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照 相

15年前 [12-08 00:35 周一]

 

 

 

照 相

 

 

王新国

 

“爹,我给你照张相吧?”父亲从乡下来,我手上正好有数码相机,随口问了一句。

问过之后,我就后悔了。小时侯,我们老家很穷,人们怕花钱,轻易不照相。乡下的人们对照相很陌生,一般只有老人快要去世的时候,才找人照张相留个纪念。多年来我都不敢专门让父亲照张相,不是没那两个钱,而是怕父亲想歪了。总想抽个合适的机会,不经意间给父亲照张相。现在,父亲都是快70岁的人了,还从没照过相。人生七十古来稀,我还真怕有那么一天……

父亲一生都很不幸,十几岁就没了爹,高小没念完,就不得不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他上面有双目失明的老奶奶,奶奶患有痨病,那时大姑已经出嫁,小姑还小,他自然也就成了家里唯一的顶梁柱。后来母亲嫁过来,与父亲共同撑起一个勉强称作家的农户。土夯的屋墙,麦秸、秫秸和着泥铺就的房顶。那座老房子直到我大学毕业工作五六年后才退出我们家的历史。

“照那个干什么?净败坏钱!”一向十分节俭最看不惯乱花钱的父亲看了看我手中的相机,转而又说,“哎,也该照张相了,省得我死了骨灰盒上连个相片也没有。您娘活着的时候就没照过相,死后想看看她的相片都没有。”

父亲的一句话,触到了我心口的痛,勾起我酸楚的记忆。

20多年前,哥哥参加刚刚恢复的高考,没考上大学,又不愿在生产队里挣工分吃饭,就怀着一个远大的梦想闯东北去了。那时他也只有16岁。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常常盼着哥哥能写封家信来。后来,哥哥来信了,诉说着东北地区的寒冷和荒凉,诉说着漂泊在外想家的感受。母亲让我给哥哥回信,告诉他家里一切都好,不用挂念。

那天村里正好来了个串乡照相的,在我的提议下,母亲同意我和两个弟弟照张相给哥哥寄去。当时父亲因有事随一个邻居去了河南,我劝母亲和我们兄弟仨照张“全家”相,母亲坚决不肯照,说:“我不照,净败坏钱!7毛钱,买好几斤盐哩。”那时侯,照4寸的相片一张7毛钱,盐13分钱一斤。

或许在母亲心里,多个人照相就得多花钱。“再说我又不到死的时候,等我快死的时候照一张就行了,现在不照。”说完,母亲就忙她的去了。我和两个弟弟也没勉强让她照,就站成一排照了相。后来不记得相片是否给哥哥寄去,因为拿到相片已经是写信之后好几天的事了。事过多年,那次照的相片都不知弄哪去了,再后来好几年一直没有机会再照相。

1982年春天,母亲突然去世,在她生前竟没有来得及照张相。我们再也见不到母亲了,从此只有在记忆里搜寻母亲的音容笑貌。

现在,孩子问起他的奶奶来,我的心还会一阵一阵地痛。他无从知道奶奶的模样,无论我怎样向他描绘奶奶是多么的慈祥和蔼,多么的厚道,多么的勤劳。

母亲勤劳一生,生前连一张相都没照过,是我这做儿子的一生的痛!

我拿着相机,在室内室外给父亲照了几张相,儿子随着爷爷跑前跑后。几十年前,假如我能举起相机对着母亲,哪怕只有一秒的时间,也不至于留下终生的遗憾!

我紧贴着父亲,让儿子给我们爷俩照了张合影。这时我突然发现,自己竟比父亲整整高出两头!突然想起不知多少年没跟父亲靠得这么近了,从我离开他的怀抱,长大成人,升学就业,娶妻生子。不知父亲是否想过,儿子大了,都像燕子般远走高飞,是否指望过儿子会有跟他靠得这么近的时候。

校园里,父亲站在一棵松树下,远处是大山的轮廓,我稳稳地按下了快门。正是阳春季节,春风和煦,父亲的笑容跟阳光一样灿烂!

这是父亲生平第一次照相,也是生来照得最多的一次,我似乎要给他及他死去的老伴更多的补偿。

我知道,再好的相片也留不住匆匆的岁月,留下的,也仅仅是我对父亲酽酽的爱的回忆。这爱像故乡的雾,浓浓地将我包围。

古稀之年的父亲,即将走完他的人生历程。平时,我总是忙忙碌碌,难得有空回老家看看,看看守着那块贫瘠的乡土的父亲,看看村里那口老井。我的血脉里流淌着父亲的血液,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能受到故乡水脉的滋养,都能感觉到父亲的心跳——那是他对儿子的思念,化作浓浓的爱不断地传输给我。

     “常回家看看吧。”我对自己说。

每次回老家,我都或近或远地注视着父亲,看着他慢慢地变老,将父亲的肖像挂在心灵的窗口……

 

发表于2006823日《中国教师报》第170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