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毕淑敏: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高发期

15年前 [12-06 20:58 周六]

毕淑敏: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高发期

记者就社会关注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青少年成长等问题,专访了著名作家、心理学博士毕淑敏(以下记者问简称“记”,毕淑敏答简称“毕”)。

  记:中考、高考后,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高发期。许多孩子承受不住应试教育和考试落榜的压力,出现忧郁、焦虑、厌学等情绪障碍,严重的还自残、自杀。面对日益增多的这类问题,有解决的办法吗?

  毕:通常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如果忽略社会和学校的因素,家长是无意识或有意识的“压力源”。如果用“孩子被中国教育绑架”这个问题问心理学家,恐怕无解。因为,心理学不是改造外部环境的,而是改造内心世界的。

  应试教育弊端人所共知,目前正在改进。作为家长和孩子,迫在眉睫的是要适应这个国情,面对现实,调整心态,致力在困境中寻找自己的出路。而不是咒骂、抱怨、愤怒,积攒无用的负面能量,扰乱自己的内心。解决孩子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家长和家庭的问题。

  记:家长身上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毕:家长不要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有才华”、“非凡”。其实,绝大多数孩子没有非凡的才华,即使有非凡才华的,也少有非凡的毅力,所以世上成功者寥寥。99%的孩子今后走的都是平常路,家长不要不服气。如果你想孩子今后成就非凡事业,先要问孩子有无承受非凡苦难、非凡风险、非凡挫折的潜质、勇气和心理准备?没有这些,你何德何能,就一定是可造大才?

  建议家长要学会务实,克服心中的完美主义倾向。一开始就给孩子做普通人的定位,和孩子一齐踏踏实实地做普通人。北京8中少年班请我去讲演,这些十三四岁的孩子都是高智商,未来的少年大学生。我给他们讲了4条:

  一是人生只有高智商还不够。智商高只能说明你底子好。比高智商重要的还有如高尚的品质、坚韧不拔的意志、自强奋斗的精神等。二是想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考上名牌大学只是阶段性的理想,那么以后呢?万一考试失手,又如何面对?因此,要目光长远,别在一次考试上争得失,要着眼自己未来的发展。三是高智商不代表有创新能力。应试教育最喜欢高智商学生,因为死记硬背最容易出成绩。所以,高智商者进入社会同样有危机感。四是忍耐力。什么时候、任何条件下都需要忍耐精神。

  记:既然外部环境不十全十美,家长如何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毕:家长首先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行灌输给孩子。万一灌输不当,会给孩子留下“童年阴影”和伤害。其实,家长没有必要也不应该为另一个个体生命提供十全十美的成长环境。家长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的生命价值,无条件地爱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因为孩子的美丽、聪慧、特长、成绩好或奖状多。即便孩子“一事无成”,也不能在心里抛弃他,也要无条件地热爱,但不是溺爱,让他有价值地成长。

  记:您最近多次提到生命教育的问题,意义何在?

  毕:近年常有大学生自杀的事,媒体一炒作,弄得整个社会都生活在自责和内疚中。其实,过了18岁的人,自己首先要对行为负责,如果对自己的生命权都不尊重,凭什么要自己的父母或社会承担责任?

  我认为,国内目前的生命教育几乎是空白。比如做人的权利、责任、义务、人生目标等,都应该从小教导。我在美国幼儿园看到,老师对6岁儿童就进行性教育,给孩子打开身体模型,告诉女孩乳房、阴道是怎么发育的,都属于自己的隐私,包括自己的父母都不能碰。孩子们充满好奇地认真听讲,毫无羞涩和罪恶感。早期正大光明的引导,比以后纠正不良行为要容易得多。但这些老师都是有资格证书的,怎么讲、讲什么全国也有统一口径,形成良性传播。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你选择正确的生命态度和人生目标。我们传统的人生态度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要书读得好,名利双收。可现实是书读得好也不一定有稳定的职业和薪酬。怎么办?围绕就业设计人生,挖掘自己的特长实现理想。只有这样,千军万马奔高考的局面才会改观,每个人的创造力才会得到释放,社会各个行业才会得到尊重和发展,每个人才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幸福。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