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大田实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13年前 [09-15 11:55 周三]

大田实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但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阅读兴趣不佳、阅读量不足、积累不丰、语文素养不厚以及作文概念化教学,语不达情、言不及物等问题。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力求扎实课堂训练,拓展语文阅读,提高作文素质,真正做到三轮并进,增强课堂教学和阅读、写作的有效性,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阅读教学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当前语文教学存在问题          

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沿袭教教材、学教材、考教材的教学路子,存在着诸多弊端。           

1、阅读量不足。学生每学期学习一册语文教材,阅读量偏小,视野狭窄,导致学生阅读能力上不去,表达能力低下。             

2、课文分析过多。阅读教学分析多朗读少,把一篇篇完整的文章人为地拆解开来,逐句逐段评析,分类分项训练,明显违背了学生整体认知的规律,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3、作文要求过高。作文教学过于强调方法和技巧的训练,不仅要求“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而且 “中心突出、层次分明”,还要“有意义”。学生惧怕作文,“作文难”是小学生的通病。          

4、功利思想偏重。师生关心的是考试内容(材料)的学习与训练,大量的课堂时间和精力被用于应对考试,而非考试内容(材料),即使对学生的教育非常有益,也很少涉猎。教学过程程式化、简单化;学生的学习生活枯燥,体验不到读书的乐趣,学习语文的兴趣逐渐衰退。不喜爱书、不愿读书、不会读书,成为当今小学生中较为普遍的现象。             

5、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阅读习惯培养不足。

三、语文教改目标

总目标:

1、引领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念,把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不断拓展语文阅读的空间,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对母语和传统经典的感情,克服为文而文的倾向,提高学生的语文、人文及科学素养。

2、通过课内课外贯通融合、齐头并进,激发学生阅读、写作兴趣,掌握方法,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夯实语文基础。

3、探索阅读拓展和个性化写作的基本策略、方法,有效破解存在的问题:课文课时目标如何科学制订和有效达成?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20+20巧导、精讲、实练”模式?落实如何处理减轻课业负担与开展课内外阅读活动的关系?应该怎样抓好阅读的软硬件建设?应该怎样上好阅读指导课?应怎样评价阅读、写作的成效?如何保证阅读有时间、有书刊、有场所、有方法、有展示、有收获?如何将学生的课堂作文引向社会作文、真情作文?如何加强学生口语交际和个性化作文教学?

阶段目标:

1、阅读目标:增加阅读课程设置,创设阅读环境,保证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确保全体学生阅读的均衡。小学阶段完成200万字阅读量。一二年级6万字,三年级30万字,四年级40万字,五年级55万字,六年级70万字。

2、积累目标:实验班级学生每学期抄录名言佳句200。做好读书笔记,三四年级完成6千字、五年级完成8千字、六年级完成1万字

3、习作目标: 读写结合,除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定时完成各年级作文篇数和字数外,还要加强作文片断训练和自改作文的指导,上好作文讲评课。拓展作文训练的时间和渠道,培养发散作文思维,开展个性化作文教学,让学生自由表达,突出个性特色,但要防止脱离生活实际,瞎编乱造,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四、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每周“3+3+2节。

统编教材的课堂学习时间压缩一节,即由原来4节缩减为3节,利用2节综合实践课,教改班级每周开设3节阅读课。每周八节三段模式:统编教材的课堂学习3节,阅读课3节,作文课2节。

五、阅读内容设置

设置必读、精读、选读和浏览四个层次的教材和阅读书籍。突出传统经典读物的阅读。

1、统编教材为必读教材。

2、教材同步阅读训练,课标要求的各年段课外阅读篇目、《书海拾贝》为精读读物。

3、少儿报刊杂志和科普、历史、童话、散文、小说等读物为选读读物。

4、新锐少儿文学作品等为推荐浏览阅读

六、实施要求、方法、途径

  (一)阅读教学

  1、课堂阅读教学

  突出以读为主的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是基本训练之一,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文章的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笔,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得到,而非分析讲解所能代替的。朗读训练,可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激起情感共鸣,从而自然地达到“情动于中动形于外”的境地。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言特点。

  强化朗读――以读促解,以情促悟

  以读为主,注重的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阅读教学新理念。

  (1)以朗读代替听答,促进理解。

  传统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是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这种“机械”与“被动”在阅读教学中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缺少阅读实践,缺少朗读。我们要致力于克服弊端,走出误区。要坚持以教师的导读代替讲与问,以学生的朗读代替听和答。通过多读来强化与体验,达到以读促解的目的。

