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抓住关键期,引导00后孩子健康成长(二)

14年前 [01-15 17:32 周五]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如果我们的孩子对妈妈的雀斑产生兴趣,或者地下的小昆虫感兴趣发现宝宝有这些行为的时候,父母不要因为怕脏或者其他原因而限制他的行为,相反,要引导他好好探究,帮助他养成敏锐的观察力。正是培养孩子细心、认真的好时机。(例1:有一次我去我妹妹家,第二天,儿子发现我的袜子换了,颜色的差别很细微。儿子小时候特别喜欢看蚂蚁,儿子胆子小,我曾经利用蚂蚁骗孩子下地,然后在地上找细小的东西,儿子很乐意。例2儿子的观察力:儿子7岁那年能判断出很远的广告牌是液晶还是翻牌,他是凭一些细节推断出来的。当时我还不知道这个敏感期,只是出于对儿子的爱,就愿意陪他玩他喜欢的事情,当他有细小的发现我总是充满佩服的眼神夸他,而恰恰是这些自然的顺应,使儿子今天观察力发展还行。如果这个时候孩子的发展遭到大人的限制(比如这么脏,不要搞,这个有什么好玩的等等,或者孩子自主探索行为的时候家长没有对观察力的培养),那么孩子就会失去一些诸如仔细、认真、完整表达等能力。正确的做法是:如果在户外,我们也可以尝试跟他一起来寻找一些奇特的小树叶、小石子、小果实、小花,或者区别它们之间的不同。比如,同样的树叶可能有的会有个小虫眼,有的有个小斑点等等,这些细微的差别会让孩子十分好奇。通过寻找这类的差别,宝宝的观察力和比较能力就会变得无比敏锐。当然,如果加入一些思维的环节,这个游戏又可以拓展出更多的内容了。比如,跟宝宝一起探究小虫眼的来历,想象、推测、实证、描述……所有这些就都可以很自然很轻松地带进来了。

0---6岁是各个感觉器官的敏感期。

感知是孩子所有认知活动的开端,人的认知过程如同一个信息的接收、编码、储存、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输入是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环节,而人们接受信息就是靠感知觉来进行的。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3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所以我们说要对宝宝轻言软语地说给孩子听,指点孩子看,鼓励孩子触摸与抓握。到了36岁宝宝更能具体地透过感官分析、判断环境里的事物。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已有的感觉基础进行简单逻辑思维训练。开始的时候,比如看到阴天可以跟孩子说可能要下雨,孩子肚子痛可能吃了什么引起的;因为不早了,大家都睡了等等。还可以提问简单问题,让孩子了表述。这是什么?这是什么味道?这是什么颜色?我们长什么样?我们在哪里?等等。提问:这是光滑还是粗糙,大与小,轻重、……逐渐过渡到为什么的问题。比如妈妈为什么要去工作?鞋子为什么小了呢?秋天为什么会落叶…….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有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感知觉虽然是较低级的认知活动,但没有感知觉,就谈不上记忆、思维、想象等高级的认知活动,也就是说,感知能力发展得越充分,记忆储存的知识经验就越丰富,思维和想象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也就越大。正确的做法是:从孩子出生之日起,父母就应该通过多种手段促进孩子视(父母准备鲜艳的玩具距离孩子60-80公分处,转动,或者在其他空间里引导孩子看)、听(准备铃铛、小锣,铁器、木鱼、音乐等发出不同音响的东西)、触(准备软胶状玩具,还有塑料木质玩具,让孩子触摸、转动、盖上打开等游戏)、味(对于不同味道父母配以不同表情语言等做相应的表达)、时间(先从天黑天亮早晚,还有就是爸妈的作息,宝贝的作息体验时间)、空间(先从里、外,再上下,逐步过渡)、运动(小的时候可以做被动操,大一点可以增加户外活动,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等各方面感知觉的发展,积极引导孩子通过感知觉认识和探索周围的世界。如果感觉剥夺是什么样子?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实验:当人完全与世隔绝后,只要数小时,就会出现头晕、错觉、幻觉、恐惧、焦虑、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等等体验。实验表明: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都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的基础上。

缺乏刺激的环境中长期生活,人的意志就会衰退,智慧就会枯竭,理想就会丧失,才能就会退化。只有经常给予适度的刺激,才能充分发掘人的创造力所以我们对孩子从小就给以充分的适度地刺激才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注意力,想象力,激发出孩子的创造力。

(例: 小米的克与千克重量、长短概念掌握得相当缓慢。先从感知觉训练起,在具体感知觉的基础上再去领会抽象概念。可惜家长不屑一顾。如果基础没有打好,很多小学的知识对孩子来说也是困难的,如果孩子在感知觉的敏感期没有很好的刺激,对孩子晶体智力的培养和对流体智力的发展是个极大的损失。)

0--6是动作敏感期(大肌肉1~2 小肌肉1.5~3 协调运动3-6岁)爬行敏感期(7-10个月)行走敏感期——行走期(13-24个月)

