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浅析人格中的分裂现象与成长之道

13年前 [03-12 20:08 周六]

第一部分:分裂现象

十年前,我的一位高中同学,他是湘雅医院精神科大夫,曾十分认真地对我说:“经过测试,我的自我没有出现一点分裂。要不要帮你也测一下?”我当时没有在意,分不分裂的,有这么重要吗?因为当时心理健康的概念还不是很流行,普遍对心理问题不是很关注。

但随着小康时代的到来,人们物质生活已经富足,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进驻到了千家万户、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在早期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核心的目标。

“分裂”一词,听起来并不怎么可怕的,但实际上,任何分裂的背后,无不血泪斑斑!如国家分裂、民族分裂、土地分裂、家庭分裂、人格分裂、精神分裂,分裂是非常可怕的!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自古以来分分合合,承受了多少灾难,就是因为国家分裂、民族分裂造成的,现在由共产党一党执政,虽说也有很多弊端,但总比分裂要好得多啊,现在国家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唯有安定团结,稳步发展,才有了现在的繁荣富强!

我翻看一些他们精神科的有关档案材料,才发现,精神分裂的人情感混乱、举止怪异、匪夷所思。

一个人的精神如果是统一的,那他就具有巨大的整合力量,他的心灵就像蓝天大海一样宽广,他内在的力量是坚定的、聚拢的,相反,如果他的内心产生了分裂,那就变得不再宽广而是很狭窄、很无力了,甚至是长满了荆棘、充满了灰暗、被扭曲、被压抑、血淋淋的。

 

一双手不能同时捉到两条鱼

看看红军长征的胜利和蒋介石围剿的失败原因,西南六省军阀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纷纷投靠蒋介石,但始终与蒋介石中央政府貌合神离,以求保持半独立状态。蒋介石对这些拥有实力而又非自己嫡系的军阀既要笼络收买,又想排斥消灭。当中央红军从闽、赣出发,向西部转移时,蒋介石企图趁消灭红军之机,削弱和控制地方势力,以收到一石二鸟之功效。他这个自作聪明的“一石二鸟”,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目标分裂状态!

结果,广东的陈济棠、广西的李宗仁、白宗禧、湖南的何键、贵州的王家烈、四川的刘湘、刘文辉,以及云南的龙云等,既怕红军入境,动摇自己的地位,又担心蒋介石乘机染指他们的地盘,于是对红军的长征,采取了保境守土,驱逐为上的对策,实行送客式的追击,敲梆式的防堵的战略方针,红军从蒋介石的围追堵截中穿行而过,如龙入大海,虎入深山。

一心不可二用,这是古训。我们能够聚精会神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很了不起了,何必耍花枪呢?!

 

先养育完整的人,然后才有成功的伟业。官渡之战,袁绍30万大军对曹操7万,但曹操画地而守,袁绍不能进一步,战至最关键的时候,拼的已经不是实力,而是主帅的意志,曹操是英明神武(内在统一),而袁绍是个没主张的人,主意经常摇摆不定,志大才疏,胆略不足,许攸说他“竖子不足与谋!”袁绍其实是一种分裂人格,所以30万大军在他手里希里哗拉就败了,他文臣武将,谋士众多,手下不乏贤能之人才,但力量就是无法集中。

 

在一个人心中,起心动念就是分裂的开端。 比如,某个贪官,并不是他不知道贪污受秽的严重后果,但他还是贪了,他认为只要处理得当,就可以瞒天过海,于是,违法的种子已经播下,这个种子一天天在成长,在扩大,他能阻止吗?他阻止得了吗?他无时不刻在反省自己的错误会有多严重的后果,但他就是停不下了,为什么?因为他内心的分裂已经产生了!由原来的一念之差,如今变得非常巨大,一旦东窗事发,局面已经不可收拾。这就是可怕的分裂,明明前面是巨大的旋涡,还是不得不转进去,明明前面是火坑,也只能往下跳。有些家庭分裂的,不就是始于那一念之贪?

