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原生态家庭与个人成长(第五讲) 转

13年前 [07-28 16:57 周三]

原生态家庭与个人成长(第五讲—主讲人:沉默)

前几课的总结:

定律一:生命的动力是成为自己,自己对自己的事有选择权。如果我们被选择,被决定,就不会有自我价值感,就没有为自己活过。

定律二:我们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不是白纸随意塑造。如果精神胚胎被压制 ,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定律三: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胜于一切 。不平衡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最容易伤人 。童年的关系模式会成为我们内在的关系模式。

定律四:投射与认同 ,一个人怎么对待别人,其实是这个人的内心的反映,是他的内心关系向外的展现,这就是投射。如果你的内在关系模式恰好和施与投射的人相同,那么你就极有可能接受了这种投射,这就是认同。如果你的关系模式和他的关系模式不同,就不会接受,这就是不认同。

定律五:主动伤害自己,就不怕被伤害了,这个可怕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来自于内在关系的对话。幸与不幸,是我们在内在关系模式的引导下主动完成的。

我们再来研究这五个定律:定律四,投射与认同关系中,我们被投射中了,是因为我们内在关系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本身认可这样的关系模式,所以被投射中了。定律五,主动伤害自己,就不怕被伤害了,这个可怕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来自于内在关系的对话。这个定律说明了伤害自己也是因为内在的关系模式。由定律四和五我们验证了定律三,那就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胜于一切,就是你的内在的关系模式胜于一切,这种关系模式一般形成于6岁之前。

怎样才能形成健康的内在关系模式呢?

那就看定律一和定律二:让自己成为自己,自己有选择权,孩子有自己的精神胚胎,不要压制孩子天然的精神胚胎,换句话说,就是给孩子一定的自由,一定的空间,允许他们做最好的自己。

我们研究了定律一到五,那么一个人的关系模式从小就形成了,难道不可以改变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就是第六个定律,也是最后一个定律:

定律六:答案,在你自己心中。

大家都知道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就是心理学上的人格,既内在关系模式,所以说,所谓的命运,不在别处,就在你心中, 由此,你改变了你内在的关系模式,也就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命运。世界是你眼中的世界,你戴上蓝眼镜,世界在你眼中就是蓝的,你戴上红眼镜,世界在你眼中就是红的,所以,我们只要改变自己,世界就会变得的不同。

一、             别人不是你心灵成长的答案

一种最常见的人生悲剧是所托非人,譬如交错了朋友,找错了恋人,嫁错了配偶…… 但是,这样的事情,却常常是自找的。

请看一个例子:

一个40余岁的女子,已是第三次结婚。她的前两次婚姻都堪称不幸,两任丈夫都有严重的暴力倾向,常把她打得鼻青脸肿的去上班。熟悉她的朋友和同事都为她鸣不平,因为她不仅漂亮温柔,而且非常能干。

当她第三次结婚时,她的朋友们认为,她的不幸可以结束了,因为第三任丈夫苦恋她多年,终于如愿以偿和她走到了一起,还发誓说会一直疼她,绝对不会令她再受苦。然而,刚结婚两个星期后,他们就发生了战争,她给几个朋友打电话,哭着求他们过来,因为她又挨打了,这个自称会爱她一辈子再也不受苦的男人,居然这么快就违背了自己的誓言,难道男人都是这么不可靠,难道她的命就是这么不好……。

几个朋友立即赶到了她的家。到了她家后,发现她坐在电话旁呜呜地哭,而他则蹲在身边,边流泪边求她原谅,并对纷纷谴责他的朋友们说,他绝对不是有意打她,只是当时突然失控了,一拳打在她脸上。但把她打倒后,他又心疼,又惶恐,惶恐自己怎么也变成了坏男人。

赶来的朋友中有一位女子是心理医生,她没加入谴责他的队伍,而是耐心地问,到底发生了什么,请讲一下整个事件的细节,越详细越好。当两人把事件过程讲出来后,赶来的朋友都惊讶地停止了对丈夫的谴责。

原来,因一件很小的事,他们发生争吵。争吵到最激烈的时候,妻子质问丈夫说,你是不是想打我,像×××(她爸爸的名字)打我妈妈一样?丈夫说,怎么会,我不会打你的,我承诺过的,而且我从不打女人。妻子说,你就是想打我,我早看出来了,你和他一样,你和他们(她的前两任老公)一样,你们男人都一样,你打我啊,你打我啊,你不打我,你就不是男人……她这番话重复了很多次,突然,他失控了,挥起了拳头,等醒过神来,就发现她已躺在地上。

