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好习惯好人生(转)

13年前 [12-15 20:36 周三]

好习惯好人生

从几个事例谈起

一要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几千斤重的大象,这不荒谬吗?可这荒谬的场景在印度和泰国随处可见。那些驯象人,在大象还小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小象渐渐地不再挣扎了,直到长成了大象。这时的它本来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但它放弃了挣扎。小象是被链子绑住,而大象则是被习惯绑住。

40年前,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游了108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这个荣誉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他在20多名字航员中脱颖而出,是一个良好的习惯成全了他。在确定人选时,20个候选人实力相当,跃跃欲试。在演习之前,主设计师发现,在他们之中,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是脱了鞋进入机舱的,他有如此良好的习惯,怕的是弄脏机舱。主设计师付出心血和汗水的飞船有人那么倍加爱护,他当时是多么感动啊,于是,他当即决定让加加林执行试飞。加加林也因为一个小小的习惯成就了自己。

有一个猎人,他在一次打猎中捡回一个老鹰蛋,放在了母鸡正在孵的鸡蛋中。没过多久,小鹰和小鸡一起出世了。在母鸡的照顾下,小鹰很高兴的和小鸡们生活在一起,小鹰当然不知道它是一只鹰,它和小鸡们一样学习鸡的各种生活本领,母鸡也不知道它是一只鹰,按照教育其他小鸡那样教育小鹰,这只小鹰一直按照鸡的习惯生活,在它们生活的地方,不时有老鹰从空中飞过,每当老鹰飞过时,小鹰就说:“在空中飞行多好啊,有一天我也要那样飞起来。”听它这么说,母鸡每次都要提醒它:“别做梦了,你只能是只小鸡!”其他的小鸡也一起说:“你只是一只小鸡,你不可能飞那么高,小鹰再看到老鹰飞过来时,它便主动提醒自己,我是一只小鸡,我不可能飞那么高。就这样,这只鹰到死的那一天也没有飞翔过——虽然它有翱翔蓝天的翅膀和体格,这完全是生活习惯使然。

可见,习惯虽小,却影响深远,习惯决定命运。这里隐藏着人类本能的秘诀,看看我们自己,看看我们周围,看看你我他,好习惯造就了多少辉煌成果,而坏习惯又毁掉多少美好的人生!习惯一旦形成,它就极具稳定性,心理上的行为习惯左右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我们的待人接物,生理上的行为习惯左右着我们的行为发生,决定我们的生活起居。礼貌是一种习惯,走到哪里都能彬彬有礼,以礼相待的人一定会深受欢迎,拥有这种习惯的人容易成功,相反,失礼就是一种坏习惯。微笑是一种习惯,可以预先消除许多不必要的怨气,化解许多不必要的争执,而老是板着面孔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制造紧张气氛。所以说,习惯决定命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天生具有的完全可以通过后天来培养,让我们牢记著名心理学家威廉瞻姆斯的一句语:“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好的习惯对于以后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让人的一生发生重大变化,满身恶习的人,是成不了大气候的,惟有良好习惯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

有一篇极有震撼力的调研报告,即《悲剧从少年开始——115名死刑犯罪原因追溯调查》。该报告写道:

调查表明:115名死刑犯从善到恶,从人到决不是偶然的。他们较差的自身素质和日积有累的诸多弱点是他们走上绝路的潜在因素,是罪恶之苗,是悲剧之根。他们违法犯罪均源起于少年时期,他们中的30.5%曾是少年犯,61.5%少年时犯有前科,基本都有劣迹,从小就有不良行为习惯。柏拉图曾告诫一个游荡的青年说:“人是习惯的奴隶。”英国诗人德菜敦也说:“首先我们养出了习惯,随后习惯养出了我们。”因此只要这些劣迹少年身上的潜在因素得不到改变,他们迟早都有走上犯罪道路的危险。通过调查分析,这种潜在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少文化、缺知识、不知礼民、不懂法;贪吃好玩,奢侈为荣,怕苦怕累,不学无术;“哥们义气”重如生命,为“朋友”交情,不惜两助插刀;自作聪明,我行我素。显赫逞能,亡命称霸;伦理错位,黑白不分,是非颠倒,荣辱不清。

