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抓住关键期,培养孩子健全人格

14年前 [12-16 13:21 周三]

抓住关键期,培养孩子健全人格

               ――从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看家庭教育

大家好:

很高兴又一次和大家相聚在这里,今天和大家交流的话题是如何抓住关键期,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我们常说要科学教子。什么叫科学教子?就是你首先要了解一个人一生发展的科学规律,一个人在每一个不同的人生发展阶段的特点是什么,针对孩子在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这样,家庭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那么,那么一个人的身心发展分几个阶段呢?每一个阶段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家庭教育如何顺应孩子发展的规律呢?今天,我们从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来探讨一下。

艾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在心理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每一个阶段的良好发展,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打下基础。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1 信任对怀疑(02

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是培养希望品质的最佳阶段。

有人会说,这个年龄段的儿童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吃了睡,醒了吃,其他的他知道什么呀?实则不是这样的,虽然他很小,但这个时候的孩子一样可以细腻的感受到外面的世界。婴儿是否得到了充满爱的照料,他们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他们的啼哭是否得到了注意,这都是生命发展中的第一个转折点。

这个时候的孩子,一切需求都是用哭声来表达的,饿了要哭,尿了不舒服要哭,感到孤独需要陪伴也要哭。一个细心的、称职的妈妈可以从孩子的哭声中听懂孩子的语言,饿了及时喂奶,尿了赶紧换尿布,孩子会感到,这是一个好妈妈,我很重要,妈妈很喜欢我。需要得到满足的儿童,会产生基本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指对他人的信任感,也指对自己的信任感。对那些受到适当关注的儿童来说,世界是美好的,人们是充满爱意的,是可以接受的。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那么幸运,都有一个细心照顾他们的妈妈。比如年龄很小、未婚先孕的妈妈,比如有精神智障的妈妈,比如孩子一生下来就放弃抚养孩子的妈妈。更多的是缺少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的妈妈,听不懂孩子的语言,孩子尿了不舒服,孩子在大声喊;“妈妈,我难受,快给我换换吧。”妈妈却手忙脚乱给孩子喂奶,孩子饿了,你却抱着他摇晃。孩子会觉得:这不是一个好妈妈,我不重要,妈妈不爱我。如果婴儿从没有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关爱和照顾,这使他们产生一种基本的不信任感,这些儿童在一生中对他人都会是疏远的,退缩的,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他人。这一切都会影响他的一生。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发现这样的人,他们在与人交往中对别人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什么事都疑神疑鬼,不轻易相信人,他们的内心缺少安全感。这样的人生活的很累,究其原因,有可能是他在0-2岁期间没有得到良好的照顾。因此,0-2岁期间,母子关系的建立非常重要。有的年轻人为了自己轻松,把孩子扔给老人,除了喂奶,孩子都是有老人照顾,包括晚上,这会影响母子关系的建立。你一时的轻松可能会给孩子的一生都造成影响。

我相信大多数的父母是负责任的,不想给孩子造成任何伤害,只是他们不懂,觉得那么点的孩子他知道什么?我的很多朋友,在接触到这个知识的时候都会很自然的反思自己:“我孩子在0-2岁期间是否得到了良好的照顾?我是否已经给孩子造成了伤害?”有的还后悔这么晚才接触到这样的知识。我的一个心理学老师一直在呼吁:每一个准爸爸准妈妈都要接受心理学,尤其是儿童心理学的培训。

现在条件好了,一家只能生一个孩子,孩子是全家人的宝,一般都会受到细致的照顾,但是,如果照料者之间或前后不一致,对婴儿的发展也不利,婴儿可能认为世界是危险的,这里的人是不可信任或不可靠的。

案例:

女士做了新妈妈以后,婆婆就赶来伺候她做月子,照顾小孙子。婆婆从农村来,身体好,能干也能说,一开始婆媳之间相处还挺好。但是半个月以后,女士的奶水就很少了,不够孩子吃的,需要添加奶粉。白天还没有关系,到夜里,人累了一天,睡得迷迷糊糊,孩子半夜饿了要吃奶,婆婆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便起床热奶,女士身体虚弱很不适应半夜起来“工作”,于是面对孩子的哭声,有时婆媳俩都木木的,迟迟不愿起床给孩子喂奶,俩人心里开始有一种心照不宣的推诿和对对方的责备。

