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高中学生逆反心理探究

14年前 [07-08 16:23 周三]

 

逆反心理是一种抗拒、敌对心理,是一种反控制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是与正面教育相对立的抵触情绪和行为倾向。正处于“暴风雨时期”、“危机时期”的高中学生,由于受到认识水平、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制约和社会文化、社会现象的影响,心理发展错综复杂,矛盾重重,极易出现逆反心理现象。因此,弄清他们逆反心理的成因,对症下药,有效地预防和抑制,使其在“性格即将定型”期,心理健康发展,形成健全人格至关重要。

一、逆反心理的概念及表现

据《心理学大词典》揭示: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即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识信息矛盾的心理活动,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倾向。

逆反心理在高中生中大量存在且有多种表现:对学校、老师的宣传不置可否,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维;看问题易偏激,固执己见,爱以偏概念;对先进人物及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与老师公开对抗,与同学打架斗殴,哥们义气等不良影响持认同感;对思想教育及管理制度冷漠、消极、蔑视、对抗等。

二、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

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它的产生与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发展有关,与不良的教育和社会环境有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的增强。高中学生,具有较高的自尊、自信意识,自我意识极强,过分追求自我完美,对外部评价的反应较为敏感和强烈,对同学有较大求同倾向,同时更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赞美、理解和表扬,一旦自己的长处和进步得不到老师、家长的肯定与表扬,可能就失去了上进的信心和动力,产生失落感和遗弃感,从而对周围的一切事物消极、冷漠,久而久之,这部分同学便自我消沉,对老师、家长产生不满情绪和逆反心理。

2、自我封闭的形成。高中生,尤其是高三年级的学生,阅历的丰实,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的增多,自控能力的增强,他们把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内心世界,扩充经营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不再轻易表现、发泄自己的情感,心灵的自然流露减少。这种自我封闭阻塞了与同学、老师、家长交流的渠道,使他们的心理由独立性转向孤独性,由顽强性变为固执性,由探索性变为多疑性,由坦率性变为对抗性。

3、不合理的学校教育。现行高中课程内容增多,跨度增大,难度增加。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教学中以“注入式”、“填鸭式”强调知识的单向传输,教育中以“管”字当头、“压”字为先简单、粗暴的方法,甚至惩罚的手段控制学生的行为。管理中重视尖子生,忽视后进生,致使学生学习负担重,升学压力大,情绪上消极、抵触,心理上烦躁、焦虑、抑郁、嫉妒、敌对等畸形发展。

4、不合理的家庭教育由于家庭教育的某些不当和失误,一旦他们到了新环境或进入青春期与不同层次或年龄的人相处就易爆发逆反心理现象。还有特殊家庭的孩子,也是易发群体。

5、宣传媒介的影响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辨别能力弱,自控能力差,社会人格成熟晚。电视、电影、报刊传播信息中的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和因揭示某种不良现象,本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反被青少年负面的接受了。黄色网站、淫秽书刊、武打暴力录像闯入学生的视野,其中的某些情节,出于好奇而被他们模仿了。这些影响并辐射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

6、社会风气、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一直以来占统治地位,而当今社会的发展使青少年有机会更多地接触外来文化的熏陶,这一文化之间不断地冲突和磨合,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社会上的不良习惯、不正之风,让一些青少年对社会、对教育失去了信心,客观上更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三、逆反心理的预防与抑制

1、加强社会软环境建设,重视社会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具备了成人感和独立意识的高中学生,他们的心理活动会受到社会变革、文化发展、观念更新等方面的影响。因此,要克服其逆反心理,不能把他们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天地,一方面让他们置身社会,接触现实,全面客观地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提高他们心理上的适应力和免疫力。一方面呼吁各种传媒,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为青少年生产一些高品位的佳作精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清除黄色网站、淫秽书刊等文化垃圾;加强社会新道德风尚建设,扭转不正之风,纠正不良风俗习惯,“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空气,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推进教学改革,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质量评价的单一,使得升学率仍然是悬在高中学校头上的枷锁,教育主管部门为扩大高考的战果,把高考任务指标下达给学校,学校则分摊至班级,甚至班级再承包到教师,学校不敢抓教改,老师无心恋教改。教材中的“实习作业”“探究与发现”“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信息技术应用”等拓展性栏目内容被无情“砍杀”,快节奏的课程推进,大容量高难度的课堂灌输,使得学生只能以“豁、拚、靠”的学习方式应付,学生没有了节假日、星期天,同时也没有了个性、特长和思想。于是,不健康心理现象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因而,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评价观,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创造适合学生教育,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合作探究、发展特长。变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参与度,既注重知识、方法和过程,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呵护的同时,获得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当然很好的预防了逆反心理的发生。

3建立学校、家庭双管齐下的教育机制。学校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战场,而家庭则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家长是他们的第一位启蒙教师。因此,学校需加强同家长的联系,对部分家长辅导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并授之以教育方法,使家庭的教育和影响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互通信息,相互协作,形成合力,让学生浸润在良好的环境中。

4加强沟通与交流,注重尊重与赏识。老师、家长要主动与学生接触、沟通,建立充分信任的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以诚相待,平等相处,交流思想,满腔热忱的关怀、体贴他们,用自己炽热的深情溶化逆反心理这块坚冰。自尊和互尊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必要因素。老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公平合理地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换取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信赖,以心交心,不至出现逆反心理,即使已经产生,也可迅速排除。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是人的天性,学生更是如此。老师不要吝啬表扬和赞美,学生一旦有了进步,就应该立即表扬,使之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快感。对后进生,老师更应善于赏识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到自己沐浴在老师关切的目光里,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内部动力。

5引导学生主动倾诉、宣泄。学生将内心矛盾、不良情绪通过感情倾述、自娱自乐和体育活动等方式,将其发泄出来,以求得心理平衡和满足、释放内心郁积,也不失为调节、控制自己消极情绪的一种途径。当然, 感情的闸门不可任其乱敞,文体活动也不可没有节制。所以,对宣泄的时间、地点、对象和方式要进行合理地选择,做到既不伤害别人违背常规和纪律,又不压抑自己,让自己的心理情感得以顺利抒发。

6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学生健康心理形成过程,也是学生不断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教育学生认识自身的心理变化、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行为影响,学会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思考自己、评判自己、管理自己、改造自己和完善自己,通过这种自查、自纠的方式,努力提高升华自我。

逆反心理是一种反常心理,它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对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健康发展是极其有害的,我们必须加以重视。逆反心理也是暂时的心理现象,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行为倾向的改变、教育的导引,也会随之消除,因而也是可预防和抑制的。同时,逆反心理也具有积极的一面。逆反心理的实质是表现个性、突出自我,从学生心理发展角度来看是正常的,是每个人自我心理发展的必然,学生在对逆反心理的体验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更能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成长过程的这一心理现象。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