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曲益:走出幼儿教育的常见误区

13年前 [08-23 21:18 周一]

走出幼儿教育的常见误区

                     作者:曲益

近些年来,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幼儿教育可以说是基础教育的基础。然而,这种对幼儿的过分关注却使当前的幼儿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形成了很多误区。作为幼教工作者,我就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常见的两大误区,与大家交流和沟通。

一、走出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误区

孩子该上幼儿园了,家长选择幼儿园的标准是什么呢?通过一些调查我们可以看出有的是为了图个方便离家近离工作单位近,有的是看中幼儿园的环境,也有的是看中幼儿园的管理、师资力量等等,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幼儿园的成功与否主要是根据孩子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片面地将早期教育理解为早期知识教育。这样一来,很多幼儿园尤其是私立幼儿园为了扩大生源,为了自身的生存,就不得不迎合家长的意愿,在平时开展大量的写字,算术、拼音甚至英语的教学,致使出现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不良倾向。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为小学化的教育模式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不仅会增添幼儿的心理压力,同时也束缚了孩子的个性和想象力。

与此同时,幼儿教育小学化也给小学教育带来了很多的麻烦,留下了众多的后遗症。由于小学一个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幼儿园,参差不齐的教学进度,各式各样的执笔方法、不规范的拼音发音等都给小学入学教育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纠正的。何况,入学后,还要进行拼音、计算教学,好多学生由于已经会了,不愿再听老师讲已经知道的东西,致使入学后就形成上课不专心听讲的不良学习习惯。

说这些,那么幼儿园是不是什么都不用教了呢?也不是的,幼儿园要适当的教些字词和进行必要的、规范的言语训练,也应该给孩子一些数的概念。但这些都必须在相应的实践活动和游戏中进行的,以孩子感兴趣操作活动和游戏性的体验来促进幼儿的发展。让孩子能够积极主动自愿地去探索和发现,以自己的方式去获取各种经验。生动、直观地接受知识,兴(举例)有些家长可能还是比较担心,担心什么?别的孩子在入小学前都学会了不少汉字,会几以内的加减运算,如果我的孩子什么都不会,那能跟得上去吗?这担心也是合情合理的,举例《伤仲咏》。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不具备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小的时候那么优秀最后也变成了一个极其平庸的人。至于暂时的落后,关系不大,只要孩子有学习的兴趣,好的学习习惯,很快就能赶上去的。幼儿阶段最重要是什么?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个故事。就是在一次世界各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巴黎聚会上,有位记者采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问他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人生最宝贵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出人意料地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学者回答说:“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道歉;午饭后要休息;要注意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由此可见幼儿时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有多么深远的影响!

1.幼儿阶段最重要的不是学知识

幼儿时期奠定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个性的形成、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大部分都是在幼儿期。如果孩子比较懂事,对人有礼貌,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懂得关心、谦让、合作、向他人学习,这些好的品质,就是在幼儿阶段形成的。如果在幼儿阶段没有形成好的品质和习惯,以后花费再多功夫,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人的一生有许多关键期大都在六岁以前,如语言、动作、行为、习惯等,抓住了关键期就是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就是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说,幼儿阶段最重要的不是学知识,而是让孩子形成让他终生受益的品质、态度、情感、能力,这非常重要。

2.培养孩子具有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热情大方,关心同伴,乐于助人,这样的孩子谁都喜欢人缘好,就会有更多锻炼的机会;同时,这样的孩子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学习(行为)习惯好。幼儿教育说到底就是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生活、行为、卫生习惯。一个人,生活、卫生习惯好,就有益于身体健康成长;文明礼貌习惯好,品德就优良;学习习惯好,就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幼儿教育不是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家庭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长期的、全方位的、终生不可替代的老师。在今天,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大体一致的情况下,孩子发展的主要差异主要在于家庭教育。身为父母的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观点,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不要让我们的孩子输在家庭教育上。

 

二、走出过度溺爱的误区

1.宠爱过度

现在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所以我们对他们呵护备至、宠爱有加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想尽办法、办法想尽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在肯德基和百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父母给孩子买上一大堆,自己却陪在一旁看他吃,最多啃啃孩子吃剩的骨头,而孩子却只顾自己吃。举例:吃虾的母亲。

吃是小事,可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真的会变得自私、狭隘、冷漠、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像这样的孩子将来是很难融入社会的。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2.不正确的引导

一位母亲到幼儿园接她的孩子,发现孩子的脸上有轻微的伤痕,便问:是不是小朋友抓伤的?孩子点点头,母亲火了:你为什么不抓他?之后便去找那位小朋友、小朋友家长、老师……真的是非常可悲!家长这样孩子,能养成良好的品德吗?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吗?这样的家长还真的不少。来幼儿园接孩子,第一句话不是“今天玩得开心吗?和谁一起玩的?”而是“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老师有没有批评你?”这样时间一长,孩子也就特别关注这些方面,就会经常告状;“小朋友不和我玩,老师不喜欢我等等”。父母的爱心可以理解,但是父母们应该好好想一想,这样孩子,后果会怎样呢?

我们的传统教育,摔跤是由一块砖头引起的,家长就会去打砖头;桌子弄破了孩子的手就会去打桌子,板凳绊倒孩子打板凳,这样做法就是让孩子不能正确地看待挫折,养成推卸责任、抱怨他人的习惯。就拿板凳绊倒孩子来说,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对待方式,也就造就了不同的人格特征。美国家长是“没看见”,不去干预,孩子学会的是爬起来走,独立性强;日本的家长是批评指责,孩子学会的是承担责任,寻找原因。其实很多事情大人是不必急着挡在前面,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自己承担,只有承受了他才会从错误中汲取教训。

3.包办代替

总认为我们的孩子还小,什么都不会,我们就什么都替他做,(穿衣、上卫生间、吃饭)尤其是隔代教育,喜欢替孩子包办代替,使孩子成为“无能”的人。举例:壮壮小朋友。家长应该多放手,让孩子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学习,也许开始他做得不是很好,但通过不断的尝试和锻炼以及你赞许的目光,他会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人。

 

三、对家长的寄语

第一点:要以身作则

苏联的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身教重于言教,父母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表现在行为上。(日本人要求国民有小孩的父母,即使对家畜等也不可使用粗野的语言)

现在我们年轻的家长,往往因为不经意间的疏漏,让我们榜样的力量大打折扣。我们命令孩子,对其灌输各种道理,自己却在行为上轻易违背,言行不一致。比如很多家长曾经许诺孩子,要一起出行游玩,却因为工作的忙碌或身体的疲惫而一再推迟。成人世界里,这样的失约也不是什么问题,但对于正在性格长成阶段的孩子来说,父母的一切言行都具有不可置疑的权威力量,你的行动,便是他的是非标杆,所以你的失约,会让他做出承诺其实是可以不去兑现的这样的判断。

家长一定要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成为为孩子的榜样,使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之中,一些好习惯、品质在潜移默化中自然的形成。

第二点: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

不仅是父母,还包括和孩子亲密接触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以及对孩子影响较大的要求要一致,不能爸爸这样说、妈妈那样说,让孩子无所适从,也使孩子降低了对事情对错的分辨能力。好的行为习惯都难以养成。

第三点: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为了保障未成年人权利的实现,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特别强调了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作为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首先就是给孩子和谐的家。“婚姻打喷嚏,孩子感冒。” 如果夫妻冲突,受伤害最大的是孩子。

全国未成年犯调查表明,那些走上犯罪道路的未成年人的家庭关系不好的比例高出普通孩子好几倍。我们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让孩子在这个家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最后,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学习,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走出幼儿教育的误区,让我们的孩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