内心就会经过这样的变化过程:由开始的“内疚不安”——“不耐烦、反感、讨厌”——“我偏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所以,我们提倡:犯一次错误,只批评一次。如果需要再次批评,也不应简单重复,而应换个角度、换种方法(反复唠叨是一种重复刺激,会使人的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抑制,结果,你越说,孩子越不听,没有效果的多说,不如不说)。

[案例]有一个妈妈,曾经为孩子写作业拖拉、磨蹭,总要无数次离开座位,导致每天很晚才能完成作业,无论怎么提醒都无效而苦恼不已。后来,在心理老师的建议下,她采取了这样的方法来处理:她跟儿子商量,在儿子写作业时,如果做到每小时离开座位三次以下,就奖励他,允许他看六点钟最喜欢的动画片。孩子的自制力毕竟是有限的,第一周只有三天做到了,但只要孩子做到,妈妈就及时鼓励和奖励他。三周之后,孩子每天都能做到每小时离开座位三次以下。这时,妈妈又进一步鼓励孩子,并和他商量,把每小时离开座位三次减少为两次、一次… …就这样,坚持了三个月后,孩子终于改掉了写作业拖拉、磨蹭的坏习惯。

这位母亲就是巧妙地运用了“错误递减法”,在孩子的不良习惯不可能一下子改掉时,也能不断地产生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孩子产生改正错误的内部动力,形成良性循环,最终使问题得已解决。

4反思智慧。

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留一只眼睛给自己”这就是说:“我们要学会观察自己”,学会反思。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加强这样的反思:

1)、一次成功的教育,得到什么经验?

2)、一次失败的教育,原因何在?     有什么补救措施?

3)、平时,我有以身作则吗?

【案例】:    一份约定皆欢喜

在几年前,我曾经教过一个孩子,这个女孩子有一定的音乐天赋,手指灵活,记忆力好,一个曲谱,她几下就背出来了。鉴于她的特长和爱好,本来家庭不宽裕的家长还是对她这方面进行重点培养。一是每周六、日去一个很有名的琴行去学琴,二是家里也买了钢琴,每天练习。刚开始,孩子兴趣很浓,也考过了好几级。渐淅地,孩子不愿练了,由消极练习发展到公然对抗。她家长也真是心急如焚。她满是苦恼地找到我,向我说明情况。我先问他:“你觉得你孩子为什么反抗练习呢?”家长便零散地整理出几点:1、太累了。每天中午半小时,每天晚上一小时,周六周日也要练。2、自己望子成龙,方式过于强硬。3、孩子迷上了电脑,但也不是完全玩游戏,有时候也查查资料。4、练习太枯燥。  

找到问题所在,我又帮助家长继续反思:“怎样才能两全其美呢?”后来,她自己发明了一种“赠卡法”。也就是说:“孩子周一至周五晚各练半小时,中午自愿,周六周日各练两个小时。每练完半个小时,给一张15分钟时间的电脑卡,以此类推,开始限当日电脑的时间要消费完,后来又改进成可以累积在周末或某一天玩电脑。就这样,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便较好地解决了。后来,孩子也成为中学部乐团的骨干分子。

5、倾听智慧

有些家长经常抱怨:“孩子越大越不愿和父母交流,经常看他闷闷不乐,也不知他在想什么!”

我还从一个小故事说起:在美国的芝加哥郊外,有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霍桑工厂。这家工厂条件很好,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被别人羡慕不已,但员工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效率也很低下。为探求其中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工厂展开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其中有一项“谈话试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们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需反驳和训斥。后来,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在其他因素没有改变的情况下,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这正是由于工人们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诸多不满,无处发泄,而“谈话试验”使他们这些不满全都发泄了出来,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社会心理学家把这种奇妙的效应称为“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给我们什么启示?在家庭教育中,也应该注意这种现象。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和情绪,应该开放各种渠道,让孩子无所顾忌,畅所欲言,把心中的话全说出来,从而使他们心情舒畅、情绪饱满而不是带着负面情绪投入学习。研究表明:快乐的情绪能使大脑处于积极的接收和运转状态。

为什么很多孩子不愿和父母交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家长没有给孩子创设平等、民主交流的氛围,与孩子交谈的内容过于单调贫乏。一些家长见到孩子只有三句话:1.“吃饭了吗?”2.“作业写完了吗?”3.“早点睡觉!”… …二是没有养成倾听孩子的习惯。美国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每天和孩子闲聊至少十分钟,坚持下去就能提高孩子的心智水平和社交能力。在闲聊中,要耐心倾听和分享孩子的所有喜怒哀乐。“倾听是献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在我们用心倾听孩子的时候,实际上就充当了“心理辅导员”的角色,与孩子交流的通道自然也就顺畅了。

6、创新智慧。

创新智慧就是在教育活动中善于质疑和批判,提出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并在教育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比如,从书本、讲座或生活中学到的教育方法,能不能加以改进,从而实现因材施教,增强实效呢?

   【案例】:作业创新再创新

   一位家长看到一个老师对几个差生的作业这样安排,作业不是老师给学生布置,而是这几个成绩差的同学给老师布置作业,老师完成,学生批改。这位家长看到这里他灵机一动。我也可以活学活用呀!于是,他也装做向孩子请教的样子,每天请孩子给他出几道题做做。他的孩子成绩不太好,一听说让自己出题考家长,那可来劲了。刚开始,家长故意做错好几道,让孩子为自己批改纠错,并写上评语。有错也耐心地听孩子解释。并开心地告诉孩子:“谢谢你,帮助爸爸妈妈补了好多课。”可以想想,得到这样的感谢,孩子也肯定开心啦。后来,家长又进行了改进,就是每次完成作业后,家长还写上自己的感受,或对孩子的鼓励;或是今后出题的建议。一个学期过去了,孩子的成绩也居然从语、数、英及格、良、差变成了良、优、良,这真是天壤之别啊!

 五、结束新课  拓展延伸

很多方法是可以借鉴,运用和创新的。比如,对低年级的孩子把教导的话变成琅琅上口的儿歌,对中高年级的孩子用写信的形式,等等。平时,也建议家长们多读一读有关教育的书,比如:<<赏识教育>>、《哈佛女孩刘亦婷》、〈〈卡尔威特的教育〉〉等等。但是,也要指出,案例、书本上的方法也不一定就全能适应自己的孩子。因此,大家在实际教育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教育智慧,创造性地进行指导,教育的效果也一定事半功倍。

今天这节课既将结束了,让我们把今天感悟到的点点滴滴,付诸到教育孩子的点滴中吧,一天一点点,一年就是365个一点点,当我们的点点滴滴成就了孩子健康、快乐的人生,那我们就无怨无诲了!

最后,祝愿全体家长朋友教育成功、心想事成、工作顺利!谢谢大家!

 

http://www.zhjtjyw.com/kcms/blog/vblog?u_id=266&b_id=195942【晓岩转】


本博客转自中华家庭教育网,原文地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