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弥漫在职业中的教师生活方式

15年前 [08-03 11:37 周日]

弥漫在职业中的教师生活方式

  从一定程度上说,生活是绵延不断的时间。

  中小学教师的时间,他们的生活,是怎样度过的?也就是说,他们是在以一种什么方式生活?

  生活与职业之间既有着明显的区别,也是相互影响的。在教育活动之外,教师虽然作为一般的公民生活着,但是,他的生活方式却与一般公民的或者其他职业者的生活方式存在一些必然的差异。这些差异源于教师的工作特征。教师的工作给他的生存境遇和生活方式重重地抹上了特定的色彩。

  教师生存境遇的最明显特征是任务多、压力大。在很多地方,小学教师六点半就到了学校,开始了繁忙的一天。下午四点多放学后还要照顾那些托管的孩子,直到他们的家长下班将孩子接走。中学教师深受升学压力之苦更是无需言说了。90%以上的中小学教师每周要上15—20节课。中小学教师似乎每天都在重复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的工作轮回,在“家庭—学校”之间过着封闭单调的生活。难度日益增大的职称评定更是让许多大学教师患上了“祥林嫂式”的疾病,日思夜想,逢人便诉。做教师的没有什么八小时之内、之外的区别,他们的工作几乎弥散在整个生活之中。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也很高,从古至今,人们对教师的要求更为严格,视教师为道德规范的化身,是人类的楷模,教师天生就应该像圣人那样无私奉献,像苦行僧那样安贫乐道。教师面临着社会、学校、家长、学生以及自身生存发展的各种压力。

  据国外心理学家的研究,如果把当代人的工作紧张程度划分为10级,那么教师是6.2级。而比教师工作更为紧张的职业中,大多数收入较教师高得多。长期的强大压力危害着教师的身心健康。近年,针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的一次心理检测发现,有69%的教师自卑心态严重,相当一部分教师嫉妒、焦虑情绪明显。总体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竟高达50%。

  在教师的职业境遇并不理想的情况下,探讨教师的生活方式应该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观念误区。首先是工作中心取向,以教师的工作角色掩盖其他生活角色。教师作为社会一员也是集各种角色于一身的。虽然教师职业活动是他的主要生活内容之一,但是,他必须根据其他角色调节并丰富自己的生活方式,使生活方式与角色特征相协调。现在,许多人倡导把读书、做校本科研等“业务活动”作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值得斟酌的。这实际上是把生活变成了工作的补充和延续,这种“生活态度”很容易走向工作狂,离开了工作,他就不知道如何生活,他只有以工作来打发时光、安慰空洞的心灵、驱走深沉的不安全感。其次是功利主义的时间观念。我国文化特别强调对时间的有效利用,“勤有功,戏无益”,这与“工作中心”是一脉相承的。读书、钓鱼、散步、旅游、打球、下棋、健身等等之所以是好的生活方式,因为它们使你获得了见识、进入了大自然、锻炼了身体、进行了思维训练等。中国的儒家文化讲究“入世建功”,对于那种嬉戏、闲暇、睡觉、沉思和无目标、无用处的游荡活动,则以为是不好的生活方式。但是,从生命体验的角度来考虑,没有带来幸福体验,没有被最大限度地享受的时间,是被浪费的时间。功利的生活方式当然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鄙视无功利的生活方式。对于承受各种身心压力、遭受多种健康困境的教师而言,后者的生活方式更为要紧,更具有生命的价值。

  教师生活方式的内容没有统一的格式,性别不同、任教学科不同、年龄不同、婚姻状况不同,其生活方式都会存在差异。要给出一个标准内容的生活方式几乎是不可能的,也许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只是,提倡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享受自身生命体验的同时,不对他人与工作造成伤害,或者能够使他人与工作从中受益。(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系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