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乖顺儿的成因分析

13年前 [09-01 13:07 周三]

乖顺儿的成因有几点:

(1)父母矛盾冲突,孩子没有安全感,乖顺讨好父母;在许多乖顺儿的背后,我们发现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即父母之间存在巨大冲突,或因养育孩子的观念与方式相反,或因感情不合,他们一直争吵不止。生活在他们制造的矛盾和冲突里,他们的孩子会感到很不安全,担心父母离婚,双方都不要他/她。出于安全的考虑,孩子把自己变成乖顺儿,试图两面讨好,好让父母因为他的缘故能够和好。长此以往,孩子身上慢慢养成首鼠两端的思维倾向,甚至会形成强迫型的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

(2)父母打骂威胁,孩子恐惧胆小,乖顺不惹人惹事;来自家庭环境的威胁,会给孩子的心理与人格成长造成损害。在直面心理咨询实践里,屡见不鲜的情况如,父母常用非此即彼的单一思维,对事情做灾难化的预测。例如,他们很容易对孩子说:如果你考不上大学,将来连扫垃圾的工作也找不到。这是一种思维威胁。还有一种是行为威胁,殴打孩子会造成威胁,还有一种情况,如父母殴打哥哥或姐姐,会给弟弟或妹妹造成很深的恐惧。举一案例:有一个求助者回忆自己幼小的时候,父亲经常当着她的面殴打哥哥,她心里非常害怕,就在父母面前表现得十分乖顺。在她的头脑里,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不乖就要被打。这个观念随着她长大成人并没有消解,而是发生了变异和泛化:她害怕得罪别人,在人际关系中总是压抑自己;她心里对人没有信任感,因而处处讨好别人。因为总是压抑自己,隐忍太多,她内心里对人怀怨极深,敌意很强,但在外在表现上,她又试图让每一个人都喜欢她。结果是,她生活在长期的自我冲突里,活得很累,渐渐陷入持续性的抑郁状态。

(3)父母过度保护,孩子能力丧失,乖顺逃避社会;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以用来形容生活环境对生命成长的影响,因此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但有许多父母对孩子有过度的担心,生怕孩子在生活环境中受到任何一点不良影响,因而限制孩子跟同伴的交往,把孩子局限在家庭环境里。他们试图把自己的家制造成一个天堂,简直要把孩子培养成纯洁的天使。特别是,他们会把一套黑白分明的道理灌输给孩子,保证孩子的头脑里有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等。由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来自生活的直接经验,进入青春期之后,他们会显得过于单纯,不知道如何跟同伴打交道,在生活中过于刻板,缺乏应变能力等。西方一位作者说: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按我的理解,所谓“坏女孩”,是具备适应世界的能力(能走四方)的孩子,而“好女孩”则是那些受到过度保护、难以适应世界的孩子。当这样的孩子进入一个真实的世界,他们会觉得太复杂,会变得茫然无依,会指责世界这不对头,那不对头;在同伴中他们会感到自卑,别人什么都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知道。这时,他们可能会躲回到过去的“天堂”里,或者躲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不愿意走出来面对这个不是天堂的世界。

(4)父母过度赞扬,孩子追求完美,乖顺失真会抑郁;孩子乖,很好,但不要过多夸奖孩子乖。如果把“乖”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这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我们发现,乖顺儿是被过度的赞扬塑造的。一个孩子,因为表现得乖,得到了赞赏,为了不断得到赞赏,他总要表现得很乖,最后就把自己变成乖顺儿。直面心理咨询发现,许多孩子为“乖”付出太大的成长代价。考察心理障碍的发生根源,许多人的症状背后都有一个“太乖”的成长经验。乖顺儿为了在别人眼中成为好孩子,获得好评价,他们会牺牲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想法,不敢真实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态度,不能按自己的心愿去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因为害怕犯错误,害怕失掉好评价,他们把自己限定在一个地方,不敢作出尝试,因而失掉许多宝贵的成长经验。

(5)父母过度控制,孩子无力反抗,突发问题就失控;基本上可以说,乖顺儿是强迫环境的产物。在相当多的家庭里,父母总喜欢替孩子作主,根本不管孩子的意愿。他们一味“为了孩子好”,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他。如果一个孩子长期不能自己做出选择,从小到大,只能被迫接受父母的安排,他会慢慢失掉自主的空间,发展不出自主的能力来。甚至,长期而过度的强迫会导致心理障碍,如强迫症、抑郁症等,包括人格障碍。如果从潜意识的角度分析,我们甚至有这样的理解:心理症状是乖顺儿型患者对强制型父母的报复,只是他们双方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大量案例表明,长期生活在强迫环境里的孩子,会变得乖顺而无奈,后来出现了心理症状,并且,这症状成了他们最有力的武器,使骄傲而强大的父母变得焦头烂额又无可奈何,而患者自此躲回到家里,把家庭环境变成肆意发展症状的自由空间。因此,强迫性的家庭环境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过去没有自主,现在有了症状。过去对孩子过分控制,现在又对孩子过于放任。过去的乖顺儿后来会做出惊天动地的行为,让父母一下子威风扫地。案例如,一个长期生活在强迫环境中的乖乖女,在高中时期离家出走,几乎毫无判断地跟着一个骗子逃离家门,用父母的钱养着那个骗子,直到某一天对方消失得无影无踪。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