动作敏感期表现:孩子在迈步到学会走路这个过程中,是非常愿意走路的,而且不愿意让成人拉着走,手的动作是伴随着走路而发展的,孩子走到哪里,手就抓到哪里。所以我们说带这个时候的孩子最累人。

孩子喜欢在地上爬,追逐运动的玩具,喜欢爬楼梯。

当孩子第一次有意识地向外界物体伸出他的手时,他对世界的探索就开始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于手指头上。因为手指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所占的区域最广泛,所以手的动作,尤其是手指的动作越复杂、越精巧、越娴熟,就越能在大脑皮层建立更多的神经联系,从而使大脑变得更聪明。现在我们的家长在这个敏感期多多少少犯着同样的一个错误,就是不让孩子做孩子喜欢的事情,而是家长指定的、不劳累的、绝对安全的,但并非出自于自愿的事情。其实只要是对孩子没有危险的,都应该让孩子去尝试。正确的做法是:

1,为孩子提供动作的场所:游乐区的爬行、蹦跳、拍球、投掷、走独木桥等。生活中也让孩子自发锻炼,可是我们往往以安全为名,打断孩子的各种尝试:比如孩子走路喜欢走边边角角,就认为孩子走路没规矩,蹦跳的时候嫌孩子吵没规矩,孩子想动手的时候低估孩子的能力,或者急于就纠正孩子的错误,或干脆包办。我就看到很多大人这样对待孩子。

2,为孩子提供动手的机会,开发孩子的各种智力 。搭各种各样的积木、串珠抓豆、挖土填沙等等,我们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只要享受孩子带来的快乐就行了。

3,结合秩序敏感期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自己动手吃饭,自己动手穿衣,自己动手整理玩具和自己的学习用具。(例:成,书本卷起,不会穿鞋,吃饭桌上、地上到处都是。这样的家长一般在孩子“我要,我自己来。”这样的时候以各种理由拒绝,采取包办的教养方式。

4,用筷子训练孩子的大脑

(我们现在的孩子很多读小学了还在喂饭,殊不知这样的行为正是剥夺了孩子手眼协调、发展小肌肉、培养智力等等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使孩子有些天生的能力再也补不回来了。)

2.56岁是社会规范敏感期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兴趣。这个时候的孩子不再围着家人转了,他需要同伴和他一起玩,和朋友玩的时候很难再被马上叫走,也不再害怕远离家长。对一些社会规范的东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处在乐于模仿的阶段,不管看到他人有什么样的行为,他都会充满激情地去模仿。对于礼貌用语的模仿都很热衷,对于别人的不规范不礼貌特别敏感,谁谁谁没礼貌,谁谁谁不是个乖孩子,总是以成人要求的社会规范要求别人,总是要教育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俨一个小大人的样子。利用孩子2.5-6岁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融入一些社会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元素,比如,带宝宝外出的时候,学习如何打招呼,如何告别等等。慢慢地自然就会大大方方地学者成人的样子和人交往。这个时候家长也需要确立一些生活规范,对孩子无理求澄清关系,规范行为,设置底线,要求遵守。比如孩子赖在同伴家不肯回家。正确的做法是不强行拉走孩子,而是跟讲清道理,和孩子商量妥协给孩子5-10分钟的缓冲期。当同伴有什么孩子也要有什么的时候,家长一定要讲清道理,坚持原则。这样做,孩子日后就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不然孩子继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伴,对于社会规范的场合感觉不适应,不舒服,严重的可能长大后出现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69岁是文化敏感期

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起于3岁;而到了69岁则出现想探究事物奥秘的强烈需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这个时期的孩子也发展出了更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有些对历史感兴趣,有些对军事感兴趣,有些对体育感兴趣

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展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借鉴的做法是可以让孩子看新闻,参加画展,参观博物馆、科技馆、水族馆等。接触不同文化、不同视角的、不同地域的知识,拓展孩子的视野,树立远大的理想。

蒙特稄利形容经历敏感期的小孩,其无助身体正受到一种神圣命令的指挥,其小小心灵也受到鼓舞。敏感期不仅是幼儿学习的关键期。也影响其心灵、人格的发展。因此,成人应尊重自然赋予儿童的行为与动作,并提供必要的帮助。然而在生活中,父母由于自身育儿知识的限制,要么无意中抑制敏感期中的各种“反常”其实“正常”的表现,要么任其发展,忽视敏感期的作用。错失一生仅有一次的特别生命力。使我们的孩子不是在敏感期发展不够完善,而使人生不够完满;就是在敏感期经历创伤,留下不可挽回的损失。

 

最后我还想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是相对禁锢来说的。过分的自由和禁锢都是自由的两个极端。在孩子成长的敏感期,我们家长只有在给孩子生命的自由与行为的规范中找准基点,积极关注,正确引导,才能使00后的孩子在生命的最初十年得到完满、健康地成长,为今后的幸福生活打下扎实的生命基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