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对小班幼儿儿歌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实践与研究

13年前 [03-21 21:30 周一]

对小班幼儿儿歌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实践与研究
泗泾幼儿园  赵景

一、问题的来源
    3岁儿童是语音发展的飞跃期。他们已基本掌握本地区的全部语言,能用较简单的语言与成人、同伴交往。经过一学年的锻炼,本班大部分幼儿在老师的提示下,能够较完整地用言语讲述,能够用较为简单的用语。如:你能不能……,好么?……,行不行?等与同伴商量,表达自己的意愿。
    但是仔细倾听幼儿之间的对话,仍不难发现幼儿的语句的匮乏。
    在教师问幼儿某个事物的名称时,他们习惯性的回答:“他的名字是……”或者是“他是……”。
    当一名幼儿想要玩另一名幼儿的玩具时,总是说“你能不能把……给我玩?”。
    幼儿已有形成语言定势的倾向。说来说去总是那几个句型,不管内容是否适用,仿佛一台复读机。
    那么,针对这种普遍现象,如何扩展幼儿思维,如何打破幼儿的语言定势呢?
二、主题的确定
    幼儿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的,整体的体验。
    小班幼儿的认识活动基本上是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的。由于有意注意水平低下,无意注意占优势,易受外部事物及自己情绪的影响,往往会先做后想。语言表达具有很强的情景性。
    而季节的变化则是幼儿最为敏感的因素之一。夏天越来越热了,随着天气的逐渐变热,蚊子也越来越多。大部分的小朋友都受到过蚊子的侵袭。蚊子成了幼儿的热点问题。
    儿歌“花露水”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提供给幼儿的。他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小朋友有一定的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对此事物有了兴趣,才会愿意主动学习,才能成为活动中的主人,才会有意识地去了解他,感知它。在了解感知的基础上,进而对儿歌产生质疑或认同,产生创新的意识,从而为初步改编儿歌打下基础。
    二期课改提倡以幼儿的发展为本,强调活动性和体验性。如何在儿歌学习的过程中也使幼儿体验到乐趣呢?
    我认为可以从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入手。游戏是幼儿最为感兴趣的环节。在初步了解儿歌的大致内容后,游戏成为维持幼儿对儿歌深一层次兴趣的强化剂。小朋友们可以在游戏中体验儿歌与现实生活及以往的生活经验的相符及矛盾之处。通过教师的鼓励,引导幼儿去探索,实践。
三、预设在儿歌实践中会发生的问题
    思考一:这首儿歌通俗易懂,预计幼儿会很快掌握。根据以往的经验,小朋友们在掌握了儿歌的内容后,往往会很快地对儿歌失去兴趣。
    如何有效的维持幼儿对这首儿歌的兴趣,是可能存在的问题。
    思考二:幼儿年龄较小,在学儿歌的基础上以及在游戏的过程中,能否找到关键点进行改编儿歌,如何寻找并解决儿歌与以往生活经验的矛盾之处是我要思考的问题。
四、实践和反思
    1、案例一:
    “花露水,喷香香,妈妈给我洒身上。我是一只香香鸟,飞到哪儿哪儿香。”
    在带领幼儿讨论了儿歌的内容,花露水的作用后,幼儿的兴趣似乎仍然较浓。
    于是,我组织了一个小小的游戏,让小朋友抱个娃娃,扮演妈妈,给小娃娃喷香香。
    小朋友很高兴,学着妈妈,爸爸的样子,双手抱住娃娃,便哄娃娃睡觉,边唱儿歌“花露水,喷香香,妈妈给我洒身上。我是一只香香鸟,飞到哪儿哪儿香。”
    可是,侯书童觉得有点不对了,他指指自己:“老师,我是妈妈,怎么还是妈妈给我洒身上?”
    我问:“那应该说什么?
    她想了想:“是不是我给娃娃洒身上?”我及时给与鼓励
    蔡孜屹又有话说了:“她是妈妈,我是爸爸啊!”赵孝楠说:“我有办法,爸爸给娃娃洒身上。”
    于是教室分成两派,一边是爸爸哄着娃娃:“花露水,喷香香,爸爸给娃娃洒身上。我是一只香香鸟,飞到哪儿哪儿香。”
    一边是妈妈哄着娃娃:“花露水,喷香香,妈妈给娃娃洒身上。我是一只香香鸟,飞到哪儿哪儿香。”
    分析:
    随着夏天的到来,天气逐渐转热,蚊子也越来越多,小朋友也开始关注如何消灭蚊子,如何不让蚊子叮咬自己?是小朋友开始关注的焦点。因此,
    我选择了这个活动。
    从幼儿表现来看,由于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小朋友在活动中思维非常活跃。
    特别是在游戏中,小朋友能很敏感的体会到儿歌与自己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进而向老师提出要求:我是妈妈,怎么还是妈妈给我洒身上?
    从而激发了幼儿自己初步改编儿歌的兴趣。
    可见,游戏是幼儿真正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能很自然的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发现各种知识的的缺口,幼儿自己打开,并最终盒上。
    2、案例二
    蚊香与花露水
    “花露水的本领是什么?”
    钱宗说:“花露水辣辣的。”
    梁羽冲说:“宝宝洗好澡,抹了花露水,蚊子就不会叮了。”
    张辛农说:“洗澡时,花露水可以到在洗澡水里。”
    这时,我发现罗伊一直把手举得高高的,似乎很急。
    罗伊大声说:“我妈妈说花露水没用的,要点蚊香,蚊子才不会叮我。我们家都不用花露水的,都是用蚊香的。”然后,又强调地说:“花露水没用的,我妈妈说的。”
    罗伊为小朋友们提出了的这个问题。有的幼儿似乎很有感受,同意罗伊的看法,有的幼儿则不同意。怎么办?(在这里,通过罗伊的提醒,幼儿发现了在现实生活中,蚊香和花露水那个杀蚊力更强的问题。由于当时幼儿也持有分歧的态度,教师也不太清楚,为了准确得知答案,我动员幼儿回家查询资料以获得科学的知识。)
    我让小朋友把这个问题带回家去查查资料,问问爸爸妈妈,到底是蚊香有用还是花露水有用?
    第二天,许多小朋友都带着答案。虽然没有形成一致通过,但是大部分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都同意蚊香比花露水更有用。
    那么,儿歌中讲得对不对?怎么办呢?
    梁羽冲反应很快:“蚊香蚊香,喷喷香,我是一只香香鸟,飞到哪儿哪儿香。”
    赵孝南反对:蚊香又不能洒
    蔡孜屹:我有个主意,蚊香蚊香,飘飘香,我是一只香香鸟,飞到哪儿哪儿香。”
    反思:
    1、要实现教育要求,就必须帮助幼儿成为积极的语言运用者。在活动中逐渐学习,探索,实践。调动幼儿体验运用语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提高与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教师应将目光投射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在选择题材时,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选择依据,为幼儿提供轻松,愉快的氛围。利用幼儿喜闻乐道的形式——游戏进行活动,从而获得最佳的发展效果。
    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幼儿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在互动的过程中,很好的落实幼儿的主体地位,发挥主动性,挖掘现实与书本(教师教的知识)的不同,产生质疑的倾向与能力。通过实践,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逐步提高幼儿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对小班幼儿儿歌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实践与研究》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