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少年儿童思想认知状况调查

12年前 [06-06 07:00 周一]

少年儿童思想认知状况调查

 

少年儿童思想认知状况调查:他们是更自信的一代吗

2011年05月31日 07:40:39  来源: 光明日报

    教育需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少年儿童的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和趋势?成长在中国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他们是更加自信的一代吗?在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他们如何选择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教育改革的推进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哪些变化?他们对财富持何观念?对置身其中的人际环境又有何评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跨度10年的三次调查,试图回答上述问题——

  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组织的探险夏令营里,学生们经过连续18公里的山路行军后,满怀胜利的喜悦回到营地。杨金华摄

  为全面了解当前少年儿童的发展状况,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1999年、2005年和2010年,先后对全国十个省份(广东、福建、山东、广西、吉林、湖南、安徽、河南、四川、贵州)46个区县的184所中小学(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进行了三次“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三次调查抽取的区县完全相同,采用的调查问卷亦大体相同。2010年的调查于2010年5月至6月进行,回收有效问卷5598份,其中男生占44.7%,女生占 55.3%。本报告对三次调查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从思想认知的角度对近十年来中国少年儿童的发展状况与趋势进行了描述,并就促进我国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出建议。

  一、近十年来我国少年儿童的自我接纳程度持续提高,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和对未来的期望进一步升高

  ⒈自我接纳程度持续提高,城乡差异明显缩小

  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2010年调查发现,多数少年儿童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我有较高的接纳度。和五年前相比,自我接纳方面有所提高,尤其对学习状况满意度提高较大,由2005年的69.5%提高到77.7%。

  城乡少年儿童在自我接纳方面的差距缩小。2005年调查发现,城市少年儿童在自我接纳方面均好于农村少年儿童,2010年调查显示,城乡差距大幅度缩小,农村少年儿童的满意度大幅度提高。这可能是因为近年来农村的经济发展迅速,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同时,现代资讯更加发达,社会开放程度有所提高,农村少年儿童视野更加宽阔,因而更加自信。

  ⒉更加认可自身价值,对未来期望更高

  2010年调查显示,有93.8%的少年儿童“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较2005年(89.8%)增长了4个百分点;而在回答“觉得自己是别人的负担”时,只有6.3%的少年儿童回答“是”,较2005年(10.8%)下降了4.5个百分点。可见,和2005年相比,少年儿童的自信心指数仍在上升,他们越来越相信自己的价值。

  【建议】 整合优化心理健康资源,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严格规范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强化督导机制,加快培养优秀的心理咨询师;积极提升学校心理教师的地位和效能,使其能够参与协调整个教育服务系统,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及日常管理提供指导、参谋、咨询和决策,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更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身心规律。加强对全体教师和学生父母的心理健康教育,发挥课堂主渠道和家庭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完善的人格。探索借助外力,如社区和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为教师和学生设置系统的长期的心理援助项目,发展学校心理健康工作。

  二、价值观呈现出现实性、生活性的特点,在深层价值观念上仍与传统价值观念保持高度的一致,善良、诚实等传统道德价值成为少年儿童的主流意识

  ⒈幸福观由单一走向多元,“有温暖的家”和“知心朋友”成为幸福的主要目标取向

  当代社会更加开放和多元,表现为经济利益的多元化,社会组织的多元化,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从而引起幸福观的多元化。2010年调查显示,大多数少年儿童的人生幸福观是积极的:他们注重个人幸福,“有温暖的家”(58.6%)和“有知心的朋友”(38.5%)成为最普遍认可的两项幸福指标;其次是“为社会做贡献”(24.3%)、“健康”(21.4%);再次是“快乐”(17.4%)、“自由自在”(7.9%);“受到尊重” (7.7%)、“事业成功”(7.7%)是认同度较低的两项;认同度最低的是“有钱”、“有权有势”、“享受”,分别占2.1%、0.6%、0.9%。可见,当代少年儿童的幸福取向更加多样性,但是在多样的选择中也有共同性,即注重个人幸福和为社会做贡献的统一。

  通过10年的数据比较发现,少年儿童的人生幸福观呈现出向现实性、生活性倾斜的特点。有温暖的家、有知心朋友、健康、快乐、受到尊重所占的比重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为社会做贡献、事业成功、自由自在、有钱、有权有势、享受所占的比重则呈下降趋势,其中为社会做贡献下降幅度最高,2010年为 24.3%,比1999年低了10.7个百分点。尽管在2010年调查中,有87%的少年儿童表示“对国家、人民有益的事情,会像对自己有益的事那样去做好”,但是当集体利益和个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有近半数(48.1%)的少年儿童表示不愿意放弃个人利益,只有51.9%的少年儿童表示会为班级或学校的荣誉放弃个人愿望。

