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实施进程中的几个问题

15年前 [08-06 18:40 周三]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实施进程中的几个问题
——在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上的发言
钟志农


各位代表:
我想借这个机会谈几个观点。
首先,我要引用我们浙师大刘宣文教授和江苏的陈家麟教授的两句话,一句话是“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途径”,另一句话是“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这两句话反映了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值得注意的一种现状,即实施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心理辅导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呈现出一种“不上不下”、“不死不活”、“不进不退”的“胶着”状态,这也就是刚才几位专家谈到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进入了一个高原期”的意思。

这样一种现状的突出表现为“一种感受”、“三种倾向”和“四个误区”上。

一、“一种感受”。

这里指的是许多从师范大学心理系毕业的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和兼任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班主任老师,在尝试了一段时间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之后,普遍地体验到一种强烈的“挫败感”,有的老师甚至是“屡战屡败”,毫无成功的喜悦。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教师开始对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这一“心育”形式的实效性产生了怀疑,有的教师则产生了打“退堂鼓”的念头,有的教师还打算用小组团体辅导作为学校开展团体辅导的主要方式,来取代屡试不爽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小组团体辅导当然是很重要的心育途径,但它辅导的对象是基本上具有同质问题的少数学生,而且一般需用2-4个月的时间方可解决12——18个学生的发展性或适应性心理问题,因此,它的功能显然无法取代面向全体学生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这就是说,回避开设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际难题,绕着圈子来“曲线救国”,这样一个思路是不可行的,班级心理辅导和小组心理辅导,龙者均不可或缺,谁也替代不了谁。

我认为老师们在实施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中遇到的挫败体验,其根源不在于我们自己的素质适合不适合做这项工作,而主要是我们在这一领域内的实践经验的积累没有达到一定的量限。打个比方说,飞行员上天要讲“飞行时数”,没有几百小时、上千小时的飞行记录,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飞行员吗?再比如说学开汽车,你跑的公里数不到几百、几千公里,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驾驶员吗?现在开班级心理辅导课,大家都是“新手上路”,大家的“飞行时数”或“公里数”都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数量,能不磕磕碰碰吗?就拿我们杭州地区来说,杭州市区规定班主任每学期开3-4节心理辅导课,富阳市要求稍高一点,一学期也只有5-7节(中学班主任)或8-9节(小学班主任)。 一学期才开4-5节或7-8节课是一个什么概念?它说明你在心理辅导活动课这一领域里只有1周或2周的“教龄”,那你能保证自己不遇到挫败吗?大家知道,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走上教育岗位,一般需要3年左右的实践锻炼,才可能基本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而要成为一个比较称职的教师,则至少要有5年以上的教龄与资历;若要成为“教坛新秀”或“学科带头人”,那一般来说是从教8-10年这个资历范围内的人才可能望其项背的。既然掌握学科教学规律需要靠大量的教学时数的积累,那么掌握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规律怎么可能只凭几节、十几节课的时间就做“常胜将军”呢?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是搞研究的,我从1994年开始研究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规律,听课的时数达到几百节,但我亲自给学生上课操作的时间加起来只有10多节,也就是说,撇开研究的成果不谈,在尝试上心理辅导活动课这件事情上,我的“教龄”只有一两周,所以我也会遇到挫败。例如在我上过的课当中,如果自我评价一下,那么就会发现有3节是失败的,有4节是平平的,只有3节才是成功的。取一个平均数,我对我自己上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评估是“五五开”。但我一点也不气馁,因为这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大家作长期的探索。从我的年龄等具体条件看,我已经不可能是一个好的“运动员”,但我可以成为一个比较好的“场外教练员”。

我举自己的例子,以此来说明“新手上路”有“挫败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我们千万不能因此动摇了开设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信心,千万不可轻言放弃,而要百折不挠地继续探索下去。其中,多多上课、多多反思和总结,则是关键的一环。
二、“三种倾向”。

一是选题的单一化倾向。我在各地听了许多心理辅导活动课,发现老师们在选题时大多喜欢上人际交往和情绪调节的内容。人际交往、尤其是团队合作的内容比较有动感,上起来顺手一些;而情绪调节的内容参考资料相对说来稍多一些,这恐怕是大家不约而同选择这两种主题的主要原因。但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是为促进学生发展成长服务的,它必须以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和需要为选择主题和内容的主要依据。中小学生出了人际交往的问题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发展性问题需要我们给予帮助,例如入小学、升初中、考高中之后的适应性问题,学业失败带来的自我意识的调整问题,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问题,青春期的综合性问题,痴迷网吧、游戏机的问题,厌学、弃学的问题,形形色色的反社会行为问题,升学、就业、消费和生涯问题等等,对是我们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在选题上必须全面考虑的。所以这次在我们富阳开出的18节研讨课中,内容涉及到上述方方面面,尽管难度会大一点,但针对性却是比较强的。

二是活动的单调化倾向。班主任老师上心理辅导课,最发愁的是设计不好活动,往往是看别人有个什么活动,就马上照搬过来。即使是小品或角色扮演,也常常是缺少创意和生活气息,情节简单,表演粗劣,有的简直像是在“搞笑”。由于活动设计不精心,那么就只剩下讨论和说教了,这就必定影响了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活动性”及其对学生的吸引力。我认为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一要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二要坚持创造精神,靠自己动脑筋来解决问题,不要一味模仿别人。

