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 注意“十大问题”,教师也能教好自己的孩子

12年前 [06-29 07:50 周三]
    注意“十大问题”,教师也能教好自己的孩子

前不久,听一个专家的报告,他说经过数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城市里的中小学教师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优秀人才的并不多,即便是十分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他们的子女能成为杰出人才的比例要大大低于其它知识分子阶层。他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城市的中小学教师给予子女的优势不多,他们的子女往往不能从教师型父母那儿获得多少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个结论是不是跟我们以前的想法不大一样呢?

     在我与周围的教师交流后发现,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十分惊心的事实。教师自己的子女能成为优秀人才的不是没有,而是少得很。更奇怪的是,这些优秀的孩子还相对集中在父母是教研工作人员或学校行政的范围里,而真正一线教师的孩子实不多见。为什么会这样?有人归因于一线教师生存压力大,工作量过大,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无形中令自己的孩子处于竞争的弱势。我与许多同行交流过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是教师家庭教育的问题远不是压力大、工作量大这么简单的因素所致,而是身为教师本身对教育自己的子女存在许多的盲区。

    鉴于此,教师需要认真了解自己的职业特点,因为教师家庭教育的优势与隐患都与教师的职业有关。我以为身为教师的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要注意十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教师回到家里立即转变角色,不做老师而要做孩子的朋友。

教师大多数是管理主义者,当下的中小学教育,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管理;而教育不是管理,而是互相影响和沟通,就如孔子那样,与学生一块生活,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传道授业解惑;如苏格拉底一样,跟学生一边散步一边聊天,创设一种比较轻松愉悦的氛围。

教师在学校常常是学生的管理者,在学生面前比较庄重、严肃,在家里仍习惯性地做权威、当老师,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教师在学校要严格履行自己作为教师的职责,回家后应该立即转变角色,变成一个温柔贤惠的好妈妈、开朗爱玩的好爸爸,要做孩子的朋友。

为什么要变换角色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在学校要面对很多老师,会产生一些紧张的情绪,回到家里孩子需要缓解这种紧张情绪,可是如果你回到家里仍然以教师的面孔出现,孩子的紧张情绪就得不到排解,学校与家庭的双重压力就会使孩子的大脑发育、心理发育受到影响。

一位上初一的学生对我说:“我觉得当老师的孩子很可怜。比如我,我妈在学校做老师做惯了,在我面前也还是老师那副脸孔,不是指责就是教训,我真是够惨的,在学校当学生,在家里还要当学生!”所以说,教师一定要把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分开,要回到生活中去。

海伦是一所私立学校的外籍老师,她有两个可爱的孩子——12岁的汤姆和8岁的艾里克斯,都在她所授教的学校里上学。海伦说:每天下午放学后,我一定和孩子们在一起,听他们讲一些学校里有趣的事情。老师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只要你回归到家长这个角色中来就行了。

  师生关系不要移植到家庭中,如果孩子永远不敢跟你唱反调,什么实话都不跟你说,那就非常危险了,等到孩子闯了大祸就晚了。当然在特别重大的事情上,该权威就得权威,尤其是孩子在小学、初中阶段的时候,一些事情还是需要你来决定的。

第二,教师规律、清静的生活可能造成孩子缺乏应变能力。

一般来说,教师的生活方式较稳定、且清静。这种生活方式对孩子学习是最有益的,所以教师的孩子问题生占的比例很少,要有的话也是心理问题生

但是,这种稳定、规律、清静的生活,对孩子来说也有害处,可能会造成孩子应变能力的缺乏。因为一旦生活不规律以后,孩子就难于适应了,他们在家呆惯了,很多教师的孩子害怕挑战性的活动和生活,生存能力差。

我们做教师的家长要避免把孩子的生活搞得太文静、太规律、太清静,可以适当让孩子参与较为激烈的体育活动,比如篮球、足球等,在强健体魄的同时,提高机体的运动平衡能力和反应速度;也可以给他们安排一些有挑战性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孩子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实际的困难,努力去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增强他们变能力的过程以免将来真的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我们教师的孩子吃大亏。

第三,教师社交狭窄或人脉资源贫乏不利于孩子形成独立人格。

教师人际交往的圈子小,不爱串门,这使得孩子避免了接触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反过来看,教师的生活圈相对狭窄,对社会的接触面也相对少,虽然面对来自各个阶层的家长,但毕竟有距离感,多是止于表面的交流。长期单一而封闭的校园生活,使得教师的心智也普遍单纯且不善交际。这种生存环境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可能习惯了,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大碍,但对教师的子女而言,尤其是对城市的中小学教师子女,会有很大的制约。父母人脉资源的困乏,社会活动内容少,无形中限制了孩子的活动空间,使他不了解除知识分子之外的其他人是怎么生活的,孩子的视野也会相对窄小。所以,大多数普通的教师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个性上都显得小心谨慎,缺少敢闯敢拼的大气。