如只看表面现象,这个男子绝对错误,因为他是暴徒。但是,这个过程一梳理出来,赶来的朋友立即明白,这个女子,真的是在讨打。当然,不是意识层面上的讨打,而是潜意识层面上的讨打。她的潜意识是男人一定会打女人。所以男人打了女人这就符合她的潜意识了。

这个例子说明,许多成年人的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并不在别人身上,而在你自己心中。当然这只是特例,可是在你身上是不是也有不同的特例呢?只是问题大与小的关系。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可惜的是,只有少数人才持有这样的观点,多数人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在别人身上寻找答案。

二、             怪罪父母是逃避成长责任 

既然心理问题的原因可回溯到童年,回溯到与父母的关系上,那么请问,是不是说,我们就可以怪罪父母,甚至斥责父母,从而把责任推卸给父母呢?

答案当然不是。

我们可以归因于童年,归因于我们与父母的关系上,但不要怪罪父母。因为,怪罪是一种逃避,是将已成年的自己成长的责任放到了父母身上。自己不愿意承担自我成长的责任,而只是一味地怪罪父母或其他亲人,这就是一种沉溺性的情绪发泄,没有任何益处,阻碍自己成长的脚步。

渴望改变父母,和怪罪父母一样,都是没有认识到,真正的问题在哪里。

是的,我们童年时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的关系模式,是我们人格的基础,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命运。

改变别人的努力,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失败。改变父母的努力,一样会有这个结果。可以引导,引导自我觉察。并且,即便理想的状况发生了,父母的确因你而改变了,他们反省自己对我们的教养方式的问题,甚至还向我们道歉。但是,过后我们还会发现,问题依旧存在。

因为,我们与父母的外在关系是改变了,但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仍然没有发生重要变化,你的性格还是老样子,那也意味着你的命运一样不会发生改变。

譬如,前面提到的那位女士,小时候,她爸爸常打她妈妈,这种关系模式最终扎根于她的内心,于是她将它复制在自己的三次婚姻中。那么,设想,她的父母改变了,不再发生战争了,甚至非常非常和谐了,她的婚姻关系模式,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吗?显然不会!父母糟糕的关系模式,是她的糟糕的内在关系模式的原因。但她的内在关系模式一旦形成,就具备了独立性,就不再会随着父母关系的变化而自动发生根本性改变。

成年后,我们必须有这个意识,不要再将焦点放到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上,认为这个外在的关系改变了,自己就得救了。要想得救,我们必须把焦点放到自己的内在的关系模式上。

三、             内心不改变,还会走在老路上

父母不是我们心灵成长的答案,我们自己的外在条件也不是。

一位50多岁的男子,在广东和香港都有公司,两个儿子都在国外留学,他的外在条件够优秀了,但他的自我评价仍然很低。他特别爱养狗,但之所以喜欢上养狗,是因为他第一次遛狗时,他一路上赢得了许多关注的目光,以前从不打招呼的邻居打起了招呼,从不注意他的美女开始对他微笑。这种感觉太好了,以后他一发而不可收地喜欢上了养狗,现在家里已有多条狗了。

一位50余岁的女士,也是成功人士,她对金钱有一种痴迷。尽管她已不再需要挣钱了,因为她的事业和积蓄足够她和家人过很富足的生活了。但她不能停下来,因为一旦停下来,她的心就会有空空如也的感觉,这种感觉很不好,而要逃避这种感觉,她发现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拼命工作拼命挣钱,钱不断累积时,她会有一种安全感。

这两个例子表明,很多时候,追求成功的心理机制是一种循环。我们不断地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奋勇前进,但其实只是为了逃避内心的一些受伤感。这个办法看似有效,因为我们奋勇前进的时候,受伤感的确似乎没有了,而成功带来的富足、荣耀和羡慕,也令我们非常享受。

然而,一但陷入这个循环,我们会发现,我们不能停下来。一旦停下来,一种莫名的受伤感就会袭来,而那些所有外在的荣耀似乎都没有一点力量,可以抵挡这种感受的袭击。于是,我们宁愿每天都像高速旋转的陀螺一样,一天只睡五六个小时,甚至三四个小时,其他所有时间都在拼命忙碌。但这忙碌,只是为了不去面对内心那个无法逃避的受伤感。

许多人失眠,也是因为同一原因。当像陀螺一样高速旋转时,我们绷得非常紧,内心的东西就被忽略被压制了,但一旦处于放松状态,内心的这些东西就会冒出来,我们就会难受。于是,为了不难受,我们就不放松,但不放松,就不可能有很好的睡眠。