 

人格分裂

指 “双重人格”或“多重性格”,在最新的精神疾病制诊断分类中,称此为“解离性认同疾患”(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它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将引起他内在心里痛苦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精神层面解离开来以保护自己,但也因此丧失其自我(Identity)的整体性。

如果一个人长期受到虐待或伤害,他的人格就会分裂成多重来反抗侵害(多长一层皮),保护自己。人格分裂一般发端于童年。

人格分裂只要不是极端的那种,是不会伤人的,可以说一个人自己为了逃避现实而创造出自己的保护者,主要的问题在于,他失掉了人格的完整性,和内在精神的统一性,成为多重性格的人。就象一棵的主杆分离成几个枝杈,就不可能长得很高大了,虽然对树的成活不会有影响。

通俗地讲,就是一个人的内心有几个“声音”在说话,今天这个这么说,明天那个那么说,那么他心里会经常吵架,不得安宁。而他自己则象契可夫小说中的土豆那样咕噜噜噜噜两边滚。

  原因是儿童时期的不正当教育!不正当教育致使儿童停留在某一特定的阶段。好奇、贪婪、贪玩、幼稚为儿童在儿童时期的主要“声音”(主格),家长则是从幼儿园起就要求学习专长、知识,以备将来考大学找工作,这个家长的“声音”(次格)通过诱导的方式、强制的方式、反复念叨的方式进驻——移植到儿童的内心,从而产生分离,这种分离有时使儿童的天性(主格)受到压制。当主格(天性)不能意识次格(功利)的阴谋时,就产生一个偏差;当次格掩蔽主格时,产生一个扭曲贬损;当主格醒过来反抗时,会遭受严厉的打击与伤害,但主格是第一的、根本的,它不会轻易让步;两者相互冲突,使分裂不断地扩大。乃至于使本性泯灭。

家长并不想要分裂,而是因为无知,不懂得儿童自我成长的基本规律(甚至都不知道儿童还有一个自我成长的需要),也不善于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无法走进其内心世界,当分裂产生的时候,毫无觉察,以致于会错过纠正偏差的最佳时机。孩子的天性与社会化功利性之间的分离,就是基础教育中的最主要的分裂。

一般而言,家长在孩子6岁前,要求是很低的,只要孩子稍有表现,就会大加赞赏;一旦进入小学阶段,就眉毛不是眉毛、鼻子不是鼻子了。因为家长标准不同了,要求高了。

儿童时期的教育十分重要!别把自己的孩子当作自己的赌注!(教育时不可加入太多成人世界的功利目的),他们有他们喜欢的所有,父母亲应做的,是正确的引导(引导其天性的自由发展),适当的教育(教导他良好的品质与习惯),而不是仗势欺人。

中国少儿教育扼杀孩子创造力

少儿教育是哺育未来创新人才的摇篮。孩子们需要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体会和思索世界。这就需要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充分发挥其爱玩的天性,去触摸、琢磨世界。

  西方人在此方面做得很人性化,他们尊重儿童的天性,也有意让他们自己去亲身“领教”所遇到的一切。如在德国,幼儿在3岁前就是尽情地玩,幼儿园的孩子只是做做游戏,玩玩适合其年龄发展的玩具等,除必要的语言交流外,不刻意灌输任何知识。3岁后的孩子会增加些彩绘鸡蛋壳、捏泥巴等手工,目的是启发孩子,使之感受用自己双手实现创造的乐趣。在这里,人们期待的是健康、天真、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未来一代。生长得很完整的孩子。

而在中国,“望子成龙”的观念将家长们的过分期待或未竟的理想强加于孩子。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在骄傲地炫耀自己的孩子能背几百首唐诗宋词,琴棋书画无所不能等。孩子们完全成了家长相互攀比的牺牲品。可怜的孩子们在父母的“厚望”下,死记硬背那些不知所云的古文,疲惫不堪地奔波于已安排好的各种“兴趣班”,小小年纪就戴上了高度近视镜。孩童爱玩的天性被剥夺,好奇心被摧残,创造力的萌芽被践踏。(来源:望周刊 作者:唐粮)

沉迷于网络,可能导致人格分裂

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放任孩子,无限制地满足孩子,也将使孩子的惰性和散漫无聊得到扩展,甚至于走向一个极端,这同样是一种自我的剥离,本性迷失在游戏间,使自我与现实产生分裂。