一天中午,婆婆哄宝宝玩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说了几句话,让女士心里很难受。婆婆对着孩子说:“你看你这个妈妈呀,连奶水都没有了,算什么妈妈,奶奶年轻的时候奶水多得你爸爸都吃不完!”有时,婆婆会边喂宝宝边对宝宝说:“我的小孙子好命苦嗳,连奶水都吃不上!”虽然婆婆说的都是事实,但是女士有一种针扎般的心痛:自己怎么就那么无能呢。遭到婆婆的奚落,一向要强的薛女士不得不认输,但心里有时对婆婆、孩子甚至丈夫都有一种无名的恼火。

更为关键的是,宝宝属于难养型气质的孩子,特别爱哭,白天不睡长觉,醒了就哭,夜里则是个“夜哭郎”,把大人搞得筋疲力尽。每次宝宝哭的时候,婆媳俩常常会等待对方先做出反应,这时候,宝宝就会一声高于一声地哭,有时候,女士气得对宝宝大声嚷:“哭什么哭,烦死人了!”宝宝仿佛理解了妈妈的怨气,哭得声音更大了。

宝宝两个月大的时候,被发现两侧腹股沟疝气,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有一点麻烦,比如对陌生环境的适应非常缓慢。女士非常着急,觉得自己的宝宝简直是“孺子不可教”。

女士婆媳之间这种心理上的“明争暗斗”,在不少家庭中都存在。这种“较劲”必然会反映到养育宝宝的态度和行为上,对宝宝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2 自主对羞怯(24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品质的是意志品质。

一周岁以后,儿童会主动形成一种与外界的关联感。他们想知道,我能做什么?外界的哪些东西是我能控制的?外界的什么东西控制着我?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常常要试试自己能力的范围和大小,特别渴望自主,他已不满足于停留在狭窄的空间之内,而渴望探索新世界。凡事都喜欢自己动手而不愿他人的干预。我们做家长的的都有过体验,这个年龄的孩子特别难管,他没有怕的观念,什么都敢碰,什么都想摸。做家长的特别担心,一步不离的看着孩子,这个不能懂,那个不能摸,生怕孩子出危险。

案例:

陈啸宇从小就喜欢黏着妈妈,无论是大小便,还是吃饭散步、穿衣洗澡都离不开妈妈,而且这些非要让妈妈为他做。妈妈虽然累一点,但看到孩子这样亲近自己,感觉非常幸福。可是孩子渐渐大了,其他的孩子都能自己穿衣了,而他却不能,幼儿园老师为此总向父母告状。有一次吃鸡蛋,他竟然不知道如何下手,因为平时吃鸡蛋,都是妈妈剥好蛋壳送到他嘴边的。看到孩子没有自主能力,妈妈也很着急,担心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发育,不得不寻找心理医生进行咨询。

如今的孩子被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视为掌中宝,自幼就在61的重重关怀之下成长,过度宠爱自然少不了。衣食住行样样都由他们包办,形成了过度依赖的坏习惯。这样不仅使孩子丧失自主的权利,长大以后生活的自理能力也会极差。

家长知道了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就要克制一下自己的种种担心,放手让孩子去探索一些东西,当然要在安全的前提下。在这个阶段形成了自主性的儿童,觉得自己是独立的,他们善于自我表现,富于自信心,这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不允许儿童进行探索,就会阻碍这个年龄儿童自主性的发展。

该阶段大多数儿童产生的自我控制感是自由意志的开始。具有较强自主性的儿童,在他们以后的生活中,将很愿意掌握自己的命运,自信使他们能向艰难困苦挑战。相反,羞怯和怀疑的儿童将永远是追随者,他们依赖性强,缺乏果断性,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足够的自信,而这些正是激烈竞争中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在这个阶段,家长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干预太多、包办太多。因为孩子还小,手脚的协调能力很差,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会给大人添乱,家长往往图省事,干脆自己干。比如吃饭,喂孩子要比让他自己吃省事的多。可是,家长朋友们不要忘了,你的包办代替会导致孩子的意志品质差、没有自信,不会自主,这会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带来很多障碍,这恐怕不是家长们愿意看到的。

