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引爆课堂“核聚变”

12年前 [02-19 16:27 周日]

新课堂作为新课改课堂核心的突破口,其“核聚变”的能量正在日趋强大。继全国课改“九大教学范式”之后,2012年《中国教师报》将再度推出新的“九大教学范式”,为深化新课改提供更多的典型和样板。作为一名课改人,如何正确认识新课堂的增长点,进一步明确目标和责任,进而整合全国课改人的智慧和力量,借龙年运势,让新课堂龙行天下?在我看来,2012年新课堂有以下增长点。

一、 新课改呼唤新学校文化
     亲爱的朋友,不管你是校长还是教师,请回答我一个问题:“你能用一个关键词,或者一句话概括学校的文化吗?”如果你有答案,那就恭喜你了。请再进行下面升级性的对照。你的概括普适吗?经典吗?凝练吗?独特吗?如果你的概括同时能够满足以上相关学校文化的“四项全能”,那样,你的学校就可能是有文化的。之所以说“可能有”,是因为,文化不仅仅是一些概念和口号,文化更是一种行为模式,从学校广大师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中自然流淌出来。
    关于学校文化,我们不妨从一首小诗中得到启发。“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一言以蔽之,学校文化就是需要回答:“若为‘什么’故,一切皆可抛?”“什么”两个字,好辛苦!
    文化承载的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观察一批课改实验校,学校文化的缺失、学校文化与课改文化的不对称,是制约新课堂深化的主要矛盾之一。作为中国教师报的特聘专家,由于工作的关系,笔者去过全国100多所学校,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学校时常被上述矛盾所困扰。诸如,课改与地域、学校管理政策的冲撞;课改与教师培训内容和方式的不协调;课改与地域、学校评价体系的脱节等,这些都反映了学校文化创建的紧迫性。所以,我们倡导,2012年学校应当加强学校文化的建设。学校有了文化,才能确保课改走向深化。
    那么,究竟如何创建基于新课改的新学校文化?大凡进入课改的学校,都会思考一个问题,高效课堂的“魂”究竟是什么?当接连碰壁、思而不得的时候,他们终于明白课改是个系统工程,就课堂而课堂一定不会有新课堂。课堂的“灵魂”,必须依附学校的“灵魂”。学校文化创建工程应该自下而上启动,走“学校文化品牌化,品牌打造项目化,项目落实常规化“的科学发展之路。

 二、新课堂呼唤新教师素养
       作为全国课改排头兵的杜郎口中学,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初的确是基于教师素质低下,“教不了”,或者“教不好”而开始课改的。但是,我们不得不认可杜郎口的智慧恰恰在于,学校紧紧抓住课改这一牛鼻子,大打教师专业素养翻身仗,培养出了一大批课改名师。因而,必须避免一种错误倾向的蔓延——课改成败与教师素养高低相关。其实,当课改进入“以学为主”的时候,我们应该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和看待教师的素养。
       新课堂呼唤新教师素养。结合教育部最近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结合课改实际,从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的视角来看,作为一个新教师需要致力于“三个重建”,突破“三个瓶颈”。
       “三个重建”。一要重建职业道德观。我一直推崇“道”即是“德”的观点。回归道德的原点,回归道德的本质,就要回归教育规律,回归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回归课堂教学规律,回归学科知识建构规律。遵循教学规律是最高的道德。
       二要重建专业知识结构。如何实现已有的相对宏观的专业知识背景与具体学段的、学科课程的整合,沟通不同年级之间、不同学段之间学科知识的结构性关联,清晰把握学科知识的来龙去脉,甚至是跨学科的知识综合,这些都是新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
       三要重建新课堂教学模式。从课堂教学规律的层面来思考,新课堂教学模式可用“以学定教”来概括。构成要素包括:自主、合作、探究、快乐、高效。具体展开可以有不同的样式。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传统的思维方式,习惯于将“教”和“学”看成是两件事,容易走极端。新课堂主张,在课堂教学的情境中,“教”和“学”是一件事。强调“学”的时候,需要追问“教”的存在。需要“教”的时候,就要追问“学”的需要。新课堂不讳言对“高效”的追求,但它追求的是基于“自主、合作、探究、快乐”上的高效。
       “三个瓶颈”。一是课堂生成的瓶颈。新课堂的瓶颈在生成,新课堂的精彩在生成。亲爱的老师,当你面对课堂上众多的展示资源的时候,你是习惯于引领学生进行是非评价,还是追问不舍:“你还能再精炼一点吗?”“你还能再深刻一些吗?”“你还能多一种见解吗?”课堂最宝贵的是生成。课堂生成的缺失,就是智慧的缺失,就是创新的缺失,就是精彩的缺失。突破课堂生成的瓶颈,需要强化生成意识,注重生成方法,历练生成智慧。
       二是课堂拓展的瓶颈。这里说的课堂拓展,不仅仅指一般意义上的学与练的延伸,而是更关注学与用的整合;关注知识、智慧、人格的升华;关注课堂知识与生活、社会、时代的联系。
       三是专业成长的瓶颈。专业成长的瓶颈集中体现在专业反思、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三个方面。专业反思能力的核心是要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维品质,在不断的批判和否定过程中,追求教学的日臻完善。专业阅读要把一般意义上的阅读计划升级为专业阅读课程。充分利用图书阅读、网络阅读、音像阅读等形式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素养。专业写作,不一定是去写一些大论文,而是要坚持从记录教育教学的点点滴滴开始,把教育教学现象当作研究的资源,最基本的要求是,开个博客或者微博,哪怕每天只写一句话。作为新教师的标志,博客似乎必不可少。因为,有博客未必是一个新教师,但是,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没有博客一定不是新教师。

      三、新课堂呼唤内涵式发展
      纵观全国的课改,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许多课改名校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是靠“吃模式转型的红利”。必须承认,在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学”的生产力受到严重的抑制和挤压,“以学为主”课堂模式的转型,使“学”的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学的生产力”的解放,带来了课堂效率的不断提高。这就是课改经济学的必然逻辑。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这样说:“正像没有买主就没有销售一样,除非有人学习,不然就没有教学。”
      面对“模式转型红利”这一概念,蓦然生出一点遗憾、一点担忧。遗憾的是,就全国而言,依然还有千千万万的学校和教师缺乏课改自觉,眼睁睁地将“模式转型红利”弃之一边,任新时代的课堂上“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心头不觉掠起丝丝悲凉!令人担心的是,已经进入课改的学校,当“吃完模式转型的红利”之后,又应该怎么办?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们唯一的选择。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立足于新课堂的学科化,在课堂上彰显学科魅力。文有文的道,理有理的理。必须摒弃课堂的试题化倾向,回归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索与发现。一旦课堂上充斥着试题的功利,学科魅力就会被淹没。诸如,语文课琅琅书声的缺席,数学课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缺位,科学课操作实验的省略等,这些现象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谁英雄,谁好汉,学科魅力比比看。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敢于进行技术创新。我曾经写过一篇《“3G”技术突破与“三学”升级》的文章,希望实验校积极参与高效阅读、高效记忆、高效表达培训课程的开发,大胆进行课堂技术创新,让新技术扮靓新课堂。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精心打磨课堂细节,让课堂细节的完美,成就新课堂的完美。到学校调研,我已经养成一个习惯,巡课班班到,细节看高效。每每发现高效的细节,都会用影像加以收藏。细节打磨就要增强课堂的科研含量,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是精品。亲爱的老师,你不妨尝试运用点思、点研、点评、点创的“点点微课研究法”,让你的课堂每天提升“一点点”。

本文由田军收录。

http://blog.lyge.cn/user2/30265/79220.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