沉溺于游戏中的刀光剑影、侠骨柔情。尤其是角色扮演类(RPG)游戏常令人产生幻想。而网络游戏,更是将角色扮演的本质发挥到极致。这种沉迷,我认为就可理解为“人格分裂”。如传奇、仙侠、三国等游戏。

人永远无法脱离现实世界,当现实生活中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网络往往是条捷径。一旦再三依赖网络,那么就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当然,我并不否认,通过网络满足精神欲望是一件神奇、美好的事情,但确实有人因此而迷失现实中的自我。

    “网络虚拟人格”只能满足人的极有限的精神需求了。然而,许多没有接触过电脑、网络的孩子,从美好的童年开始,就被“网络游戏”毒害。他们沉迷、不可自拔,开始不学习,不上课,年复一年地乐此不疲。即便远离了恶毒的教育模式,但这样对身体的摧残也是巨大的:没有规律的生活,有的孩子几十个小时泡在网吧。http://www.awflasher.com/blog/archives/1048

沉迷于网络,过多地依赖互联网,则远离了亲友,远离了现实生活,这种分离使儿童的精神世界不断地边缘化,他们会走不到现实的主流中来,人家吃饭了,他在“紧张战斗”,人家睡觉了,他在“虚拟晋级”,亲人叫他一声,他从幻境中抬起陌生的脸,走出网络,是满头雾水,不知今夕何夕。

精神分裂

人格分裂通常是由于童年时的经历引发的,如果你很幸福的过完了童年,但是在少年青年时代受到了打击或伤害,那么,可能会产生精神分裂,而不会人格分裂。因为在此之前,你的人格成长已经相对完整。

精神分裂症是指在各种不同原因(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人的精神活动发生分裂,即人的思维,情感,意志行为之间互不协调,患者对正常事物产生歪曲的理解和认识,行为荒诞怪异,脱离现实。

精神分裂症之主要征兆被认为是基本的思考结构及认知发生碎裂。这种解离现象据信会造成思考形式障碍并导致无法分辨内在及外在的经验。根据国际精神分裂症试点调查(IPSS)资料,18个国家的20个中心,历时20多年调查3000多人的调查报告,一般人群中精神分裂症年发病率在0.2‰~0.6‰之间,平均 0.3(Shinfuku,1992)

 

真正的临床医学上的“精神分裂症”是很少的,但分裂现象却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几乎人人都有过。

(互动一下:你的人生中有没有出现过分裂现象?)

比如:过红绿灯吧,红灯亮时中国人和德国人同时等,中国人会看看马路上没有车,也没有交警管制,就过吧,我们自诩为“灵活多变”,而德国人则一定要“傻”等到绿灯亮才过,如果绿灯坏了永远不亮,就永远不过,宁可绕到别的绿灯下过,我们嘲笑德国人的呆板,其实德国人是对的,他们是统一的。德国人说:“红灯下过马路,等于把自己的生命交给高速奔驰的汽车来判决,可能就在那一瞬,血案就发生了,汽车司机怎么会知道在红灯亮时还有一个你会猛然穿过呢?是你傻还是我傻呢?”《毕淑敏讲心理》

绿灯是过,红灯也过,不可能啊,自相矛盾,此时,我们的内心是分裂的。就是这么一点点分裂,含有血光之灾,这是有很多血的教训为证的。

那么,让我们好好地回溯一下,在我们以往的生活中,曾经发生过多少分裂?

在我们的教育之中,我们对孩子采取过多少自以为是的强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不会人为地制造分裂?

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可以治理分裂呢?

当然,我们也见过心是素质极好的人:看看航天英雄杨利伟。谁知道起飞之后,还能不能回来?他那种镇静与平稳,恰如其份的表现,心理素质非常完好。

 

第二部分:一以贯之

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语出《论语·里仁》: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

曾子说:“老师的道,大概就是忠恕罢了。”

子贡问孔子说:“有没有一个字可以奉行终身的呢?”孔子回答说:“大概就是‘恕’这个字了吧!意思是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也能设身处地不要加诸在别人身上。”

这里孔夫子讲的是用“忠恕”之道来统一外在的行为,而我们今天讲的则是用“一以贯之”理念来治理我们精神世界。葆有内在精神的统一性,包括我们的认知、情感、意志,使之浑然一体,和谐统一,使我们的心灵像赤子一样纯净、质朴、热忱,与天道合而为一,回归到生命的源头。用天赋的良知良能来生活,成长,这样我们才是最有力量的,也是最简洁最幸福的。