  ⒉“善良”、“诚实”、“勇敢”依然是认同度最高的三项道德品质

  近十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少年儿童对个别道德品质的认同度上略微存在差异,但是对“善良”、“诚实”、“勇敢”的认同还是相当一致的,三者一直处于前列。1999年调查时发现,少年儿童认同度最高的5项道德品质依次是善良、诚实、勇敢、正直、谦虚;2005年认同度最高的5项道德品质依次是善良、诚实、勇敢、守信、孝敬;2010年认同度最高的5项道德品质依次是善良、诚实、勇敢、孝敬、谦虚。这说明,当代少年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趋于稳定,能沿着社会的主流价值导向平稳地向前发展。但是也有一些新变化,如与1999年、2005年的相关调查数据比较发现,当代少年儿童对“善良”、“诚实”的认同度进一步提高。

  【建议】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元主导地位,帮助少年儿童正确认识价值观念冲突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从而使其明辨是非、正确抉择,自觉抵制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在价值观教育内容上,应注意和少年儿童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并具有教育意义的案例为切入点,从而增强价值观教育的可接受性。在教育方法上,应超越“知性论”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反对简单说教和成人化的教育方式,采取体验式、参与式为主导的教育方式,使少年儿童在体验中领会道德的意义。

  三、学习积极性略有下降,学习满意度有所上升,学历期望日趋现实,学习目的个人价值取向日渐高于社会价值取向

  ⒈学习积极性略有下降,课堂表现有所退步,课堂兴趣略有增加

  201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有93.1%的少年儿童喜欢到学校去上学。这表明绝大多数少年儿童学习态度端正积极。与2005年相比,“非常喜欢去上学”的比例下降了3.7个百分点,“比较喜欢去上学”的比例则上升了3.5个百分点。两相比较,在总量基本持平的情况下,喜欢上学的情感浓度有所降低。课堂表现的测查结果显示,2010年少年儿童课堂表现好的比例为79.7%,较2005年下降了3.3个百分点。

  少年儿童的课堂兴趣略有增加,56.3%对课堂上所讲的内容非常感兴趣,比2005年高出1.4个百分点;34.7%对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低了1.2个百分点。不同年级少年儿童的课堂兴趣存在显著差异,94.0%的小学4-6年级学生对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感兴趣,高于小学1-3年级学生(91.5%)和初中1-3年级学生(87.6%)。

  少年儿童的学习满意度有所上升,33.9%的少年儿童对学习状况表示满意,比2005年高出5.4个百分点;44.9%的少年儿童对学习状况表示一般,也高出3.9个百分点;21.2%的少年儿童对学习状况表示不满意,低了9.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2010年少年儿童的学习满意度总体有所上升。

  ⒉学历期望日趋现实

  2010年调查显示,55.7%的少年儿童希望将来具有博士学历,19.0%希望将来具有硕士学历,13.6%希望将来具有本科学历。与 2005年相似,少年儿童的学历期望仍然集中在本科以上,且高出4.8%;对初中、高中或中专、技校、职中和大专的学历期望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对大专的学历期望下降最多,达3.0个百分点;对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学历期望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尤其是对本科的学历期望,上升了4.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少年儿童普遍表现出对本科以上高学历的高期待。

  ⒊学习目的个人价值取向日渐高于社会价值取向

  学习目的外在动机再次上升,认知需要和社会价值取向再次下降。总体上,2010年调查中少年儿童学习的发展需要上升了3.3%,报答父母或社会需要、认知需要和个人表现需要都下降了,分别是0.8%、1.2%、1.3%;其次,排在前三位的学习目的仍然是“实现自己的理想”、“将来有个好工作” 和“将来造福社会”。这表明,发展需要是少年儿童最重要的学习目的,仍然以外在动机为主,且再次上升;少年儿童学习目的仍然以个人价值取向为主,社会价值取向再次出现下降。

  【建议】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少年儿童学习发展规划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当前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继续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配合,通过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等,切实减轻少年儿童学习负担。学校要努力改变单纯以成绩评价学生的做法,给予学生学习方面充分的选择权,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中心,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要求。

  四、财富观念总体健康,消费自主意识进一步提升,现代理财观念有待提高

  ⒈消费行为与消费观念总体理性,消费自主意识不断增强

  我国儿童拥有的个人财富不断增多,实际拥有与使用的生活与学习等消费品也不断增加,但儿童实际参与消费的数额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从零花钱支配状况来看,儿童多数需要征得父母同意,其中能够有条件地自主支配占主要形式,完全听父母的占第二位,完全由自己支配的占第三位。十年来,我国儿童消费自主性在增加,完全听父母的下降11.3个百分点(由1999年的39.6%下降为2010年的28.3%);完全由自己决定的先呈现上升,然后又理性下降;自己主导但征求父母同意的稳步提高(1999、2005、2010年分别为:51.6%、54.7%、59.3%)。