小学阶段,重要的不是要学多少,成绩要多好,而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从小学1年级开始,家长和老师都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问题。一旦发现有不良的学习习惯,立即给予纠正。

小学生的不良好习惯

有关部门的一次调查显示,小学生的不良习惯一般有如下表现:

基本做人的态度

打人、骂人、说脏话;行为举动不文明;不尊重他人,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不遵守纪律,随便;自制力不强,不能受委屈;虚伪,不诚信;无爱心,对任何人都很冷漠;不团结集体;欺负比自己弱的人;不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喜欢背后说人坏话;经不起挫折,不够勇敢;不爱护公物,不讲公德;自以为是;无集体荣誉感。

现在的部分小学生缺少起码的文明素养,无团队精神,自制力差,经不住挫折,如不能得到即时的帮助和纠正,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发展。

生活方面

什么家务事也不会做;随地吐痰,乱仍杂物;偏食、挑食、常剩饭;喜欢买零食;自理能力差,有严重的依赖心理;作息无计划,无规律;在家里乱扔东西;从楼上往楼下扔东西;不吃早餐(把钱省下买东西);放学以后四处游荡,不回家;自己会做的事偏要别人做;抠鼻子;玩游戏输了不认帐;太迷电视。

现代小学生在生活方面同样存在不少问题,他们行为散漫、不守规矩、随心所欲更不懂得如何利用身边的小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独立自己面对生活的能力。

交往方面

不够宽容,好计较;不能和同学和睦相处;自私;不知道关心和帮助他人;分不清是非,盲从;借别人的东西不知道归还;不会和别人合作;做游戏时,好欺负人;和别人发生误会时,不知道如何沟通;自以为是;喜欢恶作剧;好嫉妒;不尊重老师;受别人欺负时,容易走极端。

现代小学生在交际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他们是家庭的中心,是爸爸妈妈生活的主宰,他们已经习惯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做任何事情不必考虑后果。另外他们缺乏关心、宽容、体谅他人的心。以此下去,我们的社会状况将令人堪忧。

学习方面

上课精力不集中,说小话,做小动作;讨厌学习;作业马虎、应付、拖拉;不求甚解,得过且过;上课不发言;被动学习,积极性差;不会抓紧时间;学习不努力,不刻苦;不完成口头作业(如背诵);不会听课;作业不能独立完成;不喜欢读正规的课外书,喜欢读叛的、低级趣味的、粗俗的课外书;不喜欢钻研。

四大家教矛盾影响习惯养成

1、教育方式的矛盾差异过于悬殊不利于孩子的习惯养成。

2、培养目标的矛盾——虚而入——知难而退——半途而废。

3、言传身教的矛盾。

4、隔代养育的矛盾——家和万事兴“明着敬老、暗着爱、当而教子、背后教妻、当面教子、背后力老。

现在的孩子缺乏吃苦的精神,他们不懂得该如何听课、写作业,不愿意花时间钻研。另外,现在社会上的传媒发达,孩子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知识,但这也是把双刀剑,孩子们自制力较差,其中也可受到不好的影响,从而干扰自己的学习。

小学生应该养成的好习惯

做人方面:

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文明礼貌,微笑待人;学会尊重,耐心听他人说话;保护隐私,别人的东西不乱动;利人利已,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诚实守信,说了就要努力做;待人友善,观看比赛文明喝彩;遵守规则,上下楼梯靠右行;勤奋自强,天天锻炼身体;环保卫生,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

学习方面: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预习与复习的习惯;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多动脑,勤动手的习惯;大胆发言,邓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

人生五种重要的好习惯

1、积极思维的好习惯。2、养成高效工作的好习惯。3、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4、广泛爱好的好习惯。5、快速行动的好习惯。

怎样养成好习惯

一般来说,人的很多的习惯都是在早年形成的,好习惯受益一生,坏习惯贻害终生。小学生习惯正处在形成阶段,许多坏习惯还未形成,小学生阶段正是培养好习惯的关键期。

1、好习惯要从小培养,坏习惯要趁早根除。

198811 8日至21日,75位诺贝尔资金获得者在巴黎聚会,“21世纪的希望和威胁“为主题,就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

在会议时间,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您认为自己最主要的知识是在那里学到的?”