实际上,这个世上没有别的苦,我们是在饱受内心剥离之苦,我们难免脚踏两条船,我们有时左右为难,有时患得患失,有时两地分居,有时相互猜忌,有时相互伤害,这些作为,无不是因为内心的分裂,在现实中产生的撕裂,使我们蒙受巨大的损失,我们的心在流血、在挣扎,眼睁睁看着资源在流失、在浪费,却无力挽回,时光一分一秒地走过,而裂口越来越大,个别的人,因此而深感绝望,或暴戾以破坏秩序,或自杀以了此残生。今生今世,何时才能回归到最初的完整与质朴?

 

诗人巴尔蒙特说“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

究竟是伤痕累累的心灵容易感到人世间的美丽温馨,还是没有受过伤害的心灵更容易受到这样的美丽温馨?我老是被这样的问题所萦绕。也许无论是否受过伤害,一颗善良的灵魂总是可以敏锐地感受阳光与温暖的。

到哪里去寻找一颗完整美丽的心,到哪里去寻找一颗像阳光一样纯净温馨的心?

没有受过伤害的心灵,他不只是能够感受阳光,他就是阳光本身。只要你见到他,你就不难感到他们的纯净、透明与温暖。这是任何受过伤害的心灵所不可比拟的。

然而生命永远摆脱不了黑暗的拖拽,生命永远不会是光本身,所以,人们才如此热爱阳光。当巴尔蒙特说“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时,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对于宇宙之光、上帝之光、内心之光的完整融合的向往与祈求,这是对生命完整性的呼唤。真正幸福的生命必是完整的。

 

一以贯之就是出路

如果一个人从行为到内心都能统一起来,那么他的力量就会积蓄在一起,哪怕是一个资质极为愚钝的人,只要有始有终、锲而不舍去做,他的事业也会积小成大,有所成就的。一以贯之,然后很多事情就简单化了,他就可以坚定不移地朝自己的方向走去,产生正向加强的效应。人要坚心石也穿。相反,若是我们三心二意,就会碌碌无为,虚度光阴;没有终极的目标,就容易半途而废,或行而不远。

不是先有成功才出现一个成功者,而是先有了一个成功者,才有成功的伟业,如果你的生命的内涵已经达到了完备和丰满,那么你必定会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哪怕你眼前还是一无所有。这也就是教育中为什么要先成人后成材的原因。

如果在我们的人生中,或是对后代的教育中,已经产生了分裂,由于分裂造成了很大的偏差,那就要静下心回顾,寻找最初分裂产生的因,以及整个因果过程,再回到那个点上,进行清理和调整,肯定可以大有收获,即使我们不能回到当初,也能从中吸取教训,理清我们的思路,获得某种觉悟和超越。这么做的效果,是痛定思痛,是清凉的,也是幸福的。

如果你有了真爱,你就不要朝三暮四;如果你热爱一个事情,就要准备为它付出一生,披荆斩棘、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如果要献身于一个公众事业,那就要生死无惧去追求。不要让知识和概念迷失了你的感觉,不要让僵化的思想或功利目的填塞你的心灵,保有赤子之心,而后一以贯之。

一旦你能统一,你就变得光明,变得格外有力,你就懂得了以往的失误之源,你就知道如何规避分裂的产生,不再为蝇头小利而丧失大局,不会半途而废,做到取舍有度,有所为有所不为。你整个人就像捏得紧紧的拳头,这种力量足以使你从废墟重新站立,坚挺而不软弱,坚定而不退缩。

 

第三部分  成长之道

人类为什么会哭泣呢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对成年男女性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女性每月平均要哭5次,而男性则每4周哭一次。婴儿出生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放声大哭,跟母体分裂,向世人宣告“我来了!”(互动一下,你成年后哭过吗?哭是什么感觉?)