这也是一个恶性循环,于是你会发现,你越努力,越优秀,失眠就越重。最终,你只好求助于药物,而这也逐渐成为一个恶性循环——你对药物的依赖越来越重,你需要的药物剂量越来越大。

对此,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有很好的描绘:“先是有孤独,然后又有逃避这份孤独的执著活动,接着这份执著就变得非常重要,它操纵了你整个人,使你无法看清真相。”

好好反省一下,看看你的外在的优秀究竟有没有带给你良好的心态。如果没有,那么你一定是将外在条件当成了逃避内在自卑的工具了。如果意识到自己有这个问题,那么请试着对内在自卑做工作,而这个内在的自卑,一定发生在内在的关系模式中,一定是因为“内在的小孩”对获得爱与认可没有信心。

其他“别人”也不是我们心灵成长的答案。如果我们把焦点放到了别人身上,渴望了解别人,而了解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变别人。那就错了。

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我的生活很痛苦,但不是我造成的,而是我的有问题的孩子、有问题的配偶所造成的。他们要是改变了,我就幸福了

许多女士不幸嫁给了一个酒鬼或一个赌鬼,她们整日为此焦虑,无比渴望丈夫发生改变。然而,许多心理医生发现,一旦她们的丈夫经过心理治疗后,酗酒或赌博的程度大大降低后,这些女士会无比焦虑,她们会做一些微妙的事情,阻止丈夫变得彻底健康。原来,这些女士的自我价值感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建立在不断指责并帮助有问题的丈夫上,但一旦丈夫真的没有问题了,她们的指责和帮助都失去了意义,她们会因此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做。

其实答案很简单,她们最需要做的,是把焦点从丈夫的身上转移到自己的身上来,是反省她们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这经常是“有问题的爸爸(或其他重要的男性亲人)”和“渴望改变爸爸(或其他重要的男性亲人)的小女孩”。

四、             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

    一切自由,一切真理和一切意义都依赖于个人做出并予以实施的选择。

——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

我们的根本动力是成为自己,但这个过程是在关系中完成的。相对于“成为自己”而言,似乎 “关系”更重要。

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我知道我该如何成为自己,但我不知道你该如何成为自己,这只能由你自己去探索;第二,束缚我们走向成为自己的最大障碍,就是围绕在关系上的迷雾。假若破除了这些迷雾,理解了关系的实质,懂得放下对别人的执著后,对成为自己的渴望自动会浮现出来。 

关于我们的心理行为模式,可以概括为一个简单的公式:

         B

  A————C

A,(事件),B(信念),C(结果)

看起来,事件直接导致我们的行为结果,但其实,这中间由我们的信念做了大量的加工工作。

B可以视为信念,也可以视为一个人格系统,一种对话,即内在的关系模式中,“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对话。不管你怎样理解,都不是特别重要,特别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想令自己的人生具有真正的价值,我们必须对B进行深度的了解。黑匣子就是潜意识,就是来自内在关系模式。来自小时候的原生家庭。

假若对B有了深度的了解,那我们的心理行为就有了自主选择的色彩。深度的了解一旦发生,B一定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即便暂时没发生变化,它也不再是一个 “黑匣子”,那么当一个事件发生后,我们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自动出现一个特定反应,而是会加以控制、进行分析,然后再主动选择更合理的反应。

简单地说,如果我们被指责,就会发火。是吧?

那是因为我们对小时候被指责的一种对抗和保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被按住了自己的心里按钮。而不会分析,他的指责是他的心里有问题,和我们无关的。

从内在关系模式的角度看,如果你对B没有深度的了解,那么你基本上就是一个纯粹的原生家庭的产物,你彻彻底底地陷在家族命运轮回的链条上,一个完全了解你的内在关系模式的人,可以轻松对你的人生做出一个准确的预言。

内心认可自己,就不会把别人的指责当成圣旨。从而发动保护自我的战争。如果不了解自己的黑匣子,这也就是说,你的一生是白活的,你不过是一个家族的自动产物。但是,一旦你对B有了深度的了解,你就可以在相当的程度上跳出家族命运轮回的链条了。这样一来,你的人生将不再只是一个别人的生命的延续,而有了你自己的意义。

未经省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苏格拉底如是说。我想,这位古希腊先哲的话可以从上述的角度来理解,即你必须省察你的生活,然后再根据你的了解,对你自己的人生作出选择。

很多人会告诉你,活着是为了什么,怎样做好某件事。并且,为了帮助你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还提供了许多办法。然而,每当听到这样的教导时,我忍不住会想,假若我按照这些办法做,那我的人生,究竟是我的,还是他们的呢?

