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高中学生逆反心理问题研究

14年前 [07-08 16:25 周三]

 

 

 [摘要]逆反心理是一种抵触性的心理倾向,是中学生表现个性、突出自我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正确的方法加强对示范高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对其健全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1]也即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矛盾的,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2]作为正处于暴风骤雨时期危机时期的示范高中学生,由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与其实际能力、社会水平及个人政治经济地位等方面存在的矛盾,这一时期的个体往往要经历较为激烈的内心冲突和外部冲突的磨练,情感两极化明显,也易出现挫折感、悲观等心理不平衡现象,部分学生甚至会出现逆反心理现象。一直以来,如何判断、分析、预防和矫治逆反心理就成为许多家庭和学校关注的焦点。

  一、典型案例

  W,男,16岁,某省级示范高中一年级学生。

  W从小性格开朗活泼,待人热情大方,学习成绩优异,很听爸妈的话,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小男孩。自从上高中以来W却变了,凡事总爱与父母顶嘴,自作主张,对父母的教育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表示怀疑,对学校、老师进行的思想教育采取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W也对自己的以上表现内疚,可从来没有与老师、父母交流,因内心及其痛苦而走进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分析与诊断]

  分析认为W的行为属于逆反心理的表现,其行为表现具有以下特征:对父母、学校、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将先进人物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思想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抵制、消极对抗;不接受倾向,甚至敌对;情感的冷漠现象和行为上的违拗性也是不可忽视的。

  二、逆反心理的成因

    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它并非某些人的杜撰,也非青年人的专利,也不是某一特定历史的产物,只有当外界引导在引导者、引导内容和形式以及引导情境等方面具有某些消极的特征时,才可能诱发对象产生相应的逆反心理。[3]其心理机制的过程是:首先,是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接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信息),并将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知识修养)和态度观念加以比较;最后,经过比较、分析作出接受或抵制的态度反应。如果受教育者经过比较分析之后确认与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产生抵制,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可见,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2]综合来看,逆反心理的产生与不良的家庭教育、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中教育工作的失误以及青少年自身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有关。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格因素。作为示范高中学生,具有较高的自尊自信意识,自我意识极强,人格或个性模式较多倾向于自我评价。[4]

 (2)同伴效应。作为情感处于否定期的示范高中学生,往往难于接受与他们情感不相适应的各类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他们行为主要依靠外部评价、同龄人的反应来定向,因此对外部评价的反应往往较为敏感和强烈,对同伴群体具有较大的求同倾向。

 (3)教育因素。由于家庭教育的某些不当和失误,一旦他们到了新的环境或进入青春期与不同层次或年龄的人相处就易爆发逆反心理现象。还有特殊家庭的孩子,也是易发群体。

 (4)代沟因素。由于成长环境的巨大差异,学生与父母、老师之间存在一定的代沟,因而在思想、意识形态等观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缺乏沟通,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5)传媒因素。大众传播媒介(电视、网络)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及制作节目的连贯性,使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而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影响并辐射着我国青少年的逆反心态的形成。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