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与孩子一起成长

12年前 [06-04 09:55 周六]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和《卡尔·威特的教育》这两部书早就读过,却因为当时女儿乖巧懂事不肯下苦功夫研究。也觉得只有教育专家才会那么细致地做这种工作,几年之后才真正地感叹,那些知名的教育专家,孩子的智商一般,却连连跳级,达到了我们的孩子无法企及的高度,除却世俗的因素之外,真的就没有其他原因吗?再次潜下心来研究这些书籍,才发现我们真是错的离谱,家庭教育现代化的创始人顾晓鸣先生说:我们的家庭教育错误率高达80%。当他一次次在群里说问题孩子来自问题家庭的时候,孩子的问题是父母问题的投射时,心里真的不服气。然而,当我把中华家庭教育网的课程、《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系统看了一遍之后,下决心跟着同学走南闯北,看他怎么带孩子、怎么跟孩子沟通,才真正地感叹今天我们如何来爱孩子是一门学问,孩子天天在眼前,其实我们不懂孩子的心,正如女儿说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为此付出的沉重代价是没有人可以体会的,女儿常说:“妈妈,你得感谢我,是我让你获得了成长”。我也很真诚地和女儿说:“谢谢你,让你用这种方式提醒妈妈需要学习,提醒妈妈调养身体,妈妈很感动,又很心痛。”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是一本教你怎么跟孩子沟通的书,我们平时理解的沟通、进行地教育大多数时候是单方面的说教,孩子们最反感,而这本书会告诉你如何说话才能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学会倾听,收集孩子的信息,让孩子发泄情绪,接纳孩子的情绪。读着这本书,常常会想起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所犯的错,女儿小时候,总是要求她要勇敢,不能哭。记得最清楚的一次:防疫站的工作人员来给孩子们抽血,女儿害怕,不想抽。我沉下脸说:“你有什么特殊的,必须抽。”女儿一次次哭着扑到身上来,我都生气地把她推开,要求她不许哭,擦干眼泪跟妈妈说话。读完这本书后,我知道自己错了,我没有接纳孩子的恐惧,让孩子压抑了自己的真实情感,教会了她伪装情绪。如果换作今天,我会把孩子搂到怀里说:“抽血有点疼,如果觉得疼,你可以哭,不要紧,妈妈在身边。”母亲的怀抱是安全的港湾,让孩子学会安全地表达情绪、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是母亲一定要做的功课。

很多时候孩子只是需要你听,并不是向你要办法,一定要帮她解决问题。正如一个孩子说的:“如果我的这些混乱的情绪能够被理解,那么它们就不会那么混乱了。”这几天女儿从学校回来不住地抱怨作业太多啦,晚上非做到十二点不可,老师要累死人啊。如果是以前早烦了,肯定是训斥、催促,闹的两个人都不开心。而现在,我只是静静地听孩子说,跟孩子说:“是吗?作业这么多啊,你辛苦了!”女儿说完还是自觉地做作业,给自己规定时间赶在八点半前做完,然后上网浏览一下自己的空间,九点上床让我帮她预习数学或者背书。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里还有一句话印象深刻:“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你真棒’。”在学习了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之后,中国大地上种种场合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之后,人人都会喊一句:“你真棒,你是最棒的!”从来都没有人去质疑其中的错误。学习之后才懂得,赏识教育不是一句空洞的“你真棒”,其实质还是理解、宽容、尊重、接纳孩子,特别是孩子失败之后你依然用一颗包容的心激励他,相信他是好孩子,他一定能够站起来。即使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你也要眼含热泪用饱满的热情赏识她。周弘老师用赏识教育把女儿培养成长,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身体残疾、心灵脆弱的孩子,他夸张的语言和动作可能会起作用,但是普通孩子,如果经常用这样的语气说话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或者让孩子过于依赖这种判断和评价。赏识孩子还要注重真诚,原来评价女儿的画总是一句:“真漂亮,画得真棒!”而女儿不满足,非要问漂亮在何处,哪儿有什么改变?因为是一句敷衍的话,常常被女儿问倒。还有一位父亲,学了赏识教育之后夸奖女儿的画真棒,但没想到那正是女儿最不满意的一幅画,女儿说:“你有病啊!”赏识教育不能用的过滥。不能评价孩子的品格、身体和精神,而是要让孩子感觉到对她努力的肯定、承认和尊重。

