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网瘾之戒》案例评析 (于俊卿)

14年前 [08-25 15:13 周二]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815日晚播出的《网瘾之戒》,对山东临沂第四人民医院的“网络成瘾戒治中心”及该中心的主任杨永信的电击疗法做出深入报道;在同一天我看到了另一则报到:《网瘾少年被打死,中国家长全体有责》,说的是邓飞为了给儿子邓森山戒除网瘾,送到“南宁起航拯救训练营”,不到13个小时,活蹦乱跳的孩子,就变成了一具伤痕累累的尸体。这两则报道深深的触动了我,也促使我今天把这案例和大家一起讨论和评析一下。家长为了戒除孩子的网瘾,把孩子送到了的“网瘾戒治中心”或“拯救训练营”。

同样是戒除网瘾,邓森山被活活打死。山东临沂网络成瘾戒治中心的杨永信,却让家长感恩戴德。当着央视记者面,家长和孩子跪倒一片,杨永信采用的是什么好方法呢?据已经戒除网瘾的孩子说,杨永信采用的戒除网瘾的方法就是“电击”,戒治中心称之为“行为矫正治疗”。

提出问题(播放视频)

1、你怎么看待这种“杨永新治疗模式”?

2、孩子网络成瘾的根源原因是什么?

3、如何对待网络成瘾的孩子?以及建议?

一、案例点评杨永信模式:

 杨永信模式是否真的对戒除网瘾有效,到底是孩子们是因为害怕治疗而“顺从和屈服”,还是真的彻底戒除了网瘾?(介绍两个心理学概念)

1、“行为矫正治疗”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它的理论基础是源于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它指的是用“强化法”使病人的不良行为得到纠正,建立或恢复良好的行为。一般情况下,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如果要消除某种行为,就得设法给予惩罚。这种被称为“赏罚法”的行为矫正方法,完全可以适用于出现行为障碍的人。但是心理学上一般都是采用“正阳性强化法”,尤其是对儿童,也就是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有的说我们今天可能针对的是网瘾少年,可能不适用。

2、“电刺激”是厌恶疗法的一种。是源于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厌恶疗法是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人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的心理或生理反应。如此反复实施,结果使不适行为和厌恶反应建立了条件反射,以后尽管取消了附加刺激,但是只要人们进行这种不适行为,厌恶体验照旧产生。(举例说明)

电刺激由于能在电压和刺激时间上被准确地调节与控制,又是人们普遍惧怕的,所以常被用做厌恶刺激。所使用电流强度时因人而异的,一般是将电流从小到大逐渐增加,直到被试者难以忍受,再取其1/4的值作为治疗的基本电流。

    不论是行为治疗也好,行为矫治也好,但是都有一个治疗的时机,那就是治疗或者厌恶体验是和不适行为是同步产生的。也就是说,当人们即将有这种不良行为时,这时候给你一个刺激,让你感觉到这种厌恶体验。一般就是治疗强迫症等行为障碍。而杨永信治疗网瘾却是在孩子刚刚进入“救治中心”时先拉到13号治疗室,也就是所谓的“行为矫正治疗室”通过电击,让孩子明白为什么来到这里;还有就是在孩子满5次犯错后,进治疗室治疗。

由此来看,杨永信治疗网瘾的方式是否是科学有效的?是真正的戒除了网瘾,还是孩子们因为害怕进治疗室的“顺从和屈服”?确实值得怀疑。

另外,杨永信所使用的DX-A型电休克治疗仪,是适用于狂躁型精神病患者的一款抽搐型的治疗仪,9年前已不在市场销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也确认自2000年以来未曾批准该治疗仪,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2004年购进的DX-A电休克治疗仪为非法产品。尽管后来换成了一种被杨永信形容为稻草人的低频脉冲治疗仪,事实上是以前被用来做醒脑治疗的DX-A电休克治疗仪,于65被临沂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扣留了。

用杨永信自己的话说:如果没有电击疗法(行为矫正治疗),那我就没招了。他的信条就是“必须让孩子产生一种不舒服的体验才能产生效果,如果没有这种不舒服的体验就很难实现这样一个效果”。这种不舒服的体验是否是在合适的时机体验到的?

