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经典案例

15年前 [01-27 01:11 周二]
母亲为儿子来咨询。儿子今年10岁,读小学三年级,有许多毛病,家长和老师都拿他没办法。我让母亲举例说明。

  有一天,儿子想带奥特曼去学校。母亲说不行,他就不吃饭。母亲怎么哄他都没用,最后忍无可忍,骂了他几句。结果,他把桌子掀了,躲到卫生间里不出来。眼看上学要迟到了,母亲只好同意他带奥特曼。

  我问母亲:“为什么开始的时候不让他带奥特曼?”

  母亲说:“带奥特曼去上课,他就听不进去了。再说,学校不许带玩具。”

  “后来为什么又让他带了?”

  母亲说:“不让他带,他就不去上学。”

  “原来如此,你认为不去上学比上课不认真更严重,是吗?”

  母亲说:“那当然啰。”

  “如果他明天还要带奥特曼去学校,你怎么办?”

  母亲说:“我还是不让他带。”

  “他如果不去上学怎么办?”

  母亲说:“我不知道。你说怎么办?”

  “你认为不去上学严重还是带奥特曼去学校影响听课严重?”

  母亲说:“当然是不去上学严重。”

  “那就让他带吧。”

  母亲感到很惊讶:“这怎么可以啊!”

  “不让他带,他就不去上学。不去上学比上课不认真严重。所以,只能让他带。与其折腾一番再让他带,还不如一开始就让他带。”

  母亲说:“也许我不让他带,他就不带呢?”

  “如果不让他带,他就不去上学呢?”

  母亲说:“也许他不会不去上学。”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讨论到底是孩子逆反还是家长逆反。孩子要某样东西,家长不给,孩子就闹。家长说孩子逆反,不听家长的话。我说家长逆反,没有顺从孩子。家长说,这个东西对孩子没有好处,不能给。结果呢,孩子一闹,家长还是给了。如果真的是不好的东西,估计家长打死也不会给。既然最后还是给了,说明这个东西并不是绝对不能给的。许多家长处理这种事情的方法是:能不给就不给。什么叫能不给就不给?说白了,就是孩子不闹就不给,闹了就给。不闹就不给,这是对不闹的惩罚;闹了就给,这是对闹的奖励。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怎么可能不会闹呢?

  矛盾型依恋有许多表现,爱闹便是其一。一旦形成这样的依恋模式,将来的人际关系就会充满矛盾,冲突不断,既伤害别人又伤害自己。

  我告诉这位母亲,做事一定要有原则,什么可以给什么不可以给,心中要有数。不能朝三暮四,一天一个样。可以给的,不要等他闹,早点给;不可以给的,他再怎么闹,也不要给。

  母亲说:“不行啊,我斗不过他的。他把我的心思摸透了。”

  “你的心思是什么?”

  母亲说:“我也不知道。”

  “你的‘心思’就是不会总结经验,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昨天他想带奥特曼去学校,你不同意,他就不去上学,最后你只好同意。如果明天他还想带奥特曼去学校,你还是不同意,他又会不去上学,最后你还是同意了。这说明,不同意就是不行的。既然这样,如果他还想带奥特曼去学校,你就应该立即同意。”

  母亲说:“带奥特曼去学校就是不行的。”温州日报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