教师要改变这种状态,一定从自身做起,要关注时代的走向,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了解现实的不同层面,培养孩子对社会的感知力。寒暑假,可以带孩子外出走动,增强孩子的阅历,还要鼓励孩子多跟不同层面的人交往,要敢于在陌生的环境中确立自己的主张。周末,可以创造各种条件拓展孩子的视野,带孩子郊游、上兴趣班、去福利院做义工,专注地研究某种动植物,到大街小巷寻找城市发展的足迹等等,这些有益的活动,只要鼓励孩子坚持做一两样,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孩子处世的情怀,会增强孩子主动跟人交流的愿望,提高孩子感受实践之美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第四、教师虽是教育的内行,但不要试图包办孩子的人生。

虽然教师的交际圈子小,但在教育口是有人脉的,所以社会上上学难的问题对于教师来说就不存在了。但就孩子是否应该在自己教书的学校上学的问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孩子小一些时有同事照顾可能挺好,孩子大一些了可以跟孩子具体分析利弊,让孩子自己做决定。教育专家建议最好别把孩子放在自己教书的学校。孩子在自己教书的学校,势必得到同事的照顾,孩子各方面都会顺风顺水,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另外,当孩子升学之后没有同事的照顾了又该怎么办呢?因此,尽量少包办,尊重孩子自己的意志。

教师是教育的内行,可以少犯很多外行常犯的低级错误,可以自己辅导孩子的功课。不过,辅导孩子要把握好度,你要辅导惯了,到了孩子离开你不会学习的地步就非常麻烦了!

  教师千万别自以为是,总给自己孩子包办、设计前程。有句话叫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很容易产生误导,事实上,不少教师还没有塑造好自己呢,就不要那么自信地说能塑造好自己的孩子了!教师能帮孩子认识自我,然后实现自我,但是千万不要认为,按你的计划做,孩子就能塑造成你心目中的样子,毕竟孩子不是机器。

第五,教师单纯强调品德教育,可能让孩子认不清社会现实。

  教师家庭的道德氛围普遍比较好,所以孩子容易养成好品德,但存在另一个问题,孩子的一些心理问题,被教师误认为是品德问题。教师习惯以听话、乖巧做为衡量学生德养的一条重要尺规,把不听教、言行不合常规的孩子视作后进生。长期的职业习性,使得大多数教师在心理上有一种定势,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像班上某个特别难教的孩子一样最终成为差或坏的学生,甚至有时会把差生的缺点投射到自己孩子的身上,比如某位教师曾今教过的学生中有一两个爱打架”“偷东西的,后来走向社会没走正道,这当然是有许多因素造成的。但当自己的孩子犯点小错误,有些其实是心理问题引起的,而教师的职业习惯导致动不动就上纲:你今天打同学,明天就进监狱!这样做其实是不对的。

  教师不必太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变坏,问题在于你们应该注意孩子会不会变得太窝囊、受欺负。当然不能鼓励孩子打架,但一定要教孩子用什么方法保护好自己,要让孩子了解社会,孩子不要做坏事,但是要懂什么是坏事、谁是坏人。千万别把孩子关在一个无菌的隔音箱里,否则当孩子走向社会,就会发现社会中怎么会有那么些勾心斗角”“骗局,他满脑子都是仁义道德,那个时候他会非常苦恼,弄不好会崩溃,甚至自杀。

第六,教师工作很辛苦,但切莫把不愉快的学校问题带回家。

常常听人说:老师不就是那么几节课,每年有两个大假期,多么清闲啊!其实,这恰恰是他们对教师工作的不理解,他们不懂得几节课的背后需要超出几节课几倍的备课,需要超出几节课几倍的批改作业,需要超出几节课几倍的时间研究学生,教师手上的工作可以停止,心上的工作是没有时间限制的。

现在,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高,而学生的思想十分复杂、人数众多,教师每天要面对少则五六十个学生,多则一个年级七八百个学生,每天都会有几个学生发生点问题,有时是老师和家长的问题,有时是老师和学生、老师和校长之间的问题,这些问题我指的是不快乐的问题,很容易被带回家,这样做其实是不对的。在走进家门之前,你要告诫自己:不要把不愉快的事情带回家,我一回到家要立即变换角色,要使家庭变得温馨、和谐,这样暗示自己以后再推门进去。

教师在学校就把工作的事情装在脑子里,在家就把家里的事情装在脑子里,这是一种思想习惯或心理习惯,养成这样的习惯对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很有必要的。

第七,教师可以教出优秀的学生,但不要总把优秀生和自己的孩子对照。

教师在教育其他孩子时会非常认真,教育自己的孩子会疏忽,疏忽的结果就是孩子在各方面发展会有问题。教师在内心有一个习惯,在学校会经常和优秀的孩子打交道,有时就会有意无意去赞美优秀的孩子,如果回到家,你内心想着那些优秀的孩子,面对的是自己有问题的孩子,此时你可能会去对照,一种是心理上的对照,一种可能用语言来对照,比如你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说“我们班的谁谁谁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大多数孩子是不接受的,现在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你用别人的优点对照自己孩子的缺点,他是不接受的。

