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男孩危机 女孩隐忧----来自父母本身

13年前 [01-05 22:53 周三]

男孩危机 女孩隐忧----来自父母本身

 
孙云晓推荐
 
满不在乎地坐在书架前的地上看书的是女孩,需要妈妈抱着手拿书本讲的是男孩;在展览馆,受到工作人员邀请欣然加入游戏的是女孩,拉着家长的手扭扭捏捏不肯上台的是男孩;画画时,毫不在乎自己的衣服被颜料弄脏,任意想象涂抹的是女孩,而特别爱干净,摇着头不愿伸手的是男孩……这是在上海书展的少儿主题馆里,细心的工作人员们发现的特别现象。 

  说起“男孩”,现在这个词和“危机”似乎成了固定搭配。在中小学、幼儿园里,男孩不如女孩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只要稍加留心,还能观察到,如果发生争抢,男孩总是在女孩面前败下阵来。他们退让,绝对不是出于什么“女士优先”的绅士风度,而是为自己积极争取的意识和习惯似乎已经消退了。 

  有教育专家发出了“拯救男孩”的呼吁,并总结认为男孩出现了学业、心理、体质、社会的四大危机。但是回头看会发现,男孩危机并不在于男孩和女孩的心理和生理发展上有特别大的差异,而是养育方式造成了男孩危机。 

 
 就像麦子不能栽进水稻田,宠爱对于男孩的负面影响,远远超过女孩。于是越来越多的男孩子变得退缩、不独立 

   男孩危机的来源,其实是男孩被当成了女孩养。谁都看过这个实验:一只从小在动物园长大的老虎,从来吃的都是饲养员配好的饲料。而当有一天,一只活鸡飞进了它的笼子,百兽之王居然被扑腾的公鸡吓得走投无路。本能决定一切的自然动物都能被后天环境改造得面目全非,更何况是人呢? 

  男孩和女孩从出生时就是不同的,基因和激素的差异,必定使男性和女性的大脑形成不同的发展路径。科学家最近发现,早期经验可以永久改变细胞内基因的功能和化学性质,从而对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而婴儿受到看护的质量与婴儿的神经和心理的发育有密切的关系,从大脑新细胞的生成,一直到应激反应和记忆功能的改变。家长抚育男孩的方式也会影响男孩子的性格。 

  对于女孩来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的是更多的关注,因为家人的关注会使女孩子形成更稳定的心理,更自信。而对于男孩子来说,过多的关注会使他变得过于琐碎,使他们更容易受到心理暗示,对自己产生自我禁锢和退缩。长期从事儿童教育研究的公益小书房负责人李颖妮博士称,实际上男孩子在这一阶段更偏好探索性,甚至是冒险性质的游戏。但他们的这些“野蛮游戏”,往往得不到家长的支持,甚至在家长眼中只是纯粹胡闹和破坏,而招致家长的极力反对。几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专家都在研究这么一个问题:“孩子是怎么开始学习的”。而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已就此达成一致认识:孩子最开始是在与物体的互动过程中获得认知的。就是说,孩子是从他能够摸的、闻的、听的等直接经验中获得认知的。很多家长并不了解这点,这些“野蛮游戏”原本是男孩子擅长的,也是良好的学习机会,却被过度关注孩子成长的家长亲自剥夺了。 

  男孩和女孩在生理上的差别有多大,他们心理上的差异就有多大。既然有差异,就必须用不同的方法来教养,否则就像把麦子栽进了水稻田,到了秋天必然是颗粒无收。在宠爱面前,越来越多的女孩子变得自信起来,而越来越多的男孩子变得退缩、不独立。而且虽然同样是“太宠爱”,研究已经证明,对男孩带来的负面影响要远远超过对女孩带来的负面影响。 

  
 以书面考试为主的教育方式和评价机制,直指男孩的弱项,由此造成的不自信,逐渐发展出过度谨慎、胆小等“副产品” 

   大多数家长都认识到女孩子天生喜欢布娃娃、男孩子则喜欢玩具刀枪,他们并不真正了解男孩和女孩的区别。 

  女孩的语言能力更好,男孩在空间能力、逻辑思维等方面更强。从心理成熟度来看,男孩要比女孩发展得慢一点(女孩以7为基数,男孩以9为基数,一般女孩2*7=14岁基本发育好,男孩要2*9=18岁才基本发育好,女孩3*7=21岁已心智成熟,男孩要3*9=27岁才心智成熟),比如在认知能力、人际关系、对环境的反应方式,以及应对压力事件的方式等方面。这些特点在学前阶段、甚至是小学阶段都表现得比较明显。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教育学院的王顺妹副教授在多年的学前教育研究中也发现,所有这些差异,赋予了男孩与女孩不同的天性。调查显示,一般的男孩比近70%以上的女孩都好动,但是也有31%的女孩比一般的男孩更活跃。两性间好动性的差异在童年期持续扩大影响,很大程度上是父母导致的。调查显示,比起男孩,母亲更不愿意鼓励女孩去冒险,父亲则更倾向于鼓励孩子去冒险。而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具有从众行为,在男孩子的群体中,精力充沛的男孩会由于相互影响而更加活跃,而在女孩群体中,占据大多数的文静女孩则会影响那些精力充沛的女孩子安静下来。 

