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三字经》讲记第四讲(一)

12年前 [08-02 14:07 周二]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mso-font-kerning:1.0pt;}

   《三字经》的前几部分内容,在综述了教育的意义、目标、教学的内容和次第以后,进入最后一部分。这一部分谈的,是如何将教育的内容完全落实下去,变化成求学者思想与行为的一部分。教育的其他环节虽然重要,但毕竟还都是外缘,教育的主体是受教育者,学生本人才是教育的最终受益者。
   
所以《三字经》的最后一部分,论述了求学者在读书求学进程中,应该遵守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同时还介绍了多个古人苦读求学的故事,以激励后学者的斗志,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
   
人有肉身就会好逸恶劳,所以人都是有惰性的。人生如果没有远大理想、没有追求,生命的活力就没有了。读书求学也是同样道理,不是硬逼着,很少有人主动认真地求学。俗话说:“人是懒虫,不逼不成”,古代的老师有戒尺、有板子,用意就是要强迫学生把自觉性培养起来。等到读书成了你生活的一部分,到了这个阶段老师反而要劝你,不要用功太过,要注意劳逸结合了。
   
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有所谓的“苦读”与“乐读”两种,这一部分讲的“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就是苦读的代表。乐读是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书,人沉醉其中,乐此不疲。正如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林语堂在《论读书》中也说:“流连忘返,始可深入,然后如受春风化雨之赐,欣欣向荣,学业大进。”
苦与乐本是一体两面,互为补充。苦能化为乐,乐也能变成苦,不可能一成不变。对于一个有志于学的人来说,乐读好,苦读也没什么。只要做好心理准备,就能够使“苦”变为“乐”。正如梁启超所说:“趣味总是慢慢来的,越引越多,像倒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处。”
 
下面请看原文: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这几句话很重要,讲的是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的三个关键,就是《弟子规》中也谈到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是宋代名儒朱熹的经验之谈。朱熹曾对他的学生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朗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亦,眼口岂能不到者乎”?
   
三个关键的第一个是“口而诵”,现代语言就是“要读书不是看书”。古人读书有讲究五到的,就是“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也就是这里说的“口而诵,心而惟”,口与心就代表了这“五到”。读书一定要“口而诵”,不诵怎么能叫读书呢?我们现代人改了称呼,叫“看书”,虽然一字之差,结果可完全不一样。“看”是泛泛地翻一翻、心不在焉地找点有刺激的东西看,读的概念则完全不同。
   
从现代科学的观点分析,人的大脑是记忆存储器,脑皮质有不同的分区:有语言中枢、听觉中枢、视觉中枢等等不同的功能区。道家早就说脑有九宫,每一宫都有一个神仙主管,我们听了一直以为是神话。实际上道家说的,正是大脑皮质不同的功能中枢。阅读只是大脑的视觉中枢在工作,换句话说,只刺激脑皮质的一个视觉功能区。如果眼、耳、口、心、手一齐来配合,脑皮质五个功能区同时工作,学习的效率一下子就可以提高好几倍,这笔帐得会算。
   
第二个关键就是“心而惟”。惟是动词,有思考、思索的意思,心里面要反复思考,就是“心而惟”。孔子在《论语》中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知识渊博,但是没有智慧的思想,所学的东西就变成了不切实际的“罔”,罔就是迷惑、茫然。相反地,有思想有天才,但没有经过踏踏实实地学问地锻炼,自以为是,结果就会自误误人,很危险,这就是殆。
  
第三个关键是,“朝于斯,夕于斯”。白天也是它,晚上也是它,象《西厢记》里的崔莺莺一样,“茶里也是伊,饭里也是伊”。人做任何事情都要专一,象打井一样,选好一点就要深入下去,如此求学才能有所得。有任何疑问,先不要在外面寻找答案,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话头,“朝于斯,夕于斯”地诚心问自己,答案就出来了。这是佛家说的自悟,道家说的“无口先生”,是开发自己智慧的传统治学方法。
   
曾国藩在其《家书》中谈到:“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来而用之不竭乎?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如果我们能够接受这三点教诲,并且落实到我们的生活中去,相信我们的智慧一定能够开发出来。
下面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谈“业精于勤”的道理。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这里说的是孔子勤学的故事。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不认真求学问,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为,就把自己给毁了。孔子是圣人,也还是活到老学到老,他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给后人做了好榜样。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
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 孔子笑道: “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
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请教您三个问题,答的出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
    
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
项橐说:“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项橐又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孔子心中实在是敬佩这个七岁的孩子,于是向项橐行礼,绕城而过。这就是后世传说的“项橐三难孔夫子”的故事。
    
历史上确有孔子向项橐请教有关音乐问题的记述,“三难”则纯属传说故事。山东纪城碑廓镇东北八公里处有一山,名叫躲子山,传说项橐就是在此山避难时遇害的。
项橐三难孔子的故事盛传之后,各国诸侯都派人打探项橐的住处,以便为我所用。为避祸项橐就藏到山里,但被吴国、齐国的武士发现了。两国武士为争夺项橐打斗起来,吴人看劫持不成就将项橐刺死了,其时项橐年仅十二岁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mso-font-kerning:1.0pt;}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