不论是行为治疗,还是行为矫治,都是为了让人们去掉不良行为,建立良好的行为而采用的治疗方法。那么什么是良好的行为?良好的行为指的是对自身、他人和社会有益的,能使环境、社会和他人所接受的行为。那不良行为则相反,是指人所表现的那些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有害的,不能使环境和他人、社会所接受的行为。由此来看“网瘾”就是不良行为了,但是网瘾是不是病?却让我们思考。

二、网络给我们生活学习带来的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工具,正在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它资源的丰富性为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带了很大便利。比如:网上办公、网上开店,即节约了大量的经费,还提高了效率;同时还给商人提供着最新的商机;QQ聊天,MSN交流等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着异地的亲人和恋人的情感;足不出户便可跨越千山万水,突破地域空间的限制,使得人们的交往空间扩大,可谓“一网打天下”;也让人们在如此浩瀚的网络里饱览着知识的丰富和信息容量,正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网络更让人感到业余生活的充实。

但是我们的家长往往是“谈网色变 ”,绝不亚于听到孩子“早恋”,似乎早恋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个过程,而网瘾似乎一旦陷进去,就再也出来了。但是网络同样对孩子带来积极的一面,网络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孩子的求知途径,有助于孩子开阔视野、促进学业;网络可以为孩子提供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和发挥孩子创新能力;网络是一个广阔空间,存在着许多新鲜和未知的事物,有助于开发孩子的潜力。

  尤其近几年来随着网络在生活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它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比如现在的远程教育,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还有我们指导师的学习,都要求我们每一个学员必须掌握一些计算机的日常操作,才能进在网络里享受其资源的共享性,以及与老师学员进行相互交流,了解群里信息及动态等。反之,那些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脑的人,或者说不善于接受新事物的人,对于我们的网络学习就会觉得很困难。大家可以看到,每天都有人在群里因为进不了UC房间和打不开视频课着急的,我们的班主任,每当有新学员进来时,总是不厌其烦的在群里发送着进入UC房间的路径。尽管如此,仍然有的学员,一连几天进不了UC房间,而且多人指点都搞不明白,总是被UC房间“拒之门外”,还有的即使进来,上麦排麦的问题,公聊私聊的问题,音频视频问题等,还有博客撰写问题,回复、留言问题,作业提交问题等等。就像十万个为什么,总是在不断地重复地问着相同而简单的问题,相信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不如我们的孩子,我相信多数学员都因为网络问题请教过孩子,尤其是家里有初中生或者以上的孩子。也正因为孩子比我们懂得多,接受新事物快,所以我们才会担心孩子会迷恋上网络,也就是所谓的“网瘾”。

 近几年来,也正是因为网络游戏的盛行,让我们的孩子迷恋上网络游戏聊天室等,使得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和社会问题日益突出,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犯罪行为。(举例)

 就是因为这些问题,就可以断定孩子网络成瘾就是病吗?按照成瘾性行为研究权威、诺贝尔奖获得者加里·贝克尔的理论,网络成瘾的准确说法是网络成瘾性行为。他在《理性上瘾行为理论》中说“人们不仅会对酒、可卡因以及香烟上瘾,而且也会对工作、饮食、音乐、电视、自身的生活标准、其他人、宗教及许多其他活动上瘾”。但是人们一般不拿工作成瘾、音乐成瘾、吸烟成瘾等等大做文章,偏拿网瘾大做文章,这里有人为的对网络的偏见。网络是新事物,许多人对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不适应,对青少年接受新事物看不惯,看消极方面多,看积极方面少。我们经常说某人是“工作狂”、“音乐狂”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废寝忘食的学习,你会觉得他是病吗?

三、孩子形成网瘾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网络成瘾性行为是客观存在的。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性行为的原因,应该说主客观因素都有,也就是说,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因素都有。

(一)家庭原因:我认为主观因素应该在孩子自己,这与孩子的年龄特点、意志品质等都有关系。虽然是孩子的原因,但是究起根源,又是家长的原因。因为一个问题孩子背后必然有一个有问题的家长,也就是说“问题在孩子,根源在家长”。著名的社会学家、教育学家、戒除网瘾专家陶宏开教授说:“孩子上网成瘾,主要原因是家长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家长的爱多表现在物质的慷慨,而忽略的精神、情感上的关爱。”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由于教育方式的不适当,过度的溺爱、过分的苛责,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者忙于自己的事情,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等。把自己的不成功变成管教孩子的动力;把自己的成功当作管教孩子的法宝。过高的期望,过大的压力,正是孩子进入网络,逃避现实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记者最后的提问大家也都看到了:因为对孩子使用暴力;对孩子过度溺爱;因为过于忙自己的事情而不顾及孩子;因为夫妻之间的关系不好而发泄在孩子身上;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在言语中经常刺伤孩子的行为;不懂得该怎么去跟孩子沟通;认为孩子属于自己的私有财产,随意支配;所有的家长几乎都承认孩子出现网隐是与这些问题有关的。