3、 主动感对内疚(47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品质是目标品质。

这一阶段儿童的活动范围逐渐超出家庭以外,开始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这时如果成年人过多的干涉,儿童将会缺乏尝试和主动性。艾里克森认为,个人未来在社会中所能取得的工作上,经济上的成就,都与儿童在本阶段主动性的发展程度有关。儿童试图象成人一样做事,试图承担他们能力所不及的责任。他们有时候采取的目标或活动与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是冲突的,这些冲突可能使他们感到内疚。

判若两人的晶晶

3岁半的晶晶在2岁多一点就上幼儿园了,可是在家里活泼开朗的她,到了幼儿园就像换了一个人:她总是把自己包裹起来,不接近任何人,不说也不笑,只是面无表情地看着周围的一切;老师提问题时她回答的声音小得只有她自己能够听见;别的小朋友在做操时,她却木木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晶晶的妈妈是教师,她从孩子一出生就她对开始进行早期教育:听莫扎特音乐、每天睡前讲故事、早期识字、培养英语语感、接触大自然,看见什么讲什么……只要是可借鉴的育儿资讯,能做到的她都努力实现,她的希望只有一个: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为了抓紧每一分钟的宝贵时间,给孩子的小脑袋里输入更多的东西,晶晶妈几乎很少带孩子去串门,因为她总觉得这样太浪费时间,她常用别的孩子串门的时间,带晶晶唱歌、画画、听英语歌曲、玩识字卡片。晶晶妈自从有了孩子,再也不做美容、不逛街了,她把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孩子。让她欣慰的是,晶晶在她的教育下聪明可爱,不但会说儿歌、背古诗,识字量也超过了500个,偶尔还会说几句简单的英语短句,各种形状、常见的颜色、百以内的数字也都能准确地说出来。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晶晶妈开始发现晶晶与其他孩子的不同了:别的孩子在看到同龄的小朋友时都表现出喜悦与兴奋,而晶晶的脑子里却根本没有和别人交往的概念,更不懂得应该怎么与人交往。晶晶妈带晶晶进行饭后散步的时候,她总是拽着妈妈的手,从不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每当见了邻居或熟人,不论妈妈怎么让她打招呼,晶晶都总是躲在妈妈后面,着急地拉着妈妈走。

晶晶妈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她觉得自己只顾开发孩子的智力,挖掘孩子的潜能,却忘了孩子终究是社会中的人。一个没有交往能力的人,就算素质再高也没有用武之地!两年以来,晶晶接触的人除了爸爸妈妈就是一些亲戚,晶晶妈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想到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去过集体生活,把她送到幼儿园去。晶晶妈马上到网上查询了关于孩子入园的有关信息,她看到只要孩子能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就可以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了。由于晶晶已经达到了上述的能力,因此晶晶妈决定把晶晶送到幼儿园去。

由于公立幼儿园只招收3岁以上的孩子,晶晶妈为了早点让孩子在幼儿园里得到锻炼,最后选择了一个各方面都不错的私立幼儿园。晶晶所在的小班一共有20个孩子,年龄都在34岁左右,其中只有4个女孩。由于男孩子比较多,又调皮,而晶晶是最小的,所以男孩子们都喜欢围着她玩。从来没接触过生人的晶晶,突然接触了那么多的人,使得她整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看着别的小朋友都能很快就把碗里的饭吃干净,而自己总是把饭吃得到处都是,这使得晶晶感到很着急。回家后,晶晶经常一边玩玩具,一边嘴里一遍一遍地反复说道:“不去幼儿园,我怕。”有时夜里还会因此哭醒。但是晶晶的这种表现却没有让妈妈担心,并且这种情况很快就结束了,这倒不是因为晶晶适应了环境,而是因为小小的她已经学会了做“两面人”。在幼儿园里,面对着那些爱闹爱动的小朋友,晶晶怕到了极点,因此她选择了逃避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她从不和任何小朋友说话,幼儿园里有意思的活动她也不敢参加,因为她既跑不快,也跳不高,说话的速度也远不及其他小朋友快。在私立幼儿园里,晶晶的这种情况并没有得到老师的关注,一回到家里,晶晶很快就忘了幼儿园,一下就转换了角色,又重新变得活泼爱笑了。此时,妈妈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晶晶由以前不和小朋友接触,到现在变成了一见到同龄的小朋友就怕,甚至被吓哭。