  “隔壁邻居小朋友已经学会了两位数的加减法,你怎么连1到10还数不顺溜?”“班上别的小朋友一节课下来已经学会了这些新单词,轮到你,怎么就这么费劲?”……家长们往往两眼发光地盯着别的家长和别人的小孩,不厌其烦地进行一项项比较。加之,目前的家长和学校所支持的学习方式,所关注的学习成果,往往是文化课。而一直到小学阶段的无数考察和考核,很大程度上是在考验孩子的专心和细心程度。不过,粗心、粗线条——几乎可以说是成熟度发展要晚一点的男孩们的天性。现在以书面考试为主甚至起决定性作用的教育方式和评价机制,无疑是指着男孩子的弱项,对男孩打击很大。 

  家长甚至是老师的负面评价,以及孩子的自我评价,都会不断暗示男孩子“我不行”,“我不如别人”。而人的成长过程跟“自信”有很大关系。这种经年累月的负面评价,会让孩子的不自信逐渐发展出过度谨慎、胆小等“副产品”,长此以往,他就振作不起来了,此前暂时的弱势也转变成真正难以扭转的弱势。因为并不是家长天天耳提面命地跟孩子说“你要自信”,他就会有自信心。信心的培养是需要环境的。 

  此外,现在的家庭养育方式也对男孩子的成长尤其不利。一是生活上照顾太多,不少孩子从小过着真正意义上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二则,生活学习中,关照太多,“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三是,禁止太多,“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可以”;四是,安排太多,家长从成人的意志出发给孩子安排了太多的学习,现在从孩子一岁半开始就请家教的很多,教的内容无非是外语、唐诗、数学。孩子可以开口说话了,很多家长就开始了“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竞争。而所有这些往往导致孩子责任意识淡薄,依赖性强。长大之后,他甚至不会觉得自己要对自己负责;让孩子变得异常谨慎和小心,缺乏积极争取的意识,原先属于他探索和学习的机会就会一个个被错失。 

   
父母亲位置不正,导致男孩缺乏偶像。但由此带来的另一个现象:女孩整个群体处于强势,有人想过今后的隐忧吗? 

   
 心理学上有这么个说法,母亲和父亲是一条河的两岸,孩子驾着自己的船在这条河上行驶。而现在呢,母亲,连同父亲都不在自己的位置上了。孩子的方向也就自然而然偏了。儿童心理学专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华援助项目特聘专家高岚教授称,现代社会,父母亲的位置不正导致了男孩危机。 

  如今,城市里大多是“控制型的母亲”,要求孩子应该这样,不许那样。母亲成了“法官”,成了“权威”。这些原本应该更多地让父亲做的事情,现在都是母亲“全控制”,母亲在孩子眼里已经成了“半男性化”的。而与母亲的强势和不在“正位”同时伴随着的,是父亲位置的缺失。也许是为了避免双方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冲突,也许是因为父亲太忙而顾不上孩子,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留下的影像,往往是沉默的,是不作为的,或者总是不在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家长总会教育孩子见人要打招呼。“来,叫阿姨”,虽然就是这么一句简单的话,但有时候由于羞怯等原因,孩子不会照着做。正确的做法会是这样,由爸爸来跟他“摆事实、讲道理”,做规矩,让孩子意识到这是应该做的事情;而另一方面,妈妈要承接着孩子的情感,告诉孩子“你有点害羞,是吧?那这样吧,我们一会儿再跟阿姨打招呼”,让孩子感受到与生俱来的母子关联。而如今的情况往往是,由妈妈直接出面,指令性的、强制性的要求孩子一定说出这句话来,这个时候爸爸是沉默的、“不存在”的。 

  而男孩子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学着父亲的样子。向着心目中的男性形象靠近的过程中,男孩子“偏离了方向”,表现出懦弱、独立性差等特点来。 

  而母亲的“位不正”,也给女孩子的成长造成尴尬。女孩子向着自己心目中的女性形象不断靠近的过程中,朝夕相处的如果是已经“半男性化”了的母亲,她也会变得过于争强好胜,控制欲强。再照应到现在的“剩女”,大家都有一个印象,“缺少女人味”。男孩处于弱势的现象已经引起关注,女孩整个群体处于强势,有人想过今后的隐忧吗? 

来源:2010---8--19日  文汇报  作者 俞斌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