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寒假课外活动3:我们从交流中得到什么

12年前 [02-04 14:40 周六]

 

      因为认定同辈人之间更容易相互激励,所以希望通过与学长零距离,开阔同学们思路,说不定被学长哪句话点拨,同学们有所触动。这是我们最初组织这个交流活动的出发点。

 


      但是,当学长确认出席后,我心里开始滋长另外一种担心:一直是家长在张罗,同学自己有多大积极性?如果现场变成家长不停提问,而同学们毫无热情,这个活动有何意义?

 
      事实证明,我的担心简直多余。同学们的提问接二连三,完全没给我们插嘴机会,我事先准备的五个问题一个没来得及问。

      

      按照学长想法,这个交流不能做成先进经验报告会形式,台上人照本宣科,台下人正襟危坐,这样的交流难有效果。所以在环节设计上,我们进行了认真考虑,首先由学长图说北大,也就是将自己拍摄的北大校园图片做成PPT,由于讲述中,每一张图片都融入个人感受或故事,因而与同学们自己在电视或者网络上看北大图片是完全不同的内心感受。而且从现场反应看,这样安排的另一个好处是,将同学们从前面英语角的兴奋中,自然过度到交流环节,注意力得到有效转移。

 
      同学提问中既包括具体的学科方法、是否培优、时间分配、考试节奏等,也包括专业选向、兴趣培养、师生交流等问题,还有大学社团及志愿者活动情况、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异同的比较,包括进入大学后,竞赛保送生是否在竞赛科目上继续保持优势等等,所涉面可谓广泛。

 

      这种活跃的氛围,一方面归功于前面的英语角活动有效调度了同学们的情绪,另一方面恐怕也说明我们对孩子真的不够了解。

 

      当然,最令我吃惊的还是学长,一个大一学生,比我们的孩子大不了两三岁,却对所有提问应答如流。要知道,很多问题并不简单,流畅对答背后离不开认真和深入的思考。他所显示出的超越年龄的敏捷、沉稳、镇定和缜密,加上优雅俊朗的外表,着实让我们领略了一个北大优秀学子的风采。事实上,由于担心现场失控,我曾先后两次征求学长意见:是否对提问范围或内容有所禁忌?他的回答都是同一句话:没有禁忌,什么都可以问。


      在所有回答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要学会给自己布置任务,每天问一下是否对得起自己。

 

      都说百闻不如一见,还有什么比这样面对面,更能直观地让同学们领略所谓“优秀”?更能清楚地让同学们自测:要想达到“优秀”还需付出怎样的努力?

 

      事后我问过儿子,这场交流给自己带来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儿子说:知道了面临某些不好状态时,可以有哪些处理方式。另外,有些不大懂的数学题目,可以采取倒推求证的方法,这是过去自己没有想到过的一种思路。

 

       在整个交流活动中,瑞雪也没闲着,家长有一堆问题将她包围。我自己感兴趣的是:学习上要“找准关注点”。

       比如,有一次考试,学长物理砸了,瑞雪没有指责孩子,而是让他一题题分析错题原因,瑞雪说:我看不懂他的题目,但我一定要听他分析,当他把每一个扣分原因讲得一清二楚时,下次犯错的可能性还能有多大?可见瑞雪关注的,不是分数本身,而是分数背后的来龙去脉。这种关注,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孩子质疑和求证的习惯,由此沉淀下终生受益的学习能力?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