晶晶满3岁时,妈妈将她转到了公立幼儿园。幼儿园老师每月都与家长就孩子的情况进行一次沟通,在沟通中晶晶妈了解到:晶晶在同龄的孩子中是比较聪明的,记忆力也极强,但是晶晶不管干什么事情都是小心翼翼的,动作慢得就像电视里的分解镜头。她没有表现欲望,也看不到同龄孩子的活泼模样,并且从来不敢主动老师说话。晶晶妈不禁愕然,她忽然觉得自己这么耗尽心血的早期潜能开发,为什么却使孩子成了这样?将来晶晶该怎样走进社会啊?

在晶晶这个例子里,晶晶妈在孩子入园前片面地强调早期智力开发,因而忽略了晶晶全面素质教育的培养,顾此失彼,使晶晶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长大。当晶晶妈意识到孩子没有交往能力后又强硬地将自己的思想加给孩子,在晶晶完全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之时,就将孩子送到了幼儿园里去“学习”与人相处的本领。由于晶晶在入园时的年龄只有2岁,而幼儿园里与晶晶同班的孩子都是大晶晶至少1~2岁的,晶晶与这些哥哥姐姐在体力、心智、能力上都有着很大的悬殊,当她一次次地受挫之后,不仅没有学到任何的与人相处之道,反倒将自己本身所有的自信心、交往的快乐感都在幼儿园里消磨掉了。

 作为家长,在这个阶段如何保护儿童保持这种主动性,又要孩子学会不侵犯他人的利益,达到一个平衡,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家长过度干预和包办会使孩子产生内疚感,缺乏主动性,总是依赖别人。

这一时期是使一个人产生雄心壮志和目标感的关键。儿童良好主动性的发展,会使他们体会到完成任务的喜悦,这种主动感是指导儿童以后成功的关键。

4 勤奋感对自卑感(712

儿童都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做不了的,但不久,他们开始与别的孩子展开竞争,不可避免到遇到成功或失败,如果体验到成功,他们的竞争意识就会不断增强,这为他们以后积极进取打下了基础。如果失败了,就会体验到一种无能感,对以后的生活期望都不高。这一时期形成了勤奋感和对自己力量和能力的信任感。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希望通过自己勤奋的活动以获得成功,这一阶段属于学龄期,儿童依赖的重心已由家庭转向外部世界,许多人将来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和溯源于本阶段的勤奋感。儿童必须掌握重要的社会和学习技能。这一阶段儿童经常将自己与同伴相比较。如果很勤奋,儿童获得社会和学习技能,从而感到很自信。不能获得这些技能会使儿童感到自卑。

这个阶段影响孩子形成能力品质的动因除了家长,又多了老师和同伴。家长不仅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还要引导孩子如何处理老师和同伴的关系,让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信,这一时期是培养一个人能力品质的关键时期。

以学习为例,一些行为如做功课,需要集中精力和时间,才能完成。不断学习,就产生了“勤奋感”;就会得到家长、老师的夸奖和奖励;这样,孩子又产生“荣誉感”和“自信心”。反之,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自然也就不刻苦,如果再加上父母对孩子读书的期望值不切合实际,要么“打牛上树”,要么斥骂没出息,说是扫大街、淘厕所的“料子”;得不到表扬和鼓励,那孩子的人格发展就会产生消极解决的情绪和不良适应的心理,孩子对学习失去乐趣,就会“自卑”,“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学习是如此,做其它事情也是如此。如孩子在从事家务劳动时,能够得到父母的支持、赞扬和奖赏,就会增强“勤奋感”,越来越爱做这样的事,逐渐养成勤奋的工作态度。反之,如果家长和老师把少儿的求知欲和模仿行为看成是调皮捣蛋,会“耽误学习”,并横加斥责,就会使儿童有逐渐发展成无所作为和“自卑感”的人的危险。
   很多的父母不知道:很多7~10岁的孩子尿床,那是他们在梦中发泄,以此对父母进行攻击,要父母重视自己的存在。
   在这一阶段,少儿发展起来的“勤奋感”或“自卑感”,将能延续终生;因此,在这一阶段培养少儿“勤奋”的品质,克服“自卑”的心理,都具有长远的意义。