人类的哭泣之所以特别,产并不是因为哭喊的声音,而是因为充满感情的泪水。动物也会呜咽、呻吟、和嚎叫,但绝不会动情落泪。人哭泣时可能会感到痛苦、伤心、酸楚、委曲、难过、自怜、悲悯、感动、激动、震撼、衷肠涌动等。

心理学家把哀伤哭泣当做一种结束的能量(ending),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哭泣可以洗刷心情带走烦恼。哭有两个意义,一是对心灵所产生的分裂的一种愈合处理;二是指示分裂之所在。

有人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他很爱哭的,在长板坡的时候,他带着十多万的军民渡汉江逃避曹兵,他一方面仁爱百姓,另一方面又没有能力保护他们,他内心中产生了一个分裂,于是他哭了,他承受不起这一使命。

当我们哭泣的时候,必定是心中的某个地方,所有损失,有所分裂,承受不住了,就呜呜地哭。跟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更容易哭,比如雍正皇帝,他是历史上最勤奋的皇帝,为了解决康熙晚年遗留的吏治与税收两项积弊,他全面进行整顿改革,因而得罪了大多数的官僚和贵族,被很多人联名反对,他曾独自到祖宗牌位面前跪下来辛酸地哭。一个皇帝做到这个份上,除了确实是因为干系重大,此外的原因,则是他的人格力量是不够完整、不够强大,既不如他父亲康熙的那英明伟岸,又不如他儿子乾隆的那种大手笔。

一个人,对他的命运,担当得起,就挺起腰杆来做好;担当不住了,他就垮掉。堪当大器的人做大事业,如果不是大器之人,就要能明智地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所以一个人贵在明智。

在平头百姓,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脆弱?当我们做错了,一个重大的损失不可避免的时候,我们唯有一哭,以解千愁,聊慰心灵。而早在这个失误发生之前,分裂就在我们的内心中发生了,当时可能只是一念之差,或者那个差距非常小,让我们无法觉察,但毕竟是因为先有思想和原则上的分裂,才有外在行动上的分裂,久而久之,这个分裂在扩大,在加剧,产生的影响也越大。尤其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则将产生终生的影响。

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发现了在人的身上,有一种可贵的再生的机制和净化的力量,在痛苦中我们会深深地反思,努力地回归到原有位置上来,总会尽量地加以补救。

这里边暗示着一条成长之路。我们其实就是在分裂中犯错,在不断地犯错中醒悟,在醒悟中折回原点,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古训中求证,在血雨腥风中前赴后继。如果泪水可以洗涮我的心境,愈合我的伤痛,让我心历久弥坚,那就让它流吧。

 

并没有绝对的完整,因为分裂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是力求走向完整,减少分裂和偏差,在分裂产生之后加以纠正,在偏差形成以后加以补全,这就是现实的成长之路。培育人,贵在允许他自由发展而不失正道;教导人,贵在引导他走向统一。

 

毕淑敏老师说:幸福是一种意义和快乐的结合。

意义是指目标感,使命感。简而言之,“你打算用你的生命来做什么?”首先要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你的生命是你今生最可宝贵的也是唯一的财富,你打算用做什么?难道就是吃喝拉撒“养着这一根肠子”吗?

只有当你目标明确,找到了生命的附着点时,你才能找出你的优势,聚拢你的资源,才能承担起你的使命和接受生命的多样性。这就是统一。

如果你的教育让孩子感到既有意义(目标),又很快乐,那你就做对了。

 

 

在这里,我不能给大家一个具体的操作程式,只能大而化之提示一下,大家还可以去寻找以下资源,在这些方面去了解更多,加强学习。

1、帮助孩子树立人生的目标,找到属于他自己的路,允许孩子按老天爷给的他自己的样子成长,培育孩子的主动性,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的好习惯;

2、搞好早期教育,家长在生育之前就应当参加学习,按婴幼儿成长的规律来教育,确保孩子不受任何伤害,避免产生人格分裂,教导孩子养成一心一意、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3、使智、勇、仁三位一体,从智慧、意志、道德三个维度加以测验评估,找出薄弱一方,加以补救,产生均衡鼎立之力,避免精神分裂。

4、深入了解孩子内心世界,觉察其分裂与偏差,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进入他的自我世界,接纳自我,也接纳现实,从而产生一个自助的力量和协调能力,建立交互式的亲子关系;

5、夫妻和家庭成员在教育上保持一致性,避免家庭分裂,要把成人教育放在第一位,并为孩子营造滋养的成长环境。

 

谢谢大家!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