所以我觉得,教给大家应该是理念,然后自己觉醒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而不单纯强调方法和技巧。我不能改变任何人,只有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只有你才能点亮你自己心中的光,而要达到这一点,你要做的就是自我觉察。自我觉察,如果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解释,就是将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一旦你的习以为常的价值观、信念和教条背后藏着的潜意识的“黑匣子”的内容被自我觉察的光照亮,那些以前控制着你的一些非理性的东西就可以消失了。

五、             亲密关系是决定人生是否和谐的第一关

    我们的一生有四个重要的关系:

  1)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即孤独;

  2)自己与最值得珍惜的人的关系,即亲密关系;

  3)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譬如友谊与事业;

4)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我们若想拥有一个和谐的人生,那意味着我们在这四个关系上都做到了和谐。但是,亲密关系是第一关,假若这一关过不了,根本没和谐可谈,那么其他三个关系也一样是谈不上和谐的。

之所以认为亲密关系是第一关,这是由亲密关系的特质所决定的。所谓亲密关系,不外乎两种:亲子关系、婚恋关系。如果你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基本上是和谐的,那么这个关系最终会内化到你潜意识深处,成为你人格的基石,这也意味着你的内心是和谐的。一旦有了一个基本和谐的内心,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容忍孤独甚至享受孤独就不是太难的事情了。

相反,如果你的内在的关系模式是充满冲突的,那么你的婚恋关系也势必会充满冲突。并且,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一样会延伸到你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你与世界的关系上,令你习惯在社会和世界中制造冲突。希特勒与父亲的关系充满了激烈的冲突,这个充满冲突的关系模式最终延伸到希特勒生命的每一角落。

作为亲密关系的两个组成部分,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会种下因,而长大后的婚恋关系会收获果。因为这个因果关系的关联如此强烈,我们可借助婚恋关系来反省自己在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其实也就是自己的内在关系,也即人格。

前面讲的那位挨打的女士,她这么做,一定是有一些很重要的理由。在这些重要的理由被觉察前,它们无疑就是一个“黑匣子”,它们操纵了她,令她在婚姻中一直处于自动反应的支配之下。但一旦她认清了这个“黑匣子”,她的内心就会发生剧变,她的心理行为模式会从自动反应发展到自主行为。

这个“黑匣子”里究竟有什么内容呢?答案可能有许多种。

一种可能的情形是,这位女士的妈妈在挨打后,可能和女儿一样,叫来一些亲朋好友,让他们指责自己的丈夫。她还可能会经常向女儿倾诉,让女儿同情自己。

更可能的情形是,这位女士在替妈妈争取公平。在她的原生家庭,当妈妈被爸爸暴打之后,可能会不吭一声,但女儿忍不住想来替妈妈争取公平,她对爸爸充满了愤怒,并渴望替妈妈对爸爸进行报复。只是,如果爸爸太暴力的话,女儿未必敢把愤怒表达给父亲,她可能会将这个愤怒压抑在心中,以后再寻求机会把它表达出来,而最容易找到的机会,就是她自己的家庭。第三次婚姻中,暗含着这样的一个逻辑——她把丈夫变成和父亲一样的暴徒,然后她可能就会抛弃他,和他离婚,离婚就是她的报复方式。

当然,这一切并非是她有意的追求,而是潜意识层面的内容。她对潜意识层面的内容越不了解,她被这个“黑匣子”控制的程度就越深,而命运的轮回也就越无从打破。

但如果她清晰地了解了这些深层的心理机制,她就会懂得,她对丈夫的行为是多么不合理,她也就可以放下这些行为了。 那么她就可以不受黑匣子的控制了。

也许,这并不是一个能立即完成的结果,而需要一个时间。但起码,她可以控制住自己,当丈夫又产生类似的冲动后,她可以对自己说一句:“停!你又在玩一个游戏了。”哪怕仅仅做到这一点,她在婚姻上也已是部分摆脱了命运的轮回,而有了自我选择的色彩。

六、             从自己入手是改善关系的唯一有效途径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省察一下自己关于亲密关系的信念和教条。那一切被我们当作金科玉律的东西,真的就是正确的吗?有太多的时候,那些看起来无比光鲜的金科玉律,其实不过是一个你根本还不了解的黑匣子罢了。