据统计,在有重度网瘾的孩子里头,有70%以上家庭存在夫妻不和睦的问题,60%以上的家庭存在父母的教育观点完全不同的问题,50%以上的孩子说在家庭里感觉不到温暖。大家也看到了,在记者问及孩子们的问题中孩子们也感觉到并且也认为父母不爱自己;承认自己的家庭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认为父母只顾自己的事情而不管自己;认为自己曾经因为自己的关系而受到伤害比较严重;曾经在家庭中遇到过暴力;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是非常孤独的;并且有相当的孩子有过自杀的念头;有强烈与父母沟通的念头,需要父母的爱;承认自己出现网瘾是跟家庭中存在的问题是有关系的。但是我们的家长不理解孩子,不懂孩子的心。更为可悲的是,不仅认识不到是自己的问题造成了孩子的今天,而且还花费巨额的费用把孩子送到这些所谓的“网瘾救治中心”甚至他们做好了让孩子享受暴力的准备,难道只有“拳打脚踢”才叫暴力吗?对孩子实施这样非人道折磨手段的人,家长却感激的痛哭流涕,视为恩人。谁又能够保证,这样的治疗手段,对孩子身心发展不是一种伤害呢?对孩子的成长不会带来影响呢?

片中医学专家卓小勤提到《赫尔辛基宣言》是于1964年提出的一个医学伦理学宣言。其内容是围绕医学研究用于人体时,归立了六项基本原则。

1、接受测试者需要在清醒下同意。

2、接受测试者需要对实验有概括了解。

3、实验目的是为将来寻求方法。

4、测试前须先由实验室或动物做实验。

5、由于是为了将来寻求方法,若实验对人体身心受损,须立刻停止试验。

6、要先拟好测试的补偿措施,才可能在合法机关的监督下,再有具备资格者进行试验。

   可见,这个治疗方法是违背医学伦理道德的,是非常不人道的。但是我们的家长却把它视为“救世主”,以“爱”孩子的名义继续伤害着孩子,实在可悲!(举例)

(二)学校原因:学校对造成孩子网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家都知道,孩子的成长过程是离不开游戏和娱乐的,但是因为畸形发展的应试教育和重智轻德,教育体系背离全面发展原则,抑制了孩子游戏、娱乐等正常需求的满足。再加上孩子们每天因为考试升学的焦虑,心理难免扭曲,他们需要减压,需要释放。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视培养“尖子生”,冷落和排斥“双差生”“学困生”把他们及早逼向社会。而网瘾正是物极必反的结果,也正是因为对孩子需求满足上欠债太多造成的。所以只要学校教育不走极端,网瘾的极端现象自然就会消失。据说许多发达国家不强调应试教育,网瘾也少,所以有人说“网瘾”是中国特色。所以,治网瘾首先要治教育。包括教育学校、教育老师怎么正确对待学生。否则,借治网瘾为名,进一步压抑孩子们的正常需求,只能强化教育中不合理的方面,加深教育现状中固有的矛盾。至于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是相对被动的,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和行为。

(三)社会原因:对网吧的管理也是很重要的原因,网吧是向成年人开设的学习、休闲娱乐等活动的场所,但是社会上一些见利忘义的人,只顾赚钱,置国家的法律于不顾,视未成年的利益而不理,教唆、纵容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对造成孩子网瘾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严格规范网吧管理,坚决杜绝未成年进入。正确发挥它的作用,不要让人们觉得网吧是孩子的网瘾犯罪之源。