  (2)主线推进,横向联动,加强整合。

  就一篇课文或一节课的阅读教学操作而言,一般都存在一个“主线推进”的问题。传统语文教学是将“理解课文内容”作为主线推进的,这是一种典型的“理解式阅读”,且是单线独进,不及其余的直线式教学,其结果只能是少慢差费。我们要根据语文课标的新要求构建一种以“朗读课文”作为主线推进的阅读教学新模式,保证学生充分的阅读实践,强化朗读,也十分有利于学生的阅读积累。

  以朗读课文作为主线推进,但不是单线独进,不是让学生死读傻读,而是着眼于三维目标和语文教学的诸多任务,实行“横向联动”,在朗读课文的进程中左顾右盼,整体观照,将识字、词句体悟、内容理解、写作技法、认识能力、创新、情感态度等等都一一渗透落实。横向联动的关键是“整合”,即将一切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学习活动、学习手段都融于“读”中,以读促思,以读促解,以读促记,以读促说,以读促写。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让学生读中识、读中悟、读中说、读中问、读中议、读中写、读中练、读中用。

  (3)调动情感参与,深化情感体验。

  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是强化朗读的催化剂。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他们的学习才会有动力,有潜力,有活力,他们对课文的主体感受和理解才会更真切,更深透,阅读教学才能达到高层次和理想化的境界。

  2、课外阅读

  明确课外阅读的要求

课外阅读,重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按阶段阅读目标完成小学阶段200万字阅读量。

《标准》除了在阅读数量上给出了具体要求外,还就阅读兴趣、习惯等综合阅读能力的形成分年段作了一些要求:低年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会使用普通话,一年级时能由图读文,二年级时学会默读并在阅读中尝试积累。中年段除了“普通话”、“默读”等基本要求外,还要注重对优美语言的积累和领悟。高年段则在中年段的基础上,要求“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注重了阅读速度的培养,并强调了阅读的选择性,提倡广泛地应用现代资源“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内容

  不少于145万字的“课外阅读总量”,单从数量的安排上看呈递增状,所以我们在内容的确定上也应有个层级性。低年级的学生,识字不多,适宜从简单的趣味性的配图注音读物开始,从单幅图一句话到多幅图一段文,逐步发展到二年级时的每天一则小故事。阅读的内容以童话、儿歌、民谣及浅显的配图寓言为主,强调故事性、趣味性、形象性。篇幅力求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画面的设计要求鲜艳、漂亮、直观。中高年级的学生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应逐渐由“以文为主、以图为辅”的注音读物过渡到纯汉字读物。内容应以童话、寓言、浅显的古诗文及反映儿童生活的现实作品为主,同时,我们还要更新阅读观念,适当指导学生浏览(含视听)有关的新闻媒体,把阅读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提倡学生订阅或购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报,并养成定时阅读的习惯。对于尝试阅读长篇小说的学生,我们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指导,对于学生阅读不适合的课外书籍时,应给予引导,切忌方式简单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确保学生地进行课外储存。,至于学生课外阅读书籍的来源,既可依托学校的图书室,也可向当地的图书馆去借,当然更要发挥学生家庭藏书的功能。

  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课外阅读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桥梁。如何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第一,课内与课外结合。学习与生活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阅读亦如此。首先在校内开设好阅读指导课,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科学的指导,使学生逐步掌握一些基本的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的品质。其实,有些课外阅读内容本身就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比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布置学生读《安徒生童话》;学习了《狱中联欢》,引导学生读《红岩》;学习了《景阳冈》,安排学生尝试阅读《水浒传》……。

第二,自读与交流相结合。课外阅读虽多为自读,但适当的交流是不可缺少的,通过一周一次的课外交流活动,一是对课外阅读具有促进作用,坚持:“课外阅读”的学生有话可言,而未读或少读的则有口难开;二是激发兴趣,学生读到一篇好文章、一本好书,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通过交流,使学生个体所储存的信息在交流种得到了增益性循环,又促使学生对相关文章或书籍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三是通过交流,能使学生澄清在阅读中出现的一些的模糊认识;四是通过交流,一些好的读书习惯、读书方法能得到张扬。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外阅读交流的机会,从量到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地把握课外阅读的状况,以便指导和调控。

第三,课外阅读要讲究因材指导。完成规定的课外阅读量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读有所获。课外阅读,既要保证一定的阅读总量,又要通过对阅读目的、阅读方法、阅读资源的深刻领会与探索,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作文教学