摆脱黑匣子的控制,自己主动选择自己的生活。

比方说,一个女孩说,她一定要找一个有男人味的男友。这个男人味,到底是什么意思?许多和她有同样渴望的女孩,最后找的男友或丈夫,其实就是一个施虐狂。有这样梦想的女孩,常常是刚伤痕累累地离开了一个暴力男友,接着又迷上了一个有“男人味”的男子,结果最后又是伤痕累累。她们也觉得自己有些不对劲, 但她们会说,我就是对温和的好男人没感觉。

感觉的确是最重要的,只是,感觉其实只是一个信息,如果你仔细聆听这个感觉,你会发现藏着这个感觉背后的真相。那个真相才是最重要的。

但我们经常抵触这个会令自己难过的真相,我们更愿意放纵自己的感觉。那么,你的生命就是没有意义的,你不过是其他人的生命的一个自动反应的结果而已,你看似活过,但你其实不曾存在过。

童年越不幸的人,越容易产生一见钟情式的爱情,越容易在乎感觉。由此,我特别想强调,如果你的童年很不幸,那么一旦有了一见钟情,那么这几乎一定意味着危险的来临。假若你渴望过健康的生活,你渴望自己的心灵有所成长,你渴望你的一生是你自主选择的结果,那么请不要立即投入到这种迷恋式的爱情的怀抱中去。你要停下来,试着不去执著于那个人,那么你一定会产生强烈的情绪。这时,你好好去聆听一下,你的这些情绪是什么,这里面藏着什么信息。如果你听到了,你就可以解脱了。

停下来,聆听,而且什么都不做,这是一个很好的了解自己的办法。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处于自动反应的支配下。

譬如,你一坐在电脑桌前,你会有点急不可耐地想打开电脑。那么,试着就是不打开电脑。这时你一定会有情绪产生,然后去体会这个情绪,顺着这个情绪往下想,看看最后究竟会看到什么,那个最后看到的东西,一定是很重要的答案。一旦找到这样的答案,你对电脑或网络的执著就可以放下了。

一个女子,一次看体育比赛,一个运动员撞在另一个运动员的脸上,撞得对方头破血流,这个女子忍不住哈哈大笑,结果被丈夫说冷血。她也觉得自己太冷血了,于是开始谴责自己。我建议她去体会去聆听自己的内心,展开一下自由联想,从那个撞击的画面自由想象下去,看看会想到什么。她这样做了,最后脑中出现的画面是,她的爸爸一拳打在妈妈的脸上,而那时她觉得很爽。

为什么呢?原来,她的妈妈是特别喜欢唠叨的人,而她的爸爸是很沉默的人,尽管很讨厌妻子的唠叨,爸爸却不会还嘴,更不会使用暴力。但这个女儿为爸爸感到痛苦,于是渴望爸爸揍妈妈。然而,这种渴望似乎大逆不道,她自己也无法接受,只好把它压抑到潜意识中。但是任何自然产生的情感都是压抑不了的,它总要找机会表达出来,她在看体育比赛时的冷血就是表达了这种被压抑的情感。

我们的一切心理都是围绕着关系展开,它先在原生家庭的关系中产生,而后又在其他关系中展现。只是,关系势必意味着别人的参与,这就给我们制造了一个巨大的难题——这个关系中的事情,到底该我负责,还是该对方负责,若想改变一个关系,是该从我入手,还是从对方入手。

答案自然是,我们该从自己入手,这甚至是唯一有效的途径。

自己心灵成长,你成长了,就平静了,平静了就会理智的处理问题。教育不成功,往往来自自我感觉的放纵。放纵自己,孩子就倒霉了。

但问题是,童年时,一个关系中的事情,的确不该孩子负责,孩子如果想从自己入手,也一般没有什么太大的效果。这就给我们的人生制造了巨大的矛盾,我们多在童年学会了把改变关系的责任放到了别人身上,我们长大后又把这个做法照搬了过来,但这是无效的。心灵成长是自己的事。

总结一下今天的课程内容:

人生的答案在你心中,别人不是你心灵成长的答案,虽然我们的关系模式来自于童年,但是我们不能怪罪父母,而逃避自我成长的责任。

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我们可以从自我入手,这是唯一有效的途径,跳出家族轮回的命运,认清控制自己的黑匣子,选择做自己。

同时让我们的下一代,从现在开始就选择做自己,还给他们属于他们的那一片天。

本文转自u/4976/archives/2010/2010629143025.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