四、戒除网瘾的几点建议

    要根治网瘾,最重要的是找到网瘾形成的根源。而且通过以上分析,网瘾绝对不是病,更谈不上是精神病了。因为孩子们上网的目的是明确的,就是寻找快乐,缓解压力。所以我认为应该是认知和习惯问题。不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要正确认识,正确对待孩子上网的事情,要多肯定孩子上网积极的一面,理解时代不同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不同需求;更不要“谈网色变”。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注重沟通,了解孩子内心世界。作为家长只要有正确的认识,然后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是完全可以让孩子摆脱网络游戏的。不是单靠所谓的“行为矫治”,更重要的是改变孩子的认知,积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给孩子以精神的关怀、理解。耐心和孩子交流陪孩子聊天,倾听孩子的心声,对孩子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毫不吝啬地表扬和鼓励,尽可能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找到问题的突破口。绝对不能责备和训斥,甚至采用极端方法。要认清所谓的网瘾治疗是不科学,不能再让江湖骗子残害我们的孩子。

(二)激发兴趣,转移孩子注意力。网络游戏的新奇、刺激、富于变化和创新的特点满足了孩子们的心理特点,使得很多孩子不知不觉就迷上了它,作为家长要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孩子们的求知欲强,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并能迅速的全身心投入,所以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不良嗜好,正确引导。从孩子积极向上的的心理特点,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加强意志力和自控力,树立远大的目标。激发其兴趣与爱好,以及体育活动等,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到积极健康的活动中来。尽可能减少上网时间,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以及外出度假,浏览我国的名胜古迹,既能增进亲子关系,又能增长知识,还能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以减少孩子沉迷网络的现象。

(三)正视性问题,以防患于未然。青春期孩子沉迷网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充满了对性的渴望和神秘感,但是由于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对“性”总是遮遮掩掩,难以启齿。使得孩子不论在家庭或是在学校都没有得到正面的性教育,在对性充满了好奇与渴望的基础上,还有苦闷与恐惧,所以他们只有从网络上寻求刺激,缓解压力。家长要有针对性的对青春期孩子进行正面的性知识教育,大胆而不避讳,以淡化孩子对性的神秘感,消除他们的苦恼与恐惧,反而减少孩子出现的“网恋”或“性犯罪”,也避免孩子进入成人网站,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坦然面对,给予正确干预与疏导。对于已经上网成瘾的孩子,要坦然面对,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与干预,在调节其心理认知的基础上,可进行系统脱敏治疗。这是根据沃尔普所说的交互抑制作用而采取的治疗手段,对上网成瘾的孩子,我觉得可以采用这种脱敏治疗的方式,就是逐渐减少孩子上网的次数和时间,每天在次数和时间递减,同时配合改变其认知,由内而外,最终达到脱离网瘾的目的,当然要是具体实施,需要制定周密的计划和一定的周期。

(五)教书育人,发挥学校的作用。如果暂时改变不了应试教育的大势,就更要正视它会带来负面作用这个现实,学校要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既能教书又能育人,重视品德教育,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并且要从合理满足孩子正当需求这个根本上,消除形成网瘾的根本隐患。

所以有人认为,网瘾这个问题,更大程度上是一个教育的问题,不是把上瘾的孩子往所谓的治疗机构一送,就能解决问题的。更何况网瘾只是孩子的毛病,不是真正的病,轻率地作出网瘾的定性,用治疗精神病的手段去治疗,就是不科学的,而这样的不科学做法居然是针对活生生的孩子,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所以,对于上网成瘾的孩子们更需要的是家长、学校、社会的关心爱护和帮助。尤其是我们的家长。

 

顾老师提议:

顾晓鸣指导老师(437674044)  21:25:11

这是现在UC课堂最后记者向家长提出的问题,十分专业(家庭教育)——请大家收藏

对家长的调查:【注意看问题和结果】

    1.曾经对孩子使用过暴力

    2.对孩子有过过度溺爱的

    3.因为过于忙于自己的事情,而不顾及自己的孩子的

    4.因为夫妻关系不好,而发泄在孩子的身上的

    5.在以往日常生活中不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在言语中经常刺激孩子的行为

    6.作为父母不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的

    7.在以往的观念中认为孩子是属于自己的,所以可以随意支配的

    8.在以上所有的问题中,孩子出现问题与家庭有关的

 顾晓鸣指导老师(437674044)  21:26:26

对孩子的调查:

    1.认为父母不爱自己的

    2.认为自己的家庭中存在严重问题的

    3.在家庭中遇到过暴力的

    4.认为自己在家庭中非常孤独的

    5.有过自杀念头的

    6.认为自己非常想跟父母沟通,需要爱的

    7.以上说有的问题的出现与家庭有关的

    一个个在我们家庭教育指导师眼里并不特殊的问题,却得到了网瘾中心的学生和家长的如此强烈的反应。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