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回答:

“是在幼儿园。”

提问者愣住了,又问:

“您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

科学家耐心地回答: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段对话是耐人录味的。从幼儿园学到的基础的东西,直到老年时还记忆犹新,可见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这说明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诚如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三岁决定一生。”

孩子小的时候,就像一摊铁水,它可以浇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孩子长大了,这摊铁水冷却了,变成了一块铁砣子,再改变可就困难了。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比较听话、好训练,因而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容易见效,因此,养成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抓住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对孩子各种良好习惯进行培养,以便为孩子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家长、老师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

2、约法三章。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特定出严格的家规以约束孩子的行为。中央电视台曾报道,一名五岁的儿童生活很有条理,自己的玩具柜、小书架、抽屉都是自己主动整理,小小的年纪已初步养成了爱整洁、爱劳动和有条理的良好习惯,令人称赞。原来,孩子从两岁开始,他的母亲就给他立下规矩,要求他必须将玩过的玩具收回原处,若不收拾好就将玩具没收。正是由于这位母亲注意规矩并严格要求,孩子才逐渐养成了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和爱整洁、有条理的好习惯。

人都有一定的惰性,不要说孩子就是大人也需要纪律制约,没有家规,孩子想怎样就怎样,就很难成才。有了家规,孩子才知道该怎样做,家长也知道该照着什么标准教育孩子,家庭教育才能顺利进行。

几年前,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报道,讲的是瑞士人的文明礼貌习惯。瑞士人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以下两个好习惯。

一是不乱丢东西。瑞士人的规则意识非常强。有个中国人在联合国任职,他的孩子从小在瑞士长大。有一次他们在日内瓦湖上划船,同行的一个游客喝完可乐以后,顺手就把瓶扔到湖里了。这个在瑞士长大的中国小孩当时脸色都白了,告诉他的母亲,好像扔可乐瓶的人犯了很大的错似的。他的这种规则意识因为从小受环境的影响已经是根深蒂固了。

二是从小有责任感。规则意识来自责任感,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人道德水平的表现。有一次有个在瑞士工作的中国人在一个公园散步,上厕所的时候,发现里面有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子零当啷不知在干什么。这个中国人出来后,发现他妈妈在外面等着。她说:“我的小孩进去后很久没有出来,能麻烦你去看看吗?”中国人进去一看,原来厕所的抽水马桶坏了,冲不出水来,小孩非常着急,一定要把水冲出来。他认为,上了厕所,必须用水冲洗,否则对后面的人无法交代。这种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人往往是很自觉履行规则的,他们很容易与别人建立起相互的信任感。

借鉴瑞士人的做法,我们对小孩子要“约法三章”,用规则去约束孩子的言行,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

3、言传身教。

中国有句俗话:“有具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最重要的行为楷模。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在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孩子在没有进学校之前,一天到晚最亲近的人当然是父母。父母的言语动作,对孩子有很大影响。就是进入学校之后,孩子放学回家,还是和父母在一起。如果父母的习惯好,孩子早已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学校教育,自然就相得益彰。父母的习惯小姨子,那么孩子在未进学校之前,无形中早已养成不良的习惯,学校教育就算再好,收效也甚微。

需要强调的是,母亲的素质对于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更为重要。孩子在没出生前10个月,早已受到母亲的体质和性情脾气的影响。出世以后的一两年中,无时不在母亲的怀抱中。母亲的一举一动,都可以优先影印入孩子的脑海,成为极深刻的印象。美国教育家贝诺德说:“孩子学母亲的声音、说话的语调、做的手势、立的姿态,甚至母亲的度量和宽宏与否、态度诚实与否以及说谎骗人的方法,孩子都在领会。其他如起居饮食的方式习惯,无一不受母亲的影响。”母亲如果受过良好的教育,她的习惯、行动自然也就良好,在日常生活中,她的孩子就会随时随地受到一种无形的良好教育。

4、替换而不是抹去,用好习惯去克服坏习惯。

人们通常说,习惯很难根除。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习惯不可能根除,只能够被替换。换句话说,你只能够替换,而不是抹去一个坏习惯。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周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弟子们也围着哲学家坐下来。

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回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上。”哲学家又问:“旷野上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上长着杂草!”