5、 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品质是诚实品质。

12-18岁正是青春期,是自我探索最关键的一个时期,他们开始关注“我是谁”这个问题。

对“我是谁”的回答,如果是成功的,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就建立了,理解自己是怎么样的人,接受并欣赏自己。

在这一阶段,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成人感,觉得自己有着很强的能量。另一方面他们又很难一下子适应纷繁负责的社会,不知道自己是谁,他们被这种冲突和混乱困扰。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确立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青春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 如果孩子在前4个阶段顺利地建立起“希望”、“意志”、“目标”、“能力”的品质,这就可以通过整合过程,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世界,比较容易地形成“同一性”的品质,可以无约束地进入“青春期”。
       在这个时期,一个人的“个性”即“人格”在这一时期初步或基本定型。个体能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成为不同于他人的独自具有的统一风格的自我。一个人的理想(包括长大了充当什么社会角色、干什么事业等)一般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如果“个性”发育、发展得好,形成“忠诚”(于自己)即“自我同一性”的品质,他就有健康的“人格”。
    反之,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同一性”,就会出现“同一性”混乱或扩散,就无法认知、调节、控制自己,会陷入不适应状态,觉得难于理解别人,别人也不理解自己,经常处在犹豫状态中,甚至会成为极度孤僻的人。
        如果自己的价值观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会使自己难以正确认知自己,进而使自己的“角色混乱”,以至不知道或不敢相信自己是谁,要干或在干什么。
    在这个时期,父母绝对不能打骂孩子即从肉体到精神都不能伤害孩子。因为这样的伤害是对孩子整个身心的否定,破坏了“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所以孩子就要自我维护。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这时期的孩子“逆反”。父母说的对或错,他都不听;因为此时孩子关注的不是对、错,而是父母破坏了自己的“同一性”,他要维护、忠诚于自己的这个“同一性”。面对着否定自己的父母,孩子的“心门”关闭了;倘若打骂,孩子的身可能会离家出走。

6、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

这一阶段的个体受生理发展的影响,开始和异性发生恋情,如果一个人形成了良好的自我意识,找到比较满意的配偶,才能导致美满的婚姻而获得亲密感。如果没有建立自我同一性,则会担心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而失去自我,由于某些原因暂时还未找到合适的配偶,那么将会体验到一种孤独。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亲密的友谊关系,与他人建立恋爱或伴侣关系。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爱”即相互奉献的品质;如果危机消极解决,就会形成混乱的两性关系。

艾里克森认为,发展亲密感对个体是否能满意地进入社会有着重要作用。

7 繁殖对停滞(2560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克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

  这时的男女拥有自己的事业,开始成家立业,兴趣扩展到下一代,会努力创造能提高下一代精神和物质生活水平的财富,关心和指导下一代成长,如果这一需求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繁殖感(即成就感),缺乏这种体验的人就会因过度专注自己而产生停滞之感。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关心”的品质,如果危机消极解决,就会导致自私自利。

8 、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以后)

这是人生进入了最后阶段,前面七个阶段顺利度过的人,具有充实、幸福的生活。如果感到自己的一生很充实,没有虚度,就会产生一种完善感,认为自己的生命周期与新一代的生命周期融合为一体。如果说达不到这种感觉凡不免恐惧死亡,觉得人生苦短,对人生感到厌倦和失望。老年人回眸生活,认为它既是有意义的、成功的、幸福的,也是失望的、没有履行承诺和实现目标。个体的生活经验,尤其是社会经历,决定着最终的生活危机的结果。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智慧”“贤明”的品质,如果危机消极解决,就会有失望和毫无意义之感

    上述8个阶段,前5个阶段是从婴儿到成人的人格发展阶段;后3个阶段是成人的人格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存在发展,只不过是发展的方向、以及发展的好坏程度。因此,父母及我们家庭教育指导师应根据人格发展的规律,把握各个时期的培育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性格教育和训练,才能帮助孩子顺利地度过每一关键时期,更好地塑造孩子健康、成功的性格。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