  消费自主权的理性提高与儿童认识不无关系,十年来,我国儿童对花钱绝对自由观念(“花钱是个人自由,别人无权干涉”)绝大多数持反对意见,持赞同或比较赞同的在2005年有所提高之后,到2010年又明显降低。

  ⒉对“尝试投资意识”认同度不高,投资理财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度不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培养财富素养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部分家长开始鼓励孩子进行尝试投资,如买股票、基金等,但是大多数家长和教师态度谨慎。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多数学生对于“学生有钱的话也应该做点投资”表示很不赞成或不太赞成,共计占60.6%,只有39.4%的学生表示赞成或比较赞成。值得注意的是,对“尝试投资”持支持态度的学生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关系不大,支持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湖南(51.0%)、贵州(49.3%)、吉林(41.2%)、山东(40.5%)、安徽(40.3%)、四川(37.6%)、广西(35.3%)、广东(34.7%)、福建(34.8%)、河南(34.3%)。这种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

  【建议】 加强家校合作,贴近日常生活,培养财富素养及良好消费习惯

  开展儿童理财教育必须注重我国现实情况,要深刻认识到家庭财富观念对儿童的影响,在消费教育方面务必要加强家校合作,从儿童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贴近日常生活,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不断提升财富素养。

  五、人际交往总体和谐,同伴关系日显重要,异性交往成为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普遍现象

  ⒈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总体上趋于民主和谐

  49.8%的少年儿童将母亲视为最好的朋友,44.8%将父亲视为最好的朋友,较2005年略有下降(2005年这两个比例分别为51.2%、 46.7%),但较1999年仍有大幅增长(1999年分别为36.5%和36.2%),把父母视为朋友,当代少年儿童在亲子关系方面总体上趋于平等民主。

  在学校里,与老师的关系也比较和谐。有30.7%的少年儿童认为老师是自己的好朋友。92.1%的少年儿童“很珍惜和老师的关系”,高于 2005年(89.2%),63%的少年儿童“会把自己的感受告诉老师”,也高于2005年(58.3%)。可见,少年儿童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日益宽松和谐。

  ⒉同伴关系日显重要,网络日益成为少年儿童普遍的交往平台

  2010年的调查发现,当代少年儿童同伴接纳较好,与5年前相比有所提高。其中,有64.8%的少年儿童表示“同学中有很多人喜欢我”,91%表示经常有朋友与自己一起玩,五年前这两项数据分别为60.5%和85.3%。

  网络已经成为少年儿童与朋友交流、联系的普遍平台,是他们人际关系建构的重要途径。2010年,经常上网的少年儿童为20.4%,偶尔上网的为 51.1%,合计达到71.5%。经常和有时在网上“跟同学朋友等熟人聊天”的少年儿童占到全体少年儿童的50.9%,经常和有时在网上“与陌生人聊天” 的少年儿童占全体少年儿童的7.7%。

  ⒊异性交往成为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普遍现象

  2010年调查显示,10.6%的初中生与同学朋友在一起经常讨论异性同学,是小学低年级(2.5%)和小学高年级(2.7%)时的4倍。可以看出,进入初中后,少年对异性的兴趣迅速提升。今天中学生对恋爱的态度更为开放。2010年的调查数据表明,认为恋爱是“个人自由”的初中生比例为 43.2%,认为“绝对不可以”恋爱的占56.8%。数据还显示,10.4%的初中生谈过恋爱,城市初中生(11.9%)略多于农村初中生(9.0%),男生(13.2%)多于女生(8.0%)。异性交往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只有在与异性的交往中,个人才能逐步了解和熟悉异性,学会与异性相处,从而在处理人际交往时能自然、从容,完成个体的社会化。但青少年早期过于频繁的约会和恋爱关系,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行为有负面的影响。

  【建议】 为少年儿童成长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加强对网络交往和异性交往的指导与引导

  顺应社会的急剧变迁,应加快创建学习型家庭,不断强化、更新父母的教育观念。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主动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情感关系。父母和教师要加强对少年儿童网络交往和异性交往的指导,引导少年儿童在网络交往中遵守基本的人际交往规则和道德规范,并学会自我保护,帮助少年儿童科学使用网络;应认识到少年儿童异性交往的积极意义,尊重他们的情感需要,鼓励和支持少年儿童多参加男女生都有的集体活动,同时避免过早陷入恋爱关系中。

  执笔人:孙云晓、孙宏艳、赵霞

 

肖庆兰搜集整理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05/31/c_121475557_5.htm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