哲学家说:“现在我想知道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竟然问这么简单的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只要用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了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可以。”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一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也没有来。十几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发现哲学家在最后一章上写着:要想除掉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

这个哲理故事启示我们:我们不能抹去一个坏习惯,只能用一种好习惯去替换它。因此,在着手改掉坏习惯之前,我们必须仔细地思考究竟应该选取哪些好习惯来替换它们。

你也许听说过一些瘾君子在戒烟之后,转而开始暴饮暴食,导致饮食过量,体重骤增。尽管烟民戒烟后频繁出现的暴饮暴食现象的原因还不太清楚,但是,很显然,在改掉某种习惯之后,必然会产生某种必须填补的空白。因此,有目的地选取好习惯来取代坏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一个坏习惯刚离开,另一个坏习惯又接踵而至。

如果你有目的地选取了用好习惯去取代坏习惯,那么,改掉坏习惯将变得容易许多。以抽烟为例。我有一个朋友,就是用嗑瓜子。虽然他现在已经很少嗑瓜子了,但他还是觉得自己在以后很长时间里还是需要瓜子的。

我的另一个朋友,他的坏习惯则是晚上要躺在床上看着电视入睡。为了改掉这个坏习惯,他决定用看书取代看电视,直到自己睡意袭来后入睡。这无疑又一次验证,有目的地选择新习惯来取代旧习惯,将极大地提高改掉坏习惯的可能性。

5、循序渐进。

习惯是在不断重复和练习中逐步形成的,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不能贪多求全,而应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一个习惯一个习惯的形成。例:刚入学时就要求学生书写认真,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书写的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升级与年龄的增长,要求学生做作业认真仔细,形成做事严谨的良好习惯。要看到学生身上一天一天的进步。进行鼓励。不要稍有不慎,先劈头盖脸一顿批评。逐渐又培养学生的良好思考习惯。不要一遇难题就溜之大吉。这些良好的习惯都是在循序渐进中形成的。当然,学生良好的习惯,不仅仅是包括学习习惯,还包括很多其他方面的习惯,都是这样,慢慢培养。

6、用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行为只要不断地重复,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同样道理,任何一种思想只要不断地重复,也会成为一种习惯,进而影响潜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行为。至于我们的行动,只是在潜意识支配下的被编辑好的程序。那么,怎样运用潜意识的力量来改变不良的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

我们先来分析一种现象。在吃饭的时候,大多数人是用右手拿筷子。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从小至大人们都是用右手拿筷子,已经养成了习惯。这说明了人是按照习惯来办事的。假如在今天吃午饭的时候,你不用右手拿筷子,而改用左手拿筷子,你会有什么感受?不舒服,挺别扭的,对吧。这说明改变习惯是一个不舒服的过程。从今天开始,假如你每天都用左手拿筷子吃饭,坚持一个月,一个月后你会不再那么别扭,稍微习惯了一点。这说明习惯是可以被改变的,只要不断地重复。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动作;同样道理,任何一个想法,重复21天,或者重复验证21次,就会变成习惯性想法。所以,一个观念如果被别人或者自己验证了21次以上,它一定已经变成了的信念。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改变,而你也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阶段:721天左右。不要放弃第一阶段的努力,继续重复,跨入第二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你还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改变。

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的稳定期”。一旦跨入此阶段,你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这项习惯就已经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地不停地为你“效劳”。

中国有句古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的含义有两层:①人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②人的本性虽然很难改变,但并非改变不了,只是难了一点而已。假如我们的本性中有一此阻碍成功的因素,我们如果不改变,岂不是注定要失败?如果你对改变自己的劣根性没有信心,裹足不前,请扪心自问:我是要成功,还是要失败?不改变,就意味着失败;要成功,就别无选择,立即改变。改变习惯其实是简单的,成功其实也是简单的。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反复地做。之所以有人不成功,不是他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去做那些简单而重复的事情。

7、家、校结合。

习惯是在教育过程中和个人的生后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小学生的一半时间在学校度过,还有一半时间在家里度过。他的接触社会机会会不多,因此家长和老师应加强联系,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是多年养成的。孔子在《论语》中提到:性相近,习相远也。“少小若无性,习惯成自然。”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但由于习惯不同便相去甚远,小时候培养的品格就好象完全出于自然。拿破仑希尔说:“习惯能成就一个人,也能够摧毁一个人。”习惯决定人生。因此,家长和老师都要注重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培养孩子好的行为习惯胜过给他们一切物质财富。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