三是游戏的过热化倾向。这个问题与上一种倾向是有联系的,因为活动的单调化,许多老师就对“游戏辅导”发生了浓烈的兴趣。这一点并不错,因为游戏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一种重要形式,我自己对此是十分重视的,并直接参加过三次游戏辅导的培训班,也专门把外地的专家请到富阳来做游戏辅导的培训。但如果不加分析地把许多游戏引进班级心理辅导课中,并以此为一种“流行”的“时尚”,我看是不妥的。心理辅导毕竟不是“时装表演”,不能赶时髦。现在国内流行的一些游戏,有许多是从西方和港台引进的,其中很多是著名的、甚至是经典的游戏,但正因为经典,用的人就会很多。例如“解开千千结”、“闯关”、“爱心餐”、“信任之旅”等等,小学做,初中做,高中也做。第一次做可能很兴奋、很好奇、很开心,但过了一个学期又做,升入中学、换了一个老师还是做这一套,就不免令人乏味。再则,很多游戏原本是给成年人设计的,甚至是为白领阶层、有闲阶级调整孤独心态、促进人际交往服务的,这些游戏大多适合于小组辅导,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游戏的效果在陌生人群中最为明显,如果把它们照搬到中小学班级辅导活动中,就不一定合适。还有一些教师,不是根据学生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是根据自己学到的某一个游戏来设计心理辅导课,不是游戏为辅导主题服务,而是辅导主题依附于游戏形式,缺少明确的辅导理念和主题的针对性,因此,最后的体验分享就往往是“微言大义”、东拉西扯、言不由衷,好像是“名言大比拼”,只看谁说得漂亮。

总之,我认为,游戏辅导应该成为班级心理辅导中一种重要的形式,但不可以一股风地去搞游戏。一些游戏用于热身活动是很好的,但也不必盲目模仿。例如通过游戏分组,可以有很多其它的游戏形式,不必都去学“刮大风”,刮一次“大风”要好几分钟时间,小组辅导中甚至可以刮它20几分钟,但在时间十分紧缺的班级心理辅导课上,这样做值得吗?
三、四种误区。

我在99年10月份举行的一次全市初中心理辅导研讨课活动中,第一次提出了防止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四个“误区”,并将其概括为“四个不要”,即:“不要上成思品课或思政课”、“不要上成班队活动课”、“不要上成文化课”、“不要上成‘实话实说’一类的谈话节目”。时至今日,我依然认为这“四个不要”是完全正确的,它是我们坚持心理辅导活动课专业化要求的重要尺度。但是,在99年——2001年里,我过分强调了这“四个不要”,结果加重了许多班主任老师上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挫败体验,而我却全然不知。

直到2001年的暑假,我应邀去温州市给班主任搞培训,在瓯海宾馆的大会议室里,我带去的两位富阳的教师在台上开了两节公开课,当地听课的班主任有400多人,我在课后作了即席点评,一一分析了其中一位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四个误区的表现。当时台下有位班主任给我递条子,说“钟老师,您这样评价这位老师的课,是不是太伤这位老师的心了?”我当场回答:“不会的,因为富阳的同志都知道我对评课的‘不论成败、只讲得失’的主张。”但是,事后,我认真反思了台下这位班主任提出的批评意见,我才发现,我对班主任的难处缺少了一种充分的理解。班主任在传统的德育工作模式下,习惯了灌输与说教的思想教育方式,现在要他们一下子转轨到心理辅导模式上来,他们是很难适应的。特别是遇到团体动力未能很好地启动起来、虽然注意了引导而却顾此失彼、造成时间紧迫等等情形时,班主任就往往会以说教代替了“助人自助”。心理辅导强调主体的体验与感悟,强调学生的自我成长,要落实这样一种理念,班主任就必须学会倾听、同感、回馈、引导、重述、面质、具体化等一系列的辅导技巧,而这些技巧的掌握是需要班主任在辅导实践中慢慢体会和逐步了解掌握的,绝不可能仅凭短期的培训就彻底解决问题的。

所以,后来我就改变了培训的策略,我不再过分突出“四个不要”,而是从正面加以引导和帮助。我现在常常说的是这样三句话:“要求不要太高了”,“转弯不要太急了”,“换个角度想一想——即使你上得有点像思品课,那也是一节渗透了心理辅导理念的思品课嘛!就算你这节课很像班会课,那也是贯穿了心理辅导主题的班会课呀!大胆去尝试,不要怕像不像,凡事总有一个过程的嘛!”而且,我总是会具体告诉班主任,应该如何去问、如何去引导、如何去回应,才体现了辅导的理念、技巧和方法。

各位代表:把我上面说的三层意思归纳起来,我想用四句话来加以小结——

1、心理辅导活动课一定是有客观规律的。

2、这一规律一定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3、认识规律还不等于掌握和运用规律,而掌握和运用规律则一定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

4、在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操作过程中出现起伏曲折、时胜时败,是完全正常的,因为每一次上课时,你所处的环境、情境、对象、心态、条件等等都不相同。所以,心理辅导教师自己一定要调整好心态,不要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更不要以一时的成败而自我陶醉或者灰心丧气。

我愿意以上面这四句话与各位同仁共勉。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