我翻过了许多书去看教育专家所提的民主到底是什么样的,研究他们如何惩罚孩子,民主和权威是不是对立的。也经常回忆小时候,如果没有父亲的权威,我能不能有今天?如果我胆敢违抗父亲的权威的话,我能坚持十年寒窗的苦吗?许多教育专家也在讨论其实父亲的权威是子女走向正途的保障。《卡尔·威特的教育》中有一个故事,老卡尔·威特带儿子到朋友家去串门,儿子起床晚了,应该受到不能喝牛奶的惩罚,朋友喜欢小卡尔·威特,希望老卡尔·威特能网开一面,老卡尔·威特说:“你即使劝他,他都不会喝的。”小卡尔·威特真的依照规矩没有喝那杯牛奶。独生子女时代,我们父母制定的规矩经常被自己随意破坏,越来越失去了权威,被孩子所控制。2010年的冬天经常带女儿出门,出门之前,同学一再打电话告知:“很多时候孩子只是在试探你,只要你态度坚决,她就会跟你走,你一旦妥协,她就会退缩,你就被她控制了。”民主不是事事遵循孩子的意愿,民主还要靠权威来保障。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的事情,但理智的爱孩子还需要学习。立下的规矩一定不能被自己打破。

惩罚孩子不是靠打骂,而是靠态度的坚决,眼神和语气,生气的时候两个人身上带有很强的毒素,肢体接触会相互传染,纵观知名的教育家的教子经验,孩子能够成才的,他们惩罚的方式没有打骂的,有的只是执行家规时温和的坚定。

我们这一代人童年生活都比较艰苦,有了孩子之后难免有一些补偿心理,想让孩子生活的好一些,撑一片无风无雨的天空。然而大自然中怎么可能缺少风雨呢?人都有趋吉避害的本能,孩子走出家门,发现外面的世界和父母创造的世界不一样,会有落差,把真实的生活展示给孩子也是我们父母应该做的。家庭是孩子练习社会交往的最初场所,偶尔给孩子制造一些麻烦,一些挫折,告诉她并不是事事都能如己所愿的,反而会增加孩子的能量。一帆风顺、过于完美的背后往往潜藏着许多危机。幼雁班有两名女生,完美的几乎找不到缺点,总是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一再地出难题打击她们,甚至都有些看不过去。然而听老师分析之后,特别是看过《完美主义思想的危害》和《我不想再当好孩子》之后才有了很深地领悟,一贯优秀的孩子,想要一直维持大人们眼中的优秀有时候真是一件很累的事情,有一天不再优秀时自己都难以接受,但是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都优秀呢?一点坎坷都没有呢?适当地打击会增加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抗风雨的能力。

我们要培养的是一株可以抵抗风雨的大树,不是温室里的花朵,我们逐渐衰老的容颜不时地提醒我们无法庇护孩子一生,金山银山都不如他自己拥有生活下去的能量。

其实这两本书告诉我们的还有很多,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研究,走过一段弯路,总是不希望后来者重蹈覆辙,才不厌其烦地诱惑大家学习家庭教育,懂一点家庭教育理念,明白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定位,把孩子送到她应该到达的高度。

中华家庭教育网的季淑华副院长在文章中提到过三个不能等,其中之一就是教育孩子不能等。中国的家长有三类,一类是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的家长,孩子很容易成才;第二类是不懂教育也没有责任心的家长,孩子也能成才;第三类最可悲却占了大多数,有责任心但不懂教育,孩子最容易出问题,有责任心但不懂教育,越教育孩子的问题越多,发现自己竟然是其中之一,心中怵然,再不敢有一丝懈怠。女儿在幼雁中级班学习目标时写下了一句话:有爱学习的父母为资源,很惶恐,希望能和女儿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