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孩子的小问题如何变成了大问题

13年前 [01-10 19:24 周一]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们有一种认识的误区,这就是孩子的“优点不说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很多家长都能发现自己的孩子的细小的缺点,并且花费了大量时间来批评孩子,试图改正孩子的缺点,以为这样就会激励孩子进步,但往往事与愿违。

成长中的孩子,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可避免,如果过度关注孩子的问题,过强的“问题意识”,就会时常拿自己的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比,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毛病多,不如别的孩子,使没问题的孩子有了问题,把孩子的小问题变成大问题,有时候即使孩子改正了缺点,家长依然抓住不放……就这样在有意无意之中放大了缺点,扼杀了优点,形成孩子问题的恶性循环。

有个妈妈带着孩子来找心理医生,说孩子不爱讲话,心理非常封闭。原来这个孩子小时候曾模仿电视里的口吃表演,结果也有点儿口吃了。每当他说话结巴时,大人就会批评他:“你看,你又说话结巴了。”以后,甚至在孩子说话之前就刻意去提醒:“你可别结巴了,要注意!”而偏偏这种刻意的提醒,强化了孩子的口吃意识,起到了负强化作用。事实上,本来孩子在说话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说话不连贯,字词有重复,会结巴,结果被大人一提醒,孩子知道了自己说话结巴,越是想纠正越是心理紧张越结巴,甚至不愿意与人交流。本来,这种初露端倪的小问题,如果不去管它,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淡化,直到消失。

一个在少管所服刑的男孩回忆说:我上学的时候表现不好,老师一找家长,我爸妈就着急,他们骂我、打我,恨不能我马上就变好了。有时在气头上,我妈什么难听的话都说,什么“不学好”呀,“早晚得进监狱”呀,说得多,我也听的烦了,你说我不学好,我就不学好。后来,为了躲避他们的打骂,小学没毕业我就离家出走了,再后来,就跟黑社会的人混在了一起,犯了抢劫罪……。

有心理学专家说:要想消除孩子的不良行为,最好的办法是忽略它,要想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最好的办法是关注它。假如孩子的优点+缺点=100分,夸大了孩子的缺点,就意味着减少了孩子的优点,减少了孩子改正缺点的自信,甚至认为犯了错误改了也没用。

平时,当孩子出现某些问题的时候,比如上课不遵守纪律甚至“捣乱”,比如考试成绩不理想拖了全班的“后腿”……。无论老师或者其他人怎样评价孩子,家长如果继续指责孩子常常会“雪上加霜”于事无补。有时候家长对孩子恨铁不成钢,常常指责孩子“太差了”、“太糟了”、“太不争气了”、“太没出息了”……孩子常常听到这样的负面评价,无形中自己也认为自己不行,于是就真的不行了。家长要让孩子纠正问题,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这其中改变对孩子的评价标准很重要。

许多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小时候问题层出不穷的孩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发展的不断成熟,他们会逐渐成长起来,最终表现得很出色。家长教育孩子目光放得长远一些,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和空间而不要过分苛求孩子,抓住小问题不放。有时候忽略某些问题,巧妙地引导和激励,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或许能促孩子主动解决自己的问题。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