作为教师角色的家长,在面对这样的孩子要注意一些策略:不能对照太多,否则会让自己的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或反抗心理。你可以让那些优秀的孩子到家里去玩或跟自己的孩子交朋友,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的孩子,而明显的好赖的对照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正如教育家孔子所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还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八,教师能耐心解决学生的问题,教育自己的孩子更要有十二分的耐心。

教师往往都有一种职业病,面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百问不烦,能一而再、再而三的为学生解决问题,因为这是你作为教师的职责所在;一旦回到家里,面对自己孩子问的问题,你就不耐烦了,往往不能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说话。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也在情理之中。在学校,那么多学生问问题,教师要绞尽脑汁来回答,身心疲惫,作为教师角色的家长回到家也想要一份安宁,希望孩子不要打扰他,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回到家里,你就是妈妈、爸爸来回答孩子的问题,而不是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角色转换之后,你就会有一种平和的态度,孩子有问题我要帮他解决,留足够的时间去跟孩子交流、沟通,以朋友的身份来倾听或解决孩子的问题。

第九、教师要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普通的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交流。

教师在学校教会了那么多孩子,使那么多孩子优秀,回到家里就很自然的觉得自己的孩子也得优秀。我都教会了那么多孩子,你还不会,你从心里可能就没有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普通的孩子。很多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心态:你是我的儿子或女儿,你也应该像我的学生一样优秀。这种要求和想法是不正确的,教师千万别把自己的孩子当做不用教就会的孩子或有先知先觉的孩子,这样的话,你就会有耐心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另外,教师每天在学校要上课、要跟学生交流,说了太多的话,回家后就什么话都不想说了,这确实是一个职业性的问题,当老师的孩子和普通的孩子相比有时候是有缺失的,作为教师角色的家长,我们在了解了这个现象之后,就应该主动跟孩子平等的沟通、交流。

实际上我们有些老师的孩子是很优秀的,教师的孩子往往走两个极端,一个是非常优秀,一个是大面积的不好。我们在研究教师的优秀孩子时发现,家长交流的一般比较多。大多有问题的孩子产生问题的一个原因就是跟家长交流的少。实际上经常沟通交流是大有裨益的,一方面可以密切亲子关系,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帮助孩子解决,每天发现一点解决一点,慢慢的你就会发现你的孩子开始变得优秀了。

第十, 加强再教育意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教师大多毕业于师范院校,已经学习掌握了较多的教育方面的知识,并且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有时就想不到要去更新自己的知识,甚至于大批一线教师丧失了对新知识的感知力,普遍陷在繁琐、庞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每天的时间都被教学任务挤占得满满的。众多的教师穷于应付每天的教学工作,根本没有时间接受再教育。许多老师几乎不阅读,不接受任何新的教育理念,整学期就只抱着一本教参和教材进课堂。这样的教师似乎一整天都在忙,他们相比于那些富有创新精神、日不离书的教师而言,更忙碌而辛劳,可没有多大的实效。

    不难想见,在孩子的眼里,这类身为教师的父母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只是一个捧着书本谋生的人而已。这类教师的落后观念和陈旧的教学策略,也会相应地带到家里。因此,许多教师的孩子在中小学考试成绩还不错,书本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可是孩子的视野却极其狭窄,关注社会和人生的热情不够,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却相对低弱,他们的心志也相对脆弱,极少有远大的抱负。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这种榜样的力量能左右孩子的终生。倘若整日跟知识打交道的父母其实并不热爱知识,那么,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也不会由衷地尊重知识。一个教师如果只是纯粹地把教书当做一份谋取薪水的职业,于此相应的琴棋书画、弹唱说写、人生哲理等高雅情趣和智慧并不能进入他的现实生活,那么,对孩子而言,当教师的父母并不能凭借自己这份职业魅力惠及孩子,孩子也不会以父母是教师为荣。

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教学中获得好的成果,才能在家里创造一份和谐,很好地维系亲子关系。因此,做一个阅读型的教师,做一个有高雅志趣的教师,对学生固然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孩子有着固本培元的作用。孩子无论在哪一个成长阶段,父母都能以一个真正的教师的高度跟孩子沟通,那么,无论多么平凡的孩子都会脱颖而出。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在散文集《目送》中这样写道: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孩子离开了父亲母亲,孩子没有了安全感。做父亲或母亲的人,需要守望你的孩子,这是你的责任。你所能够做的,也就是守望,你不可以走得太远,也不可以走得太近。走得太近了,他会感到受挤压,甚至感到受压迫。他就在离你不远的地方,他有了安全感,他安全地居住在他的大地上。你不可以以看护或者的名义,做干涉他自由生活的事情。

身为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必须把对自己的子女教育问题当做重大的人生课题来对待。应当客观地对待自身的工作环境,变劣势为优势,为教育子女多出一份心力。现实生活中,许多优秀的教师都以自己的子女不成才为硬伤,那种终生之痛无药可医。有一位过来人说:再优秀的老师,如果自己的子女没有教育好,其优秀的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的。把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提出来,藉此与所有的教师同行共勉:先成为好父母,然后才是好老师。

http://www.zhjtjyw.com/kcms/blog/vblog?u_id=7665&b_id=189233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