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谈谈“太好了”与“太糟了”

13年前 [02-05 17:44 周六]

看到了一篇小文章,是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名字叫《“太好了”与“太糟了”》。大意是这样的:作者是一个诗人,他的父母从小对他的教育有明显的不同。小时候创作的诗歌,妈妈看了总是说:“太好了!”爸爸却总是皱着眉头看好久,然后说:“太糟了!”后来作者成为一名诗人,当他再看自己幼年时写的诗,的确觉得太糟了。

文章初读觉得很平常,可仔细想来,却多了几分感触,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常常地被文章中的细节触动着。

先谈谈“太好了”。“太好了!”这种教育方式说到底就是赏识教育。几年前,聋儿周婷婷的父亲周弘以一本《赏识你的孩子》在中国幼教界掀起了一阵赏识孩子的热潮。随后,知心姐姐卢勤的《告诉孩子你真棒!》更是让中国的家长对赏识的威力深信不疑。从此,家庭教育中家长更多地崇尚用表扬来促进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这对于改变传统的幼儿观,建立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无疑是有帮助的。可是当这种理念实际应用到教育中去,情况却并不理想。多数家庭片面理解了赏识教育,对孩子一味表扬,一句重话也不敢说,看孩子的脸色行事。即使孩子做错了事,也不敢批评,深恐自己违背了赏识教育的原则。结果,使赏识教育流于溺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相反的,还造成了大批孩子变得自满,听不进任何批评的意见。一时之间,家长们对赏识教育提出了质疑,甚至有的家长对赏识教育不屑一顾了。

再来谈谈“太糟了”。太糟了,强调的是要从小严格教育。严以治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不少教育家都提倡先严后松的教育。认为孩子小的时候,可塑性强,管理起来比较容易,等到孩子长大了,就不好管理了。如《颜氏家训》中便提出,要对孩子严加管束,不要娇惯孩子,否则,等到孩子的性格养成,想改也难了。于是,许多家长对严格教育奉如至宝,棍棒教育重新抬头,甚至出现了以此为指导的专门的训练学校。当我们特种学校的学生因为犯了错误遭受老师体罚时,我们很难想像,孩子是在接受教育。我们也很难想像孩子的心中是什么样的感觉,更多的是羞愧?还是耻辱?

“太好了”与“太糟了”,似乎是两个不相容的话题,这让许多家长感到困惑。当面对孩子那双充满渴望的眼睛,我们应当对他们说太好了,还是太糟了?其实,这两个话题并不冲突,这两句话都是必要的,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良药。可是正确实施这两句话,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对孩子的尊重。

我们发现,母亲的“太好了”不是对孩子的敷衍和溢美之辞,而是发自内心地为孩子感到骄傲;同样的,父亲的“太糟了”也不是对孩子的抱怨,不是对孩子的不屑一顾与不满。而是在认真凝想之后,以尊重的心态对孩子的作品的客观评价。试想,如果家长不是由衷的赞美与批评,那么“太好了”就会变成溺爱;“太糟了”就会变成棍棒教育。进而,“太好了”与“太糟了,就不再是帮助孩子进步的良方,而变成了一剂毒药。

我们一直在强调构建和谐。一个社会需要和谐,一个家庭也需要和谐。和谐到底是什么?和谐是尊重,是家长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无论是太好了,还是太糟了,都是建立在家庭成员间平等,尊重,理解之上的。

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对孩子说:“太棒了!”给孩子以由衷的赞美,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让我们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认真地对他说:“太糟了!”帮助孩子找出自己的不足,使孩子得到进步的动力,使他学会面对失败与挫折!

《“太好了”与“太糟了”》是一篇小文章,可又是一篇大文章。是啊,一篇能让家长领悟到怎样教育孩子的文章,怎么会是小文章呢?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