实施个性化作文教学:即作文辅导、作文评价、作文思维、作文语言、作文形式的个性化。

1、作文指导课。

重视作文辅导,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引导学生我口说我话,我手抒我情。提倡自主拟题,减少统一要求的作文要素,增加自主性和自由度。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社会和大自然,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多写观察笔记,多写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多写自己喜欢的事物。破除思维定势,突破固有的条条框框,形成个性化的作文思维,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用自己的思想与社会对话、与自然交流。引导学生克服颓废的、功利主义的追求,形成健康的个性和人格,培养准确、美雅、善意的作文语言。

1)以培养习作兴趣为先导,坚持整体推进。

每个学生一旦对写话、习作产生兴趣,充满自信,习作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应当从低年级抓起。要采取多种办法,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鼓励学生一有想说的话,不论是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就把它写下来。教师对写得好的表扬,对敢于写的鼓励,对不大敢写的帮一帮。使学生在老师指点下越写越多,越写越好。使学生写话(或习作)渐渐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写话(或习作)──受到鼓励──更想写──越写越好。

2)对写想象作文要给以下更多的关注。

写记实作文是必不少,内容一定要真实,情感一定要真实。而想象作文,当前要予以更多的关注。小学生是最爱想象、最富于幻想的年龄段。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写想象中的事物,如,续编故事、编童话、科幻故事等等,激活小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一旦让它释放出来,会给我们一次次惊喜!写想象作文,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和幻想,鼓励学生进行创编,不必拘泥于生活的真实。“想象是创造之母。”通过写想象作文,培养学生敢想、爱想、会想,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习作不只是作文课的事,要把练笔贯穿于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

作文课上创写作文次数不多,学生练习的机会有限,所得肯定也是有限。教师要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延伸到生活之中,因需而写,形式灵活。阅读课上,让学生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如,写读了课文的感受、启示,续编故事,把课文中概述的内容写具体,为写景的课文拟游人须知、写导游词、编广告语等等;在生活中,贯穿习作练习,如,写观察中日记、生活中的发现与体验、编手抄报、写简单的建议书或调查报告等,为学生习作提供广阔的时空,这不仅锻炼了语文综合运用能力,而且增强了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习作能力真有用。

2、作文讲评课。加强个性化作文评点,杜绝传统的、缺乏针对性的、宽泛虚空的评语套路,探索师生评改结合、小组集体修改、当面批改指导、学生自行修改等多种方式。评点要注重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应坚持多鼓励少批删,下评语要多采用激励、交流性语言,注重评语的有效性和学生对评语的接受程度反馈。建立学生个体作文成长档案卡,针对中、差生应因材施教、因人而宜,开始可先适当降低要求,后根据情况逐步提高,不能操之过急。作文等级(分数)评判应偏高一些。

3、习作指导要常抓五件事。第一件事是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使学生不断获得习作的动力。第二件事是指导观察。要丰富学生的生活,不断拓宽观察的领域,鼓励学生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有自己的发现,及至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第三件事是引导读书,培养学生爱读书、善读书、读名著,以不断增加习作内容方面的、文化方面的、语言方面的储备。第四件事是指导学生想明白了再写。第五件事是指导讲评。要通过讲评使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看到进步,增强信心,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

(三)开展语文综合性、研究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研究性学习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等。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采取合适的形式开展综合性研究性学习,每学期必须完成三至五项综合性研究性学习活动。

七、考试评价设置。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有关“评价建议”, 围绕“兴趣与习惯;内容与范围;技巧与方式;积累与运用”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方法,采用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突出评价的综合性,通过开展活动如:读书比赛、演讲比赛、抽测积累量、即兴作文等考察学生的各项素质。

通过综合性的阅读评价,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个人阅读档案,以便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1、《大田县小学生语文阅读笔记》记录、监测阅读成长过程。

2建立小学语文阅读六级等级考核检测制度。制定《大田实验小学语文阅读考级申报表》、《大田实验小学语文阅读等级评价指标》、《大田实验小学语文阅读班级学生等级考核登记表》。采用口试背诵朗诵法、阅读笔记量化统计法、笔试法等综合评定学生各段阅读等级合格情况。每学年举行一次终结性等级检测评定。

朗读测试——要求学生读一篇(段)文字,测试学生是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默读测试——要求学生默不出声地读文字材料,测试学生是否能准确地理解其中的意义。

诵读测试——抽取一篇必读篇目朗读。抽取提交的优秀诗文中的两篇背诵,申报二级及以上等级者要求能有感情地诵读。

速度测试——申报三级及以上等级者还包括限时阅读(速度按等级相应要求),然后回答两到三个相关问题。测定学生阅读的快慢,即在单位时间里能读多少材料,或一定的材料读多少时间。

理解测试——根据各级指标设置题目,主要测试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http://220.162.193.181:8000/u/guoxinfang/archives/2009/2558.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