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我明天就去上学

14年前 [12-22 13:21 周二]
我明天就去上学

    经朋友介绍,一对儿忧心忡忡的母女找到我,希望我能帮她们一把。我热情地把她们让进我的办公室,请她们坐下。母亲好像已经忍耐不住了,急急地说:“老师,离高考就这么几天了,这孩子说什么也不参加高考了,也不去上学,你说让人急不急?!”母亲身材较高,略微有些发胖,一头齐耳短发,看起来很精干。
    “噢,是吗?今天几号?嗯,离高考就差半个月了,遇到这样的事情,的确让人心急。”
    我把目光投向那个女孩,“是吗?”女孩长得眉目清秀,有些不好意思地点点头。我微笑着用眼睛看着她:
    “哦,这么清秀、漂亮的女孩,看样子很懂事。你在高考最关键的时候选择这样的做法,一定有你的理由,可以说说吗?”
    “我也不知道,就是不想上学,甚至不能走进学校。”
    “可以告诉我,到底是什么事情让你这样吗?”
    “我说不清”
    看来,女孩还没有建立起对我的信任,有些阻抗。
    “据我的经验,没有一个孩子不愿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他们都很努力,但有的时候,有些状况自己无法掌控,他们很想得到别人的帮助,又有一些顾虑。”
    女孩抬起头来看看我,脸上掠过一丝释然,目光里有些惊疑:“你不认为我是个坏学生?”
    “当然,你能走进这里就说明你是一个很要强的女孩子,相信你现在的状况不是你希望的。”
    “是啊,”女孩开始打开了话匣子,“这一段时间我很痛苦,我一走进学校就头痛,在家休息也不知该做什么,一个人常常在街上漫无目的地走。我知道家人很着急,可我不能左右自己,我不是一个好孩子,……”
    女孩滔滔不绝,把一肚子的无奈发泄了出来。我安慰她说:“处在这样的状态的确让人很痛苦,你也很想走出这种困惑,就是找不到出口,是吗?”
    “是的。”女孩显然是对我充满了信任和希望。
    “没关系,据我的经验,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出现种种心理困惑,一般都与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等因素有关,让我们慢慢梳理,我也许能帮你找到原因。”
接下来,我同她深入探讨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等,我发现,这是一个很有主见、很健谈,也很优秀的女孩,她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家庭也算和谐,在高一、高二一直是班里的前十名,高三之后成绩开始下降,她开始恐慌,请了家教,成绩仍然没有起色,于是逐渐开始害怕考试,平时很简单的题目,考试时却一塌糊涂。原来,她是被自己吓倒了。在同她的谈话中,我听到了一句关键的话,她说:“再学反正也考不上,还不如不学。”我准备从此打开路子。
   “你刚才说,反正也考不上,考不上是什么意思?”
    “我们老师不止分析过一次了,说以现在的成绩,我们班本一能考几个,本二能考几个,以我现在的排名,肯定考不上本二。”
    “你的意思是说,考不上本二以上就是没考上,对吗?”
    “是的。”女孩很坚决的样子。
    “哦,这个观点很特别,我建议你给教委提个建议,本二以下就不用再录取了,再录取也不是上大学,还费那么多人力、物力干吗?”
     女孩被我的话逗乐了:“我觉得,以我的实力,上不了本二就不是上大学。”
    “对了,这是你自己的标准,现在,你感觉到有可能会达不到自己这个标准,你被自己想象的可能吓怕了,你不敢面对可能的失败。”
女孩不再说话,陷入了深思。
    我给她一张纸,让她把参加高考最坏的结果一一列出,然后一一分析,最后,她自己说:“我原来想象着,考不上本二有多可怕,你这么一分析,原来也没什么。”
    我又给她讲了我自己的故事,我在高中以前一直是班干部,成绩也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高考没发挥好只上了一个中专,现在生活得很好,事业也不错。
    听着我的故事,女孩张大了嘴,一个接一个“真的?”、“真的?”。我告诉她,人生中会经历很多次失败,高考失利只能说明高考没考好,其他什么也说明不了,它并不一定影响你今后的生活,更不能说明你的人生不成功。
    我接着分析到:一般情况,到高三后就进入全面复习阶段,功课底子已经基本定型,高三拼的就是心理素质和自信心,你的底子不错,是个很优秀的女孩,你只是被几次“失败”打夸了,被自己想象的可能吓怕了,你越在意结果,结果就越差,适当的压力是动力,过度的压力就是阻力。刚才我们已经分析过了,最坏的结果也没什么,何况这只是可能,只要你调整好心态,轻装上阵,说不定会有出人意料的结果呢!你努力了,不一定能成功,但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成功,你说是吗?……
    不知不觉中,分针已经转动了一圈半,母女俩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谈话也该结束了。
    “非常感谢你们把心事说给我听,帮不到你们的地方我很抱歉,……”
    “老师,太感谢你了!谢谢!谢谢!”母亲使劲握着我的手说。我把目光转向女孩,故意问:“明天打算去哪里玩?”
    女孩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我明天就去上学!”


                                          2008年5月23日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