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烘焙让家庭教育生活化

12年前 [03-01 12:11 周四]

烘焙跟家庭教育扯得上关系么?之前我没想过。因为自知是个愚笨又特别怕麻烦的人,所以压根不会尝试自己动手做西点,也就不可能在两者之间产生联想。

   

    但我家里的烘焙工具倒是很齐全,听上去有点可笑吧。前年中考后的那个暑假,我带孩子去过香港路一家DIY烘焙坊,当时看他兴致盎然的样子,冲动之下,就把烤箱、电子称、打蛋器都买了。冲动的原始驱力来自于,希望他尽快走出中考阴影,从烘焙中体会精致生活。冲动的理由则是:他的手向来不笨,小学曾被老师挑去参加陶艺比赛,虽然是第一次玩泥巴,一不小心却搞了个“艺术小人才”一等奖。我由此主观推断:照着配方做西点应该不难吧?

 

  话说工具买回了,仅仅用过两次就束之高阁。因为那个假期的安排堪称丰富,外出旅游、“下放”农村、赶场子听音乐会,眼花缭乱之间,紧张忙乱的高中生活启幕了。

 

    从此再没人动用那些烘焙工具,他也没指望家里两个大人有所研习。或许他比谁都清楚自己父母是怎样笨手笨脚,我们家的饭菜从来都是水煮盐拌熟了进口。如果不是活着本身需要吃饭的话,估计家里盛放锅碗瓢盆的空间统统可以省掉(这也是我们从不在家请客的原因)。

 

    不过最近,我想起我家那些搁置许久的烘焙工具来了。在寒假的课外活动那次,晨晨为同学们做的小点心赢得一片喝彩,就连洋派的侯老师也忍不住夸赞晨晨的西点很“美味”。

    我决心向晨晨学习,做出象样的面包和蛋糕,这样侯老师来我家的时候不至于无所招待了。

 

     一直很感激侯老师,他用旁观者的视角和所受西方教育视野评价我的孩子,对他身上某些优点反而比我看得深入;不足之处也从不讳言。他答应帮我教导孩子,当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培优那种,事实上我们之间完全没有分值上的要求和约定。但我很清楚他所做的,远远超越一般朋友或者老师的付出。在不打搅他的情况下,我喜欢跟他聊天,每每有种感觉,跟一般职业培训师不同,他更很享受“育人”过程,就象工艺师雕刻玉石,经过切割、打磨、抛光,让普通玉料一点点有了看相,他将其视之为人生价值。

 

        我知道我对侯老师的感激,勿需用俗气的方式表达,人与人的交往到了朋友层面,很多事情是“心甘情愿”。我虽然笨,从不喜欢流连厨房,但我特别想尝试下烘焙,在侯老师来我家的时候和盘端出,是我可以向他致敬和致谢的最有诚意的方式。但最终我却发现,学习烘焙的过程原来也是“教育生活化”的一种具现。

 

        在我从橱柜里翻出烘烤工具,买回各种食材的那一刻,儿子就好意劝我:莫费神了,不是谁都学得会的,我又不要求你变成晨晨阿姨。

        果然第一次做面包,严格按照书上的配方和步骤,却失败了,出炉的成品很结,自己都不想吃,扔了。儿子体谅地说:算了吧。

 

       我问他:有没有过这样的先例,就是我说过要做的事情,一见困难就放弃了的?这不是我的风格嘛。

 

虚心向高手请教,才知道发面的方式不止一种。晨晨在冰箱里发面;憨囡囡把家里的控温玻璃台板变成发面工具,她们真是生活的智者,而生活本身也确实是“处处皆学问”。

 

        总结第一次失败教训,琢磨高手们所授经验,二试面包烘焙。第二天带到单位,仍然松软,同事的好评让我大受鼓舞。接下来再尝试蛋糕、披萨、饼干,居然都有模有样了。

 

        听见侯老师评价我做的披萨:可与必胜客相比。儿子佩服了:老妈,你真的学会了?

 

         趁机跟他说:所以凡事不要轻言放弃,你何曾想过,象我这样笨的人也可以学会做西点?学习——实践——总结——分享,烘焙的全过程,不也是成长过程的写照么?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