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幼儿教育心理(1)——健康的另一半

12年前 [02-06 12:26 周一]

 

幸福家庭,源于孩子;

问题孩子,源于家庭;

懂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只有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才能洞悉他的内心世界;只有洞悉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理解他的行为表现;只有理解孩子的行为表现,才能真正解决他的行为问题。

好孩子,人格健全,人生幸福;

            

 1、孩子有心理吗?

  #绝食的大卫为什么会如此任性?

  #妈妈以为恐惧的小雪没有问题;

  点评:人是高级动物,小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思维活动;孩子的心理发展和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孩子并非“树大自直”,1/3的心理问题不会自行消失。

2、您懂孩子的“心”吗? 

*爱淌水的孩子

*喂大的小孩

*“闭嘴!”

*听见琴声就哭的女孩

*不敢回家或离家出走的孩子

点评: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世界与成人不同,我们能否走进孩子的世界,理解孩子,根据孩子的想法,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3、孩子的心理健康吗?

*前车可鉴——从统计数据来看儿童心理状况:

 *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幼儿园、小学的孩子中偏食的有34.1%,依赖性重的有21%,情绪不稳定的有16.8%,生活懒散的有14%,吸允手指的有11.6%

*上海市幼儿教育研究发现:500名学困小学生的咨询门诊发现,其中智力障碍及多动症造成的仅占12%,78%的孩子智力正常,但却因心理因素造成学习困难,比如缺乏兴趣、注意力不集中、脾气过于暴躁,过于懒散等。进一步研究发现:独生子女身心发展问题更多,近几年呈上升趋势。

 点评:以上数据表明: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孩子成长或学业出现问题,大多是教育,特别是不良的家庭教育所致,而非天生或遗传。

 *从幼年经验看幼儿心理的形成和影响:

自卑的大学教师欣悦;

被鬼吓大的女孩;

内在的父母和小孩;

心灵的地图;

 

点评:

成年人身上出现的许多心理问题与其幼年成长经历有关,特别是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

幼儿或儿童期虽不是发作期,但却是酝酿期,需要家长未雨绸缪,而不是亡羊补牢;

 

4、健康的另一半——心理健康

*正确理解健康:口吃的大利;

*健康新概念:身心健康;

 *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正常的智力:与年龄相符;

稳定的情绪:积极多于消极,很少出现严重的心理冲突;

良好的性格:乐观进取、求知欲强,独立自主,兴趣广泛;

良好的生活习惯: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有规可循;

适应能力较强:随着环境变化,作出适度调整;

能与人保持正常关系:合群;

与大多数人的心理一致:这是心理健康与否的评价标准之一;

没有较为明显的心理疾病:否则就要专门治疗;

 

 点评:

心理健康与否是相对概念而非绝对标准:比如体温可测,情绪难量,父母不要对号入座;

辨别:心理健康不健康,正常不正常(异常);

打铁先要自身硬——父母的力量;

 

5、参天大树由苗起——让孩子慢慢长大

  

*优生

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

心理卫生学研究表明:人的某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同遗传因素有关。比如多动症,10%左右,孕妇高血压、贫血或肾炎,儿童多动症的可能性也大。

母子相连

胎儿能否健康成长,很大程度上依赖母亲的健康和情绪;

父亲对胎儿间接影响,应积极营造温馨舒适的夫妻关系;

*充分的爱抚

猴子的金属丝妈妈;

小猴子的金属丝妈妈和毛茸茸妈妈;

阳光女孩改变孤儿院孩子的孤独、自卑和冷漠;

评析: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非常需要母亲的爱抚,这样的孩子更活泼开朗、积极主动、健康向上。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对孩子的爱应逐渐深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即关注孩子的心灵,无论是积极的,还是负面的,要让孩子的情绪自然流动,不会形成心结,让孩子在爱中学会爱,爱自己,爱他人,这就是情感教育。

*父母关系

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是最基本的家庭关系,大于亲子关系。即使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和谐的夫妻关系是最好的教育环境。

夫妻关系不好或离异,受伤害最大的是孩子。

*父母的教养态度

教养类型:

专制型:“听话教育”

民主型:平等而互助

放纵型:溺爱或忽视

*家庭文化经济背景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文化水平与问题孩子(不是绝对的);

文化水平与教育素养;

贫穷或富裕对孩子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不是绝对的);  

穷养富养论;

总结:问题孩子源于问题家庭或问题父母,关键在于父母是否爱孩子以及如何爱孩子,以爱为基础,优生优育,是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最佳土壤!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